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流传至今已千余年,但《伤寒论》医案方书,历来很少。欲从医案学习前人运用《伤寒论》方之经验者深感遗憾。笔者近读到浙江科技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伤寒论方运用法》一书,此书对96《伤寒论》方证的病机、方药作用及配伍意义、后世方的衍生发展、前人注解的错误、方证的八纲属性及  相似文献   

2.
<正>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开辨证论治之先河,被后世誉为“方中之祖”。六十年代初期,沈阳市第一医院与中国医大儿科系将《伤寒论》方应用于临床辨治麻疹肺炎及小儿肺炎收到显效。1983年冬,我们运用《伤寒论》六经传变规律辨治了小儿肺炎,在中国医  相似文献   

3.
陈思茵  温玉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16,(12):2047-2050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解表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在用药上以发散风寒为主,有少量发散风热药的运用,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用药主张辛温发汗解表。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亦重视使用桂枝、生姜、麻黄等药,又增加了防风、菊花、大豆黄卷的使用;扩大了解表药的运用范围,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沿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对麻黄、生姜等药的运用,但《温病条辨》更善于辛凉解表,共运用9种发散风热药。《温病条辨》在辛温解表药中增加了香薷与荆芥的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清热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为主。其中用以治疗里热实证的药较多见。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除以上药物运用外,还增强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以及清虚热药的运用,以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中延续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的运用,还加重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的比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补虚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补气药为主,兼用少量补血药。2《金匮要略》补气药的运用与《伤寒论》基本相似,增加了黄芪的应用,并且加重了丸剂的应用,重视使用蜂蜜。妇科病独立三篇,重用补血药,增加了补阳的紫石英及补阴的麦冬、百合等药的运用,增加了补虚药的运用种类。3《温病条辨》用药延续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补气、补血、补阳药的运用,增加了杜仲、菟丝子等补阳药。此外,丰富了补阴药的运用,如沙参、麦冬等。温热邪气易伤阴液,故增加了滋阴药。  相似文献   

4.
日本安政本《伤寒论》据内阁本翻刻,改其大量讹字,安政本对中国《伤寒论》版本流传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恽铁樵影印安政本伪称赵本,叶橘泉揭露之;清末杨守敬剪贴赵本伪称"影北宋本伤寒论";1955年《重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伤寒论译释》所据底本皆为恽铁樵本而非赵开美本;1991年刘渡舟《伤寒论校注》所用底本为北京国家图书馆缩微胶卷本。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理法方药在急症中运用近况及其思考李赛美徐鸣(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广州510407)(广州空军后勤医院广州510400)关键词《伤寒论》急症中医药疗法综述《伤寒论》对急症学贡献功不可没。现将近年来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治疗危急重症的临床...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部分 带试论《伤寒论》中若干辨证法思想金夺山中医杂志1963年第3期 辛试论乌梅丸的临证运用范佩中医杂怎(12):20 1963 带对《伤寒论》与《内经·热论》关于六经问题之我见张云鹏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年第9期 帝略论《伤寒论》的厥证陆奎文中医杂志1963年第1期 带略论热入血室龚守珍浙江中医杂志(3):16 1963 辛从“种昏澹详”谈辨证论治赵守真广东中医(5):52 2963 夺五答散治疗子宫术后小便不通陈美风浙江中医杂志(l):13 2063 专黄汝绍运用石膏及白虎汤经验蒋其学广东中医(3):30 2063 带略论白虎汤临床运用法则汤万春中医杂志1963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提高学生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于临床实践的能力。[方法]以公开发表的中医临床实际病案为素材,整理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病例,建立病例库,开发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将平台运用于教学工作中,观察学生使用平台进行临床模拟训练前后的学习情况。[结果]使用临床模拟训练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对《伤寒论》的兴趣、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提高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会增加《伤寒论》的学习难度。[结论]建立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能够改善《伤寒论》课程的临床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 症状学内容在《伤寒论》中所占比重颇大,微妙精深,是《伤寒论》几千年来运用不衰的合理内核。寒热症状更是贯穿于一部《伤寒论》的始终。其中的一些症状,看似平常,但对辨别六经,以及对整个治疗都起着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从《伤寒论》承气汤的应用、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运用及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发挥等3个方面阐述吴鞠通对仲景承气汤的运用与发挥,探讨温病学术体系与伤寒学术体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 辨证施治、证治结合是《伤寒论》的精髓,而其具体运用则体现在汤证中,所以,汤证既是研究《伤寒论》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半夏泻心汤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汤证,它由半夏泻心汤方和半夏泻心汤证两部分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656-1658
通过对《易经》和《伤寒论》的研究发现,《易经》的卦名、卦形或卦爻辞虽未直接出现在《伤寒论》中,但其思想和方法对《伤寒论》的成书有较大影响。文章从《易经》的象、数、义理对《伤寒论》汤证的意义、病机的阐释、药物的搭配方法、疾病变化规律的影响,来探讨其思想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和展现。对于进一步理解经典及如何运用经典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内经》、《伤寒论》看辛开苦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津慧 《四川中医》2007,25(7):35-35
本文通过对《内经》、《伤寒论》中有关寒热错杂证的论述及辛开苦降法的运用,分析、归纳、总结出此法源自《内经》,方首创《伤寒论》;病起始于中焦,证遍及全身;治依法确立,药因证筛选之特点。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组方术数机制研究的意义"一文认为基于现代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对《伤寒论》组方规律研究为其薄弱环节,提出从象数结合的角度研究《伤寒论》组方的术数机制,涉及到《伤寒论》组方规律研究的导向与方法等重大问题。通过对术数概念演变的梳理,术数与象数思维以及数学方法关系的分析,指出术数是中国古代哲学、科学、宗教信仰的综合,象数与术数之数的运用不同于数学方法;《伤寒论》组方的药物、剂量、煎服法等问题,本质上是基于临床经验总结的科学问题,应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研究,将此类科学问题回归到术数机制研究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伤寒论》与矛盾观点联系的研究,有助于从哲学的角度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与临床技能水平,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医。方法通过对原文的分析来阐述黑格尔矛盾观点与《伤寒论》思想的关系,探讨《伤寒论》中对矛盾观点的运用。结果矛盾观点贯穿于《伤寒论》始终。结论矛盾观点贯穿于《伤寒论》始终,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伤寒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伤寒论》中相关方剂名称由来的理论进行探析,对"六经辨证"思想体系建立过程进行探讨,阐述《伤寒论》与《易经》之间的密切关联,从而论述《伤寒论》中多处运用的《易经》思想,为进一步深化《伤寒论》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因其理法方药缜密、药少而精、药专力宏,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其中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许多名老中医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剂治疗大病、疑难病效若浮桴。甘草在《伤寒论》中运用极其广泛,书中所载112方(不计烧裈散与禹余粮丸),其中70方有甘草,书中原文398条,而含甘草的涉原文137条。《伤寒论》中的甘草运用规律可以指导当今临床甘草的运用。1《伤寒论》中甘草运用种类《伤寒论》70个方剂中配伍有甘草。除甘草汤和桔梗汤中用生甘草外,其余68个方剂中均用炙甘草。《伤寒论》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甘草汤中含生甘草一味药,桔梗汤含桔梗  相似文献   

17.
邓森涛 《国医论坛》2021,36(3):70-73
《冉注伤寒论》是著名中医学家冉雪峰先生的遗著,原书主要学术特点有以下七个方面:注重书名辨析;重视《康平伤寒论》;撷取众长,会通群言;详论条文排列意义;阐发仲景脉理精奥;阐发仲景奥义;六经气化脉证事实论.持论平正,见解深刻,对《伤寒论》的学习、运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东汉末期张仲景著作了《伤寒论》,在书中重点记录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诊治方法,提出了六经的病理,理法方药俱全,是著名的中医学书。温法在《伤寒论》占据重要的位置,在治疗中一直贯穿着"扶阳气"的精神。"温法"主要是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治疗寒症,依据"寒者热之"的原则来立法。在《伤寒论》中温法的运用广泛,就《伤寒论》温法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温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特点,探讨温法在当今医学中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6,26(11):1-4
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20.
丹溪及其弟子对《伤寒论》之研究独树一帜,如首创“传经”、“直中”学说辨家热;“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开拓经方之临床运用以及阐述《伤寒论》理论研究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