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MRI图像研究无脊柱脊髓畸形的成人人群圆锥位置的变化。方法:用1.5T MRI机使用T1加权、正中矢状位自旋回波扫描,对1179例病人圆锥末端的位置进行观察。根据其与相应椎体的上、中、下1/3及椎间盘的对应关系定位。结果:圆锥末端的平均位置为L1的下1/3(范围:T12的中1/3-L3的上1/3),圆锥末端的位置呈正态分布,女性圆锥位置低于男性(P<0.001),各年龄段无差异(P>0.05)。结论:本组成人人群中圆锥末端的位置从T12的中1/3-L3的上1/3,女性圆锥位置低于男性,对麻醉和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晓欧 《海南医学》2011,22(6):52-53
目的通过双间隙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单间隙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比较其麻醉方法的优越性。方法选择行子宫全切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选取L2-3间隙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方法,当腰麻效果减退后分两次注入2%利多卡因共10 ml;B组20例:先选取T12-L1间隙行单纯的硬膜外腔阻滞,然后选取L2-3间隙采用腰麻两硬膜外联合麻醉,腰麻效果减退后,上下管各推注麻醉药2%利多卡因5 ml。结果当腰麻作用减退后,通过硬膜外双穿刺点双向注药,麻醉效果的优秀率达90%,而通过硬膜外单穿刺点单向注药优秀率只达60%。结论在子宫全切术中腰麻-硬膜双间隙穿刺双向注药联合麻醉优于腰麻-硬膜外单点穿刺单向注药联合麻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CSEA)用于输尿管镜下碎石术的价值.方法 46例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患者采用CSEA麻醉,上段结石选择T11-12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中下段输尿管结石选择T12-L1 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于L2-3椎间隙行腰麻穿刺成功后,注入重比重0.5%布比卡因12-15mg,根据麻醉平面调节体位,平面调节于T6-8,平面低者硬膜外给予适量0.75%布比卡因或2%利多卡因.监测感觉平面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患者的麻醉满意率为100%,外科医师对输尿管上段和肾盂结石的麻醉满意率90% (9/10),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麻醉满意率97% (35/36).结论 CSEA是目前输尿管镜下碎石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两点穿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两点穿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用于全子宫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59例行全子宫切除病例.选择T12L1及L2、3(或L3、4)椎间隙穿刺,实施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T12L1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L2、3(或L3、4)处实施腰麻。砖秉本组59例患者在两点穿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AE)下行全子宫切除术,麻醉效果满意,手术顺利.生命体征平稳。结论两点穿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AE)不仅镇痛效果确切,使盆腔肌肉极度松弛,术野开阔,便于操作,还可根据手术时间延长麻醉时间。腰麻平面和硬膜外麻醉平面互补.使椎管内麻醉给患者带来的生理干扰降到最低点。两点穿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是全子宫切除术时最佳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各节段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 年4 月-2011 年1 月手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T10-L3) 椎间盘突出59 例,其中T10-T11 组5 例,T11-T12 组19 例,T12-L1 组12 例,L1-L2 组13 例,L2-L3 组10 例.结果 各个节段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根性放射痛(44/59,74.6%),行走障碍(40/59,67.8%),下肢麻木(37/59,62.7%) 下肢无力(35/59,59.3%) 腰背痛(29/59,49.2%) ;T10-T11 组和T11-T12 组以下肢麻木无力表现为主,主要表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体征;T12-L1 组多伴有腹股沟区域感觉平面(6/12,50.0%) 和鞍区感觉障碍(4/12,33.3%),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和混合型损害体征为主;L1-L2 组和L2-L3 组表现为神经根症状,累及范围主要在大腿前外侧,主要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体征.不同节段腰背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位节段腰背痛发生率高于上位节段.结论 T10-T11 组和T11-T12 组表现为上神经元受损,T12-L1 组表现为明显感觉平面和广泛下肢力弱,L1-L2 组和L2-L3组表现根性感觉和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6.
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用于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CSEA)用于输尿管镜下碎石术的价值。方法 46例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患者采用CSEA麻醉,上段结石选择T11-12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中下段输尿管结石选择T12-L1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于L2-3椎间隙行腰麻穿刺成功后,注入重比重0.5%布比卡因12~15mg,根据麻醉平面调节体位,平面调节于T6-8,平面低者硬膜外给予适量0.75%布比卡因或2%利多卡因。监测感觉平面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患者的麻醉满意率为100%,外科医师对输尿管上段和肾盂结石的麻醉满意率90%(9/10),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麻醉满意率97%(35/36)。结论 CSEA是目前输尿管镜下碎石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胸12椎体下缘平面以上可利用的腰骶神经根数目,及其与脊髓圆锥下极位置的关系。为腰:椎骨骨折脱位所致截瘫的椎管内神经根吻合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24例成人脊柱标本,暴露胸11节段以下脊髓和神经根。观测腰1-骶3各神经根根丝穿出相应脊髓节的中点与胸12椎体下缘之间距离,及脊髓圆锥下极位置变异。结果:腰1-4神经根近端主要位于胸12椎体下缘平面以上,该平面以下主要为骶神经根;脊髓圆锥位置越高则则面以上神经根数目越多。结论:胸12椎体下缘平面以上腰神经根数目与脊髓圆锥下极位置呈正相关(具有显著性),椎管内神经根吻合术须考虑两者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观察胎儿脊髓圆锥对胎儿骶尾部疾病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20年6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常规及孕中期产前超声检查为正常单胎的66例胎儿作为正常组,另选取同期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诊断为胎儿脊髓圆锥位置低下,可疑胎儿脊髓发育异常,出生后经磁共振成像或引产后解剖病理证实为脊髓发育异常的14例胎儿作为异常组。使用三维超声容积对比成像(VCI)和断层超声成像(TUI)技术定位两组的脊髓圆锥和脊髓腰膨大对应椎体位置;测量胎儿的脊髓圆锥-第一骶椎距离(CM-S1)、脊髓腰膨大横径和前后径。Pearson法分析孕周与胎儿CM-S1距离、脊髓腰膨大横径和前后径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组孕中期胎儿脊髓圆锥末端对应椎体位于L3水平的比例高于孕晚期胎儿(P <0.05),孕中期胎儿脊髓腰膨大对应椎体位于L1水平的比例高于孕晚期胎儿(P <0.05);正常组不同孕周胎儿的CM-S1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M-S1距离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且正常组不同孕周胎儿的CM-S1距离均高于相应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双穿刺点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手术中的麻醉阻滞效果。方法:50例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A组,先行T12-L1硬膜外穿刺向尾侧置管4cm,再于k~3用25G腰麻针直接穿刺正中入路,针孔向头侧,见清亮脑脊液溢出,在10~15秒内注入0.5%布比卡因2.5—3ml,退出穿刺针。连续硬膜外麻醉B组,根据病变节段选择T12~L1或L1-2间隙单纯行硬膜外穿刺向尾置管4cm,2%利多卡因15—20ml分2~3次注入并不断观察血压及体表麻醉范围。每组25例。比较术中镇痛、肌松效果及血压变化。结果:在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效果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采用双穿刺点腰-硬联合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行。25G腰麻针直接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急性横贯性脊同须炎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对临床及MRI确诊的11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MRIT1WI、T2WI及GD-DTPA增强扫描后的具体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1例位于颈延髓,7例位于胸髓及颈髓下端,2例累及颈胸腰髓,1例位于脊髓圆锥。T2WI脊髓中央呈长T2高信号,平均长度为5个脊髓节段,占据脊髓2/3以上横断面积。T1WI相脊髓轻度增粗,增强后脊髓呈间断性条状及斑片状强化,且表面强化为主,无占位效应。结论:MRI是检查该病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 1 997年以来收治并行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并获随访的 1 3例脊柱结核病例 ,对其病例选择、手术时机、术后处理及术后康复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 3例切口全部一期愈合 ,植骨部位骨性融合 ,平均融合时间 4个月。术后后凸平均矫正 2 8°。结论 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有利于重建脊柱稳定性 ,纠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 ,减少或避免结核复发  相似文献   

12.
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脊髓造影X光片分别测量椎管和脊髓的前后径、横径、面积。结果椎管和脊髓的前后径和横径之比均为1:0.5,椎管和脊髓的面积之比为1:0.3.提示脊髓型颈椎病其椎管狭窄不超过50%时,脊髓不会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提供脊髓动脉供应的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探讨脊髓缺血软化的机理提供形态学基础,本文对39例动脉内灌注乳胶和明胶的婴幼儿脊髓前动脉进行观测.脊髓前动脉按其支数不同可分三型,Ⅰ型(10例,占25.64%)仅有一支脊髓前动脉;Ⅱ型(27例,占69.23%)有两支骨髓前动脉:Ⅲ型(2例,占5.13%)有三支脊髓前动脉.婴幼儿脊髓前动脉的管径左右相似,平均为0.55±0.12mm.两支或三支脊髓前动脉相吻合形成脊髓前(正中)动脉.其汇合部位可在延髓也可在颈髓各段,最低达C_8平面.本文并对脊髓前动脉的命名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脊髓造影X光片分别测量椎管和脊髓的前后径、横径、面积。结果椎管和脊髓的前后径和横径之比均为1:0.5,椎管和脊髓的面积之比为1:0.3。提示脊髓型颈椎病其椎管狭窄不超过50%时,脊髓不会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5.
把E_(14)胎鼠脊髓移植到成鼠损伤脊髓后7、15、30、60、120和240 d后,作者测定了宿主鼠脊髓SSEP和SMEP。并观察了其后肢的临床运动机能。同时用单纯脊髓损伤和髓内肌肉移植鼠作为实验对照。结果表明,移植后30 d时,宿主鼠的运动机能基本恢复正常。但诱发电位测定显示,无论是SSEP还是SMEP,其潜伏期直至术后240 d时才恢复正常。与此同时,对照组大鼠的两种诱发电位也在术后呈逐步恢复的趋势。作者认为,胚胎脊髓在成鼠脊髓的机能修复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何证实两者间的机能联系,仍需借助诱发电位测定以外的更高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脊髓穿刺致不同损伤程度后病理生理、运动及电生理改变,寻找对脊髓损伤程度最小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局麻药脊髓毒性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健康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A组(29G)、B组(25G)和C组(21G)。实验动物暴露L4-5节段间硬脊膜,直视下分别用21G、25G、29G刺伤L4-5节段脊髓,缝合切口。各组分别在术前进行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术后各时点记录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电生理检测及脊髓病理观察。结果对照组麻醉恢复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正常。实验组29G组行为学评分最高,脊髓损伤区域无明显病理改变;21G组运动、脊髓电生理和组织病理的改变明显,2周时明显恢复。结论应用29G穿刺针对脊髓进行针刺对大鼠脊髓功能影响小,具有穿刺损伤小、重复性好的优点,可为研究局麻药脊髓毒性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results of circumferential decompression and threecolumn reconstruction through single-stage posterior transpedicular approach for spinal tumor treatment. Methods Totally, 24 patients with spinal tumor underwent tumor resection and spin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single-stage posterior transpedicular approach. Preoperatively, according to the Frankel classification, 12 patients were grade E, 9 grade D, and 3 grade C. Anterior column was reconstructed with non-expandable titanium cages. Posterior segmental instrumentation was used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spine in all cases. Anterior and posterolateral fusion was performed with autograft and allogenic bone. The following data were followed up in these patients: deformity angle, local recurrenc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spinal bony fusion.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ng time and blood loss was 5.6 hours and 3 400 ml respectively. No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is group. Postoperatively, 21 patients were Frankel grade E, 2 grade D, and 1 grade C. Four patients reported significant functional restoration and twenty patients reported complete resolution of pain. At follow-up (range, 6-42 months), implant failure or recurrent neurological symptoms was not found. Conclusions The tumor resection and spin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single-stage posterior transpedicular approach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tumor. It can fully decompress the neurological structures, correct the kyphosis, and achieve early weight-bearing. This technique can improve life quality for the patients with spinal tumor.  相似文献   

18.
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 52例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 ,行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 ,对其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椎体高度的恢复、椎管减压的程度、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侧前方入路手术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度为 (91±8) % ,手术后没有矫正度的丢失与内固定的失败 ;术前椎体前缘压缩为 (36 .5± 1 4 .8) % ,术后平均压缩 (8.1±1 1 .4) % ,术前椎管前后径压缩为 (46 .2± 1 2 .4) % ,术后平均压缩 (3± 4) % ,术后Frankel评分 1~ 2级及以上的恢复率为 91 %。结论 侧前方减压一期植骨加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非常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新方法及手术适应症。方法:采用AF自动复位位置对30例胸腰椎骨折病人进行治疗,包括爆裂骨折和Chance骨折,并进行术后追踪随访。结果:30例病人的伤椎均解剖复位,截瘫症状恢复迅速。结论: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AF系统是一种三维复位固定的自动装置,它能使碎裂的椎体重新排列,达到理想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  相似文献   

20.
自1983年5月~1987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扩大减压、自体髂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陈旧性脊髓损伤共35例。其中脊髓型24例,神经根型2例,混合型2例,陈旧性颈椎脊髓损伤7例。共对76个椎间进行钻孔减压植骨,优良率达88.6%,其优点手术安全性较高,出血少,减压彻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