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凯玲  徐芳  廖清江 《药学学报》1984,19(2):119-123
将7α-甲基引进甲基睾丸素后,经甲酰化反应制得2-羟次甲基衍生物(Ⅳ),再先后转变为单肟(Ⅴ)、双肟(Ⅵ),环合得70,17α-二甲基-17β-羟基-雄甾-4-烯骈[2,3-c]呋咱(Ⅶ)。也可使(Ⅳ)与水合肼或盐酸羟胺作用,分别制得相应的雄甾-4-烯骈[3,2-c]吡唑(Ⅷ)及雄甾2,4-二烯骈[2,3-d]异(口恶)唑(Ⅸ)。在酸性反应条件下合成(Ⅸ)时,还分离出它的重排脱水产物7α,17α,17β-三甲基雄甾-2,4,13-三烯骈[2,3-d]异(口恶)唑(Ⅹ)。  相似文献   

2.
大鼠胆汁中β-榄香烯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志  王堃  陈玉仁  吴秀英  苏成业 《药学学报》2000,35(11):829-831
目的 研究大鼠胆汁中β-榄香烯的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红外、紫外分析法对iv β-榄香烯后大鼠胆汁样品进行分析。结果 确定了一个代谢产物的结构为1-甲基-1-乙烯基-2-异丙烯基-4-异丙烯醛基环己烷。结论 β-榄香烯在体内存在生物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山蒟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胡椒科植物山蒟(Piper hancei Maxim)中分得两个新木脂素成分(Ⅰ,Ⅱ)及三个生物碱(Ⅲ,Ⅳ,Ⅴ)。Ⅰ经光谱(IR,UV,MS,~1HNMR,~(13)CNMR,APT-~(13)SCNMR,2 D-HNMR)分析等证明其结构为rel-(7 S,8 S,1′R,3′S,4′R)-1′烯丙基-7-(3,4-二甲氧基苯基)-4′-羟基-5′-甲氧基-8-甲基-2′-氧双环[3.2.1]辛-5′-烯,为新结构,命名为山蒟醇(hancinol)。经光谱鉴定Ⅱ为burchellin,Ⅲ,Ⅳ,Ⅴ分别为风藤酰胺(futoamide)、荜拨明宁碱(piperlonguminine)和N-异丁基-反-2-反~4-癸二烯酰胺。后四种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4.
山蒟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胡椒科植物山蒟(Piper hancei Maxim)中分得两个新木脂素成分(Ⅰ,Ⅱ)及三个生物碱(Ⅲ,Ⅳ,Ⅴ)。Ⅰ经光谱(IR,UV,MS,1HNMR,13CNMR,APT-13SCNMR,2 D-HNMR)分析等证明其结构为rel-(7 S,8 S,1′R,3′S,4′R)-1′烯丙基-7-(3,4-二甲氧基苯基)-4′-羟基-5′-甲氧基-8-甲基-2′-氧双环[3.2.1]辛-5′-烯,为新结构,命名为山蒟醇(hancinol)。经光谱鉴定Ⅱ为burchellin,Ⅲ,Ⅳ,Ⅴ分别为风藤酰胺(futoamide)、荜拨明宁碱(piperlonguminine)和N-异丁基-反-2-反~4-癸二烯酰胺。后四种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5.
用单过氧化邻苯二甲酸可以将3,3-乙撑二氧-5(10),9(11)-雌二烯-17-酮[Ⅳ]转变成5α,10α-和5β,10β-环氧化合物。其收率比为3.5:1~5.5:1。[Ⅱa]是合成RU-486[Ⅰ]的关健中间体。化合物[Ⅱa]和[Ⅱb]的结构经~1H-NMR谱和比旋度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6.
由于7α-甲基或10β-乙酰氧基4(5)烯-3-酮雌(雄)甾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着床或抗蜕膜活性,我们合成了既具有7α-甲基或7β-甲基又具有10β-乙酰氧基的两个新甾族化合物(1_a)和(1_b)。经药理试验表明(1_a)和(1_b)对孕鼠均有抗早孕作用。  相似文献   

7.
榄香烯原料药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榄香烯原料药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氧化铝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分离方法从榄香烯原料药中分离化合物,采用NMR等光谱学手段对它们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榄香烯(1)、γ-榄香烯(2)、β-石竹烯(3)和δ-榄香烯(4)。结论不仅对榄香烯原料药的3个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结构确证,而且对原料药中的1个主要杂质成分β-石竹烯进行了结构确证,并首次对文献中β-石竹烯碳谱数据中有误的归属进行了纠正。为榄香烯原料药质量控制和临床试验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自海洋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发酵液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对苄氧基苯酚(I)、甘露醇(Ⅱ)、丁二酸(Ⅲ)、5,7,22-三烯-3β-羟基-麦角甾(Ⅳ)、十六烷酸(Ⅴ)、十八烷酸(Ⅵ)、二十碳酸(Ⅶ)。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合成β-榄香烯氨基酸衍生物,并进行体外、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采用烯丙位的氯代反应合成β-榄香烯氯代物,再与氨基酸甲酯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染色法测定目标化合物体外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小鼠腋下移植瘤为模型进行体内抗肿瘤试验,考察化合物5h对Lew is肺癌LL/2、肝癌H22模型的抑制作用。结果共合成15个β-榄香烯氨基酸和β-榄香烯氨基酸甲酯衍生物,其中12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合成化合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人癌细胞HL-60、HeLa、SGC-7901的IC50值低于β-榄香烯。体内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5h对Lewis肺癌LL/2、肝癌H22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在β-榄香烯结构中引入氨基酸或氨基酸甲酯结构片段有利于提高此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合成β-榄香烯吲哚衍生物并进行体外抗癌活性筛选。方法通过合成β-榄香烯氯代物,在其结构中引入3-吲哚乙胺结构片段进而合成β-榄香烯吲哚衍生物。采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K562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合成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β-榄香烯吲哚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MS谱确证。活性实验结果显示14个目标化合物的活性高于β-榄香烯。结论在β-榄香烯结构中引入3-吲哚乙胺结构片段有利于提高此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合成β-榄香烯取代哌嗪酰胺类衍生物并进行体外抗癌活性筛选。方法通过合成β-榄香烯单氯代物,在其结构中引入取代哌嗪结构来合成β-榄香烯取代哌嗪衍生物,然后再与取代苯甲酰氯或取代苯丙烯酰氯反应制得β-榄香烯取代哌嗪酰胺类衍生物。采用MTT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人肝癌细胞、人纤维肉瘤细胞等10种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合成了2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β-榄香烯取代哌嗪酰胺类衍生物。经1H—NMR、MS波谱分析确证结构。其中21个化合物经MTT法测定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活性大多高于β-槛香烯。  相似文献   

12.
李涛  何璇 《华西药学杂志》2015,30(2):249-250
目的分析野生当归根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生当归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结果从野生当归挥发油中鉴定出55个组分,其中,α-蒎烯(49.02%)、β-反式罗勒烯(33.81%)、(E,Z)-2,6-二甲基-2,4,6-辛三烯(2.75%)、6-丁基-1,4-环庚二烯(2.16%)、α-1-丙烯基-苯甲醇(2.44%)等化合物的含量较高。结论所用方法为当归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白术挥发油中苍术酮、β-桉叶醇、白术内酯Ⅰ、Ⅲ、β-榄香烯含量。方法:采用HypersilODS2(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A)-水(B)60∶40,梯度洗脱[0~30 min,40%B→10%B;30~40 min,10%B→10%B];流速为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0~9 min时200 nm(白术内酯Ⅲ、β-桉叶醇),9.1~20 min时220 nm(白术内酯Ⅰ),20.1~45 min时200 nm(苍术酮、β-榄香烯)。结果:苍术酮浓度在0.10~1.00 mg.mL-1;β-桉叶醇、白术内酯Ⅰ、Ⅲ、β-榄香烯浓度分别在20.00~1000.00,3.00~150.00,4.00~120.00,0.20~40.0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各组分低、中、高浓度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8.5%~102.0%之间,RSD(n=3)≤2.3%;重复性良好,RSD(n=6)≤1.6%。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同时测定挥发油中苍术酮、β-桉叶醇、白术内酯Ⅰ、Ⅲ、β-榄香烯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β-丁香烯代谢产物和结构改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β-丁香烯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一种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及化学反应证明其结构为β-丁香酮(8)。根据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以及构-效关系理论,对β-丁香烯进行了结构改造研究,结果得到一种活性较强的半合成产物,为无定形长丝状物,其结构被鉴定为β-丁香烯醇(3)。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8)及(3)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均有较强的松弛作用,化合物(3)还能明显抑制组织胺和乙酰胆碱诱发的豚鼠哮喘,其作用持久而毒性低,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平喘药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一系列抗胆碱能化合物3-甲基-3-氮杂双环[3,3,1]壬-9-酯类α和β异构体的合成。将3-甲基-3-氮杂双环[3,3,1]壬-9-酮还原为相应的醇后,分离成9α和9β两种异构醇,再分别与各种取代羧酸甲酯进行酯交换,而得α和β酯类。对所有产物的立体构型与~1H核磁共振谱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初步药理实验结果表明,除化合物Ⅲ_9,Ⅲ_(10)外,所有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中枢抗胆碱能作用,其中6个化合物的抗摈榔碱震颤作用强度接近或超过阿托品,相应的α和β异构体之间作用强度差别较小。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合成奈玛特韦的手性中间体(1R,2S,5S)-6,6-二甲基-3-氮杂双环[3.1.0]己烷-2-羧酸甲酯(1)盐酸盐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以6,6-二甲基-3-氧杂双环[3.1.0]己烷-2,4-二酮(2)为起始原料,与脲发生氨化反应生成6,6-二甲基-3-氮杂双环[3.1.0]己烷-2,4-二酮(9)。9经过还原反应制得6,6-二甲基-3-氮杂双环[3.1.0]己烷(5),5经过含有单胺氧化酶AtMAON-M12的工程菌催化氧化,立体选择性地生成(1R,5S)-6,6-二甲基-3-氮杂双环[3.1.0]己烯(6),6再经加成、氰化、Pinner反应后成盐制得1盐酸盐,纯度99.9%,ee值大于99.9%,总收率达60.5%。利用单胺氧化酶AtMAON-M12合成单一构型的化合物6,不需要拆分,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药房》2019,(6):817-820
目的:研究蜈蚣草全草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重结晶和薄层色谱法对蜈蚣草全草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氢谱和碳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蜈蚣草全草石油醚部位分离、鉴定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为(2R)-acetyl pterosin B(Ⅰ)、十六烷酸(Ⅱ)、何帕-22(29)-烯(Ⅲ)、表木栓醇(Ⅳ)、羽扇豆酮(Ⅴ)、齐墩果-18-烯-3-酮(Ⅵ)、豆甾醇(Ⅶ)、β-谷甾醇(Ⅷ)、22-羟基何帕烷(Ⅸ)、麦角甾醇(Ⅹ)、β-谷甾醇乙酸酯(Ⅺ)。结论:化合物Ⅰ~Ⅶ和Ⅸ~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可为深入研究蜈蚣草的生物活性药效物质基础、丰富其化学成分研究资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药物睾丸素中所含的杂质。方法应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NMR和MS等波谱解析化学结构。结果从睾丸素母液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结论化合物1,2为新差向异构体,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α-乙氧基雄甾-4-烯-17β-醇(1),3β-乙氧基雄甾-4-烯-17β-醇(2)。  相似文献   

19.
β-榄香烯对肝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β-榄香烯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肝癌7402细胞体外培养,β-榄香烯干预;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β-榄香烯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肝癌7402细胞经过β-榄香烯干预,其存活率明显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β-榄香烯干预后,进入S期和G2期细胞明显减少,G1期细胞增多,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结论β-榄香烯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阻滞细胞从G1期进入S期。  相似文献   

20.
款冬花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我国中药材GAP基地款冬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款冬花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259个色谱峰,鉴定出6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4.62%。结论在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古巴烯(2.36%)、( )-表双环倍半水芹烯(3.91%)、γ-榄香烯(2.18%)、β-红没药烯(13.93%)、匙叶桉油烯醇(3.44%)等是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25.82%;挥发油其他类化合物中,十一碳烯(4.83%)、(E)-环十一碳烯(8.49%)、双环[10.1.0]十三碳-1-烯(1.45%)、1-十三碳烯(3.44%)、(Z)-7,11-二甲基-3-甲烯基-1,6,10-十二碳三烯(2.66%)、1-十五碳烯(4.57%)、[1R-(1R,4Z,9S)]-4,11,11-三甲基-8-甲烯基-双环[7.2.0]十一碳-4-烯(1.03%)、6,6-二甲基-2-甲烯基-7-(3-氧化丁烯基)oxepan-3-甲基乙酸酯(2.02%)、1,E-11,Z-13-十七碳三烯(3.72%)、(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1.85%)、3,7,11-三甲基-十二碳-2,4,6,10-四烯醛(1.31%)、十六碳酸(3.12%)、(Z,Z)-9,12-十八碳二烯酸(2.26%)、(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1.12%)、二十一烷(1.82%)、二十五烷(1.03%)等是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39.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