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 CEA。手术全部采用全麻 ,术中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恢复顺利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CEA是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007年2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CEA治疗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12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一种有效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外科方法,我院2006年7月—2011年3月在全麻复合颈丛阻滞下完成CEA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包文  段永亮  冯涛 《新疆医学》2011,41(5):70-72
据统计,我国脑卒中已达到200/10万,超过300万人,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已历经半个世纪的检验,被证实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自2001年11月-2010年4月笔者共对10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手术1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志文 《医学综述》2007,13(16):1243-1246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最常见的老年病之一,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早期主要表现为嗜睡、一过性晕厥或黑蒙,随着狭窄的加重,随时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导致偏瘫或死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术前需进行头部CT扫描、磁共振、颈动脉超声或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50%,无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60%可作为CEA的主要手术指征。全身麻醉仍是CEA的主要麻醉方法,局部麻醉亦有有利之处。补片成型以及应用转流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纳。与CEA相比,血管内治疗仍处在实验阶段,尚不能取代CEA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CEA治疗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术后恢复良好,脑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内均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事件,并且在术后的随访中均未出现脑卒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CEA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当今全球成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5%~85%。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约1/3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狭窄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脑血循环,减少卒中发生率,自1954年Eastcott完成首例CEA以来,CEA已有6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文章对颈动脉狭窄的手术适应证、术前评估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8月于茂名市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颈动脉狭窄准确率,并于术后对患者实施超声检查,比较术前和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狭窄处峰值流速比值(PSVICA/PSVCCA)]水平。结果超声和MRA诊断颈动脉狭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大于术前,EDV、PSV、PSVICA/PSVCCA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有助于了解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指导,且可预防脑卒中发生,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丁锐  童钟  王成宏 《安徽医学》2011,32(8):1078-107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及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探讨相关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麻醉方法及术后处理.结果 本组无死亡,21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CEA,10例放置颈动脉转流管,其中3例放置失败,11例未放置;头昏、头晕及TIA症状明显改善19例;7例术...  相似文献   

10.
研究证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狭窄及闭塞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目的是切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解除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的狭窄和阻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因其较低的并发症及肯定的疗效已成为目前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有效手段。本文就我院神经外科2003年11月到2005年6月17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例并结合文献,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早期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型术(CAS)后再狭窄治疗缺血性脑 卒中的围术期安全性及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2017 年 12 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 56 例行 CEA 或 CAS 治疗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 9 例(治疗组) ,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 47 例(对照组)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动脉切开长度、手术时间、血管阻断时间 及围术期相关并发症 ; 随访 6 ~ 30 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 术时间、血管阻断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近中期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治疗组切口 长度及颈动脉切开长度较对照组长( P <0.05) 。结论??CEA 治疗颈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安全有效。充分 的术前评估、术中电生理监测、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及术后管理是提高 CEA 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 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李勍  朱沂 《新疆医学》2007,37(2):103-106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已明确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并且这种危险性随着动脉狭窄的程度增加而增加。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和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ECST)已证实有症状的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70%)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可获益。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高度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适当的麻醉方法是保证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关于CEA是采用全麻麻醉还是颈丛麻醉,尚有争论。2004年9月-2005年2月,我院应用颈丛阻滞麻醉行动脉内膜剥脱术5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疾病结构的改变,脑部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相当一部分的缺血性疾病是因为颈动脉狭窄所致。临床研究表明,大约50%的脑缺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对合适的病例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防止脑血管意外的重要治疗手段。我科从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对4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取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尤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例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曾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现在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现将我院40例颈动脉狭窄CAS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和体会。方法 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具有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全组均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初期筛查检出,9例、3例、28例分别应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颈动脉狭窄。40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均≥70%,其中合并溃疡病变5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另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例。患者全部行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全部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行颈动脉血管补片成形术32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31例(77.5%),症状好转9例(22.5%)。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1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5.0%(符合美国AHA≤6%的标准)。40例均获随访,在术后6周及3个月复查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无1例血管再狭窄发生。结论 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82例双侧颈动脉中、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4例行单侧CEA,18例行双侧CEA.结果 82例患者共施行100例次CEA,92例次采用颈动脉补片,94例次采用血管内转流管,均顺利完成.76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2例出现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1例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3例出现过度灌注,其中1例最终导致脑出血.79例完成随访的患者中,76例(96.2%)无术侧颈动脉相关脑缺血事件发生,1例发现手术侧轻度再狭窄,2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对于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只要指征明确,均应施行CEA.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已成为国人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颅外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已被证明为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目前CEA在欧美国家已普遍推广,技术已相当成熟,与之相比,CEA在我国开展的情况究竟如何,至今仍没有明确的报道。本文就我国CEA开展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手术(CEA)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25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个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了CEA。术前1周以内,对所有患者预手术侧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及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OB-CEMRI)。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DSA及OB-CEMRI图像上评价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情况、最大狭窄程度、斑块累及范围,并将DSA、OB-CEMRI图像与CEA术后斑块病理切片图像进行对照,分别分析DSA和OB-CEMRI在显示上述评价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DSA(κ=0.807)和OB-CEMRI(κ=0.812)在判断颈动脉最大狭窄部位方面与病理图像均有较好的一致性。DSA诊断斑块破溃的敏感性为40.0%、特异性为66.7%,而OB-CEMRI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3.3%。在评价颈动脉管腔最大狭窄度方面,虽然DSA与OB-CEMRI无显著差异([77.33±3.79)%vs(76.02±3.95)%,P=0.648],但与病理图像比较,OB-CEMRI低估了管腔狭窄程度(P=0.008)。OB-CEMRI所显示的斑块累及范围18.96±4.96 mm更接近于病理(18.13±4.57 mm,P=0.506),明显大于DSA所显示的范围(14.80±3.78 mm,P=0.004)。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OB-CEMRI可以较客观地评价粥样硬化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管腔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斑块累及范围,但在评价管腔最大狭窄程度方面不如DSA准确,如果能在CEA术前联合使用OB-CEMRI和DSA对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检查,可为手术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