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探讨杨绍伊《伊尹汤液经》学术思想,认为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而成《伤寒论》,其书由《汤液经法》《伤寒论》、“遗论”三部分组成,论及王叔和对内容、文字进行多次编排;《胎胪药录》《平脉辨证》补充《伤寒论》内容;仲景既论“伤寒”又论“卒病”;《汤液经法》内容可概括为“一表二里之法”;对《伤寒论》重新编排,揭示了中医古籍形成及流传、发展的脉络,是研究《伤寒论》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的本质特点。方法:根据相关论文中《伤寒论》母本为张仲景用《内经》论广《汤液》而成的结论,尝试对《汤液》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构,并对《伤寒论》的三阳三阴内容进行《汤液》与《内经》双理论体系分析。结果:《汤液》三阳三阴有别于《内经》六经,《伤寒论》三阳三阴提纲及部分条文来源于《汤液》理论体系,而其余部分条文来源于《内经》理论体系。把三阳三阴内容划分为来源于《汤液》理论体系的汤液本证、来源于《内经》理论体系的内经经证和内经脏腑证,能有效清晰地对《伤寒论》进行解读与分析。结论:《伤寒论》三阳三阴由《汤液》和《内经》两个不同理论体系有机结合而成,对条文理论体系属性的分辨有助于全面理解三阳三阴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桂枝汤由医圣张仲景所创,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有"阳旦汤"之名。在《伤寒论》113首方中,应用桂枝汤随证加减共70方,约占63%。桂枝汤临床应用颇为广泛,疗效卓著。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鉴于其调和营卫、气血、阴阳的作用,被仲景及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不仅用于外感疾病,而且加减应用于内伤杂病,并在其主治范围上不断扩充。本文主要从伤寒论原文探讨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杂病"之说概念未清。"杂病"与"伤寒"并非清晰而相对的分类,"杂病"是对《金匮要略》篇目方式的形容,因其内容较为繁杂、凌乱、多样,而不如《伤寒论》中具有三阴三阳的系统,故言其为杂病。以"杂病"之说解释仲景书的特点,概念不清,不如以"卒病"概念释之。"卒病"是张仲景的写作重点,但不代表其中不可讨论"痼疾",因"痼疾"基础上所出现的"卒病",其诊治的原则更为复杂,故篇中不少内容即从此角度进行论述。张仲景以"卒病"为写作重点,而痼疾则作顺带讨论,以《卒病论》作为书名,更能显出其写作目的,亦能够打破《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分属"外感"与"杂病"的错误概念,恢复本为一书的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是中医之圣,《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医之魂,万世不衰,然向称难读。近读冯世纶主任医师《中国汤液经方》,久蓄胸中积疑,顿有涣然冰释之感。《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关系考1·确证《伤寒杂病论》据《汤液经法》而成书。仲景《伤寒论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  相似文献   

6.
王周芳 《光明中医》2008,23(3):276-278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写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阐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学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三、《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的关系《金匮要略》与《伤寒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为什么呢?因为这两部书都是张仲景所著,同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是论述治外感疾患的,以三阳三阴,分六经为辨证提纲,是很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均脱胎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以二者在内容及方药运用等方面密切相关。笔者就《金匮要略》所用某些方药及与《伤寒论》的比较来看,探析张仲景灵活用方遣药之规律。  相似文献   

9.
毫无疑问,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与《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存在着一先后关系,即《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在先,《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在后,只有这种先后关系是真实存在的,两者有无继承关系我们不能断定。何以言此?因对《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内经》;一是源于《汤液经法》。持源于《内经》说者必以《伤寒论》自序为本;持源于《汤液经法》必因皇甫谧《甲乙经》而成说。然《伤寒论》自序有真伪之辩,《汤液经法》踪迹难寻,谁是谁非,真假难断。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由医圣张仲景所创,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有"阳旦汤"之名。桂枝汤临床应用颇为广泛,疗效卓著。对医圣《伤寒论》中名方桂枝汤运用规律进行探讨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时令病和杂病的专著,其中对下法和大便的认识及其论治颇有独到之处,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现笔者就《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下法与大便的关系作如下探讨。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使用下法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传承发展《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医经七家和经方十一家,并论广汤液,合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认为《伤寒论》中的方证辨证体系包括主方辨证、类方辨证、合方辨证、药证辨证、类证辨证和随证辨证(坏病、或然证、若然证)六类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系统思维出发以促进对张仲景思维模式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3.
张永文  沈思钰  蔡辉 《河北中医》2009,31(6):926-928
《汤液经法》最早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著中,云“《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不著撰人,而在《四库全书·史部·汉艺文志考证》中曰:“《内经·素问》有汤液醪醴,《事物纪原》云:《汤液经》出自商伊尹……皇甫谧曰: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详考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中曰:“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张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伤寒论·序》和《千金方·大医精诚》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渊源,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为培养现代医生的医德修养服务。方法:详细对比《伤寒论·序》及《大医精诚》的原文,深层次挖掘其中内涵,找出两者医德思想的相同点。结果:张仲景《伤寒论·序》在四个方面影响了孙思邈的医德观。结论:《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内涵很大程度上是受张仲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痞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痞证提供参考.方法:以赵开美本《伤寒论》和邓珍本《金匮要略》为底本,汇总痞证相关条文,从张仲景早期和同期本草学文献角度分析其组方用药.结果:痞之病机在于气结,由中阳不足,水饮热邪干之导致.《伤寒论》列泻心汤清热逐水治痞,黄芩、黄连为主要药物;《金匮要略》温中化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张仲景著述《伤寒论》的历史背景、客观原因、自身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遍览《伤寒论》《金匮要略》,仲师用针灸时描述都非常简单,如刺某穴,灸某穴,这与其严谨的文风格格不入。《灵枢经》关于腧穴的揣定、针具的选择、体位的选择、进针法、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行针手法、得气、候气、催气、守气、行气、治神与守神、针刺补泻等都有较完备的论述。可以肯定的是,《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这两部著作都不会有针灸的内容。《黄帝内经》《难经》《黄帝明堂经》等著作在仲师之前,仲师采撷其精华为己所用是完全可能的,正是这些著作为仲师的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若割裂《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等古籍的关系,则仲师的针灸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强调《伤寒杂病论》源自《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而否认与《黄帝内经》等相关,就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笔者主张借用《黄帝内经》等古籍的理论去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但也反对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相当于全书总论,属概论性质,而《伤寒论》为何没有概论性质的总论呢?作者通过考证,认为《伤寒例》实为《伤寒论》概论也。  相似文献   

19.
<正>《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下利病证治有极丰富的论述,但长久以来该书被人为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个部分,使其下利病学术思想不能完整体现。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的研修中,认识到《金匮要略》有下利病脉证并治篇论利,而《伤寒论》虽无专篇论利,但六经病中均可见下利。因此,有必要对仲景下利病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20.
许颖富 《中医研究》2006,19(7):11-12
汤剂由于组方灵活,疗效显著,自古至今都是中药主要剂型。虽然传说周代的尹伊已经创制汤液,但其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汤剂发展缓慢,基本上是有法而无方,至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汤剂方趋于成熟。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所出汤剂不仅在选方用药上用心良苦,在汤液的制剂上亦是处处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