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母蜇伤是最常见的海洋生物伤,其发生率随着近年来环境变化引起的水母爆发性增长在不断上升.水母毒素对心血管、血液、神经、肌肉等具有多种生物毒性,其作用机制不明确,水母蜇伤防治也以对症处理为主.注重水母蜇伤临床症状、救治措施与水母毒素纯化鉴定、作用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将加速水母毒素研究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2.
霞水母皮炎     
霞水母俗称“丝桡”,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经常蜇伤渔民和游泳者,引起霞水母皮炎,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1987年我们在青岛沿海对这种皮炎进行了调查研究。一、生物特点霞水母呈乳白色或淡红褐色,伞体呈扁船状,直径常达50cm。有8个缘瓣。伞体下方有无数密集的细长触手,可长达10余米,常在不知不觉中蜇伤游泳者或渔民。在镜下可见触手表面密布圆形或椭圆形刺胞团,每团有数个乃至  相似文献   

3.
水母蜇伤是最常见的海洋生物伤之一.水母毒性强,蜇伤后危害大,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皮肤症状是患者蜇伤早期最显著的表现,皮损从红斑、丘疹、风团到水疱、溃疡、坏死,轻重各不相同.免疫系统参与其中会导致持续性、复发性、瘙痒性皮炎,甚至会引发严重的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由于水母毒素成分多样,致病机制复杂,目前有关水母蜇伤的皮肤...  相似文献   

4.
李静  王坤  张福刚 《中国厂矿医学》2013,(12):F0003-F0003
海蜇蜇伤导致海蜇皮炎(又称水母皮炎),是沿海地区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海蜇触手上有大量刺胞,刺胞内含有毒液,人若被海蜇蛰伤后,可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近日我科成功救治1例因海蜇蜇伤后出现急性喉水肿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侠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3):282-282
近年来,水母皮炎病人明显增多,我科近2年共收治43例水母蜇伤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43例病人,男35例,女8例;年龄20~50岁32例,51岁以上11例;30min内就诊7例,30min-2h就诊15例,2h~1d内就诊14例,1~2d就诊13例,2d以上就诊4例。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中国北方海沿岸刺胞动物蜇伤人群的发病情况。发病率较高的区域是某些海水浴场和贻贝养殖场。发现至少9种刺胞动物能够蛰人。沙蛰、霞水母和羽螅是中国北方海目前所知毒性最大的刺胞动物,能致严重蜇伤。尤其是沙蜇蜇伤可出现严重的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甚至死亡。中国北方海发生的数次大规模刺胞动物蜇伤和8例致死事件均是由沙蜇所致。影响刺胞动物蛰伤人群发病的因素有地理、季节、气候、生态环境等。在刺胞动物的触手等部位观察到多种刺胞。对刺胞动物蜇伤的病理学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于红  陈瑜  续雅琼  苏颖 《海军医学杂志》2007,28(2):F0003-F0003
夏季大量的海蜇聚集在渤海海湾,在此期间,海上游泳及潜水者容易被海蜇蜇伤,轻者发生皮炎,重者可能致死.2006年夏季,某部海上潜水训练时发生海蜇蜇伤致皮炎2例.  相似文献   

8.
在夏季,一种名为R hopilem a nom adica的水母侵入地中海水域。它们的触手内有众多刺丝囊,其内含有一种可产生毒性作用的毒素,受累皮肤通常表现为表面立即发红,烧灼感及丘疱疹。作者报道1例因水母毒性作用引起严重迟发反应的妇女在接触水母触手2d后发病。地中海水母(Rhopilema nomadica)的毒性作用引发的严重迟发性皮肤反应@Uri S.$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Rabin Medical Center, Golda Cam-pus (Hasharon), 7, Keren Kayemet St, Petah Tiqva 47372, Israel Dr. @Marina G. @Liubov G. @潘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中国黄、渤海海域作业的石油工人、养殖工人和赶海居民,在海中操作时常被某种“无影无形”的东西蜇伤。有时网具上的一滴海水溅到皮肤上或溅入眼内,就会引起闪电般的灼痛,引起严重蜇伤,痛痒难忍,经久不愈。作者在调查中被蜇伤后,立即切取自身皮肤,在扫描电镜下发现有一种刺胞的刺丝刺入皮肤,称之为刺胞皮炎。  相似文献   

10.
1986~1987年夏季,北戴河约有3000人被水母蛰伤,发生刺胞皮炎,其中5人死亡。皮疹多是鞭伤样。经证实,沙蜇是主要的蜇人水母,从其丝状附属器等处查到了4种刺胞。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刺胞释放刺丝刺入皮肤,引起皮炎。针对以上情况,作者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蜂蜇伤是山区野外常见的群体性急危重症[1]。蜂毒成分复杂,由磷脂酶A2和透明质酸等酶类,组胺、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等胺类,以及多肽类(Mastoparans、Melittin等)和其他化合物组成[2]。蜂蜇伤后蜂毒随着螫针进入人体,通过过敏反应和蜂毒的直接作用引发各种临床症状。蜂蜇伤后病情严重程度主要与蜂的种类、蜂蜇伤的数量及叮咬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刘颖  崔广凯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2):133-133,135
蜂蜇伤是指人体被蜂蜇以后,释放有毒分泌物,引起患者局部和全身的临床症状。我院急诊科2000年5月.2008年10月,共收治蜂蜇伤患者98例,在传统的处理方法上加以改进,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及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黄蜂蜇伤角膜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雄兰 《广西医学》2009,31(6):895-896
黄蜂蜇伤在临床上常见,但角膜被黄蜂蜇伤的病例不多见,以长脚黄蜂、华黄蜂、黑尾和班蜂蜇伤为最严重。角膜被黄蜂蜇伤后可引起角膜炎、虹睫炎、白内障及视网膜、视神经病变而导致失明。  相似文献   

14.
罗刚  黎清 《右江医学》2011,39(5):621-622
<正>黄蜂也称胡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胡蜂总科[1]。蜂蜇伤以秋季较为常见,黄蜂体大,毒性强,其危害性大,群蜂蜇伤时有发生,病死率高。现将我市9年来49例黄蜂蜇伤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1例隐翅虫毒液沾染后发生隐翅虫重症皮炎合并下肢血管炎、湿疹性皮炎和细菌性感染的病例进行调查分析,为正确有效防治隐翅虫蜇伤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回顾性综合分析研讨方法对病例展开调查,收集其诊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围绕隐翅虫重症皮炎病例的处理和转归,对其发生、治疗及结果进行全面梳理、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 通过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和综合研判,该病例系沾染了毒隐翅虫毒液所致的急性隐翅虫皮炎所致,治疗期间继发的多重不良反应考虑与病情延误、自身免疫状态和病例的一系列错误操作等多因素相关,如继发下肢血管炎可能与病例使用75%酒精喷雾相关,湿疹性皮炎则与其使用硫酸镁溶液热敷引起的感染有关,下肢感染考虑其乱用药物及徒手抓破脓疱导致双下肢继发细菌感染。结论 隐翅虫皮炎是一种好发于夏秋季节的常见疾病,临床报道较少,不及时治疗,可引起重症皮炎及多重不良反应,应加强宣教和在高发时期加强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6.
尚高岗  李淮安  肖靖 《广东医学》2016,(15):2245-2245
海蜇皮炎(又称水母皮炎)是随着夏季到来而产生的疾病。海蜇的触手上有大量刺胞,刺胞内含有毒液,其成分主要是类蛋白、多肽和多种有毒的酶类,此外还有强麻醉剂、致痛剂、组胺等。当人体接触海蜇触手时,刺胞可刺入皮肤,引起刺胞皮炎。皮损持续10~14 d[1-3]。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传统中药自制芪柏塌渍外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痢特灵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临床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文献报道其主要毒性反应为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皮疹、皮炎、溶血性黄疸。本例因服用大剂量痢特灵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田淑容 《中外医疗》2009,28(24):73-73
目的分析10年来蜜蜂对患儿蜇伤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近10年来60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大胡蜂、大黄蜂蜇伤全部治愈。结论大胡蜂、大黄蜂蜇伤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  相似文献   

19.
蜘蛛是借分泌毒素来捕杀目的物的节肢动物。因此从广义来说,一切蜘蛛都有一定的毒性,人被其蜇伤也有报告。资料与方法收治蜘蛛蜇伤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0~65岁,平均37岁,地点在农村、土房、夏秋季节、夜间发病。  相似文献   

20.
方金涌 《基层医学论坛》2013,(25):3291+3295-3291,3295
蓖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种植,蓖麻子是蓖麻的种子,含有蓖麻毒性蛋白、凝集素及蓖麻碱。蓖麻子可入药,具有泻下作用,也可作为皮肤润滑剂用于皮炎及其他皮肤病的治疗。但生食蓖麻子可致中毒,蓖麻子中毒事件在农村地区时有发生,了解蓖麻子的毒性,做好相关宣传可更好地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及正确处理好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