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人自杀问题与危机干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镇涛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6):675-676
通过对13例正常人自杀案例的调查分析,特别是对其中3例进行危机干预治疗成功经验的总结,提出三点结论:(1)正常人自杀,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的对于自杀者本人有着较特殊意义和强烈精神刺激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作用下产生的;(2)自杀者在自杀前一般都有几天至数月不等的心理危机期或反应期,这也是进行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期;(3)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治疗是减少自杀的关键。建议在社区内建立起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对于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是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杀问题与危机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孟庆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6):430-433
本文通过对8例大学生自杀及处杀未遂的个案分析,认为大学生自杀有一定预兆,恋爱与异性关系问题,就业、学习、经济及家庭压力是自杀的主要原因,实施学校自杀预防策略,建立学校危机干预体系可以减缓自杀问题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热线电话咨询对自杀企图者的危机干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热线电话咨询对自杀企图者的危机干预季建林,张明岛,储展明,严和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自杀往往是在面临难以解决的困难或重大生活逆遇时,患者通常所采取以结束自己生命为目的的一种解脱方式。在西方,自杀及自杀企图已成为16~24岁年龄组的最主要死亡原... 相似文献
4.
孙香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9):1022-1024
目的研究武警官兵自杀问题与危机干预。方法对某部队自1983年至2007年自杀的21例官兵进行了自杀原因、自杀方式、结果、发生年份、职务、年龄及其他情况分析。结果①官兵自杀有一定预兆;②恋爱、考学、疾病、人际关系、退伍、经济和社会压力是自杀的主要原因。结论健全部队危机干预体系,实施自杀预防策略,可以减少自杀问题对部队及官兵家庭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例受家庭关系影响有暴食倾向自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个案分析,探索总结了心理危机的识别、心理危机评估的标准、危机干预中的保密工作、危机干预的切入点、危机干预的记录等5个方面的经验及对高等院校心理危机成功干预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7.
8.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全国学术会议2004年10月12~14日在天津召开,来自中国大陆12个省市及香港、澳门地区以及美国的5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21世纪自杀和自杀预防研究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翟书涛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5-6
WHO( 1 999)估计 ,到 2 0 0 0年全世界约有 1 0 0万人自杀死亡 ,约 1 0~ 2 0倍于此数的人自杀未遂 ;简言之 ,每 4 0秒有一人自杀死亡 ,每 3秒钟有一人自杀未遂。自杀死亡者超过全球武装冲突或交通事故丧生者。如计算绝对数字 ,全世界 1 /4的自杀发生于印度和中国 ,中国占 2 0 % [1 ]。值此世纪之交 ,一些有关自杀和自杀预防的活动 (专题讨论会、科研规划、联合国委托的有关自杀的会议 )似乎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1 1 998年 2月在迈阿密召开的国际专题讨论会“自杀预防中医学干预的作用”。 2筛查抑郁症作为预防的措施 ,如美国国家抑郁筛… 相似文献
10.
自杀是一种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风险意识逐渐形成,社会竞争日趋剧烈,新旧观念不断撞击,致使面临心理危机的人日益增多。多数人可以顺利度过心理危机,而少数人却因应激能力不足产生心理障碍,陷入绝望走上自杀的道路。1妇女自杀现象触目惊心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万分之10的人自杀,绝对死亡人数50万人左右。据WHO公布,自杀为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前三位之一。据学者研究透露:中国大陆自杀率为10万分之12,每年自杀死亡的总人数约为16万。据某市高校统计,近5年来自杀率平均达到10万分之15。中国大陆自… 相似文献
11.
综合干预对农村自杀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农村自杀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 :实施综合性农村自杀干预措施 ,使用相同的调查工具和调查流程 ,对 1989年与 1999年同一样本人群自杀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及评估。结果 :1989年与 1999年滕州市某镇自杀率分别为 48 5 6/ 10万和 5 98/ 10万。自杀未遂分别为 10 4 0 6/ 10万和 46 67/ 10万 ,差异显著 (χ2 =40 70及 χ2 =15 4 0 8,P均 <0 0 0 1)。综合干预后家庭矛盾导致的自杀显著下降 ,相对精神病性的自杀率明显上升。结论 :农村自杀综合干预措施效果明显 ,自杀重点人群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自杀及其认知干预策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及其认知干预策略。方法借鉴相关认知理论,对大学生自杀现象进行归因分析。结果大学生自杀者普遍存在消极、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由于其认知歪曲而产生情绪障碍和非适应性行为,最终导致其自杀行为。结论针对大学生自杀者的认知歪曲,可采取以下认知策略进行干预:①平安渡过自杀危机;②认识自我;③改变自我;④帮助干预对象提高问题解决的技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描述30例家庭暴力受害来电者自杀危险特征及热线咨询员干预方式。方法将30个首次拨打北京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以家庭暴力为主要问题的来电录音以文字的方式录入电脑,应用Atlas定性分析软件对内容进行分析。结果30例来电女性29人,在婚者29人,有自杀意念者占63.3%,有计划者占6.7%,有既往自杀未遂史者占43.3%,12.0%暴露有杀施暴者的想法。许多案例的自杀意念和行为由具体的暴力事件引发。来电者的危机产生于他们对暴力困境的不理解;对于面临的两难境地无法做出决定以及因缺少解决方法或自认为或事实上无能力改变现状。有效干预方式通常包括4个方面:减轻痛苦,系统评估暴力或自杀状况,保证安全,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结论热线咨询员接受相关培训后可以为此类来电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以缓解因家庭暴力导致的危机状况。 相似文献
14.
15.
灾难应对及危机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与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所造成的灾难相伴.灾难不仅破坏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会导致受灾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因此,改变我国目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灾难管理模式和灾后救助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学习国外的灾难管理理念,将灾难纳入政府危机管理,建立灾难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充分发挥危机干预在灾难发生之前的预防干预作用;灾难发生之时的应急干预作用;灾难发生之后的心理干预作用,重视对受灾人群的心理援助,才能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防止社会心理失控,提升社会抗灾能力,维持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天津地区城市与农村自杀死亡资料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调查了1992-1994年天津地区自杀统计报告资料,核查同期人口资料,计算出1992-1994年自杀死亡率分别为1.58/10万、1.37/10万和1.52/10万。自杀者年龄6~90岁,平均46±3.25岁。城市组男女之比是2.5∶1,农村组是0.98∶1。自杀原因前三位城市组为人际关系矛盾占39.8%,婚姻矛盾占19.1%,久病厌世占18.7%;农村组为婚姻矛盾占38.1%,人际关系矛盾占19.4%,久病厌世占16.5%。自杀方式前三位城市组自溺占24.7%,服药服毒占14.9%,跳楼和开煤气占14.1%。农村组服药服毒占41.7%,自溺占19.2%,自缢占15.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某部军事人员自杀综合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对某部实施综合性自杀干预措施,使用相同的调查工具和调查流程,对2001年与2004年同一样本人群的自杀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及评估。结果2004年与2001年某部的总自杀率分别为1.12‰和4.63‰,自杀死亡率分别为0和0.13‰,自杀未遂率分别为0.14%和0.66%,自杀行为发生率分别为0.28‰和1.32‰,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0.70‰和2.51‰,均有显著性差异;综合干预后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自杀率显著下降。结论自杀综合干预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高校新生心理档案与危机干预模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高校新生心理档案和危机干预模式的建立.方法应用UPI、EPQ测量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结果 30.9%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值得关注,1.3%的学生具有自杀意念,而且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有着显著的相关.结论运用EPQ、UPI来进行以心理档案建设和危机对象干预为主要内容的新生预防性心理教育模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PTSD及其危机干预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 ,PTSD)是指个体经历威胁生命事件之后出现的一组有特征性和持续存在的症状群 ,并且导致一定社会功能的丧失。本文复习有关PTSD的人群终生患病率、共病问题、以及危机干预及其影响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 ,PTSD )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1] ,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 ,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2 ] 。简而言之 ,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 相似文献
20.
李国锋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4,1(4):317-317
目的 分析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为及时追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结果 自杀是在某些特定的对于本人有着较特殊意义和强烈精神刺激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生的,自杀前一般都有相当一段时间比较典型的心理危机遇程.结论 掌握大学生自杀心理以争取的最佳干预时期是预防和减少自杀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