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评价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原田病急性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1-12/2003-07就诊本院患者11例(22眼)在临床诊断当天即给予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剂量为500mg,1次/d,连续用3d后迅速减量,于7d内减为强的松口服。OCT和间接眼底镜观察炎症渗出吸收情况,检查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次日即可观察到22眼视网膜下液均明显减少,静滴3d后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基本消失,视网膜复位,出院时21眼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14眼(64%)视力恢复至0.5以上。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可促进原田病急性期视网膜下液迅速吸收,恢复视功能,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发期Vogt-小柳原田病(VKH)的眼部表现及其影像特征。方法收集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眼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就诊的17例(34只眼)初发期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其中8例(8只眼)同时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合患者病史进行综合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底检查和FFA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为双眼发病。FFA显示17例(33只眼)视乳头周围及后极部多发针尖样荧光素渗漏,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强呈多湖状荧光素积存。其中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及视乳头边界不清者7例(14只眼);视乳头边界清及晚期荧光素着色者10例(20只眼)。1例(1只眼)仅表现为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及视乳头边界不清,但视网膜和脉络膜无荧光素渗漏。1例(1只眼)可见视乳头向周边部发散的放射状及条纹状低荧光。对8例(8只眼)分别进行视乳头周围及黄斑区、中周部频域OCT,显示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黄斑区和中周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呈多发浅脱离及神经上皮内囊腔。结论眼底检查发现视乳头充血、视网膜水肿皱褶及视网膜浅脱离的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多可见视乳头周围及后极部、中周部呈多发强荧光斑点,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强且扩散融合呈多湖状荧光素积存;OCT检查可见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多发浅脱离及神经上皮内囊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23例(23只眼)进行OCT检查并结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结果进行测量、对比、分析。结果23只眼眼底黄斑中心凹或中心凹旁均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CNV)存在。边界清晰者占82.6%(19只眼),边界不清晰者占17.4%(4只眼)。全部突破Bruch膜及色素上皮层在神经上皮层下生长,伴有神经上皮层间水肿者78.9%(18只眼),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者10.5%(3只眼),伴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者5.3%(2只眼)。测量CNV最大直径和厚度分别为(1339.2±1010.8)μm、(230.8±111.5)μm。结论OCT检查可以发现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时视网膜下CNV的存在,是对FFA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系统进行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22眼中,FFA检查8眼(36.36%)后极部多处脉络膜充盈迟缓;9眼(40.91%)视盘渗漏水肿;22眼(100.00%)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密集针尖状高荧光渗漏,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部位FFA晚期形成多囊样或多湖状荧光积存;13眼(59.09%)静脉期散在、均匀脉络膜炎性病灶,呈斑点状低荧光。ICGA检查15眼(68.18%)脉络膜充盈迟缓;14眼(63.64%)脉络膜血管扩张;16眼(72.73%)播散状分布、斑点状脉络膜炎性低荧光病灶;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区大多呈现持续低荧光,晚期部分囊样病灶呈中强荧光;9眼(40.91%)视盘水肿晚期显示视盘及盘周低荧光。FFA和ICGA同步检查结果:FFA检查100.00%患眼静脉期视盘周及后极部密集点状高荧光渗漏,而在ICGA上无此征象;FFA检查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比ICGA显示更明显;ICGA检查脉络膜充盈迟缓15眼(68.18%)及斑点状炎性病灶16眼(72.73%),均高于FFA检查结果的8眼(36.36%)和13眼(59.09%),而且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扩张显示更清晰;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在FFA静脉期表现为低荧光,晚期形成荧光积存,而病变区域ICGA检查相应部位多为持续低荧光。结论 VKH葡萄膜炎期FFA清晰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特征以及炎症累及视盘、视网膜的程度和范围;ICGA能够清晰显示脉络膜循环改变及脉络膜炎症的活动性和范围。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VKH诊断及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利娜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8):1572-1575
目的:研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在葡萄膜炎诊疗中的临床影像学价值.方法:选取2014-04/2016-04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葡萄膜炎患者共140例244眼,其中双眼发病患者104例208眼,单眼发病患者36例36眼,患者均经过病史询问、裂隙灯、检眼镜、眼B超等检查确诊是葡萄膜炎.依据葡萄膜炎的解剖部位分成:前葡萄膜炎患者72例132眼,中间葡萄膜炎患者24例48眼,后葡萄膜炎患者28例40眼,全葡萄膜炎患者16例24眼.对以上患者行FFA与OCT检查,评估患者眼底的病变情况.结果:前葡萄膜炎的检出率为46.2%,中间葡萄膜炎的检出率为43.8%,后葡萄膜炎的检出率为45.0%,全葡萄膜炎的检出率为54.2%,前葡萄膜炎患者出现的眼底炎症性病变多位于眼底周边部,后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患者的眼底炎症主要位于后极部位.结论:FFA客观反映了葡萄膜炎对视网膜产生的影响,帮助了解患者脉络膜、视神经和视网膜的病变程度,从而使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OCT则为患者提供了客观、直接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累及黄斑区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的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及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法:回顾分析5a随访的47例47眼累及黄斑区视网膜脱离患者,并将其分成两组:黄斑脱离≤7d组和>7d组。间接眼底镜行眼底检查,并行TOPCON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患者47例术后5a较术后3mo平均术后BCVA增加1.60±0.02行。≤7d组术后5a的BCVA为0.53,>7d组为0.25,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8)。≤7d组术后BCVA≥0.4者28例,而>7d组术后BCVA≥0.4者7例(P<0.01)。5a术后随访间接检眼镜检查表明,视网膜脱离均复位。而OCT显示视网膜下液1眼(2%),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组织堆积1眼(2%),这2例患者术后5a的平均视力只有0.13,明显低于其他45例,术后5a平均BCVA视力为0.54(P=0.025)。术后视网膜较厚组BCVA明显高于视网膜较薄的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08)。结论: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时间对术后视力的恢复有很大影响,呈负相关,同时术后视力在较长时间里仍会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网膜的厚度与术后视力呈正相关性。我们建议对于某些术后复位良好而视力不佳者进行OCT扫描,以便发现视力不佳的原因。本研究对临床预测评估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潜在视功能恢复的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视盘水肿型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的眼底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16例急性期VK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视力检查、非接触性眼压、裂隙灯、眼底散瞳、B型超声、OCT、FFA等检查。结果 16例急性期VKH综合征患者(32只眼),男性7例(14只眼),女性9例(18只眼),年龄28~58岁,平均年龄(38.5±12.6)岁,初诊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1者8只眼,0.1~0.3者8只眼,大于0.3者16只眼,眼压高于20 mm Hg者3只眼。根据眼底表现分为3型,视盘充血水肿型6只眼(18.7%),FFA表现为视盘高荧光渗漏,无脉络膜皱褶、无针尖样点状高荧光;浆液性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型14只眼(43.8%),FFA表现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脉络膜皱褶明显,造影早期针尖样点状高荧光及晚期多湖样荧光积存;两者之间混合型12只眼(37.5%)。结论急性期VKH综合征患者眼底表现为视盘水肿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型及混合型3种类型,尤其是正确的认识少见类型视盘水肿型,避免误诊,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治疗过程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成像特征,评价其对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确诊并进行随诊治疗的11例(22只眼)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出现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立即终止妊娠,经予硫酸镁解痉、硝苯地平降血压、甘露醇利尿脱水及糖皮质激素促进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等治疗。分别在发病时、产后3、7、28d检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测黄斑中心视网膜形态及厚度(CRT),对治疗前后BCVA、视网膜神经上皮形态及CR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产后第3、7、28d检查,患眼平均BCVA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第3d视力提高明显,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所有患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神经上皮层结构破坏;治疗后神经上皮完全复位。结论OCT可明确显示妊娠期高血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治疗过程中神经上皮脱离形态、厚度及结构恢复情况,可为妊娠期高血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无创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确诊的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32例50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2.0±10.4)岁;双眼18例;单眼14例.所有患眼行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行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47只眼,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44只眼.驱梅治疗后随访3~36个月,中位数14个月.结果 50只眼中,前葡萄膜炎4只眼、全葡萄膜炎38只眼、后葡萄膜炎8只眼,分别占患眼8.0%、76.0%、16.0%.患眼矫正视力无光感~1.0.角膜后沉着物、前房闪辉42只眼,占患眼的84.0%;视盘充血水肿30只眼,占患眼的60.0%;后极部及中周部灰黄色病灶18只眼,占患眼的36.0%;眼底无异常改变6只眼,占患眼的12.0%.FFA检查结果显示,视盘毛细血管扩张,荧光渗漏32只眼,占患眼的64.0%;视网膜血管管壁荧光渗漏及着染34只眼,占患眼的68.0%;后极部视网膜斑片状弱荧光24只眼,占患眼的48.0%;黄斑区囊样荧光积存15只眼,占患眼的30.0%.ICGA检查结果显示,后极部有鳞状或椒盐状弱荧光26只眼,占患眼的52.0%.驱梅治疗后,视力提高34只眼,占患眼的68.0%.结论 梅毒性葡萄膜炎以全葡萄膜炎多见.眼底以视网膜血管炎同时伴有视网膜脉络膜炎为主要表现;正规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郑彦  徐建锋  许根贵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1877-1880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的诊断及不同糖皮质激素治疗VKHS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01/2014-02收治VKHS 45例90眼。按糖皮质激素种类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50眼:静滴注射用甲基强的松龙(1.0g)3d后,减量为0.5g治疗2d,然后改为晨起顿服强的松片(60mg); 对照组20例40眼:静滴地塞米松注射液(12mg)5d,然后改为晨起顿服强的松片(60mg)。两组均随炎性反应减轻逐渐减量,每次减5mg,当药物减至15~20mg时,维持治疗>6mo,再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总疗程≥9mo。观察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5d后视力均有提高,且观察组视力(0.44±0.19)优于对照组(0.55±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5d后,两组视力均进一步提高,观察组视力(0.32±0.17)好于对照组(0.39±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30d后,两组视力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前有84眼(93%)OCT检查显示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存在神经上皮层脱离或视网膜浆液性脱离,脱离高度为观察组1009.67±319.40μm,对照组1098.13±283.45μm。治疗5d后,两组视网膜下积液明显吸收,观察组脱离高度(307.79±71.35μm)低于对照组(434.13±88.67μm),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 01); 治疗15d后,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下液基本吸收,观察组为290.61±52.55μm,对照组为296.55±61.57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30d后,两组黄斑中心凹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治疗30d后,大部分患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基本正常,仅8眼有轻度视盘渗漏。

结论:早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VKHS可快速提高患者视力,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临床疗效优于地塞米松,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occlusion,CRVO)所致黄斑损害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33例33眼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方法对33例33眼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进行OCT和FFA检查。采用OCT对黄斑水肿的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4眼OCT表现为弥漫黄斑水肿,其FFA表现为黄斑拱环毛细血管轻度扩张渗漏;21眼OCT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其FFA表现为13眼为典型的花瓣样黄斑囊样水肿,另8眼毛细血管扩张,拱环结构破坏,荧光素渗漏显著;3眼OCT表现为神经上皮脱离伴有黄斑水肿,其FFA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4眼OCT表现为视网膜内和/或视网膜下大量出血,其FFA检查表现为黄斑拱环破坏,结构不清,有出血遮挡;1眼OCT黄斑中心凹形态大致正常,其FFA检查表现为黄斑区荧光素轻度渗漏。结论OCT对于黄斑组织结构改变的敏感性优于FFA,并且能精确地分析和追踪观察黄斑水肿的病程演变。而FFA在OCT表现正常时,仍能反映出色素上皮屏障的破坏。因此,OCT和FFA两种检查各有优缺点,同时采用可更加全面地了解CRVO所致黄斑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曲安奈德( trialcinolone acetonide, TA)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黄斑水肿的疗效分析。
  方法:检眼镜、眼底血管造影( FFA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证实的由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患者35例35眼,玻璃体内注射TA 2lg,1~4wk内黄斑水肿减轻后行黄斑格栅样光凝,随访6lo,观察视力、眼压、晶状体,OCT 观察黄斑厚度改变,FFA 观察眼底毛细血管渗漏情况。
  结果: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中非缺血型10眼,缺血型14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中非缺血型4眼,缺血型7眼。最终视力提高者19眼,不变者11眼,比术前降低者5眼。 OCT检查黄斑中心凹形态恢复正常者9眼,FFA提示黄斑区荧光素渗漏与术前相比消失或明显减轻;黄斑囊样水肿明显改善者21眼,FFA 提示渗漏比术前减轻;无改善者5眼,FFA 提示黄斑区渗漏比术前加重或不变。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TA 2 lg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可以明显减轻由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并提高患者视力,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CC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噪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眼部B型超声检查确诊为CCH的患者32例33只眼的临床资料.所选病例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指数/眼前~0.2,瘤体大小2~10个视盘直径(DD),均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其中21例22只眼CCH位于除乳斑柬及黄斑拱环内区域外的后极部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使用Iris 810 nm半导体红外激光,能量700~1200 mw,时间60 S,光斑1~3个不等;11例11只眼CCH位于乳斑束及黄斑拱环以内区域的PDT治疗.经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 min后采用689 nm波长半导体激光对病灶进行照射83~123 s.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5.6个月.治疗后复查视力、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像、FFA、ICGA、OCT和B型超声波检查,观察其疗效.结果 TTT治疗22只眼中,15只眼视力提高,7只眼视力稳定,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平复,瘤体呈灰白色机化瘢痕,造影显示病灶无荧光渗漏,晚期机化瘢痕处呈荧光染色.OCT检查显示22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消失,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其瘤体部脉络膜光带反射增强,瘢痕形成;B型超声检查显示22只眼无视网膜脱离,瘤体萎缩.PDT治疗11只跟中9只眼视力提高,2只眼视力稳定,眼底检查见瘤体萎缩,色素沉着,造影显示荧光渗漏消失;OCT显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B型超声检查11只眼瘤体萎缩.结论 TTT与PDT治疗CCH有效但适用部位有所不同.两种方法均可使瘤体萎缩,稳定或提高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4.
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OCT和FFA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婕  陆豪  严良  秦洁 《眼科》2005,14(4):267-269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PM)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设计临床病例研究。研究对象23例(25眼)伴有黄斑部CNV的PM患者。方法对上述患眼行OCT和FFA检查,对比分析结果。主要指标黄斑部CNV的OCT和FFA图像。结果OCT检查,18眼(72%)CNV呈纺锤形或类圆形团块状,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7眼(28%)CNV呈不规则增强紊乱的反射信号,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平面。9眼伴视网膜色素上皮出血性脱离,6眼伴视网膜前膜形成,2眼伴黄斑裂孔形成,15眼伴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增厚和水肿。FFA检查中有19眼显示造影早期黄斑部的盘状或不规则荧光渗漏,6眼仅显示病灶处荧光遮蔽和/或透见荧光。结论PM黄斑部CNV的OCT图像以在色素上皮层增生的类圆形和纺锤形纤维血管膜为特征,其范围较局限,常伴有色素上皮层出血性脱离。  相似文献   

15.
病理性近视的相干光断层扫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病理性近视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100例(195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OCT检查。患者年龄16~76岁。屈光度数-6.00~-36.00D。结果OCT检查正常者7只眼(3.6%),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光带不均匀和薄变者161只眼(82.6%),黄斑全层裂孔21只眼(10.8%),其中合并视网膜脱离10只眼(5.1%),黄斑限局性视网膜浅脱离24只眼(12.3%),其中合并视网膜劈裂7只眼(3.6%),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19只眼(9.7%),Fuchs斑9只眼(4.6%),厚的黄斑出血3只眼,黄斑前膜18只眼(9.2%),常合并有视网膜水肿。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薄变5只眼(2.6%),漆裂纹3只眼(1.5%)。结论与裂隙灯全视网膜显微镜检查比较,OCT在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改变,确诊黄斑裂孔,发现小的神经上皮脱离和劈裂,诊断黄斑前膜,神经上皮薄变等方面均有优越性。但对薄的黄斑出血及小色素点不能分辨,对厚出血与色素难以分辨,因而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的21例(31眼)渗出性AMD患者PDT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临床资料,主要以视力、FFA及(或)ICGA、OCT的改变为观察指标,评价PDT对渗出性AMD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3眼视力明显改善(视力提高≥2行),占41.9%;14眼视力稳定不变(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45.2%;4眼视力下降2行,占12.9%。大部分患眼于PDT治疗后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ICGA检查显示:PDT治疗后1周,16眼CNV的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8眼渗漏完全停止。OCT检查显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以及神经上皮脱离好转。5例6眼患者在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发生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变大,1例1眼发生黄斑部再次大面积出血,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任何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单次和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渗出性AMD的CNV,PDT治疗对病灶周围的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短期内有轻度影响,对视力无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惰性气体C3F8玻璃体内填充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0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患者68例83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多发视网膜脱离,但脱离均呈局限性,每处视网膜脱离范围不超过5PD,且手术前后无视网膜裂孔或裂孔不发生于下方赤道部视网膜之前,患眼均行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惰性气体(体积分数10%C3F8)填充术治疗,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情况、视网膜复位情况、OCT检测黄斑水肿状态的变化、术后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视网膜荧光渗漏情况。术后随访12~47个月,平均26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患眼视网膜脱离均复位,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无或仅有少量荧光渗漏。至随访结束时,所有患眼术后视网膜仍在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欁2行以上者58眼(69.9%),无变化者19眼(22.9%),降低者6眼(7.2%)。末次随访时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见所有患者视网膜均无或仅有少量荧光渗漏,与术后3个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可进行OCT检测的36眼中30眼(83.3%)黄斑水肿降低,2眼(5.6%)黄斑水肿无变化,4眼(11.1%)黄斑水肿加重;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为(172±24)μm,较术前(284±17)μm显著降低(P<0.01)。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C3F8玻璃体内填充治疗Ⅵ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确切,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了患者长期面朝下体位及二次手术的痛苦,具有较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葡萄膜炎患者的眼底图像特征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5年4月至2008年2月在眼科门诊行FFA检查并确诊为葡萄膜炎的患者56例98只眼的眼底和FFA图像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56例98只眼葡萄膜炎患者中,双眼发病的有42例84只眼,单眼发病的有14只眼.其中以Behcet病(Behcet disease)最多有25例48只眼;Vogt-小柳-原田病(VKH)有13例25只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有10例16只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葡萄膜炎有8例9只眼.多数患者眼底主要表现为:视盘充血,边界不清,黄斑呈囊样水肿,静脉迂曲扩张,动脉变细,后极部网膜弥漫性水肿.FFA主要表现为:视盘荧光着染且在中后期可见荧光渗漏,黄斑囊样荧光积存,网膜血管轻到中度荧光染色伴渗漏,视网膜深层平面片状荧光渗漏.VKH患者的眼底在赤道前网膜下可见Dalen-Fuch结节.结论 不同疾病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葡萄膜炎.通过FFA检查可确诊特殊类型的葡萄膜炎,对其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最小量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8-09在我院行最小量巩膜扣带术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4例54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mo,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轴、角膜散光等眼部参数情况,并根据术前视网膜脱离时间、脱离范围、是否累及黄斑和术后是否存在持续性视网膜下液(PSF)对术后BCVA改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49眼(91%),其中29眼术后存在PSF。至末次随访时12眼(22.2%)BCVA提高,38眼(70.4%)BCVA无变化,4眼(7.4%)BCVA下降。术前视网膜脱离时间、脱离范围、是否累及黄斑和术后是否存在PSF对术后BCVA改善情况均有一定影响。

结论:最小量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但是术后视力改善与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萎缩型,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和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的特点,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进行OCT分型。方法 经FFA确诊的AMD57例76只眼进行OCT检查。结果 AMD患者色素上皮萎缩,软性玻璃膜疣,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脱离具有特有的OCT特征,OCT图像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增厚、隆起反映视网膜下,视网膜层间积液。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隆起,其下低反射区反映神经上皮或RPE层脱离。CNV的OCT图像分为边界清晰的CNV,边界模糊的CNV,纤维血管性RPE脱离。FFA中的典型性CNV相当于OCT图像中边界清晰CNV,隐匿性CNV相当于OCT图像中边界模糊CNV和纤维血管性RPE脱离。结论 OCT能特征性显示AMD中视网膜神经上皮隆起,视网膜层间积液,出血,神经上皮和RPE的脱离,且显示不同类型CNV的OCT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