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桂枝汤是《伤寒论》开卷第一方,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盛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5味药组成,药味虽少,但配伍严谨[1],既可辛甘化阳,又可酸甘养阴,具有调和营卫、滋阴和阳、解肌发汗之功。桂枝汤对机体的作用绝不是单一的,而是调节包括血管、神经、免疫系统在内的整体机能,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调和营  相似文献   

2.
甘草具有益气通阳、清热解毒、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之功,于《伤寒论》中使用高达70次。生、炙甘草于体内的走行方向不同,生甘草偏于向下,炙甘草则向中心聚集。于剂量之中也有巧妙的运用,汤剂最大量用至4两,小至6铢,散剂仅为方寸匕,以补益通阳、缓急止痛为君药用量最重,发汗为佐使者则剂量最小。在配伍上,仲景以辛温发散药与甘草配伍辛甘化阳,以芍药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急症、脏腑实证、痰热湿热互结者皆不用甘草,但病位于中焦或虚实夹杂证者除外。  相似文献   

3.
酸甘化阴是补阴法中一种特殊的方式 ,以酸味和甘味药联合应用 ,从而产生相辅相承的综合作用。酸甘化阴法的代表方剂首见于《伤寒论》记载的芍药甘草汤 ,芍甘相伍 ,酸以收之 ,甘以缓之 ,酸甘相合 ,以补阴血。后世医学以此方为鉴 ,继承创新 ,对其内涵加以引申发展 ,把具有敛阴补阴、生津作用的酸味药 (乌梅、五味子、山萸肉、五倍子 )与具有滋阴、益精、补血功能的甘味药 (甘草、大枣、麦冬、地黄、枸杞子 )等配伍应用 ,以化生阴血、滋润脏腑、收敛浮阳、以缓急迫 ,产生酸甘化阴的临床作用 ,使酸甘化阴法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升华 ,拓宽了补阴法的…  相似文献   

4.
五味合化理论是由五味药性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配伍理论,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性和滋味配伍化合出新的功用。试从五味合化角度探讨张仲景组方原则,具体从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苦咸泻热、辛开苦降等几个方面探讨五味合化理论在《伤寒杂病论》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周辉  尹岭 《北京中医》2010,(5):378-379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29、30条,本为治“脚挛急”而设。拘急之病,多从肝治,用缓肝之法,而芍药甘草汤为缓肝急之第一方。芍药酸苦而寒(一说苦平),酸入肝,合炙甘草之甘温,酸甘化阴,“肝苦急,急食肝以缓之”,二药相伍,缓肝、柔筋、通血痹,以收止痉、止痛之功。此方为缓痉止痛之主方,  相似文献   

6.
周辉  尹岭 《北京中医药》2010,29(5):378-379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29、30条,本为治“脚挛急”而设。拘急之病,多从肝治,用缓肝之法,而芍药甘草汤为缓肝急之第一方。芍药酸苦而寒(一说苦平),酸入肝,合炙甘草之甘温,酸甘化阴,“肝苦急,急食肝以缓之”,二药相伍,缓肝、柔筋、通血痹,以收止痉、止痛之功。此方为缓痉止痛之主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四气五味角度探究炙甘草作为佐使药的一般配伍规律。方法 :按规则筛选《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建立数据库,并录入相关信息,采用频数分析与关联计算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筛选224首方,按功效分为15类。方剂药味数与炙甘草配伍关联分析可见置信度与规则前项药味数成正相关。四气配伍中有效规则为{寒热并用}→{炙甘草},支持度56.70%,置信度51.18%。五味配伍数与炙甘草配伍关联分析可见置信度与规则前项五味配伍数成正相关,有效关联规则属于解表、和解、理血、理气、温里、祛湿六个类别。结论:总结出4条炙甘草与四气五味相关联的配伍规律,即四气五味配伍越复杂,配伍炙甘草可能性越大;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为重要配伍原则;入中斡旋为调畅气机时的配伍重要原则;无药势影响下可配伍以护胃安中。  相似文献   

8.
世有《伤寒论》多寒化证,“伤寒法在救阳”之说,但推求仲景方术,补阴方法亦通篇贯串。桂枝汤之啜粥、微汗,柴胡汤之用人参,意在护阴保液;白虎汤之清热,大承气之急下,皆为去病以存阴;至若芍甘之化阴,猪苓汤、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等方之养阴、育阴、滋阴方法,更是影响深远,尤其是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开一大法门。兹就《伤寒论》补阴法的运用,结合个人临床点滴体会,略述浅见。酸甘化阴酸甘药物配伍为用,以达化生阴液之目的,芍药甘草汤为其代表方剂,临床应用甚  相似文献   

9.
中药有四气五味 ,即寒热温凉与辛甘苦咸酸淡。然寒凉清热泻火 ,温热助阳散寒 ,辛能散、甘能缓、苦能坚、咸能软、酸能收、淡能渗皆言其常。若四气五味和而用之 ,则变化无穷 ,如辛甘发散 ,苦辛通降 ,辛凉清热 ,苦温燥湿 ,苦温益气 ,甘寒养阴 ,酸甘化阴 ,辛甘化阳等等 ,经妥善配伍 ,可合病情、应四时、扬其长、避其短、制其过、去其毒 ,使药尽其用。关于“辛味药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作者曾有过浅述。今从苦味药的清泄、通降、燥湿、下行、逐瘀等作用论述其与辛甘咸酸淡诸味相伍在方剂中的应用。1 苦与辛苦辛相伍运用始于仲景 ,见《伤寒论》…  相似文献   

10.
<正>甘草甘平,临床习用,生则微寒,能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炙则微温,能益气生津,缓和药性,缓急定痛。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突出了“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理论,这是来源于炙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中甘草的作用,却是如此。笔者经多年应用于循环系统的血行障碍,效果确切。兹就体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桂枝汤是《伤寒论》群方之冠,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方中桂枝与生姜、甘草、大枣相伍,辛甘化阳;芍药与甘草、大枣相伍,酸甘化阴。合而组成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和阳之剂。仲景对原方药物或用量稍作化裁,以用于治疗多种病证。这一类方剂在《伤寒论》中总共有19首,统称为桂枝汤类方。笔不揣冒昧,将它们分为以下八类,试浅述其不同功用。  相似文献   

12.
芍药甘草汤为仲景方,原载《伤寒论·太阳篇》,治疗误汗后发生的变证。清·程钟龄《医学心悟》言及此方可治腹痛,吴遵程评赞本方为“真血虚挟热之神方”。该方由芍药、炙甘草二味药组成,具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等功效,且有组方配伍之巧,药力攻专之精,酸甘相宜之妙。据近代药理研究,它对横纹肌、平滑  相似文献   

13.
辛甘化阳法有深远的哲学和医学渊源,仲景首次将辛甘化阳法用于临床,《伤寒论》大量运用辛甘化阳法来组方,后世多遵其法,创制了众多辛甘化阳之剂。辛甘化阳法在《伤寒论》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助阳化气、温经散寒、调和营卫、发汗解表、温中补虚、平冲降逆、温助心阳、温通血脉、温肺化饮、温中复阳、回阳救逆等11个方面,可为当今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桂枝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药仅两味,药味简单,又能体现性味配伍,因此选择本方作为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经方历经千年,临床疗效显著,故一向为中医临床所重视.调和阴阳是仲景立法用药的原则.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药物气味的论述,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缓之"等.但<内经>中只论述了有关甘酸、辛甘药性,未明确说明其合化作用.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首先提出"甘酸化阴,辛甘化阳"的概念.在张仲景方中,酸、甘、辛味药配伍的方剂比比皆是,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能量代谢相关酶为考核指标,探讨《伤寒论》桂枝、甘草配伍"辛甘化阳"的内涵。方法:将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桂枝、甘草不同配伍1~8组。采用盐酸普罗帕酮诱导大鼠心阳虚证模型。动物末次给药后50 min,剪取相同部位心肌组织0.1 g左右,制成100 g/L的匀浆液,离心,分离上清液,检测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力。结果:《伤寒论》桂枝、甘草各配伍组均能提高大鼠心肌组织SOD、GPX、Ca2+-Mg2+ATP酶、Na+-K+ATP酶活力,其中配伍4组的SOD、配伍5组的GPX、配伍3组的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力与其相对应的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寒论》桂枝、甘草配伍辛甘化阳配伍原理的内涵与干预心阳虚证大鼠心肌组织能量代谢酶有关,其作用的发挥与桂枝、甘草配伍比例及煎煮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临证应用经方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伤寒论》为历代方书之祖,其所创名方不但配合法度严谨,而且方简效彰,笔者在临床上每常用之,屡试而不逊,兹略举治例如下: 一、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例桂枝汤为治太阳中风表虚证,主要病机是卫阳受伤,营阴不能内守,此方调和营卫,药仅五味,而在配伍方面却是面面俱到。即用桂枝,生姜、炙草辛甘化阳,又用白芍、大枣的酸甘化阴,桂枝宣阳、运化气机;白芍和阳,通调血脉。白芍与桂枝配伍,以调和营卫;生姜辛散,佐桂枝以通阳祛邪;枣、草甘缓、益气调中,助白芍以和阴,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整理《伤寒论》中芍药-甘草药对的运用情况、从不同的配伍比例层次分析芍药-甘草药对的量效关系规律。分析可知,《伤寒论》中共有25个经方用到芍药-甘草药对,其配伍比例主要有3个层次,分别为1∶1;3∶1;3∶2。芍甘以1∶1等量配伍,常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2比例配伍,常以通降营气,调和营卫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1比例配伍,常以通降中焦营气以治腹痛,或助补益下焦营血为主要功效。芍药-甘草药对在《伤寒论》中配伍应用,既能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又能养血柔肝,通降营气,健脾和中,两者配伍,结构严谨,配伍精当,功效广泛。  相似文献   

19.
酸甘化阴法的辨证运用王钧,杨春林(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人民医院246002)酸甘化阴法,是以酸味和甘味药组成的配方,有益阴敛阴之效。酸味药味酸性寒能敛能涩,有敛阴生津养精的功效。甘味药味甘性平,能益五脏之阴。酸甘配伍,一敛一滋,两济其阴,相互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对酸甘化阴法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甘化阴法为张仲景首创 ,代表方剂为芍药甘草汤。纵观《伤寒论》112方 ,芍药与甘草配伍者达二十五处 ,可见仲景对酸甘化阴法之重视。我科窦金发主任对此体会颇深 ,笔者结合其多年随诊所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习体会。1 酸甘化阴 ,顾护津液太阳病发汗太过 ,营阴耗伤 ,然表证未解。仲景用新加桂枝汤为治 ,桂枝汤和解阴阳 ,同时大剂量芍药以其酸收之功敛营阴之汗液 ,若发汗太过 ,阳气随汗出 ,加附子温经复阳 ,固表止汗。然附子之大辛大热 ,易耗阴津 ,故此方中芍药、甘草有着双重作用 ,一制附子大热 ;二护阴津 ,使解表而不伤正 ,温阳而不耗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