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环境因素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了解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对苏州地区一~六年级小学生 2 1 87名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 ,用SPSS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 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环境的高亲密度会降低男性儿童 5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高矛盾性会增加小学男生 4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女生家庭环境的高亲密度会降低 5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高矛盾性会增加小学女生 5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且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必须重视家庭环境各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庭精神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青岛市10所幼儿园的600名4~5岁儿童进行调查。通径分析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行为总分的影响。【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17%,男女童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行为总分有直接作用的因素按作用大小依次为亲密度、知识性和矛盾性,有间接作用的按作用大小依次为组织性、娱乐性、情感表达、矛盾性、控制性、亲密度、成功性、道德宗教、独立性和知识性,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的是亲密度、矛盾性和知识性。【结论】家庭精神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必须重视家庭精神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沈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春玉  张迪  周红  刘新月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1079-1080
目的了解沈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沈阳市5个城区的2 612名一~六年级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沈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0.8%,A行为、N行为、M行为的检出率分别为3.5%,4.7%,2.5%;沈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矛盾性呈正相关,与家庭亲密度、组织性、知识性呈负相关。结论沈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和知识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依恋模式以及家庭环境的特点,为防治青少年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6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组,以33名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匹配的青少年作为对照组,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施测.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维度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青少年抑郁症组依恋回避维度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正相关.对照组依恋回避维度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和道德宗教观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表现出高回避、高焦虑的依恋模式,在家庭环境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低、矛盾性突出.不安全依恋模式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家庭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降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00名4~5岁儿童的行为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应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不同,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影响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和成功性;影响女性儿童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成功性和娱乐性.结论家庭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在进行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并要注意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气质类型及家庭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气质类型及家庭环境的相关性。方法采用《NYLS 3—7岁儿童气质问卷》及《Conners儿童行为家长问卷》对威海市三所幼儿园55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行为问题儿童与对照组儿童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烦型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多种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结论麻烦型儿童易发生行为问题,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环境因素。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是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家庭缺失学生的人格特征、行为问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舟山市千荷实验学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238名学生完成了测试,其中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29%,其中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2.40%,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31%,男生行为问题明显高于女生(P〈0.01),男生A行为检出率(20.00%)高于女生(2.65%);内向性格者占38.24%,情绪不稳定的占51.26%;SCL-90量表中的焦虑因子分高于中学生综合样本(t=2.42,P〈0.05),女生在SCL-90的人际、抑郁、恐怖三个因子上的得分[(2.00±0.68),(1.85±0.72),(1.67±0.59)]高于男生[(1.74±0.62),(1.70±0.64),(1.44±0.54),t=-2.44,-2.16,-2.43,P〈0.05];行为总分与FAD总的功能呈正相关(P〈0.05),EPQ各量表分及SCL-90各因子分与FAD中的家庭成员的沟通、成员的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及总的家庭功能因子分呈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家庭缺失儿童具有孤僻、偏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与其家庭功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学习障碍儿童行为及家庭环境因素特点。方法按照配对设计方法,采用韦氏智力量表一中国修订本(WISC—CR)、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60名学习障碍儿童与60名正常儿童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学习障碍组总智商及言语智商明显低于对照组,多存在行为问题(71.7%)。家庭环境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和组织性因素评分低于对照组,矛盾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对学习障碍儿童在言语智商上予以干预,可纠正存在的行为问题,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9.
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105名儿童的行为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影响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有矛盾性、知识性;影响女性儿童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成功性和娱乐性。结论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有重要影响。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并要注意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nnet's量表教师问卷(TRS)和自拟影响因素问卷,对乌鲁木齐市835名学龄前儿童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4.0%,男童为4.4%,女童为3.7%,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男童多动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女童(P〈0.01),4岁儿童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年龄(P〈0.01)。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带养人、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母工作繁忙否、儿童的分娩情况和发育情况等。结论家庭环境和生物因素对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为今后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和相应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中山市11个镇区66所幼儿园在读3~6岁儿童进行调查,通径分析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行为总分的影响。结果:有14.05%的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其中男童17.10%,女童10.50%(P<0.01);随年龄增长行为问题有所下降(3岁组15.60%,4岁组14.50%,5岁组13.10%;P<0.01)。10个家庭精神特征中,除了道德宗教观外,家庭精神特征都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行为总分,依照总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矛盾性(0.146 7)、知识性(-0.146 2)、亲密度(-0.142 4)、组织性(-0.126 2)、娱乐性(-0.114 2)、情感表达(-0.089 4)、控制性(-0.055 5)、独立性(0.031 7)和成功性(0.010 1),其中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矛盾性(0.1136)和知识性(-0.107 8)。结论:家庭精神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时,必须重视家庭精神环境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艳  王俊  余毅震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48-1550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内在关系。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CBCL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湖北省5个地区的4 010名6~15岁学生进行调查,筛查出131名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并对131名有攻击行为学生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27%(其中男生为3.72%,女生为2.74%),性别无明显差异;攻击行为组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3个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高矛盾性、低亲密度。结论: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莱阳市城乡(城区、农村)4~16岁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的流行病学特征、家庭环境以及伴发的行为问题,为TD的科学干预创造条件。方法 2010年4—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莱阳市城区和农村68 396名4~16岁儿童中抽取1 752名进行TD横断面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专科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回收有效问卷1 588份。TD患儿作为TD组,相应条件的无TD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4~16岁儿童TD总患病率1.70%,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disorders,TTD)患病率0.94%、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 tic disorders,CTD)患病率0.57%、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TS)患病率0.19%。男生患病率2.43%,女生患病率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发病年龄为(7.52±2.73)岁。TD组患儿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1岁TD组男性患儿抑郁、交往不良、强迫性、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评分以及总分高于同年龄、同性别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11岁TD组女性患儿抑郁、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评分以及总分高于同年龄、同性别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D在莱阳市城乡儿童中并不少见,男性患病率较女性高。TD患儿家庭环境较差,且伴有较多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主要考察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现状及家庭主客观环境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探讨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方法研究对象是从本地区1所小学和中学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抽取的共433学生(6~15岁)。研究所采用的问卷是由由日本三木安正教授与北京医科大学左启华教授编制而成的《婴儿-初中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和由Moss等编制的《家庭环境问卷》(FES)以及自编的《家庭一般情况问卷》。研究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家庭主客观因素以及社会生活能力的得分概况分年龄分性别进行描述;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考查了家庭主客观环境中各因素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结果男女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中纳入回归方程的家庭主观因素不同。亲密度、独立性、情感表达3个因子纳入男生社会适应能力标准分的回归方程。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4个因子纳入女生社会适应能力标准分回归方程。男女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中纳入回归方程的家庭客观因素不同。男生的家庭月收入、亲戚数量、每周见面时间3个因子纳入男生社会适应能力标准分的回归方程。女生的家庭月收入、家庭结构2个因子纳入女生社会适应能力标准分回归方程。结论男女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家庭主客观环境影响因素不同。首先,家长应着力为儿童少年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主观环境;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着力加大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资源投入,采取多种途径减少和消除因为家庭经济不良给儿童适应能力发展带来的阻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中山市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中山市11个镇区66所幼儿园抽取在读3~6岁学龄前儿童,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表调查,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放问卷13 196份,收回有效问卷12 804份,问卷有效率97.03%,有14.05%的学龄前儿童存在多动行为问题。其中男童占17.10%,女童占10.50%(χ2=111.36,P<0.001);随年龄增长多动行为有所下降(χ2=10.61,P<0.01)。儿童年龄、性别、家庭主要管教方式、母亲与孩子相处时间、孕期情绪,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等因素与儿童多动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目前中山市学龄前儿童的多动行为问题较普遍,预防和矫治要综合考虑儿童个体、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因素与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关系,为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SDS)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840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 43.5%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但以轻度抑郁(30.8%)为主;女生的抑郁得分高于男生,高中生抑郁和家庭矛盾性得分高于初中生;中学生抑郁均分与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存在显著负相关(r=-0.24、-0.23、-0.20、-0.20、-0.19、-0.23,P均<0.01),与家庭矛盾性有显著正相关(r=0.27,P<0.01)。 结论 家庭环境因素对中学生抑郁情绪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关注不良家庭环境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功能性便秘患儿心理行为及气质、家庭环境特征,为儿童功能性便秘的预防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确诊为功能性便秘的106例患儿和212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由其家长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儿童气质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儿童多动行为调查表。 【结果】 1)功能性便秘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22.64%)高于健康对照组(12.26%)(P<0.05),4~5岁功能性便秘男童体诉、不成熟、攻击三个因子得分和女童社交退缩、抑郁、肥胖、分裂样四个因子高于对照组相应因子得分(P<0.05);6~11岁功能性便秘男童抑郁、强迫性、多动、攻击性四个因子得分和女童分裂样强迫性、体诉、违纪三个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相应因子得分(P<0.05)。2)功能性便秘组儿童在规律性、适应度、坚持度和注意分散度四个气质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3)家庭环境方面功能性便秘患儿的亲密度、知识性、独立性、控制性四个方面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矛盾性方面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功能性便秘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有独特的气质特点,家庭环境不良,应给予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为降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家庭环境量表(FES)对107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分析SCL-90和FES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CL-90量表的各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与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组织性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正相关;SCL-90量表的敌对、偏执与家庭环境量表的知识性、娱乐性呈正相关,恐怖与家庭环境量表的情感表达呈负相关。结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改善家庭关系可能增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