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从中医“因病致郁”和“因郁致病”角度论述胃癌伴抑郁状态的产生和加重,以期为其中医治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通过查阅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搜集部分医家关于胃癌“因病致郁”和“因郁致病”理论的学术观点,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探讨胃癌伴抑郁状态的诊疗。[结果] 胃癌伴抑郁状态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方面:中气失运,升降乖戾为其根;瘀毒胶结,七情失常为其本;瘤结局部,毒溢血脉,病郁交夹为其标,据此胃癌伴抑郁状态的治疗应斡旋中气,畅脾胃之气化;调气开郁,调人体之升降出入;化瘀解毒,通人体之气血津液;形神同调,复人体五脏之元真。[结论] 瘀、毒、郁均是影响胃癌伴抑郁状态发生、发展与转归的重要病理因素,这三个因素常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从“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的角度对胃癌伴抑郁状态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完善胃癌伴抑郁状态的病因病机理论,也有助于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郁”的发展源流,从理论探讨广义之郁与狭义之郁的区别与联系,辨析“郁证”“郁病”的含义,阐明“因病致郁”“因郁致病”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提出“郁-病-郁”与“病-郁-病”乃是临床常见的恶性循环现象,只有认识证与病在“因病致郁”“因郁致病”中的不同内涵,才能发挥中医“形与神俱”“病郁同治”的优势,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脏腑分型角度探析郁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法]深入分析历代医籍及近现代中医名家治疗郁证的方药应用,以脏腑为纲,分型探讨郁证的临床诊疗.[结果]郁证大体可分为心郁、脾郁、肝郁、胆郁、肾郁、肺郁6类,根据各脏腑生理病理特点,心郁又可分为心气实与心气虚,心气实者治宜选用黄连阿胶汤加减,心气虚者可予甘麦大枣汤加减;脾...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病因病机出发探讨麻黄治疗荨麻疹的临床体会。[方法]结合中医古籍、近现代医者经验以及笔者临床经验,从荨麻疹病因病机、麻黄主要功效等方面阐述麻黄在荨麻疹治疗中的思路及经验,并列举验案加以佐证。[结果]荨麻疹多由诸邪侵袭腠理,致营卫不和、玄府郁闭而发,卫闭营郁是其病机关键,治疗上当开宣腠理,驱邪外出;麻黄功善发汗解表,临床上常以麻黄辨治荨麻疹。所举医案为外邪袭表、卫闭营郁、郁久入里化热伤津所致之荨麻疹,辨为表闭里热证,治宜开郁解表兼清里热,以麻黄桂枝各半汤为主方,随证加减,疗效甚佳。[结论]麻黄辛温,善于开腠理、逐外邪,临床上巧用此味中药治疗荨麻疹,临证加减,疗效可观。  相似文献   

5.
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如“郁生百病”、“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等皆是 ,多从因果关系讨论。但郁与疾病之间有何具体联系 ?联系的实质又是什么 ?却未深究。缺乏较统一的认识。对此 ,本文通过重温古籍 ,结合临床认为郁是一类广泛存在的病理概念 ,是诸多疾病的共同病理 ,提出“人身诸病多兼郁”的观点 ,分析如下。1 “诸病兼郁”的提出中医认为 ,气血津液是流通于人体脏腑经络的基本物质 ,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顺” ;五脏之要也在于通 ,即五脏气机宜升降有序 ,五脏精气宜畅通无滞。如此畅通调…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抑郁的形成,主要责之脑卒中引起的“六郁”.临床上,患者多表现多“郁”交错的状态,并且其体内之“郁”的种类和程度可因病程、体质、饮食、情志及治疗、调护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气血怫郁是该病的基本病机,并贯穿卒中后抑郁整个病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陆雯艳  余超 《中医学报》2021,36(5):1010-1012
功能性便秘病位在大肠,主要由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通所致。本病与"六郁"密切相关,针对气郁、火郁、食郁、湿郁、血郁、痰郁,单兆伟提出了以"理气开郁通腑"为治疗大法:"气郁"治以疏肝行气,予柴胡疏肝散联合六磨汤加减开郁;"火郁"治以泻热降浊,予麻子仁丸加减开郁;"食郁"治以消食导滞,予保和丸合调味承气汤加减开郁;"湿郁"治以运脾化湿,予枳实导滞丸合三仁汤加减开郁;"血郁"治以化瘀通络,予桃核承气汤合丹参饮加减开郁;"痰郁"或因气滞湿聚而生,或因饮食积滞而致,或因热邪炼液而成,其余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崔云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跟随崔云教授临证侍诊,收集相关医案,分析崔云教授对慢性前列腺炎病机的认识,总结其从六郁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特色疗法,并分析典型案例。[结果]基于中医传统六郁理论,崔云教授认为本病发于气郁,而肝气郁滞,气机不畅为本,变于诸郁相因,相兼相化。治疗上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总则,同时紧扣病机之变化,辨郁论治。遣方用药的特点是以传统经方为基石,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所举案例,在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基础上,辅以化痰祛湿、清热散火、活血化瘀、消食化积之法,体现了其辨郁论治的治疗思路。[结论]崔云教授从"六郁"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学术思想已具备中医学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六郁”和“郁热”理论探讨糖尿病病机变化,总结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分期论治糖尿病的经验。[方法]结合“六郁”与“郁热”理论,分析吕老对糖尿病各期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吕老糖尿病分期论治经验,并以临床验案佐证。[结果]吕老将糖尿病分为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三期,六郁在糖尿病各期均有重要作用。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时兼顾糖尿病各期病机特点,根据郁滞与热像偏盛,辨证施以解郁、清热之法。所举医案为吕老治疗糖尿病验案,辨证为气血痰热,郁阻血脉,脉络欠活,治法以行气活血、化痰清热为主,疗效确切。[结论]吕老对糖尿病各期病机认识深刻,临床以解郁、清热之法治疗糖尿病,疗效显著,其临床诊疗经验值得参考和学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金杰教授从郁、痰、瘀等方面论治抑郁相关性失眠的临证经验。 [方法] 通过跟师临证,整理分析金师治疗抑郁相关性失眠的医案,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辨证论治几个层面介绍其辨治抑郁相关性失眠的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 金师认为,该病病位在心肝,但首发于肝,情志不遂,初则气机郁结,肝失条达,气血失调,血脉不畅,日久导致痰浊、瘀血生于内而上扰,临床多见于实证,分为肝气郁滞型、痰热上扰型、痰瘀交阻型,治疗以疏肝开郁、清心化痰、活血祛瘀为原则,方选柴胡疏肝散、黄连温胆汤、癫狂梦醒汤等为基础方加味化裁。所举医案中,患者诊断为肝气郁结、痰热上扰型抑郁相关性失眠,金师治以化痰清热、解郁安神,明显改善了其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疗效斐然。[结论] 金师从郁、痰、瘀辨证论治抑郁相关性失眠,用药精准,效果显著,其经验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药学服务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病情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150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5例,按照药学服务计划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肺功能情况等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生存质量使用QOL评测表进行评估。结果随访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急性发作次数为(1.2±0.6)次/月,较对照组的(4.4±1.3)次/月有所减少;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1.77±0.70)L,用力肺活量(FVC)为(2.36±0.76)L,FEV1/FVC为(76.56±12.6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QOL评测表进行评估,实验组患者与干预前在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情况、抑郁心理状态及焦虑心理状态评分相比较均较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服务计划可明显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对肺功能情况及生存质量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裘昌林教授诊疗神经系统“怪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复习相关中医文献、跟师临证、整理医案等方式,总结裘师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的病因病机、辨治思路、用药特色,并举验案一则以示临床应用。[结果]裘师认为,伏风内潜系“怪病”的病因,宿痰内停为“怪病”之夙根,风痰合而为患故见“奇证”,治疗上以搜风豁痰为大法,将涤痰汤作为搜风豁痰的基础方,在此基础上对平时深潜体内之伏风,适量选用虫类药搜风通络以增强临床疗效。所举验案中患儿辨证为肝旺脾虚、风痰阻络,经豁痰息风、清热平肝治疗后,收效良好。[结论]神经系统“怪病”因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裘昌林教授从伏风宿痰辨治神经系统“怪病”,经验独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理论。[方法]研究有关文献,列举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病因病机、治法的相关论述,分析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的阐述与发挥。[结果]朱丹溪以《内经》中"五郁"学说为源头,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了"六郁"学说,分别从气、血、痰、火、湿、食六个方面对郁证进行了论述,并创越鞠丸、六郁汤等治疗郁证的名方,开创了专篇论述郁证的先河。丹溪弟子戴思恭对郁证的脉、因、证、治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完善了"郁在中焦说";王履则对《内经》中的"五郁"学说进行了发挥,提出了新的"五郁论",见解独特;私淑丹溪的王纶,在继承丹溪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血痰郁关系论",其对郁证的治法有了进一步的发挥。[结论]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学说,对于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郁证理论有着深远影响,对于郁证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清代医家顾松园《顾氏医镜》中虚劳论治特点。[方法]通过对《顾氏医镜》一书的认真研读,整理、分析书中虚劳相关内容,阐述、归纳顾松园对于虚劳论治的学术特色,并总结出顾氏治疗虚劳一证的独特经验。[结果]顾氏在指出当世之医治虚七误的基础上,提出虚劳是脏腑内伤以阴虚为主要病机,列出五脏虚劳之本症、立治疗虚劳三要法,主张药食同补忌辛热及火灸,用药以甘寒清热为主、注重血肉有情之品的运用,以保阴使精血充沛来治疗虚劳。[结论]顾氏承前人之说,阐发五脏受损为虚劳病之病因,指出阴虚为虚劳病之病机,提出保阴使精血充沛为虚劳病之治法,其学术经验对现代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值得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原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Aβ假说和Tau蛋白假说已被认可,但至今尚未有专一高效的治疗药物,故传统的治疗策略多以药物为主,护理干预为辅。基于发病机制的护理干预可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护理干预在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中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伏邪与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发病的相关性,并总结龙江韩氏妇科从伏邪论治POF的用药经验。[方法]以伏邪致病的发病机制为基础,分别从先天伏邪、疫疠侵扰、生活习惯及环境异常、伏寒伏郁几个方面论述伏邪与POF发病的相关性及韩氏妇科的用药特色。[结果]伏邪具有隐匿、伺机而动的特征,其起因可概括为三点:一则为先天遗传于父母的潜在伏毒;二则为后天受六淫、疫疠等诸邪侵袭,邪气感而未发或祛之未净",寒、瘀"病理产物等伏藏于体内,伺机待动;三则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常虚之人,后天又失调护而成即病难愈、每愈易复之体质。此三类伏邪病因均与POF的发病密切相关。所附临床验案属寒邪伏于冲任,凝而成瘀,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所致,因此治疗时以补肾填精、散寒祛瘀为法,瘀祛则气血健旺,天癸有源,冲任通畅,经水自行。[结论]韩氏妇科认为,POF的发生与伏邪匿于冲任密切相关,治疗上必先辨邪气伏藏之因,切中症结再行论治。临证屡获良效,其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归纳总结施维群教授运用膏方调理和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方法】通过收集整理近3年来施维群教授的临床膏方,总结归纳施维群教授临证遣方的原则及经验,并举病案2例。[结果】膏方调治慢性肝病患者需辨体、辨证、辨病、辨时相结合,四诊合参,遣方用药,调整人体免疫平衡,方能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天人合一,养生保健之功效。【结论]施维群教授膏方调治慢性肝病在临床上行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学术经验。[方法]通过整理医案,从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论治、治疗要领等方面,全面总结范永升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的学术经验,并列举医案1例予以佐证。[结果]范永升教授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肝肾;正气虚弱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风寒湿热等病邪是疾病发生的外在因素,痰瘀为病理产物;间质性肺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少阳三焦衰弱,因此临证必须紧抓少阳三焦衰弱这个根本病机。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扶正主要从益气健脾和补益肝肾入手;祛邪则根据风寒湿热以及痰瘀等的夹杂灵活运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以及通络等治法。范教授临证重视扶助正气、强调适时祛邪以及不忘宣利肺气,所列举医案充分佐证了范教授临床灵活应用扶正祛邪的这一治疗原则。[结论]范永升教授运用中医审因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益参考,其学术经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心理紊乱状态,临床上分为惊悸不安、郁闷不舒、思虑过度、精神萎靡、烦躁焦虑五种状态,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脉象可以真实地反映心理变化,可以辨析出疾病的诸多致病因素,客观地反映机体状态,本文以脉象要素作为分析五种心理紊乱状态的依据,提高了诊疗疾病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况,分析影响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中文版SF-36量表,以自评法对9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并与一般人群进行8个维度得分的比较。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炎症性肠病患者的SF-36总分波动在51.10-136.40范围。躯体角色、机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角色5个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一般人群(P〈O.01)。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疾病活动指数、病情自评、年龄、工作(学习)状态、经济状况。[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低于一般人群。控制疾病活动指教,加强综合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