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rhALR)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144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BDO-RBF组、BDO-RBF-rhALR组,分别检测其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胆道梗阻后,大鼠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均出现明显损伤(P<0.05或P<0.01),BDO-RBF-rhALR组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的损害程度明显轻于BDO-RBF组(P<0.05),并且当胆管再通后,其恢复更快。电镜观察梗阻性黄疸后,肝细胞线粒体出现明显损伤,BDO-RBF-rhALR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BDO-RBF组。结论rhALR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透明质酸浓度的影响.方法建立四氯化碳中毒性及人血白蛋白免疫损伤性两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完成后予不同剂量hALR(50μg·kg-1·d、10μg·kg-1·d)治疗.在不同的时间点留取大鼠血清标本,测定透明质酸浓度.结果在两种模型中hALR治疗组大鼠血清透明质酸浓度在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治疗1、2个月)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四氯化碳模型分别为340.7±32.1、234.1±19.5;人血白蛋白模型分别为366.5±32.3、287.3±30.1).高剂量hALR组大鼠血清透明质酸浓度(四氯化碳模型分别为203.3±15.5、134.1±9.8;人血白蛋白模型分别为218.9±15.8、143.1±8.7)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四氯化碳模型分别为273.3±13.4、186.6±11.3;人血白蛋白模型分别为276.1±23.4、198.7±11.5).结论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可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透明质酸含量.  相似文献   

3.
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转导对大鼠肝硬化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regeneration,ALR)基因转导对肝硬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构建hALR真核表达载体,并以肌肉注射方式转导至硫代乙酰胺诱导的大鼠肝硬化模型中,观察对肝硬化大鼠的代谢支持作用。结果 构建的hALR真核表达载体pchALR肌肉注射后显著降低了血清AST、ALT、ADH水平,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存活率。结论 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转导对肝硬化大鼠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可显著降低血清AST、ALT、ADH水平,延长生存时间,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 (hALR)对肝纤维化大鼠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TIMP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CCl4中毒性及人血白蛋白免疫损伤性两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完成后予不同剂量hALR(每天 5 0、10 μg/kg体重 )治疗。在不同的时间点留取大鼠肝组织标本 ,提取总RNA ,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测定TIMP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在两种模型中低剂量hALR治疗组大鼠肝组织TIMP1的基因表达水平在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与模型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高剂量hALR组大鼠肝组织TIMP1的基因表达水平(四氯化碳模型 2 .13± 0 .2 0 ,1.3 6± 0 .13 ;白蛋白模型 3 .0 2± 0 .5 2 ,1.85± 0 .42 )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四氯化碳模型 3 .3 1± 0 .2 6,2 .40± 0 .2 3 ;白蛋白模型 4.60± 0 .73 ,3 .61± 0 .62 )。结论 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可抑制肝纤维化大鼠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在梗阻性黄疸时,不同范围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对肝细胞再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155只雄性SD大鼠行胆总管结扎制备梗阻性黄疽模型,5 d后二次手术分为:胆肠再通内引流组;肝切除(42%、70%)联合胆肠再通内引流组;肝切除(42%,70%)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胆肠再通内引流组.动态观察二次手术后24 h、72 h、7 d肝组织HGF、bcl-2 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肝细胞增殖和凋亡指数的变化,并统计各组死亡率.结果 高胆红素血症、行胆肠冉通内引流的同时,大鼠肝切除或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后,肝再生均受抑制,凋亡增多;较之肝切除组和42%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组.70%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组术后肝组织HGF、bcl-2 mRNA含量显著减少,肝细胞再生明显受抑而凋亡显著增多,死亡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时,肝切除量是影响大鼠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实施安全性的重要因素,42%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胆肠再通内引流,对肝细胞再生和凋亡影响较小,安全町行;70%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胆肠再通内引流后肝细胞再生显著受抑制,凋亡增多,死亡率高,应避免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对大鼠肝星状细胞间质胶原酶(MMP1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培养的肝星状细胞系中加入200、20、2μg/L3种浓度的hALR,于8、24、48、72h4个时间点收集细胞,提取总RNA;用逆转宝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测定MMP13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高、中、低浓度的hALR3组肝星状细胞MMP13基因表达水平在8、24、48、72h4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高值均出现在24-48h,低剂量组为对照组的3倍,中剂量组为对照组的4倍,高剂量组达对照组的6倍。结论: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对大鼠肝星状细胞间质胶原酶基因表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对实验性肝纤维化Ⅰ、Ⅲ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CCl4中毒性及人血白蛋白免疫损伤性 2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在造模的同时给予不同剂量的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 (hALR)。在不同的时间点留取大鼠肝组织标本 ,提取总RNA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测定Ⅰ、Ⅲ型胶原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在两种模型中hALR低剂量组大鼠肝组织I型胶原 (CCl4模型 2、4、6、8周分别为 1 .71± 0 .2 6、3 .42± 0 .67、3 .76± 0 .43、3 .3 3± 0 .69;人血白蛋白模型尾静脉攻击中、攻击后分别为 3 .86± 0 .66、2 .98± 0 .40 ) ,Ⅲ型胶原(CCl4模型 2、4、6、8周分别为 0 .97± 0 .1 6、2 .0 3± 0 .3 2、1 .86± 0 .3 3、1 .66± 0 .2 3 ;人血白蛋白模型尾静脉攻击中、攻击后分别为 2 .63± 0 .3 4、2 .0 2± 0 .3 2 )的基因表达水平在模型形成的不同阶段均明显低于模型组 ;高剂量hALR组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结论 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可能有抑制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Ⅰ、Ⅲ型胶原基因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梗阻性黄疸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 (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 (梗黄 )及其行内、外引流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 随机将新西兰白兔分为梗黄内引流 rhGH治疗组、梗黄内引流 生理盐水 (NS)组、梗黄外引流 rhGH治疗组及梗黄外引流 NS组。rhGH组在梗黄后开始皮下注射rhGH 0 .2IU kg ,每天两次 ,对照组则皮下注射相同容量的NS。分别在建立梗黄模型前以及梗黄模型后 14d及内、外引流后 14d测定动物的生化全套、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以及营养状况的改变。结果 梗黄后施行内、外引流 4d后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增加 (P<0 .0 5 ) ,梗黄后 7d、10d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糖升高 (P<0 .0 5 )。梗黄后 14d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蛋白明显升高 (P<0 .0 1) ;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汁酸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0 .0 5 ) ;血清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尿酸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0 .0 5 )。Ca2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P<0 .0 5 ) ;外引流后 14d ,K 、Na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P<0 .0 5 )。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在内、外引流后 14d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 (P<0 .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组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rrALR)对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衰竭(ARF)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30只,即健康对照组,ARF模型组,模型+空质粒对照组(空质粒组),模型+rrALR干预组(ALR组):根据给予rrALR的剂量不同分为ALR1组和ALR2组两个亚组。分别于实验的第4、8、12、16和21天每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在留取血、尿标本后,处死大鼠并取肾组织标本。常规生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BUN、Scr和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酶的变化;PAS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AL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ALR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 ARF大鼠各组BUN、Scr及尿NAG酶水平在第4、8、12、16天时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与模型组和空质粒组相比,ALR组BUN、Scr及尿NAG酶水平明显降低(P < 0.05);肾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在各时间点明显减轻;而肾组织的ALR蛋白表达增加(P < 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活跃;PCNA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增殖指数(PI)明显升高(P < 0.05)。 结论 rrALR对急性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减轻病变和促进再生修复的作用,可明显改善ARF大鼠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梗组性黄疸大鼠线粒体DNA片段缺失进行定位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梗阻性黄疸大鼠线粒体功能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方法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BDO组(梗阻性黄疸组),利用大片段PCR结合ApaⅠ及SauⅠ限制性酶切分析及基因测序方法,对大鼠梗阻性黄疸mtDNA的片段缺失状况进行定位研究。结果大鼠梗阻性黄疸肝细胞mtDNA的片段缺失位点位于4101-15294之间。结论大鼠梗阻性黄疸肝细胞mtDNA存在着4101-15294碱基之间约11194bp的片段缺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70%部分肝切除sD大鼠模型。随后将12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行肝中、左叶切除;内引流组:于扩张胆管和十二指肠间置管引流;外引流组:于扩张胆管置管,导管另-端从腹腔引出。每组40只大鼠。内引流组和外引流组引流7d后行肝中、左叶切除,于术后0、1、2、4、12、24、48、72h收集3组大鼠血液及肝脏组织标本,测定肝再生率、有丝分裂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TNF.OL、IL-6水平,RT.PCR测定肝脏组织TNF—OLmRNA和IL-6mRNA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部分肝切除术后72h内引流组sD大鼠肝再生率为94.86%±12.72%,显著高于外引流组的62.39%±8.01%和对照组的45.77%±5.41%(F=33.62,P〈0.05)。3组大鼠肝脏组织有丝分裂指数和PCNA水平均于12h明显升高,内引流组有丝分裂指数和PCNA水平均于24h达到高峰,分别为24.47%±4.01%和88.1%±9.2%,对照组和外引流组于48h达到高峰,分别为15.80%±1.08%和58.3%±5.8%、18.40%±1.12%和70.2%±6.9%。内引流组有丝分裂指数和PCNA水平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外引流组(P〈0.05)。内引流组STAT3表达于术后4h达到高峰,为42.6%±3.6%,对照组和外引流组分别于术后12h达到高峰,分别为22.9%±2.0%和29.2%±3.7%。内引流组STAT3表达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外引流组(P〈0.05)。内引流组TNF—d和IL-6水平均于术后12h达到高峰,分别为(227±23)U/L和(256±32)U/L;对照组和外引流组TNF—d和IL-6水平均于术后24h达到高峰,分别为(309±41)U/L和(388±40)U/L、(287±30)U/L和(346±33)U/L,内引流组术后0、1、2、4、12、24、48、72hTNF-0l和IL-6水平显著低于相同时相点对照组和外引流组(P〈0.05)。对照组、内引流组和外引流组大鼠肝组织TNF-dmRNA表达均于术后4h达到高峰,分别为0.92±0.14、0.39±0.05、0.80±0.15,IL-6mRNA于术后12h达到高峰,分别为0.79±0.07、0.38±0.06、0.63±0.10,内引流组术后0、1、2、4、12、24、48、72hTNF—dmRNA和IL-6mRNA表达显著低于相同时相点对照组和外引流组(P〈0.05)。结论内、外引流均可改善梗阻性黄疸大鼠剩余肝脏的再生能力,但内引流效果更明显。内引流术可能通过降低TNF-α和IL-6水平,影响STAT3表达而改善梗阻性黄疸大鼠剩余肝脏的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大鼠胆道梗阻所致肝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istar大鼠72只随机均分成3组:(1)胆道结扎+NAC组(DBL+NAC,n=24):开腹结扎并切断胆总管,建模成功后经腹腔注射NAC(150 mg·kg-1·d-1)连续注射7 d;(2)胆道结扎组(DBL组,n=24);(3)假手术组(SO组,n=24):仅行开腹游离胆总管不予结扎和切断。建模成功后1、3、5、7d每组分别活杀6只大鼠,取静脉血及肝组织,检测肝功能、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各时相点的变化并采用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产生情况。结果 在DBL组、DBL+ NAC组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随胆道梗阻时间延长而升高,但DBL组AST、ALT在各时间点均较DBL+NAC组明显升高(P<0.05),而TBIL、DBIL在这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DBL组和DBL+ NAC组TNF-α、NO浓度变化也随梗阻时间延长而升高,但DBL组较DBL+ NAC组TNF-α、NO浓度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能有效改善胆道梗阻所致肝损害,并有可能是通过下调肝组织中TNF-α、NO的表达这一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恶性阻塞性黄痘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EN)与全肠外营齐支持(TPN)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37例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后随机分为EEN组(17例)和TPN组(20例),均于术后第2天晨(48h内)开始进行营养支持,EEN液经空肠造口管以肠内营齐输注泵滴入,TPN液经深静脉置管滴入。术前及术后第5、7天监测肝、肾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功能检测值EEN组恢复速度较TPN组快,其中血总胆红素(TB)和γ-谷氨酰转肽酶(1-GT)于术后第7天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功能检测值EEN组术后升高幅度较TPN组低、恢复较快,其中尿转铁蛋白(TRF)、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α1-微球蛋白(α1,mG)于术后第7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促进恶性阻塞性黄疸术后肝、肾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全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腹腔注射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recombinant human augmenter ofliver regeneration,rhALR)促进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60% 肝脏移植模型,部分肝移植术后腹腔注射rhALR 40 μg/kg 2 次/d(实验组,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注射用水);取术后第1、2、3、5、7 天大鼠血清及肝组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测定肝细胞PCNA LI 的变化,RT-PCR 检测肝组织IL-6 mRNA Cyclin-D1 mRNA 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A 组)与对照组(B 组)比较,术后第1、2 天A 组血清ALT 显著低于B 组.A 组术后第1、2、3、5 天的PCNA LI 均明显高于B 组同一时点的PCNA LI(P<0.05).A 组术后第2 天的肝细胞AI 明显低于B 组同一时点的肝细胞AI(P<0.05);A 组术后肝组织IL-6 mRNA 的表达与B 组在各观察时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 组术后第1 天肝组织Cyclin D1 mRNA 的表达明显高于B 组同时点的表达(P<0.05),其余观察时点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应用rhALR 可以明显促进肝细胞的再生,降低血清ALT,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功能.rhALR 促进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可能并不是通过上调启动阶段重要因子IL-6 mRNA 的表达发挥作用,而是通过上调增殖阶段重要因子CyclinD1mRNA 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 rhALR)对缺血再灌注(IR)肾损伤大鼠模型肾脏局部炎性细胞浸润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IR组、rhALR低剂量(100 μg/kg)组及rhALR高剂量(200 μg/kg)组.采用双侧肾蒂夹闭60 min后再灌注建立IR肾损伤动物模型.常规生化法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的水平,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比色法检测肾组织髓过氧化物酶( MPO)的活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蛋白表达.结果 rhALR组的血肌酐和尿素氮显著低于IR组(均P< 0.05),肾组织病理损害减轻,rhALR高剂量组较rhALR低剂量组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善更明显.IR组大鼠肾组织的MPO活性、TNF-α、ICAM-1、MCP-1的蛋白表达在术后12 h较假手术组显著上升,术后24h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均P<0.05);rhALR组肾组织MPO活性、肾组织TNF-α、ICAM-1、MCP-1的蛋白表达较IR组显著下降(均P<0.05),且rhALR高剂量组4者较rhALR低剂量组下降更显著(均P<0.05).结论 rhALR对IR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肾脏局部的炎性细胞浸润、抑制炎性因子MCP-1、ICAM-1、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选择性胆管外引流(约占30%肝脏体积)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测梗阻性黄疸大鼠(梗阻10 d)经选择性胆管外引流组及非选择性(全肝)胆管外引流组引流的0、1、4、7、10 d右叶肝质量/体质量的比率,并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两实验组肝组织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多药抑制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MRF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选择性胆管外引流组在开放引流后右叶肝质量/体质量的比率继续增加,而非选择性胆管外引流组逐渐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69,P<0.05);选择性胆管外引流组开放引流后BSEP、MRP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始终高于非选择性胆管外引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5,7.143,9.169,5.178,P<0.05).结论 选择性胆管外引流能够改善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功能,与预保留侧肝脏体积代偿性增加和开放引流后预保留侧肝脏单位体积的膜转运蛋白表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