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集大成之作.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理论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在辨别病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法、说明传变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不仅使温病学说的辨证论治体系不再是单一的卫气营血辨证,而且还沟通了仲景学说的相关内容.吴鞠通在张仲景学术内容的...  相似文献   

2.
仲景不仅善于温阳,亦善于养阴.吴鞠通师承仲景,运用并发展了养阴法,其创制的多首滋养阴液及祛邪存津的著名方剂,为养阴存津治法的理论建立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文章从清热育阴、泄热存阴、泻火滋阴、酸甘化阴、通阳益阴等方面具体论述了吴鞠通对仲养阴法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吴鞠通对大黄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可迅 《河北中医》2010,32(7):1076-1077
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具有很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许多药物的运用也具有独到的心得,其对大黄的论述颇有见地。自《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后,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吴鞠通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体会,在其著作中多次论述了大黄的使用方法。总体归纳为2条:一是指出使用大黄之误;二是明示使用大黄之法。  相似文献   

4.
常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方药剂量一直是难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条辨》全部方药换算为克,输入数据库后制作出多种列表进行文献分析。结果发现,张仲景与吴鞠通各自有14种药物,具有多层次的"剂量功效关系",14种药物之中更有11种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再以桂枝为例作分析,张仲景运用桂枝的用量与用法更为灵活多变,而吴鞠通在张仲景的基础上有所继承而发展。深入研究其他药物,对於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鞠通遥承仲景,并多有创新",并举例加以说明.全面地介绍了吴鞠通五承气方的出处、功用、主治、临床运用及类方鉴别,并分析与仲景承气类方临床运用的异同点,指出了吴氏在继承仲景学说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6.
伤寒与温病的关系是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的热点,寒温比较是研究的方向。通过将张仲景与吴鞠通的著作作对比研究,分析的内容包括湿证名称、主治方剂的法度、类方、同名方和高频使用的中药剂量等。结果发现,吴鞠通学术渊源于张仲景,开创三焦辨证治疗湿证,提出了新的湿证名称,主治方药和仲景重叠范围广,为临床使用经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8.
吴鞠通对仲景养阴法的运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不仅善于温阳,亦善于养阴。吴鞠通师承仲景,运用并发展了养阴法,其创制的多首滋养阴液及祛邪存津的著名方剂,为养阴存津治法的理论建立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文章从清热育阴、泄热存阴、泻火滋阴、酸甘化阴、通阳益阴等方面具体论述了吴鞠通对仲养阴法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五承气汤"析吴鞠通攻下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立有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五方,用以治疗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吴氏临床运用攻下法时,但见腑实之证,就可根据脏腑之不同、正气之虚实、津液之亏损、缓急之轻重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10.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对温病学说理论基础的建立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中,《温病条辨》对承气汤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温病下法的特色,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伤寒论》承气下法的基础上,以《温病条辨》12个承气汤方为代表的温病承气下法继承了《伤寒论》的理论精神,并在扶正祛邪、固护津液等方面有了深入的阐述和发挥,充分体现了《温病条辨》对《伤寒论》承气下法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吴鞠通使用鲜药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引进及使用鲜药提供学术参考,也为吴门医派鲜药研究提供借鉴。方法:筛选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与鲜药相关的条文与医案,对药物的使用频数、性味、归经、三焦对应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归纳出吴鞠通擅长使用的鲜药21味,其中寒性、甘味药最多,主要主入肺、胃经,主要作用于中、上二焦,对应的病证达34种。结论:鲜药于上焦宣散邪热,中焦滋养阴液。吴鞠通运用鲜药贯彻其三焦辨证的思想,充分发挥鲜药轻清透达、易趋病所的特性,广泛应用于暑热病等中上焦病证。且吴氏使用鲜药善用“汁”,以发挥其清热生津、养阴润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鞠通为清代温病学创始人之一 ,但在他的温病学专著《温病条辨》中有不少关于对小儿病的独到见解 ,笔者仅就该书《解儿难》中的学术观点作一些肤浅的探析 ,以求启迪于今天的儿科临床。1 宁饥勿饱 ,宁寒勿暖有关小儿喂养 ,吴氏提出 :“小儿无冻饿之患 ,有饱暖之灾”。是说小儿稍微饿一点 ,衣服稍微单薄一点 ,不会出现多大的疾患 ,而温饱过度 ,反而会使疾病丛生。俗话说 :“若要小儿安 ,常带三分饥和寒”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于衣着温暖过度之害 ,吴氏说 :“全赖明医参透此理 ,于平日预先告谕儿之父母 ,勿令过暖汗多亡血 ,暗中少却无穷之…  相似文献   

13.
吴鞠通《温病条辨》一书因所列诸方配伍巧妙、剂量轻盈,后世医家多有效法.然年移代革,后世对其用药剂量的认识多局限在方大量小之上.今搜采《吴鞠通医案》重剂用药验案数则,加以解析归纳,最后参合吴氏用药主张,总结吴氏用药特点及规律,给同道以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陈禹霖 《国医论坛》2014,29(2):16-17
《温病条辨》的形成受到《伤寒论》的重要影响,其所载方剂近半源自仲景方。然吴鞠通并非照搬经方,而是将自己的学术思想融入其中,将其化裁应用于温病治疗中。吴鞠通学术思想众多,其中以“救阴”贯穿《温病条辨》全书。本文拟从吴鞠通“救阴思想”的角度浅析《温病条辨》对《伤寒论》方剂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复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剂。吴鞠通在复脉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去其温阳益气的成分,形成加减复脉汤系列方,以补阴为主,适用于温病下焦证。本文通过对吴鞠通化裁复脉汤的分析,深入理解复脉汤之机理。第一,养阴为复脉之本,吴鞠通保留复脉汤养阴药之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第二,脉动有阴阳之分,张仲景取桂枝温卫阳以复脉,吴鞠通取芍药以补营阴而复脉。第三,温病发热不伤阳气,故吴鞠通加减复脉汤不用参姜枣。在此基础上加入三甲(牡蛎、鳖甲、龟板),以应对阴虚而成的变证阴虚风动,配入鸡子黄、五味子以防阴阳离决等,这扩大了复脉汤的适应范围。通过机理的深化和拓展,使复脉汤在温病治疗中发挥更广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鞠通医案》中有大量医案证明,吴鞠通在临证过程中不仅善于化用经方,更能结合患者病情发展和自身经验,做出合适的化裁.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桂枝汤证、下法和复脉类方3个角度,选取桂枝汤、承气汤、复脉汤的部分医案为例,与《伤寒论》《温病条辨》之理论条文进行对比,同时参考其他古今医家的观点.分析结果显示,吴鞠通的临证思路可分为继承自张仲景与个人临床观察2个部分,是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运用厚朴功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15首方剂使用厚朴,并有6首方剂以厚朴冠名.现行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谓厚朴的功效为行气、燥湿、消积、平喘,而仲景对厚朴的运用较为广泛,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功效.  相似文献   

18.
19.
养阴思想是吴鞠通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时时顾护阴液的养阴观贯穿吴氏温病治疗始终,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梳理吴鞠通温病专著《温病条辨》,从温病的初期、中期、后期与恢复期不同病程阶段总结吴氏特色养阴治法,归纳其方药应用规律与瘥后调养之法,明确温病治疗中养阴的重要性,对现今以阴伤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承气汤是张仲景的名方,具有显著地泻下作用,由大黄四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组成。仲景在方剂组成中明确指出大黄酒洗,而大黄酒洗的原因迄今为止尚未见明确的解释,如5版《方剂学》只是说明大黄后下的作用:“因硝、黄煎煮时间短,可以增强泻下作用。”而6版教材:“因硝、黄煎煮过久,会减缓泻下作用。正如《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