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盆腔痛骶前孔神经阻滞疗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妇科神经解剖学角度入手,探索一种新的阻滞方法,简便有效地治疗盆腔痛.方法:以尸检、解剖学基础为依据,提出骶前孔阻滞法, 并与多种相关的方法进行影像学分析比较.结果:骶前孔阻滞疗法,影像学观察药物分布及临床效果优于其他相关方法.结论:骶前孔阻滞操作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2.
骶神经,骶丛及坐骨神经显像的影像学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原因所致的从骨神经痛、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 ,泌尿系、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在临床上是相当普遍的 ,此类症状的引起均是由骶神经 ,骶丛及坐骨神经的损伤所致。临床上将其分为骶神经根段、骶神经管段、骶孔段、丛段及坐骨神经段以利于临床上的鉴别诊断及针对性治疗。但临床上不同部位的神经损伤其症状体征相似 ,同时影像学上骶丛神经尚不能理想的展现 ,因此常常导致漏诊、误诊 ,国外统计高达 82 % [10 ] 。目前随着高分辨力CT及先进的MRI技术的采用使得周围神经能够较清楚的展现 ,从而可以准确地判断正常 /病理性的神经形态改变 ,本文… 相似文献
3.
腰骶丛阻滞麻醉在许多经典麻醉著作中均有介绍 ,但在婴儿麻醉中应用报道较少。本文就我院 1997年至 1998年4月 80例小儿腰骶丛阻滞麻醉的临床资料报导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 1 病人资料 本组 80例臀部及腹股沟以下部位手术患儿、ASAⅠ—Ⅱ级 ,男 6 8例 ,女 12例 ,年龄最小 5 8天 ,最大 5岁。 1岁以下 9例 ,1~ 3岁 35例 ,3~ 5岁 36例。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术 5 6例 ,臀部手术 5例 ,下肢骨折内固定术 19例。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术 5 6例 ,臀部手术 5例 ,下肢骨折内固定术 19例。手术最长时间 3小时 ,最短 40分钟 ,平均 110 +12分… 相似文献
4.
5.
我院自2001年10月~2004年10月间,在小儿下腹部手术麻醉中应用骶管阻滞45例(S组),并收集同时期小儿下腹部手术应用氯胺酮全麻56例(K组),作对比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骶管阻滞的临床基础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建虎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22):2358-2359
骶管阻滞是经骶裂孔将局麻药注人骶管腔内,阻滞骶脊神经,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另外如经L5~S1间隙穿刺称为高位骶管阻滞)。Cathelein于1901年首先介绍了从骶裂孔穿人硬膜外腔的方法,用来治疗遗尿症,1909年骶管阻滞应用于产科,20世纪40年代曾广泛应用于产科分娩,以后用于外科手术,但大剂量局麻药对胎儿有影响,使之后来减少应用于产科麻醉。 相似文献
7.
碳酸利多卡因具有起效快的特点。作者自1998年2月以来使用碳酸利多卡因在骶神经阻滞中临床效果的观察 ,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中男28例 ,女20例。年龄20~60岁。ASAI~II级 ,无严重器质性疾患 ,在骶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的病人。观察组(I组N=23) ,在骶管直入法穿刺成功后 ,缓慢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20mL。选择同期使用1%盐酸利多卡因20mL作骶神经阻滞作对照组(II组N=25) ,两组局麻药中均含有1:20万肾上腺素。术中观察记录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 ,麻醉作用… 相似文献
8.
9.
骶髂关节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骶髂关节 (sacroiliacjoint ,SIJ)炎的确立是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关键[1] 。目前 ,SIJ炎的诊断以影像学手段为主 (包括X线、CT和MRI)。X线的分辨力较低 ,而且由于结构的重叠 ,难以对SIJ炎作出早期的诊断。影像学的早期诊断主要依赖CT和MRI。最近国内外陆续开展的SIJ穿刺技术[2 ,3 ] ,直接获取SIJ可疑病变部位的组织 ,进行病理学检查 ,可对SIJ炎作出更早期的诊断 ,同时又可以进行局部用药 ,是一项颇有应用前景的新技术。了解SIJ的解剖学特点 ,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SIJ的影像学表现。本文就… 相似文献
10.
11.
孙盈盈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1,23(1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单次骶管阻滞在新生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医院行肛门闭锁纠治术的男性新生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体表标志定位骶管阻滞组(C 组)与超声引导骶管阻滞组(U 组),每组25例。两组患儿均在七氟烷浅全麻后行单次骶管阻滞。记录两组患者阻滞成功率、阻滞操作时间、穿刺针调整次数、穿刺失败率、阻滞并发症及术后6 h内的行为学评分法(CRIES)的评分。结果 与C组相比,U组患者阻滞成功率为100%,高于C组;穿刺针调整次数为(1.48±0.51)次,低于C组(2.12±0.72)次;术后1小时内CRIES量表评分低于C组;但阻滞操作时间(3.23±0.84 min)长于C组(1.84±0.6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中使用超声引导单次骶管阻滞可以提高阻滞的成功率,降低穿刺调整次数,改善术后疼痛评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骶管阻滞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级的拟行下腹部手术患儿(3~6岁)60例随机分为三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组(US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器定位组(S组),三组均使用0.25%罗哌卡因1mL/kg。记录各组麻醉效果、穿刺次数、穿刺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US组完成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明显少于U组和S组(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U组和S组,且无1例并发症。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骶管阻滞,定位快速准确,穿刺成功率高,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异丙酚是一种速效、短效静脉全麻药 ,已广泛应用于全麻诱导和静脉复合麻醉。我们将异丙酚用于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 ,并与氯胺酮 -安定相比较 ,观察入睡时间、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及其对循环呼吸功能影响程度等情况。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4~12岁择期下腹、下肢及会阴手术患儿40例 ,ASAI级 ,手术时间20分钟到2小时。按用药不同 ,将患儿随机分为异丙酚 (Ⅰ )组和氨胺酮 -安定 (Ⅱ )组 ,每组20例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1.2麻醉与用药术前30分钟肌注鲁米那钠2mg/kg,阿托品0.01mg/kg,入室… 相似文献
14.
15.
神经阻滞及局部理疗改善前跗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跗管为踝部伸肌支持带与距小腿关节表面之间的潜在裂隙。腓深神经在前跗管内与足背动脉并行,深面紧贴距舟关节表面,浅面受宽阔的十字韧带约束,管内四周密闭.容积有限。距小腿关节的频繁活动、手术、创伤等均可造成伸肌下支持带及管内容物的损伤、粘连、增生、导致前跗管内的腓深神经受挤压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出现相应症状。采用神经阻滞及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前跗管综合征,可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中上肢、颈肩部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近年来有不少研究[1-3]报道,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器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在较少的麻醉用量下获得较好的神经阻滞效果,但是鲜有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器下行臂丛神经阻滞与临床有经验麻醉医生操作的对比研究。本科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开展了相关的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1 材料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正常人组 (对照组 )为随机抽样选择 30例 ,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1 7~ 67(平均 40 2 )岁。既往无腰臀痛及腰骶椎、臀部软组织损伤史 ;神经科检查无阳性体征。腰腿痛患者组 41例 ,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具有不同程度的骶丛及坐骨神经病变者 ,男 2 9例 ,女 1 2例 ,年龄 2 1~ 64(平均48)岁 ,如表 1所示 :表 1 41例患者病变分布 (例数 )MRI扫描GD DTPA腰骶间盘突出 1 5-腰骶管术后神经粘连 52腰骶管内神经纤维瘤 55腰骶管内白血病浸润 2 2骶管内神经根旁囊肿 5-腰骶部脊索瘤 3 3腰骶骨巨细胞瘤 2 -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与方法随机选择30例下腹及下肢手术的病人,分为两组,Ⅰ组20例单纯硬膜外麻醉组,Ⅱ组10例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组。术中监测BP、HR、Sp02、ECG和手术牵拉、不适等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学较平稳.两组病人BP均较麻醉前降低,但腰硬联合纽下降幅度明显,HR、SpO2、ECG没有明显改变,Ⅰ组部分病人手术牵拉时诉疼痛,伴恶心、呕吐、鼓肠、腹肌紧张等内脏牵拉反应以及下肢胀痛等不适:Ⅱ组病人骶神经阻滞完善,术中未见恶心、呕吐、下肢胀痛等反应,是一种值得探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伟国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8,20(4)
传统的神经阻滞与临床经验密切相关,成功率低、安全性较差。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与飞速发展。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的出现已使临床神经阻滞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临床医师可以通过超声显像观察外周神经及其周围结构,并在超声实时、动态引导下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实施精准地神经阻滞,避免了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提高了操作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并大大提高了阻滞效率。本文将综述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术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