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腓骨头上入路结合环形钢板在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中的运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9例累及后外侧柱的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2 ~ 65岁,平均46.3岁。根据四柱理论分型:单纯后外侧柱骨折6例,后外侧合并前外侧柱骨折13例。采用腓骨头上入路,骨折复位,塌陷区填充人工骨,3.5 mm后踝“T”型锁定钢板剪去一侧臂后折弯成环形并贴附包绕外侧平台边缘,以排筏螺钉固定。术后定期随访,根据Rasmussen放射评分评价复位质量,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10 ~ 24个月,平均14.8个月。手术时间平均为(83.7±14.1) min,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5.7±3.4)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9.3±2.5)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18.6±15.2)°;Rasmussen放射评分:优10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4.7%;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1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9.5%。结论 腓骨头上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操作简便安全,联合环形钢板内固定可靠,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稳定性效果。 方法 采用Synbone人工合成胫骨18个,切割构建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外侧水平带状钢板固定、外侧低切迹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后侧直形重建钢板固定。将固定好的骨折模型置于万能水压材料测试机进行测试,分别进行静态加载、疲劳测试和极限加载,检测骨块的相对空间位移。 结果 以10 mm/min加载至总载荷1050 N,重复加载10000次后,带状钢板组骨折块的纵向位移(2.77±1.79) mm,外侧锁定钢板组的纵向位移为(2.69±1.14) mm;后方重建钢板组骨折块的纵向位移为(1.62±0.60)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加载荷到骨或内固定的结构破坏后,带状钢板组的极限支撑力为(2055±263) N,外侧锁定钢板组的为(1968±209)N,后方重建钢板组的极限支撑力为(2272±130) N,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治疗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侧方带状钢板水平固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7例胫骨平台骨折,其中SchatzkerⅡ型3例,Ⅲ型2例,Ⅳ型3例,Ⅴ型5例,Ⅵ型4例,均进行手术切开复位,“T”型支持钢板,胫骨外侧钢板(高尔夫型棒钢板)加拉力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7个月,17例骨折均在12周愈合。术后疗效优9例、良5例、可3例、差1例。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特别是复杂型骨折(指SchatzkerⅣ、Ⅴ、Ⅵ型),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术中应注意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术后关节粘连僵硬的发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合理有效的内固定方式。方法制作成年男性尸体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模型12个,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使用前侧6.5 mm拉力螺钉、胫骨平台外侧L型4.5 mm解剖锁定钢板、后侧T型3.5 mm锁定钢板固定。对标本模型进行轴向加压250、500、750、1000 N,检测其轴向位移及应力。结果在相同应力下,前侧螺钉组轴向Y轴位移最小,分别与外侧钢板组和后侧钢板组存在显著差异,而外侧钢板组与后侧钢板组之间Y轴位移没有显著差异;前侧螺钉组在标识点的应力分布最为均衡。结论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固定中,前侧螺钉能够有效增加轴向稳定,骨折块周围应力分布均衡,是一种有效的力学固定方式,外侧钢板在横向的稳定性控制上具有一定优势,后侧钢板对于后方需要复位的平台骨折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例,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相关的主1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2)新鲜冷藏下肢标本4例,按照设计的入路进行模拟手术,评估该入路的可行性。(3)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12例,观察该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的手术切口全长均不经过腓总神经主干;深层经腓肠肌外侧头外侧和比目鱼肌肌间隙分离,保护了内侧的血管神经束;胫前血管在腓骨头下方(4.15±0.36)cm处自腘动脉发出,影响了远端的显露,但足够复位固定简单的后外侧骨折。临床应用12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简单的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具有安全,损伤小,暴露充分,临床效果良好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5月~2011年8月,我科收治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患者19例,在罗从凤三柱分型中均为后侧柱骨折,其中右膝12例,左膝7例,单纯后内侧髁骨折10例,后内侧髁骨折伴膝关节半脱位者2例,单纯后外侧髁骨折3例,后外侧髁骨折伴膝关节半脱位者1例,后侧双髁骨折3例;19例患者均采用后内侧入路进行复位、内固定。结果随访10~40.8个月,平均17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随访第12个月本组平均屈膝(107.42±2.6)°(95~120°),平均伸膝(3.7±1.02)°(0~8°);根据Hass膝关节功能评定,本组中优10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9.47%。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7.8分(78~94分)。术中解剖清晰,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少。结论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能充分显露胫骨平台的后髁,能为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提供较好的操作空间,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索不同轴向载荷下3种固定方式(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差异。方法利用胫骨平台CT图片的相关数据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和1/4骨折3种固定方式的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分析不同轴向载荷作用下,3种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1/2和1/4骨折模型的受力状况。结果 1 k N轴向载荷下,对于1/2骨折固定模型,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骨折块的位移分别为552.082、67.964、54.085μm,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别为306.745、231.844、73.047 MPa;对于1/4骨折固定模型,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骨折块的位移分别为416.072、302.107、150.639μm,内固定的应力分别为306.673、208.467、73.607 MPa。1.5 k N轴向载荷下,各种固定方式下骨折块的位移和内固定物的应力都相应增加,数据的变化趋势同1 k N载荷情况相似。结论两种载荷下,不同骨折模型均显示前后拉力螺钉组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最具优势,后侧钢板螺钉亦可以获得相近的力学特性。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移位不明显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前后拉力螺钉固定方式可以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17例胫骨平台骨折,其中SchatzkerⅡ型3例,Ⅲ型2例,Ⅳ型3例,Ⅴ型5例,Ⅵ型4例,均进行手术切开复位,"T"型支持钢板,胫骨外侧钢板(高尔夫型棒钢板)加拉力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7个月,17例骨折均在12周愈合.术后疗效优9例、良5例、可3例、差1例.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特别是复杂型骨折( 指SchatzkerⅣ、Ⅴ、Ⅵ型),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术中应注意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术后关节粘连僵硬的发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普通胫骨远端内侧解剖接骨板经皮插入法固定胫骨远端骨折15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对其中12例同时使用重建接骨板固定合并的腓骨下段骨折。按AO分型,43A型10例,43B型4例,43C型1例。结果:所有骨折均顺利愈合。X线显示骨痂出现时间平均8周,临床骨愈合时间平均为13个月。按照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93.3%。结论: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经皮内固定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腓骨的解剖复位及X线监视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价比较天节镜辅助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手术方法切歼复佗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腔骨平台骨折。方法回顾分析,选择SchatzkerⅠ-Ⅳ型骨折53例病人,术后随访时间6-47月。关节镜辅助手术21例,传统于术3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问、切口大小、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关节镜下手术组平均切口长度5.52(1.38)cm,手术时间平均80.45(36.64)min,术后6月Rasmussen功能评分优良率:95.4%;传统手术组甲均切口长19.97(2.51)cm,手术时问、卜均100.78(42.20)min,术后6月Rasmussen功能评分优良率78.13%。结论关侮镜辅助下于术与传统丁术方法比较,创伤、瘢痕小,复位同定满意,功能恢复快,适用于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半台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采用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26例,分别从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僵直、膝关节内翻畸形和内置物并发症进行随访及观察.结果术后随访2~6年,平均4.7年.并发创伤性关节炎6例、膝关节僵直4例、膝关节内翻畸形1例、未并发内置物松动、断裂.优良率为 88.5% .结论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可较好的恢复关节面的解剖,维持关节面稳定,早期系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我们自2000年到2004年,对31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了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7-54岁,平均37.5岁,左侧19例,右侧12例,车祸伤19例,高处坠落伤9例,打击伤3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合并血气胸1例,股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如今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已由起初的内外侧“双轨道结构”逐步转型为“360°全方位立体结构”,国内外学者们更关注平台后侧结构的稳定性、复位情况以及对复位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后侧平台的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仍无明确定论,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胫骨平台后外侧1/2和后外侧1/4骨折。分别使用前侧2枚6.5 mm拉力螺钉、外侧4.5 mm L型钢板以及后侧3.5 mm T型钢板置入内固定骨折块。在胫骨平台中心处加载500 N纵向应力,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状态。结果与结论:在1/2骨块模型中,前侧拉力螺钉与后侧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较小,外侧钢板的位移较其他两种固定方式大。而在1/4骨块模型中,前侧拉力螺钉在各方向的位移优势更明显,后侧钢板的位移居次,外侧钢板的位移最大。1/2骨块上,前侧拉力螺钉的最大应力为36.523 MPa,外侧钢板为153.372 MPa,后侧钢板为115.922 MPa;而在骨块上的最大应力前侧拉力螺钉模型为4.309 MPa,外侧钢板为4.37 MPa,后侧钢板为3.124 MPa。1/4骨块上前侧拉力螺钉的最大应力为36.803 MPa,外侧钢板为153.336 MPa,后侧钢板为104.234 MPa;而在骨块上的最大应力前侧拉力螺钉模型为1.195 MPa,外侧钢板为0.827 MPa,后侧钢板为1.196 MPa。提示前侧拉力螺钉能够承担更大的应力,并在受到应力后位移变化较小,可提供较稳定的支持。而后侧钢板在骨块较大(1/2骨块)时,能够提供较强的稳定性,与拉力螺钉相仿;而在骨块较小(1/4骨块)时,稳定性不如前侧拉力螺钉。外侧钢板在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时,稳定性较差,不如前侧拉力螺钉和后侧钢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是创伤骨科的难点,手术入路的选择是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但目前对于入路选择尚无一个被多数学者接受的公认选择标准.目的:调查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的发病特点及发生率,探讨扩大外侧切口在后外侧柱骨折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国际疾病代码从2009年7月至2019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收治的患者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共21例,均采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5.8±4.3)岁。根据骨折AO分型,均为B型骨折,其中B1.1型8例、B2.1型6例、B2.2型4例、B3.1型3例;按三柱分型则均为外侧柱+后柱骨折。术后进行随访,并采用美国特种外侧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价患者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21例病例手术平均时间为(141±10.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91±13.4)mL。术后随访6~8个月。按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2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2例患者出现前外侧伤口感染,经积极抗炎治疗后好转,并发症率9.52%。结论膝关节前外侧入路结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手术视野清晰,内固定可靠且符合生物力学,术后关节功能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组合外固定支架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评价。方法收集了2009年7月~2011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8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完整资料,其中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A组)43例、组合外固定支架术(B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功能等方面各项指标。结果 A组平均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少于B组(P<0.05),而B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低于A组(P<0.05),且B组在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优于A组(<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均取得满意的复位和固定,且并发症少。合理选择患者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能够保证患者关节的稳定性,提高膝关节临床功能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 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需要显露的深层结构。结合解剖研究,临床应用20例,比较两种入路的优缺点。 结果 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主要有下列3个缺点:(1)胫前血管束向前穿过胫腓骨间膜上裂孔,三根血管纵向宽度在1 cm左右,其前穿点距离关节面和腓骨头最高点距离平均4.93 cm和3.77 cm;其上方伴行静脉,距二者的距离分别是4.41 cm和3.25 cm,影响切口的纵向显露;(2)腓骨头遮盖后外侧象限平均61.7%,阻挡向外的横向显露宽度;(3)显露后外侧关节面,需破坏部分后外侧角结构,包括腘肌肌腱复合体、韧带、关节囊等。 结论 显露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外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自2002年1月~2009年2月应用外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72例,,根据AO骨折分型:A型37例,B型23例,,C型12例.闭合骨折58例,开放骨折14例.结果 平均随访15个月(8~33个月),根据Boume标准评定:优41例,良23例,可5例,差3例.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7周(平均12.5周).结论 外侧胫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内固定牢固,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