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段妍君 《光明中医》2012,27(10):1955-1956
仲景于《伤寒论》中创承气汤三方,以苦寒攻下之剂治疗阳明腑实之证,开下法治病之先河。后世医家于此法应用方面多有发挥,如清代医家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又随证斟酌,或兼扶正,或兼养阴,或用导法,法活而机圆,实堪效法。今略做探讨,以期能明下法之纲目。  相似文献   

2.
“寻源评断”是“圣经评断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所谓“评断”,是指不带丝毫成见.对文献典籍进行非常客观的研究与分析,把这种研究方法(即评断方法,亦称批判方法)用于《圣经》内容,成书过程等历史背景的考证,称为“寻源评断”;如用于《圣经》各种抄本,  相似文献   

3.
采用频次法和分层聚类法分析《温病条辨》中方药应用与配伍规律,探求其温病辨冶特色:上焦病治以清宣肺卫、辛凉清热为主,兼以开窍醒神;中焦病采用辛寒或苦寒清热、泻下、养阴、祛湿及开窍等治法;下焦病的治疗重在养阴、熄风。  相似文献   

4.
《温病条辨》为清代温病大师吴瑭在师承叶桂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历实践经验所编著,着重论述了三焦辨证及其治法,是中医温病学的一部重要专著,一直为近代医家所推崇。笔者就其有关下法的应用择要归纳如次。1 苦寒攻下 吴氏取仲景三承气汤,对温邪已入阳明、热结胃腑、腑气不通之阳明温病腑实证,以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意在釜底抽薪,使邪去正安。三方虽均以苦寒、泻下之大黄为君,但在立法、组方、应用上各有侧重。大承气汤以苦辛通降、咸寒泻热立法,重在荡涤热结、故方中用大黄、芒硝荡涤热结、软坚润燥,配枳实、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方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是温病学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代表佳作,后世医家对此无不推崇备至。笔者仅从其方源探索《条辨》理法方药的来龙去脉,以澄清《条辨》的方剂理论渊源、承袭化裁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意义。1 立方理论,导源于《内经》 温病之名,始于《内经》。吴氏在深入研讨《内经》有关温热病的理论基础上,将《内经》有关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证状及治疗大法录其部分原文冠以首篇,名为《原病篇》,以述温病之起源,作提纲掣领之用,诚如凡例所言“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  相似文献   

6.
许家松 《世界中医药》2007,2(4):204-207
吴瑭《温病条辨》是一部全面、系统、集大成、有创新、切实用的温病学专著。其学术成就与创新体现在:(1)为温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卷首.原病篇》精选并诠释了《内经》有关温热病的论述;(2)把温病的范畴扩大为包括"九种温病"的"广义温病";(3)创建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述体系——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温热、湿热分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证治体系;(4)创制、整理了久用不衰的名方;(5)《温病条辨》是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7.
金淑琴 《陕西中医》2003,24(2):180-181
叶霖对《温病条辨》的评注多有称赞 ,驳之不无正确 ,补充其不足 ,考证条文出处 ,亦见攻击无理之弊端。  相似文献   

8.
《温病条辨》透邪16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对透邪法的运用机括圆活,独具匠心。本文引经据典探讨《温病条辨》透邪法的运用特点,归纳为辛凉解表、透表清暑、润燥解表等16法。旨在开阔临床医生运用透表法等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神昏是温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之一。根据感邪性质不同和病情的轻重,可有神昏谚语、神志昏蒙、昏愦不语、神志如狂等不同表现。关于神昏的病机及其治疗,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从上、中、下三焦对神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使其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创新,提出了很多独到、新颖的见解。笔者就从病机、治疗两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1 关于神昏的病机 汉代张仲景认为神昏的病机是阳明腑实热结,主张用苦寒攻下的承气场治疗。这之后很多年,这种观点一直占着主导地位。至清代叶天士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至热邪逆传膻中,神昏目瞑,……其势危急”。从而突破了以往神  相似文献   

10.
11.
张琦  华浩明 《吉林中医药》2010,30(5):435-438
《温病条辨》157首汤剂及《伤寒论》98首汤剂的用量存在一定的规律,汤剂的药物组成味数、使用药物分类、药物用量、日服用次数及日服用总量等方面都暗含汤剂用量的内涵。《温病条辨》汤剂与《伤寒论》汤剂进行比较后,发现《温病条辨》汤剂的平均药味及煎服法与《伤寒论》汤剂一脉相承,差异较小,在方剂的药物来源分类、方剂的重量及目服用量方面则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一、湿温治疗“三禁”湿温治疗“三禁”是《温病条辨》上焦篇43条所提出的。即“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首先,要明确这里提出的“禁汗、下、润”并不是指治疗湿温病全过程所必遵法则,不然就违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也与吴鞠通提出这“三禁”的本来意图相悖。试分析如下: 1.禁汗当指辛温发汗吴鞠通在提出本条的自辨申说:“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可见”以为伤寒而汗之”就是指用麻,桂辛温取汗。若用此法,治湿温有表证者,犹如抱薪救火,  相似文献   

13.
《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的理论,详论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证治方药,尤其立辛凉解表,清暑解表,化湿解表,润燥解表等法,使解表一法更有针对性,在温病初起使用甚多,实用价值颇高。然该书解表之法分散零乱,学者不易系统掌握,故将其整理归纳为九法,分述如下。辛凉解表风温初起,邪袭于表,卫气被郁,开合失司,肺气失宣,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自汗,咳嗽,口渴,舌苔薄白,脉不缓不紧而动数,用辛凉平剂银翘散,辛以解表,凉以胜热。如果发热,口渴的症状比较轻微,应当减轻银翘散内药物的剂量,即“余证悉减者,减其制。”如属“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  相似文献   

14.
陈保红 《光明中医》2010,25(6):925-926
<正>银翘散出自于清.吴塘(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一书中。该书载方204首,自创新方16首。临床上常用的银翘散就是自创的新方之一。该方在现在刊行的大中专院校教材及其它文献书中,大都认为是治  相似文献   

15.
咸寒苦甘法源于《黄帝内经》。在明清温病学家著述中,记载甚多。《温病条辨》中应用咸寒苦甘法之用在于清心络以开窍闭;清血络以散瘀热;泻结热以存阴液;清阴络以透余邪;补肝肾以救真阴。其病机关键在于邪伏较深,且阴液耗伤明显。分析可见咸寒苦甘法所主病证大多有伤及真阴之险,应以咸寒苦甘法固护真阴为重心,苦寒之品用以泄热存阴,甘寒甘苦法的应用主在留津气。  相似文献   

16.
石固地  魏文迪  张铁峰 《河南中医》2012,32(10):1269-1270
吴鞠通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论述了伏暑的表现和诊治方法,从而使伏暑的治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对相关条文的浅析,能够真正的掌握方法,明其意而变其通,切不可刻板对待,盲目套用.学习温病条辨中伏暑的条文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王剑发 《新中医》2009,(4):110-112
吴鞠通,名瑭,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家,撰写《温病条辨》一书,书中创立了温病治疗的三焦辨证系统,并提出温病三焦分治大法,对温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1三焦辨证思想的内涵温病三焦辨证和《黄帝内经》所说的三焦并非一个概念。《内经》中所言三焦系指上、中、下三个部位而言,是将人体躯干所属脏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  相似文献   

19.
《温病条辨》与《临证指南医案》方证源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凡例>中谈到:"温病一证……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有鉴于此,吴鞠通仔细研究了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大量吸收了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理论和方药,这在<温病条辨>中随处可见.认真研究<温病条辨>和<临证指南医案>的关系,对于我们研读前人医案,发展传统中医药理论大有裨益.余不揣浅陋,试就二者方证的源流关系作一探讨,以正同道.  相似文献   

20.
《温病条辨》一书中论述了许多养阴法,诸如:①滋养肺胃法,治疗肺胃阴液受伤时,表现为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或干呕而不思饮食等证;②润肠通便法,治疗津枯肠燥、大便秘结;③泻火养阴法,治疗热盛津伤、小便不利;④益气敛阴法,治疗气津欲脱证;⑤滋填真阴法,治疗温病后期肝肾真阴耗伤;⑥育阴潜阳法,治疗虚风内动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