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型的分布,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等技术。对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VDR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骨质疏松症的易感性进行分析。[结果]VDR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有种族差异。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B、A、t’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较低,原发性骨质疏松组及2型糖尿病并骨质疏松组中‘A’等位基因在股骨与高骨密度相关,[结论]本研究人群中VDR基因型尚不能作为预测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FLP),比较正常中国汉族人群和2型糖尿病患者之间VDR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差异.结果 VDR基因FokI酶切位点各基因型在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993,P=0.007).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7.698,P=0.006).DM组等位基因f和基因型ff频率明显高于N组,等位基因f与2型糖尿病呈明显正关联(RR=3.9,P<0.05).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VD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相关联,等位基因f是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基因(IL-1ra)基因型的分布,探讨IL-1ra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厦电泳检测等技术,对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IL—1ra基因型的分布厦其与骨质疏松症的易感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广东人群中IL-1ra基因多态性与骨质密度紧密相关性,骨质疏松组和健康对照组在IL-1ra等位基因性的分布上有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人群中IL-1ra基因型可能作为预测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型胶原α1链Sp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76例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COL1A1 Sp1位点基因型,并分析基因型与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s'等位基因在健康对照组中的频率为3.3%,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组为10%,而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为7.6%, 但组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SS型较Ss型在腰椎有较高的骨密度(p=0.04),而不同基因型间骨转换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s'等位基因可能与低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Ⅰ型胶原α1链Sp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伟  黄春苓  修玲玲 《广东医学》2008,29(6):945-947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α1链Sp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76例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COL1A1 Sp1位点基因型,并分析基因型与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间的关系。结果"s"等位基因在健康对照组中的频率为3·3%,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组为10%,而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为7·6%,但组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SS型较Ss型在腰椎有较高的骨密度(P=0·04),而不同基因型间骨转换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等位基因可能与低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PARγ基因P12A位点的多态性对宁夏地区回汉民族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对宁夏地区回族、汉族的PPARγ基因P12A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糖耐量人群和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1)两个民族中,PPARγ基因P12A多态性在同民族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糖耐量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PPARγ基因A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两个民族大致相同,回族A等位基因频率为0.05,低于文献报道白种人,等同于朝鲜族人和上海汉族人及本组汉族人群。(3)两个民族正常糖耐量人群中,PP组与PA+AA组各指标相比均未见差异 (P>0.05)而在糖尿病组,回族与汉族A等位基因携带者(PA+AA)腰围水平BMI和腰臀比显著高于PP组(P<0.05)较大,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PP组(P<0.05)。结论 PPARγ基因变异与宁夏地区两个民族2型糖尿病不相关。(2) PPARγ基因P12A多态性PA+AA基因型可能与回汉族2型糖尿病的腹型肥胖有关且携带A等位基因者可能对这回族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PPARγ基因;多态性;回族;汉族;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1型糖尿病组(n=80)和正常对照组(n=80)的VDR基因VDR—FoKⅠ位点基因型,并比较2组的VDR—FoK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1型糖尿病组VDR—FoKⅠ位点基因型分布与血清C肽浓度的关系以及VDR—FoK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GAD65抗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eter,VDR)基因ApaI、TaqI位点多态性与宁夏地区回、汉族白癜风患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宁夏回汉族白癜风患者的VDR基因ApaI、TaqI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 宁夏白癜风患者ApaI位点的aa基因型、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回、汉族白癜风患者间及回、汉族正常对照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宁夏地区白癜风患者组TaqI位点TT、Tt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总正常人群;回族白癜风患者TT、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高于回族正常人;汉族白癜风患者组与汉族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高于汉族正常人群;回、汉族正常对照组间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aI位点的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可能与宁夏地区回、汉族白癜风相关联,TaqI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宁夏地区回族白癜风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酶切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多发性硬化(MS)的发生是否相关。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FLP-PCR)分析方法,检测83例MS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VDR基因ApaⅠ、BsmⅠ酶切多态性。结果:ApaⅠ酶切多态性3种基因型AA、Aa、aa的频率在MS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和对照组BsmⅠ酶切多态性均未见BB型,Bb、bb两种基因型频率在MS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汉族人群中MS易感性与VDR基因ApaⅠ、BsmⅠ酶切多态性有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和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汉族女性人群骨密度(BMD)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336例新疆地区汉族女性人群的VDR和CTR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受试者L2~4、Ward′s三角、大粗隆、股骨干4个部位的BMD值,比较不同基因型各部位BMD值的差异.结果 (1)336例受试者VDR、CTR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90例骨质疏松组与246例非骨质疏松组VDR与CTR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与不同部位BMD值之间呈负相关(P<0.05),体质指数与BMD值之间呈正相关(P<0.05),在将年龄和体质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非骨质疏松组中CTR CT基因型在Ward′s三角的BMD值高于CC基因型(P<0.05);VDR Bb基因型在L2~4、Ward′s三角部位BMD均低于bb型(P<0.05), Bb基因型的BMD值在大粗隆、股骨干部位较bb型有降低趋势(P>0.05);VDR-CTR复合基因CCBb型的BMD值最低.结论 年龄与BMD值变化密切相关;体质指数是新疆汉族女性非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适当增加体重对防治骨质疏松有积极的意义;VDR Bb基因型与BMD降低密切相关;VDR-CTR复合基因CCBb型可作为预测新疆地区女性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学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广州地区绝经前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技术检测193例绝经前广州地区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股骨颈、瓦氏三角、大转子等处骨密度.结果 193例测试对象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分别为bb型120例(62.2%)、Bb型64例(33.2%),BB型9例(4.6%);b等位基因频率为78.76%,B等位基因频率为21.24%.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其基因型与所测量部位的骨密度无关.结论 未观察到绝经前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有关,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多态性还不能作为预测广州地区绝经前妇女是否易患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D14基因启动子C-260T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广西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其在不同种族间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208例汉族人的CD14基因型,并结合文献对不同种族间的CD14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广西汉族人群中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2%、46.6%和21.2%;等位基因C、T频率分别为55.5%和44.5%。与捷克人比较,CD14基因多态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广西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CD14基因多态性,其在不同种族间的分布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一些疾病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病率和临床表现存在显著不同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广西地区汉族人群CD14基因启动子-159C/T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CD14基因启动子-159C/T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广西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其在不同种族间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208例汉族人的CD14基因型,并结合文献对不同种族间的CD14基因型和等住基因的分布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广西汉族人群中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9%,54.3%和30.8%;等位基因C及T频率分别为42.1%和57.9%,CD14基因多态性分布在男女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德国人、挪威人、希腊人、捷克人、以色列人、意大利人比较,CD14基因多态性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在广西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CD14基因启动子-159C/T多态性。其在不同种族间的分布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一些疾病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生、转归和预后不同的遗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绝经后妇女维生素 D 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州市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方法:选绝经后妇女138例,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VDR基因,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其L2~4,颈、Ward’S等部位的骨密度。结果:VDR基因BB、bb、Bb分别占5.07%、53.63%、41.30%。绝经后妇女VDR基因型发生骨质疏松(OP)分别为:BB占85.7%、bb  相似文献   

15.
R啨sum啨   Objectif Examinerlarelationentrelepolymorphismeg啨niquedur啨cepteurdevitamineD(VDR)etl ost啨oporosechezlesfemmespostm啨nopausiques劋Shanghai . M啨thodes  10 2 femmesatteintesd ost啨oporosepostm啨nopausiqueont啨t啨recrut啨es劋l h pitalRuijin .Ladensit啨min啨ralede…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D40L基因rs1126535C/T多态性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广西汉族及壮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其在不同种族间分布的异同。方法采用单碱基延伸的DNA测序法和PCR技术检测199例壮族人和199例汉族人的CD40L基因rs1126535C/T多态性,比较两组CD40L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不同种族间的比较和分析。结果在壮族人中CC基因型占5.53%、CT基因型占6.03%、TT基因型占88.44%;在汉族人中CC基因型占1.51%、CT基因型占4.02%、TT基因型占94.47%。在广西壮族人群和广西汉族人群中,CD40L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它们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汉族人CD40L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同欧洲、日本和非洲人群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北京人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广西壮族及汉族人群中存在CD40L基因多态性,其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它们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其他种族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种差异对于人类学及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婴幼儿佝偻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维,圭素D受体fVDR)基因Apal位点多态性与婴幼儿佝偻病的相关性,探讨其遗传易感性,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确诊的佝偻病患儿56例和正常婴幼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VDR基因ApaI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两组之间的VDR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以及VDR基因型中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VDR基斟ApaI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AA为14.3%、Aa为46.4%、aa为39.3%,对照组AA为13.3%,Aa为50%,aa为36.8%,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VDR基因ApaI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A为37.5%,a为62.5%,对照组A为38.2%,a为61.8%,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VDR基因ApaI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血清钙水平不同(x2=6.719,P〈0.05)。结论VDR基因ApaI基凶型与血清钙水平有相关性,VDR基因Apa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与婴幼儿佝偻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aq 1 polymorphism in the vitamin D receptor (VDR) gene and the MSc 1 polymorphism in the collagen 1 alpha 1 (COL1A1) gene were studied in 266 female and 55 male patients attending an osteoporosis clinic. Allele frequency in control (T- or Z-score >-1.0) and osteoporotic (T- or Z-scores <-2.5)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Chi squared tests.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2 groups with either of the polymorphisms. When allele frequency was compared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history of fracture,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frequency of the COL1A1 alleles.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fracture patients, who had been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corticosteroids for other conditions, carrying the T allele of the VDR polymorphism (X2 = 5.65, p>0.01<0.02). In conclusion, neither of these polymorphisms aid in the prediction of osteoporosis but the VDRT allele may carry an increased fracture risk in patients who require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