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象单因素者易于分析,如浮脉主气之升浮。沉脉主气之沉降。但单一因素的脉象临床罕见。疾病中脉象总是多因素以兼脉及不同部位脉象的有机组合面貌出现,是病机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有同性脉相兼,如浮滑数三个阳性脉共现,表明脉气的升浮活跃,可能是风热也可能是肺胃气热或其他阳盛浮动之疾。  相似文献   

2.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最为玄妙和最难掌握的技术,如<脉经>所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这是因为前人记载的仅单种脉象就有27种(或34种)之多,加之怪脉、真脏脉以及复合脉、兼脉等,使医者如坠云雾[1];近代学者从位、数、形、势对不同脉象进行归纳与分类,依然令初学者难得要领[2].  相似文献   

3.
通过记述临床病案凭脉指导辨证施护,指出积食、脱水、肺部积痰和大便秘结的脉象特征和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体现脉诊在指导辨证施护的重要作用,提示在中医护理队伍中开展临床脉象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对创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理论和护理队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解析了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过程中,运用脉诊的思想方法,有七个要点:一是根据六经病病理而确定的主症主脉,以此展开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合病、病的辨证;二是注意脉象动态变化,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三是以脉析证,确定可否汗、下的治疗原则;四是掌握脉的阴阳属性和组合规律,确定病因之异和虚实寒热之变;五是掌握寸、关、尺脉的个性与共性,判断不同的病位与病证。六是分析脉与症的内在联系,发现五脏间的生克乘侮病理;七是重视脉症相反时的脉象,判断阴阳气血乖戾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气变是百病之始、百病之因,中医辨证的前提在于辨气,气变脉随之变,脉变可早于症状和体征出现。本文提出以脉辨气为先导的诊治与治未病思路。将气变根据气的运动状态和性质分为气逆、气陷、气郁、气闭、气脱和气虚六种状态。运用系统辨证脉学构建出气变系统的诊断体系,将对发展中医的诊断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外脉诊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付文倩  齐向华 《光明中医》2013,(11):2239-2240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心理紊乱状态和躯体疾病都有重要意义.运用脉象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辨证,探求病因,指示辨位和辨别病性,判断进退和预后,正确指导临床用药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脉诊刍议     
脉诊,亦称切脉或按脉,始见于《内经》,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寸口诊法站载于(索问·五睑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我于胃以养五脏气,气D亦大阴也,是五脏六腑之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亦称寸口或脉口.春秋战国时期秦越人,在《内经)基础上加深研究,取其脉的精毕,对脉学大有发挥.西晋·王叔和更进一步选取(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华访有关脉学的论述,结合临床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脉象、脉理加深研究,著有《脉经》,将五脏六用在两手寸关尺明…  相似文献   

9.
从脉诊仪谈中医脉诊客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象仪在临床逐渐普及,国内有7家企业的脉象仪取得了国家药监部门的生产许可证,部分产品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一批的产品名录,作为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但脉诊仪所描记的脉图参数如何在临床使用尚存在很多问题。国内尚没有公认的脉图判定标准,大多依据个体经验将量化指标转化为不准确的定性指标使用,目前尚缺乏脉图参数与病症诊断的指南,各种研究只针对某种疾病,不够系统,影响了脉诊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制定统一的脉象客观化标准,加强脉诊仪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让脉诊仪走出实验室,真正融入到中医的诊疗过程中,加强临床医生对脉诊仪的认识,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改良和完善,同时加强脉诊仪研发技术的提升,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使脉诊仪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作用。进而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脉诊源远流长,是中医诊察疾病独特的诊法。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手段,从多学科的角度对脉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综述如次。(一)脉象仪器的研制传统的中医脉诊,主要是靠不同指法下的指面感觉来分辨脉象。古代学者力求用生动的自然景象来比喻,虽然对初学者掌握脉  相似文献   

11.
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寸关尺诊脉的基础上,提出寸上脉与头颈、尺下脉与双下肢的对应关系,采用九部诊脉法,论述了脉诊与人体从头至足的对应关系,提出了脉诊同身寸的观点。论述了各部脉象与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关系及各部脉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临床辨证施治的指导作用,提出了中医临床治愈标准除症状消失外,脉象也应恢复正常的观点。论述了脉诊对辨别疾病轻重缓急、确立治疗大法及疾病转归预后养生调护的指导意义,对大量临床病例诊脉经验的总结,具有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2.
脉诊与针灸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脉诊杂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象是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在局部体表(寸口脉)的信息反映,像耳穴、足底穴等一样,与人体有较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且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体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一中医辨病的本质,对临床诊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医家对脉象的体会不同,有时又难以准确把握其规律特点,因此对脉象的认识又有不同的观点,有些甚至是批判地遗弃。笔者体会,掌握脉诊的途径,应以脉症相符为标准。医者诊病,当先诊脉,根据脉象反映,向病者描述其症状、病因病机,再与病人所述相印证,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才能逐步掌握这一中医诊病技巧。  相似文献   

14.
客观脉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观脉诊进展胡家宁中国医科大学(沈阳110001)王秀章审校中国医科大学(沈阳110001)中医学作为祖国文化的一大瑰宝,以其深奥的理论和奇特的功效,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为了将这一宝贵财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中医四诊的客...  相似文献   

15.
脉诊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律失常既是常见症状 ,又是一个病症。其发病机理错综复杂 ,病位在心 ,涉及五脏。人之脉 ,“资始于肾”、“滋生于胃”、“总统于心”、“朝会于肺”、“约束于肝” ,是谓脉关乎五脏。因此 ,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治 ,脉诊非常重要。不论其症状如何变化 ,其脉必有异处 ,或迟、或数、或结。或代、或涩、或促 ,均有其特异性。故辨认其脉象的变化 ,对于心律失常的辨认论治颇有裨益。兹就脉诊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从脉诊、辨证、治疗及预后诸方面论述如下 :1 朔源竟委 ,探求规律人体血液 ,由心之左室 ,输入大动脉干 ,及于微细血管 ,分布全身 ,回复于…  相似文献   

16.
壮医的脉诊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它独具特色,且具有实用价值,广泛被壮医所应用,从而成为壮医临床上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既各有特点,又有一定的联系。1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诊脉部位的比较古代壮医主要有两种诊脉方法。一种是流传于柳州、河池地区一带壮族民间的三指四肢脉诊法,在手臂、胭窝等部位的支脉候脏腑的病变,前臂中部候头、心、心包,前臂内侧候咽喉,前臂外侧候颈胸;下肢腘窝外侧候腰、肾、腿,下肢腘窝内侧候小肠、膀胱、睾丸,下肢腘窝中部候胃、大肠。另一种是流传于左、右江地区的单指脉诊法,脉…  相似文献   

17.
针灸与脉诊之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中医脉诊学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脉诊是中医学诊法中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标志性方法,但是,大部分人很难准确地掌握中医脉诊,在临床实践中也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加速脉诊的现代化研究,使中医脉诊标准化,不仅是中医脉诊学创新和发展的要求,而且可以使脉诊更加客观化,有利于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对高血压病脉诊的临床研究和客观化研究进行综述。脉位、脉形、脉图、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具一定特异性。脉诊客观化研究手段日趋成熟完善。对高血压病的早期监测、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