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斑块钙化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24例,共375处明显狭窄病变,其中234处为钙化病变。比较斑块不同钙化程度、钙化斑块血管直径、钙化斑块长度和钙化斑块血管分布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对轻中度钙化斑块和重度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6.8%(P=0.0028)和18.8%(P0.0001),且高估狭窄在重度钙化斑块中更明显(P=0.002)。对血管直径较小和血管直径较大的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7.2%(P=0.0026)和17.1%(P0.0001),且高估狭窄在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明显(P=0.001)。对不同长度的钙化斑块,双源CT的诊断准确性未见差异(P=0.792)。结论斑块钙化使双源CT高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且钙化程度重和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易出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螺旋CT冠脉造影(CTA)在冠心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进一步分析冠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病变的关系。方法 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行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AG)检查,以CAG为冠脉狭窄评估金标准,分析CTA在冠脉狭窄评估中应用价值,并分析CAG冠脉狭窄评估结果与斑块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78例冠心病患者中,采用CTA和CAG均检出66例冠脉狭窄,CTA检出冠脉狭窄共97支,其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为54支、23支、20支,CAG检出冠脉狭窄共103支,其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为56支、27支、20支,检出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CAG为冠脉狭窄评估金标准,CTA在评估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的符合率分别为92.86%、96.29%、100.00%。狭窄血管的非钙化病变斑块和混合病变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狭窄血管,但狭窄血管的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狭窄血管(P0.05);中、重度冠脉狭窄患者的非钙化病变斑块和混合病变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冠脉狭窄患者,而中、重度冠脉狭窄患者的钙化病变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轻度冠脉狭窄患者(P0.05)。结论 CTA可对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进行有效评估,并观察出冠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病变,在冠心病冠脉病变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64MS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与心血管病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疑诊冠心病患者470例,按64MSCT冠脉成像结果根据冠脉有无病变、病变范围、钙化积分、冠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分组;其中80例患者同时行冠脉造影术,按冠脉造影结果根据冠脉有无病变、病变范围、冠脉狭窄程度分组.470患者按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分为极高危、高危、中高危、中危、低危5组,观察各危险分层中冠脉病变情况,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470例患者中同时行MS 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者80例,判断冠脉病变范围(χ2=3.631,P=0.067)与狭窄程度(χ2=1.639,P=0.200)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危险分层的增高,冠脉病变范围增加(极高危多支血管病变值分别为1.09、高危双支血管病变值分别为0.91、低危单支血管病变值分别为1.07,冠脉狭窄程度也增加、极高危重度狭窄值分别为0.96、高危中度狭窄值分别为1.03、低危.轻度狭窄值分别为0.78,各心血管危险分层之间冠脉病变钙化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20、123.76、62.50、98.24、52.36,P<0.01).在极高危的患者中软斑块比例最高,随着危险分层降低钙化斑块比例增高或无斑块极高危软斑值分别为1.01、低危钙斑值分别为1.17.结论 64MSCT冠脉成像可作为心血管病危险分层的依据,患者冠脉病变复杂,狭窄程度、钙化积分程度严重,软斑块比例较高,危险分层越高;随着危险分层的降低,冠脉病变支数减少,钙化积分降低,狭窄程度减轻,斑块以钙化斑块比例增高或无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老年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血清Wnt(wingless type protein)-1水平,探讨Wnt-1与炫速双源CT造影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形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且年龄大于60岁的疑似冠心病患者371例,行炫速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术,按管腔狭窄程度分组,≤50%为非严重冠状动脉病变,50%为严重狭窄病变,根据冠状动脉斑块钙化情况分为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Wnt-1水平。结果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血清Wnt-1水平明显高于非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132.52±40.48)vs.(98.39±28.23)ng/m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Wnt-1水平是预测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OR=1.56,95%CI:1.24~2.03,P=0.003)。并且冠状动脉钙化组血清Wnt-1水平(135.56±38.82)ng/ml显著高于非冠状动脉钙化组(96.75±29.13)ng/ml和混合斑块组(102.62±34.64)ng/m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Wnt-1水平是预测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预测因子(OR=2.07,95%CI:1.53~2.85,P0.001)。结论血清Wnt-1水平显著与冠状动脉CT造影老年血管斑块严重程度和钙化密切相关。Wnt在老年冠状动脉疾病中的病理生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 263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糖尿病病史,分为糖尿病组(92例)和非糖尿病组(171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A),对冠状动脉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和非钙化斑)进行计数。结果 糖尿病组左前降支(LAD)(P0.007)、右冠状动脉(RCA)(P0.041)钙化积分和总钙化积分(T scores)(P0.027)明显大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冠状动脉斑块(P<0.001)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以混合斑块(P<0.001)和非钙化斑块(P0.045)为主;糖尿病组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数(P<0.001)及阻塞性斑块(P<0.001)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有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阻塞性斑块的发生率更高,冠状动脉钙化程度更重,冠状动脉斑块负荷更重,以混合斑块和非钙化斑块为主,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此研究结果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29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平均(60.6±7.7)岁,年龄范围51~69岁。所有患者分别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包括冠脉病变最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斑块性质、病变血管节段的狭窄程度。结果 29例冠心病患者共计55处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对55处血管段的狭窄程度判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冠状动脉病变最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的结果均显著高于冠脉造影,[(2.42±0.27)mm vs.(2.26±0.34)mm]、[(42.6±7.4)%vs.(36.8±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内超声检查诊断偏心性斑块40处(72.73%)显著高于冠脉造影的29处(5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对55处斑块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软斑块31处、纤维斑块10处、钙化斑块8处、混合斑块6处。结论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病变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诊断优于冠脉造影检查,对于指导临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已有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MS)和冠心病的关系密切,本研究旨在探讨其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3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按照入院时是否诊断为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Genisi记分评估,按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观察MS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316例患者中MS组198例,非MS组118例;198例MS患者中冠脉单支病变32例,双支病变101例,多支病变65例,118例非MS患者中冠脉单支病变48例,双支病变41例,多支病变29例,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MS组和非MS组Genisi评分(31.3±11.7 vs 19.2±10.1,P〈0.05)。结论 MS与冠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MS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复杂性明显高于非MS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与非脑梗死患者冠脉斑块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3~7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7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脑梗死病史,分为脑梗死组(46例)和非脑梗死组(126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双源CT,并对冠脉血管斑块节段(混合斑块节段、钙化斑块节段和非钙化斑块节段)计数.对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分析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冠脉病变支数明显多于非脑梗死组(P=0.019);脑梗死组冠脉斑块节段总数和混合斑块节段数明显多于非脑梗死组(P<0.01);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相比,LM P=0.016,LAD P<0.01,LCX P=0.003,RCA P=0.037,且混合斑块节段数明显多于非脑梗死组.结论 ①与无脑梗死病史的患者相比,有脑梗病史且合并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冠脉受累节段数明显较多;②冠脉混合斑块有可能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钙化斑块所致管腔≥50%狭窄评价的准确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价的差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病变中,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50%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分析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误差比较大,对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的评价可信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通过64排双源CT测定心周脂肪组织(PAT)体积,分析PAT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部位、病变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以期探讨PAT体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同期行64排双源CT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10例患者入选,进行腰围、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生化测定。使用64排双源CT测定PAT体积、钙化积分和斑块类型。通过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心病诊断、病变支数、病变部位,并采用Gensini积分量化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结果 (1)冠心病患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P=0.004);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0.009)。(2)双支和三支病变患者PAT体积与单支病变患者相比,PAT体积明显增加(P〈0.001)。(3)Gensini积分随着PAT体积增大而增加。(4)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AT体积、BMI、空腹血糖是影响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5)PAT体积与钙化积分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31,P〈0.001)。(6)混合型斑块的PAT体积最大,其病变节段积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P〈0.01)。结论 PAT体积与冠心病的发生、冠心病分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钙化积分存在强的相关性,是影响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代谢综合征(MS)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2月到2011年1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ACS患者152例,按有无MS分为MS组(78例)和非MS组(74例),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比较两组间各参数水平的差异,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评价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与非MS组比较,MS组血清MPO[(0.68±0.33)μmol/L比(1.99±1.21)μmol/L]、TNF-α[(61.74±7.71)pg/ml比(70.17±7.91)pg/ml]、ICAM-1[(275.09±73.87)pg/L比(292.27±73.87)pg/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MS组总狭窄指数明显高于非MS组[(11.03±3.87)比(6.97±3.68)];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MPO、ICAM-1、TNF-α呈正相关(r=0.5,0.51,0.51,P均〈0.01)。结论:髓过氧化物酶、细胞间粘附分子、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炎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之间的关系,了解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预测脑梗塞的作用。方法:对脑梗塞组(100例)患者和非脑梗塞对照组(10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3%(83/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19%(P0.01)。脑梗塞组的颈动脉软斑(26%:5%,P0.05)及混合斑检出率(44%:1%,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型脑梗塞的颈动脉软斑(57.1%:17.1%,P0.05)及混合斑检出率(95.2%:2.9%,P0.01)显著高于轻型脑梗塞。结论:脑梗塞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脑梗塞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塞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长沙市某高校在职教师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长沙市某高校3337名在职教师,按年龄分为19-34岁组(451例),35~49岁组(1917例)和50~70岁组(969例),进行基线资料测量及血压、血脂、血糖检测,再根据有无MS分为MS组和非MS组,并同时进行心脑血管病调查。结果:3337名教师中MS667例,占19.99%。随年龄增长,MS患病率显著升高(14.19%比17.89%比26.83%,P〈0.05),MS组心脑血管病患病率显著高于非MS组(22.49%比12.73%,P〈0.05)。结论:高校教师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升高,其心脑血管病患病率也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训练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102例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冠心病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1例,另有高血压病患者51例(高血压康复组)。冠心病康复组和高血压康复组进行有指导的康复运动训练,对照组未进行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前及24周后查血压、血脂、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心电图平板负荷试验、6 min步行试验等项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康复组和高血压康复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66.2±6.26)%:(69.53±5.04)%:(68.41±5.08)%,P0.05],颈动脉斑块明显缩小[左斑块(2.14±1.62)mm:(1.21±0.87)mm:(1.35±1.35)mm,右斑块(1.81±0.93)mm:(1.01±0.89)mm:(1.12±0.95)mm,P均0.05],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359.27±89.58)m:(457.12±62.05)m:(426.45±52.68)m,P0.01],自感劳累分级减少[(14.84±0.78):(14.35±0.66):(14.39±0.60),P0.01]。上述指标冠心病康复组和高血压康复组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运动训练可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利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  相似文献   

15.
测定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胰淀素和非对称二甲醛精氨酸(ADMA)水平,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二者对MS的影响。方法:70例患者和体检对象根据其存在MS组分的个数分为非MS组(MS组分0~1个,20例)、MS高危组(MS组分2个,23例)和MS组(MS组分〉2个,27例)。分别测定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等指标,同时测定血清胰淀素、ADMA的水平。结果:与非MS组比较,MS高危组,MS组血清胰淀素[(0.41±0.04)g/L比(0.46±0.06)g/L比(0.49±0.06)g/L]、ADMA[(1.28±0.06)μg/L比(1.46±0.07)μg/L比(1.51±0.08)μg/L]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MS组明显高于MS高危组(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血清胰淀素与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BMI、WHR、胰岛素抵抗指数(IRI)、ADMA呈正相关性(r=0.441~0.563,P均〈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r=-0.461,P〈0.05);ADMA与IRI、BMI、FINS呈正相关(r=0.445~0.48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胰淀素、BMI、ADMA、IRI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OR=5.573~7.169,P均〈0.05)。结论:血清胰淀素和非对称二甲醛精氨酸的表达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关,两者都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合并MS将其分为2组:MS组(65例)和非MS组(5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内径、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情况。选取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NC组)。结果①MS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均高于非MS组和NC组,P〈0.05,P〈0.01。②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MS组明显低于非MS组和NC组[(7.15±2.46)%、(8.45±4.13)%和(12.23±5.12)%,P均〈0.05]。③三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依次为:(0.84±0.21)mm、(0.78±0.24)mm和(0.64±0.14)mm,P均〈0.01;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依次为29.3%、21.8%和5.0%,P均〈0.01。④相关分析显示,FMD%与年龄、SBP、TG、FPG呈负相关(r=-0.359、r=-0.357、r=-0.346、r=-0.413,P均〈0.01),与HDL—C呈正相关(r=0.341,P〈0.01);IMT与年龄、SBP、BMI、TG呈正相关(r=0.431,r=0.442,r=0.315,r=0.342,P均〈0.01),与HDL—C呈负相关(r=-0.313,P〈0.01)。结论并发MS可加重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及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169支冠状动脉同时进行了DSCT冠状动脉成像和CAG检查,以CAG诊断冠心病为标准分析D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各项指标的表现。结果:DSCT冠状动脉成像判断冠脉中、重度狭窄(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5%(45/48),99.17%(120/121),97.63%(165/169),97.83%(45/46),97.56%(120/123)。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CAG对各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显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921,P〈0.001)。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冠状动脉疾病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冠脉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成为冠心病诊断的一种可靠、无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检测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可靠性,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积分(score system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SACS),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方法 研究20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及4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且冠状动脉MSCTA发现斑块的患者,比较两组斑块CT值、重构指数(RI)等指标,进而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两组病变血管99支,可分析斑块1 17个,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6个,以钙化斑块为主(88.9%,32/36);急性冠脉综合征组81个,以脂质斑块为主(37.0%,30/81).两组正性重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 vs.32.1%,P<0.01);负性重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vs.19.8%,P<0.01).由RI建立SACS,所得模型为:SACS=0.003PA+2.255RI-4.22,预测准确率为76.9%(P<0.01),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15(P<0.01).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多为脂质斑块,以正性重构为主,SACS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指导冠心病危险分层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方法纳入EH患者404例,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分为斑块组(n=235)和无斑块组(n=169),对两组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斑块性质(分为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进行比较,并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压、血脂、血糖、FIB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斑块组FIB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无斑块组[FIB:(3.92±2.82)g/L vs.(3.23±1.62)g/L,P=0.032;LDL-C:(3.23±0.91)mmol/L vs.(2.95±0.82)mmol/L,P=0.047],而HDL-C低于无斑块组[(1.17±0.31)mmol/L vs.(1.25±0.35)mmol/L,P=0.021);②软斑块组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混合斑块[(4.18±2.89)g/L vs.(3.84±2.16) g/L,P<0.05]和硬斑块[(4.18±2.89)g/L vs.(3.69±2.21)g/L,P<0.05],混合斑块与硬斑块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③高FIB血症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软斑块比例均显著高于FIB正常者(74.7%vs.42.9%,P<0.05;32.5%vs.8.1%,P<0.05);④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FIB水平、LDL-C与颈动脉斑块成正相关,HDL-C与颈动脉斑块成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FIB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尤其是软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及稳定型心绞痛(SAP)受累血管病变的特征。方法:选取140例接受冠脉造影(CAG)及OCT检查的患者,其中61例AMI患者,79例SAP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用OCT评价受累血管的病变特点。结果:纤维帽厚度在AMI组比SAP组薄[(45±13) μm vs.(80±39) μm,P〈0.01)];薄纤维帽富含脂质的斑块更多见于AMI组(56% vs. 25%,P〈0.01);血栓更多见于AMI组(52% vs. 5%,P〈0.01);斑块破裂的发生率分别是(67% vs. 25%),P〈0.01),溃疡和夹层等较重的斑块破裂均发生AMI组;4个象限的富含脂质斑块更易出现在AMI组;钙化斑块的深度及广度在2组间没有明显区别,但≥2象限的钙化斑块有多见SAP组趋势。结论:OCT能准确评价冠状动脉受累血管病变的病变特点及结构特征。AMI患者脂质斑块纤维帽更薄,更多见斑块破裂、血栓及不稳定脂质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