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长期以来一直在理论上和各科医疗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早在《灵枢·经脉》中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记载,说明经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经络学说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莜 《中医药学报》2000,28(5):42-43
经络学说从起源到形成一个完整的经络体系 ,成为一直生存至今的一门学科 ,这不可否认是同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从《足臂》《阴阳》《脉书》可以看出 ,西汉前经络学说同阴阳五行思想的联系尚不十分密切 ,集中表现为 :①三本书只记有十一条经脉 ;②没有系统的循环网络 ;③没有明确地配属给某一脏腑 ;④所主 (主治 )病证的简单性以及循环部位与疾病发生的对应关系。而至东汉时代《灵枢》成书时 ,经络学说达到空前成熟 ,也许有人提问 :人体正经为什么有十二条 ?为什么人体经络为一循环无端的网络 ?为什么脏腑都恰好同十二经脉相匹配 ?…  相似文献   

3.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内经》论述经络的篇章很多,以《灵枢》的《经脉》、《营气》、《九针论》、《背(?)》、《逆顺肥瘦》、《脉度》、《寒热病》和《素问》的《骨空论》等篇为主。其内容主要论述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及十五络脉的循行部位、主病、诊断和治疗,经络的生理功用和临床应用的价值等。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学说的内容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是和人体脏腑有联系的又一组织结构系统,它与脏腑器官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罗的含义,是经的分支,如网罗维络,无处不  相似文献   

4.
1 六经是经络学说的发展和运用古代医学家们对经络学说是十分重视的,如《灵枢·经脉》篇在论述十二经络循行病候之前就强调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  相似文献   

5.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在论述腧穴时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灵枢·小针解》进一步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说明经络与腧穴是密切相连的。人体的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络,而经络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这样就使腧穴、经络、脏腑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眼穴同样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正>阴阳即天地间的阴阳二气,经络即人体的阴阳经络。阴阳和经络是自然界和人体客观存在的两个物质系统。阴阳学说思想是中国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哲学之主流,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宇宙和人的生命进行认识的方法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形成,阴阳学说是根本。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也是生命科学。其中的阴阳辨证和经络理论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核心和纲领。但是,从阴阳学说诞生和经络理论形成至今,没有人明确表明这两种物质究竟是什么,导致一些学者  相似文献   

7.
正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间的联系及其本质一直是困惑整个医学界的大课题,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及经络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强调天人合一,这种普遍联系观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塑造了中医有别于现代医学的诊疗思想。但是对这种联系的认识还处于哲学的范畴,体现为阴阳五行学说,如:肝属木,肺属金,肝火引发的咳嗽可以解释为肝火犯肺或木火刑金;再如三阴三阳经络理论,因其偏于抽象而被人称为"哲学医"。现代医学认  相似文献   

8.
十二经脉运行之管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二经脉理论出自于《灵枢》、《素问》,人体每一脏腑各有两道经脉,一道在左,一道在右。贫道认为,《灵枢》中有关“十二经脉”的一切论述,仅只说出人体一个侧面的正运机理,却隐藏了另一个侧面的负运机理,故使这个左右圆通的完整机理而成为不周全的“经络学说”理论...  相似文献   

9.
一、沅流小儿指纹诊察法,是从《灵枢》诊鱼际络脉法而来。后世历代诸家,又相继沿用和发展,直到今天还有其一定临床意义。二、理论根据小儿指纹诊察法,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根据的。经络是人体气血  相似文献   

10.
经络学说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龙祥 《中国针灸》1994,14(3):43-46
本文在"经络学说的由来"一文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早期的经络学说演变为《灵枢·经脉》经络系统的具体过程,并深入分析了其演变的原因及其文化背景,同时辑出三种与《经脉篇》不同的古代经络学说佚文,供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相似文献   

11.
《周易》时《伤寒论》的影响主要是提供了思维的方法和思维模型。三阴三阳说实际上就是阴阳说,只是把阴阳按自然界的时间和空间的运动规律、消长转化分为六个阶段,以论述天人合一的宏观宇宙学。1、《用易》对《伤寒论》三阴三阳说的影响。《伤寒论》作为一个文化的分支,把阴阳学说借用到人体的生理病理、辨证施治上。泰卦上坤下乾,地处天住,天处地位。地气上升,天气下降,是相交之意。表示机体中阴阳相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天即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人依赖自然界得以生存,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作用于人体。《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论述的“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在《灵枢·岁露》、《灵枢·经水》、《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章节里有反复论证。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同时引证为人类能在世界生存下来,是大自然的结晶,也是人类继承大自然的物质而同生延续。  相似文献   

14.
中医理论体系基于《周易》提供的我国独特的认识方法,其脏象学说、经络学说、运气学说、辨证学说体现了《周易》以卦爻、太极、五行、河图、洛书等象数为形式,以阴阳学说、变易学说、整体学说、正反学说、中和学说等义理为本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5.
经脉是以神经为主的“络”的感应重心的连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仰光 《光明中医》2002,17(6):14-15
经络学说中的一些概念颇为杂乱模糊 ,经络的物质基础离不开神经系统、血管等网络状组织 ,经脉实际上就是神经等网络状组织局部感应重心的连线 ,现作一具体阐述。1 关于经络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经络为“经”与“络”的总称 ,“经”为主干 ,“络”为其它的分支网络。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组织器官的相互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来实现的 ,从经络的“网络”、“通路”等概念 ,就极易使人联想到神经、血管等。《灵枢·本胜》曰 :“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曰 :“经脉者 ,内属于脏腑 ,…  相似文献   

16.
经络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人体生理功能及特殊联系规律的认识,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灵枢》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分布全身,内联五腑六腑,外连四肢躯干和五官,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系网,把人体的各部统一成为完整的有机整体。经络活动维持和调节人体机能,就病变而言,经络病变可影响到脏腑,脏腑病变也可影响到经络,清代医家喻嘉言指出:“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1临床资料笔者在临床针刺治疗疾病过程中,对50例病例通…  相似文献   

17.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经络循行、生理、病理为主要依据的辨证方法,有关经络辨证的内容自我国古代就有记载,而在各朝各代的针灸专著中,经络辨证理论更是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比较,揭示了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到《阴阳十一脉灸经》再到《灵枢.经脉》篇经络辨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 “脾旺于四时”是整体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观念不仅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重视人体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古代医家视人体为一小天地,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灵枢·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应”,《灵枢·岁露》亦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种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界  相似文献   

19.
外科病与经络的关系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人民医院(22430)朱鸿操经络学说是中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与阴阳、五行、卫气营血学说并行,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之中。《灵枢·经别》篇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灵枢·本脏》篇...  相似文献   

20.
《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论著,其整体观、矛盾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机学说、养生学说、辨证论治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笔者的学习体会,就《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中的诊断作用,管见如下。1经络之望色诊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