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QI Xiang-hua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1)
通过记述临床病案凭脉指导辨证施护,指出积食、脱水、肺部积痰和大便秘结的脉象特征和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体现脉诊在指导辨证施护的重要作用,提示在中医护理队伍中开展临床脉象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对创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理论和护理队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解析了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过程中,运用脉诊的思想方法,有七个要点:一是根据六经病病理而确定的主症主脉,以此展开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合病、病的辨证;二是注意脉象动态变化,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三是以脉析证,确定可否汗、下的治疗原则;四是掌握脉的阴阳属性和组合规律,确定病因之异和虚实寒热之变;五是掌握寸、关、尺脉的个性与共性,判断不同的病位与病证。六是分析脉与症的内在联系,发现五脏间的生克乘侮病理;七是重视脉症相反时的脉象,判断阴阳气血乖戾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气变是百病之始、百病之因,中医辨证的前提在于辨气,气变脉随之变,脉变可早于症状和体征出现。本文提出以脉辨气为先导的诊治与治未病思路。将气变根据气的运动状态和性质分为气逆、气陷、气郁、气闭、气脱和气虚六种状态。运用系统辨证脉学构建出气变系统的诊断体系,将对发展中医的诊断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心理紊乱状态和躯体疾病都有重要意义.运用脉象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辨证,探求病因,指示辨位和辨别病性,判断进退和预后,正确指导临床用药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9.
从脉诊仪谈中医脉诊客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象仪在临床逐渐普及,国内有7家企业的脉象仪取得了国家药监部门的生产许可证,部分产品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一批的产品名录,作为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但脉诊仪所描记的脉图参数如何在临床使用尚存在很多问题。国内尚没有公认的脉图判定标准,大多依据个体经验将量化指标转化为不准确的定性指标使用,目前尚缺乏脉图参数与病症诊断的指南,各种研究只针对某种疾病,不够系统,影响了脉诊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制定统一的脉象客观化标准,加强脉诊仪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让脉诊仪走出实验室,真正融入到中医的诊疗过程中,加强临床医生对脉诊仪的认识,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改良和完善,同时加强脉诊仪研发技术的提升,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使脉诊仪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作用。进而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11.
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静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0):20-22,30
在传统寸关尺诊脉的基础上,提出寸上脉与头颈、尺下脉与双下肢的对应关系,采用九部诊脉法,论述了脉诊与人体从头至足的对应关系,提出了脉诊同身寸的观点。论述了各部脉象与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关系及各部脉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临床辨证施治的指导作用,提出了中医临床治愈标准除症状消失外,脉象也应恢复正常的观点。论述了脉诊对辨别疾病轻重缓急、确立治疗大法及疾病转归预后养生调护的指导意义,对大量临床病例诊脉经验的总结,具有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3.
脉诊杂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8):609-609,613
脉象是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在局部体表(寸口脉)的信息反映,像耳穴、足底穴等一样,与人体有较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且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体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一中医辨病的本质,对临床诊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医家对脉象的体会不同,有时又难以准确把握其规律特点,因此对脉象的认识又有不同的观点,有些甚至是批判地遗弃。笔者体会,掌握脉诊的途径,应以脉症相符为标准。医者诊病,当先诊脉,根据脉象反映,向病者描述其症状、病因病机,再与病人所述相印证,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才能逐步掌握这一中医诊病技巧。 相似文献
14.
15.
16.
壮医的脉诊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它独具特色,且具有实用价值,广泛被壮医所应用,从而成为壮医临床上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既各有特点,又有一定的联系。1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诊脉部位的比较古代壮医主要有两种诊脉方法。一种是流传于柳州、河池地区一带壮族民间的三指四肢脉诊法,在手臂、胭窝等部位的支脉候脏腑的病变,前臂中部候头、心、心包,前臂内侧候咽喉,前臂外侧候颈胸;下肢腘窝外侧候腰、肾、腿,下肢腘窝内侧候小肠、膀胱、睾丸,下肢腘窝中部候胃、大肠。另一种是流传于左、右江地区的单指脉诊法,脉…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