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脊髓趋化因子配体2(CCL2)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介导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方法】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每组6只,生理盐水组,瑞芬太尼组,生理盐水+鞘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瑞芬太尼+鞘内注射PBS组,生理盐水+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组,瑞芬太尼+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组。瑞芬太尼组大鼠通过尾静脉连续输注瑞芬太尼4μg(/kg·min)2h,建立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模型。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法,观察瑞芬太尼痛敏大鼠脊髓CCL2的表达。另外,观察瑞芬太尼输注前30min预先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对瑞芬太尼诱导的大鼠痛觉过敏以及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结果】瑞芬太尼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大鼠热痛和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5),建模后第1天大鼠脊髓CCL2蛋白表达水平(0.66±0.07vs.0.18±0.04;P<0.001)和平均荧光密度(0.170±0.009vs.0.047±0.006;P<0.001)显著升高;预先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不仅抑制瑞芬太尼诱导的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P<0.001),而且显著缓解瑞芬太尼引起的大鼠热痛过敏和机械痛过敏(P<0.05)。【结论】CCL2通过激活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介导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皮质醇和11β羟基固醇脱氢酶1(11βHSD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并揭示姜黄素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Sham)组、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模型(CCI)组、CCI+溶剂(SC)组、CCI+姜黄素100 mg/kg(Cur100)组.于术前2 d和术后1、3、5、7、10、14 d测定鼠爪热痛阈(PTWL)和机械痛阈(PMWT),术后3、7和14 d取血,同时取大鼠术侧L4、L5脊髓背角和背根节,用ELISA法测血清皮质醇浓度,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1~14 d PTWL和PMWT明显降低(P<0.05),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节内11βHSD1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显著增多(P<0.05).Cur100大鼠PMWT和PTWL显著提高(P<0.05),同时组大鼠血清皮质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应激引起血清皮质醇浓度升高、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表达增加,姜黄素能减轻CCI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降低血清皮质醇浓度及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表达.皮质醇及脊髓背角和背根节的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介导雷公藤甲素(TW)对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方法 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和SNL-DMSO组、SNL-TW组,每组6只。对SNL-DMSO组、SNL-TW组大鼠行脊神经结扎手术,建立神经病理性痛动物模型,检测不同干预措施对各组神经病理性痛行为学的影响,并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表达情况。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显示,对照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较低。SNL-DMSO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升高,SNL-TW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明显低于SNL-DMSO组。与对照组比较,SNL-DMSO组、SNL-TW组术后3d机械性痛阈均明显降低(P<0.05);与SNL-DMSO组比较,SNL-TW组术后3d机械性痛阈明显升高(P<0.05)。结论 鞘内注射TW可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3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缓解脊神经结扎导致神经病理性痛的机械性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蛇床子素对髓核致神经根炎性痛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构建神经根炎性痛模型,假手术组进行假手术处理。术后2 d,治疗组大鼠经硬膜外注射50μL蛇床子素20 g·L-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经硬膜外注射相同体积二甲基亚砜(DMSO)。术前3、1 d及术后1、3、7、10、14 d测量大鼠50%机械性撤足阈值(MWT)及热伤害性撤足潜伏期(TWL)。于术后7 d,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术侧脊髓背角Wnt3a、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检测术侧脊髓背角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术侧脊髓背角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50%MWT及TWL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或P<0.01),术后7 d术侧脊髓背角Wnt3a、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IL-18、TNF-α水平均较假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脊髓背角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MIR)致持续性疼痛大鼠中枢敏感化及痛觉过敏的影响,为探讨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MIR后持续性疼痛大鼠模型。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和SMIR后1、5、10、20 d组以及SMIR+鞘内注射SDF-1中和性抗体组,每组6只大鼠。用up-down法测定术后大鼠痛行为学,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SDF-1的表达。再取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MIR组和SMIR+脊髓表面给予SDF-1中和性抗体组(每组6只大鼠),检测3组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长时程增强(LTP)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SMIR后第5、10、20天大鼠脊髓组织SDF-1表达均增加(P均<0.05),且SMIR后大鼠痛阈降低(P<0.01),鞘内注射SDF-1中和性抗体可部分逆转SMIR引起的痛阈下降(P<0.05)。SMIR后1 h脊髓背角LTP升高(P<0.01),脊髓表面给予SDF-1中和性抗体可抑制SMIR导致的LTP升高(P<0.01)。结论 脊髓背角SDF-1参与了SMIR致持续性疼痛大鼠中枢敏感化及痛觉过敏,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激活的下游信号转导途径-核转录因子kappaB (NF-κB)&#65380; JNK和p38 MAPK是否参与运动神经损伤引起的大鼠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并探讨其可能机制&#65377;【方法】 采用痛行为学测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鞘内注射NF-κB 抑制剂(PDTC)&#65380; p38 MAPK 抑制剂(SB203580)和JNK 抑制剂(SP600125)对腰5脊神经前根切断(L5-VRT)大鼠机械性痛过敏及腰5背根神经节(DRG)内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3)表达的影响&#65377; 【结果】 ①L5-VRT术前应用NF-κB抑制剂PDTC可完全抑制大鼠双侧机械性痛过敏的形成,并阻断同侧L5 DRG内Nav1.3的上调;②术前应用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和JNK抑制剂SP600125主要抑制大鼠对侧后肢的机械性痛过敏;对手术同侧DRG内Nav1.3的表达,SB203580和SP600125分别具有完全阻断和部分阻断作用;③术后7 d给予PDTC或SB203580或SP600125对已形成的大鼠机械性痛过敏均无影响&#65377; 【结论】 运动神经损伤可能通过NF-κB&#65380; p38 MAPK和JNK途径调控未损伤DRG神经元内Nav1.3的表达从而进一步调控L5-VRT引起的大鼠后肢机械性痛过敏&#65377;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CCI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IL-1ra 10 mg/L组和IL-1ra 1 mg/L组(n=8).von Frey纤维丝和热痛刺激仪检测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分别于术后第3、5、7天各时间点将大鼠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情况.结果 IL-1ra 10 mg/L可减轻CCI大鼠术后第3、5、7天机械痛敏与热痛敏,减少脊髓背角神经元中p-ERK表达,其中第5天尤为明显.结论 IL-1ra能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阻断IL-1β、降低p-ERK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缝隙连接蛋白pannexin1(PX1)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上的表达变化.方法 健康SD雄性大鼠50只 ,分为对照组(WT组 ,n=10)、假手术组(sham组 ,n=10)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NI组 ,n=30).SNI组20只大鼠于术后3、5、7、14 d(n=5) ,WT、sham组于术后14 d(n=5)取脊髓腰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X1表达变化 ,另20只大鼠于术后7 d取脊髓腰段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脊髓背角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SNI组中10只于建模前进行鞘内置管 ,术后7 d分别向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 μL(SNI+NS组)或甘珀酸(CBX)20 μL(SNI+CBX组) ,再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SNI组脊髓背角内PX1表达增多 ,并随时间增强 ,明显高于WT、sham组(P<0 .05);7 d后SNI组脊髓背角内GFAP表达较WT、sham组明显增强(P<0 .05);SNI+CBX组GFAP表达较SNI+ NS组明显下调(P<0 .05).WT、sham组脊髓背角的PX1蛋白和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缝隙连接蛋白PX1可能参与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提示其在因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后足切割后中枢神经系统内缩宫素(oxytocin,OT)及其受体(oxytocin receptor,OTR)的变化规律。【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切割痛组(n=70)和对照组(n=20),切割痛组大鼠在切割后的30 min、1、3、6、24 h取脊髓腰膨大和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检测OT、OTR阳性细胞表达,及OT、OTR转录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切割痛大鼠PVN内的OT阳性细胞数量及OT蛋白总量在切割后30 min~6 h明显下降,而m RNA却在切割后30min~1 h内升高;脊髓背角内OT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量在切割后30 min~6 h上升,而OT m RNA无表达;切割前后PVN内均未见OTR的表达,而脊髓腰膨大背角Ⅰ、Ⅱ板层内OTR在切割后30 min~12 h表达上升。【结论】切割痛大鼠PVN内合成的OT可转运至脊髓发挥痛觉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结扎(CCI)后脊髓背角Toll样受体4(TLR4)及脊髓内IL-1β、TNF-α表达的变化,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的治疗靶点.方法:结扎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术后1、3、7、10、14 d观察大鼠热痛阈及机械性痛闻的变化,采用实时定量RT-PCR、免疫荧光及Western印迹观察L4~L6段脊髓组织TLR4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ELISA法测量脊髓组织IL-1β、TNF-α表达的变化;以假手组大鼠作为对照.结果:坐骨神经结扎后,大鼠右足热痛闻及机械性痛阈明显降低.脊髓背角TLR4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脊髓组织IL-1β、TNF-α的含量也明显升高,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坐骨神经结扎可能通过诱导TLR4表达,促进下游细胞因子释放,导致痛阈降低;TLR4有望成为治疗病理性疼痛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