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科于2007年12月至2011年6月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不稳患者1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8~ 50(中位年龄39)岁.10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其中齿状突骨折4例,均为AdersonⅡ型骨折,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AdersonⅡ型)1例,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1例出现头晕、头痛,其中寰齿前间隙>5mm者4例,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根据寰枢椎移位情况决定牵引的方向和重量,一般牵引超过1周,重量2~5kg.首次牵引后1~3h复查床旁侧位X线片(图1),以后每日复查1次,根据复位情况调整牵引重量及角度:术前均行寰枢椎CT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包括进钉点的选择、螺钉内倾角度和钉道长度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1例寰椎骨折、2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1例枢椎骨折、1例寰枢椎骨折的患者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 5例患者随访3~10个月,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植骨均得到骨性愈合.局部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椎弓根钉无松动、断裂及脱出现象.结论 对于上颈椎损伤,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安全有效,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22例.对脱位复位情况、内固定植骨融合率、JOA评分、影像学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22例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47(25.8±10.2)个月,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术后疼痛和神经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JOA评分(15.8±1.9)分,较术前的(10.3±1.2)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椎均融合.结论 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后路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钛缆内固定装置与钢丝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寰枢不稳的疗效。方法对62例儿童寰枢椎不稳患者施行后路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其中钢丝固定30例,钛缆固定32例。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min)、平均手术出血量(ml)钛缆固定组分别为70 min和120 ml,钢丝固定组分别为110 min和160 ml,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钢丝固定患者中钢丝断裂、钢丝松脱、术后不全四肢瘫痪各1例,27例获骨性融合;32例钛缆固定患者中钢丝松脱1例,33例获骨性融合,未发生钛缆断裂、脊髓损伤等其他并发症。术后平均骨性融合时间(月)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前路手术内固定器均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钛缆内固定系统较之钢丝内固定装置手术操作安全,简单,植入方便,内固定坚强牢靠,可减少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计一种定点参照测量法在螺旋CT三维重建下测量寰枢椎椎弓根。方法56例18岁~75岁(平均40.3岁)正常成人寰枢关节,螺旋CT扫描并重建,模拟寰枢椎弓根钉植入,3D重建后应用自行设计的定点测量法测量寰枢椎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斜角及上斜角;应用SPSS12.0软件对人正常状态下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双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平均值。正常寰枢关节寰椎椎弓高度(4.51±0.69)mm,上斜角7.00°±1.04°,内斜角13.93°±2.11°,椎弓根宽度(5.70±0.80)mm,长度(28.75±1.57)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20.17±1.83)mm;枢椎椎弓根高度(7.20±1.11)mm,上斜角25.00°±3.20°,内斜角24.49°±3.70°,椎弓根宽度(5.40±0.85)mm,长度(28.10±1.20)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44±1.32)mm。结论自行设计的定点参照测量法在CT三维重建下测量上颈椎椎弓根准确可靠,为临床上颈椎疾患诊治和手术设计、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解剖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一种定点参照测量法在螺旋CT三维重建下测量寰枢椎椎弓根。方法56例18岁~75岁(平均40.3岁)正常成人寰枢关节.螺旋CT扫描并重建,模拟寰枢椎弓根钉植入,3D重建后应用自行设计的定点测量法测量寰枢椎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斜角及上斜角;应用SPSS12.0软件对人正常状态下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双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平均值。正常寰枢关节寰椎椎弓高度(4.51±0.69)mm,上斜角7.00°±1.04°,内斜角13.93°±2.11°,椎弓根宽度(5.70±0.80)mm,长度(28.75±1.57)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20.17±1.83)mm;枢椎椎弓根高度(720±1.11)mm,上斜角25.00°±3.20°,内斜角24.49°±3.70°,椎弓根宽度(5.40±0.85)mm,长度(28.10±1.21)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44±1.32)mm.结论自行设计的定点参照测量法在CT三维重建下测量上颈椎椎弓根准确可靠,为临床上颈椎疾患诊治和手术设计、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解剖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7.
孙海东 《现代保健》2013,(2):125-126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52例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临床腰椎手术评分系统、x线片滑脱复位的Boxall标准及Cook等制订的椎体间骨性融合标准对疗效进行综合评定。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末次随访时显效4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腰椎滑脱完全纠正的46例,术后出现改善的4例,术后无明显改善的2例,手术后患者整体复位率为96.2%;术后出现椎体间骨性融合的45例,实现固定效果的5例,手术失败2例,术后融合率为86.5%。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0.05)。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疗效确切,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性骨折或脱位42例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表现、X线和CT扫描的测量结果。结果本组随防2个月~3年,椎体高度完全恢复34例,恢复程度>90%,6例,>80%,2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标准,术前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松解颈椎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的护理配合。方法:选择7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采用经口寰枢椎松解联合颈椎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融合术,术中持续有效的颈椎牵引,默契配合,舒适护理。结果:7例经口咽寰枢椎松解颈椎后路枕骨大孔减压枕颈内固定融合手术顺利,无手术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无1例死亡,患者术后18~26天均痊愈出院。结论:护士术前访视、充分准备,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弓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病变后急性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4月收治的38例下腰椎病变行椎弓螺钉系统内固定过程中引发间隙急性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同一时期收治的57例下腰椎病变行椎弓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为非感染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以及预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感染患者经治疗后,患者的伤口均呈较好愈合度,未再次出现红肿、渗出等症状;38例患者,除有1例患者失访外,其余37例患者随访1年,感染组优良率为91.89%,非感染组的优良率为92.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病灶切开引流、病灶清创缝合、内固定取出术,辅以敏感的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治疗下腰椎病变椎弓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急性感染,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采取脊柱后正中入路椎管探查减压或单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37例。结果:37例患者均获6~24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按Frankel分级(除A级1例无改善外)均有1~3级的神经功能恢复。Cobb角由术前平均28.3°恢复到术后平均4°。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具有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朱锋辉 《现代保健》2011,(36):24-2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6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接受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观察其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视觉模拟评分、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s角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Frankel分级、视觉模拟评分、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s角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1年发现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s角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剥离椎旁肌后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术后2周与6个月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下地前及随访时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 观察组临床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传统方法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患者恢复更快,不仅能起到较好的复位效果,还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并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其疗效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的植骨方法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骨外科2005年12月-2009年12月共6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住院病人,比较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椎板间植骨和单纯内固定无植骨的术后即时及随访的临床效果,并根据影像学、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64例病人术后随访12个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后凸成角丢失少,内固定失效率低,与椎板间植骨组和单纯内固定无植骨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能即时增加椎体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有效纠正椎体畸形,减少椎体再压缩及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杆等并发症,使患者早期活动,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预防矫正丢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CT值的脊柱椎弓根螺钉软件自动规划方法,用于骨质疏松患者治疗中.方法:以CT值为主要指标,设计椎弓根螺钉自动规划方法(简称自动规划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行CT检查的10例腰椎退变患者,在其CT图像上评价自动规划方法与手动人工规划所得螺钉轨迹的位置及CT值的区别.结果:自动规划推荐的螺钉直径和长度较为保...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法微创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治疗中入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别纳入经皮入路组、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三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1 d、1周及8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患者伤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指标改善情况。结果:Wiltse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经皮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83,P<0.05);经皮入路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964,F=75.620;P<0.05);术后1 d、1周及8周,三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呈下降趋势,依次为经皮入路组、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三组术前与术后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129,P<0.05)。术后1周、术后8周,三组ODI指数、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呈下降趋势,伤椎前缘高度比呈升高趋势。结论:经手术室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中,经Wiltse入路操作更简单方便,组织损伤少,术中透视少,利于缩短手术时间,且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患者术后伤椎整体恢复效果更好,可作为入路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钉棒系统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18例,全部采用后入路手术,术中视情况决定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或后外侧融合。结果:全部病例经过6个月~4年随访,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34%恢复至术后90%,后缘平均高度由术前的54%恢复到术后的96%。cobb角由术前平均29°恢复至术后7°,合并脊髓损伤ASIA分级神经功能评分均升高一级,椎间植骨或外侧植骨均融合,无断钉、断棒、螺钉松动及感染发生。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具有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等优点,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钉位置失误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患者行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共置入螺钉1150枚,观察患者术后的症状体征、正侧位 X 线、薄层 CT 平扫结果,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角度和穿破椎弓根骨皮质的情况。结果:36枚螺钉穿出了椎弓根皮质,失误率3.130%。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表现5例,占总螺钉的0.43%,占位置不良螺钉的13.89%。结论:经椎弓根固定较易出现螺钉位置不良,可能导致神经根损伤,置钉需要个体化,术前要仔细研究患者影像资料,术中 C 臂透视确认,发现螺钉位置不良及时调整,可以有效减少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患者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骨折节段分布在T11-L3。结果28例病人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骨折均顺利愈合,神经系统症状大部恢复。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骨性愈合率高,固定牢靠,且经济费用低,适用于基层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