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2(TCF2)过表达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用高浓度胰岛素(1×10-8mol/L)诱导处理人肝癌HepG2细胞24 h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分为空白组、胰岛素抵抗模型组(IR组)、IR+空载体组和IR+TCF2过表达组;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CF2的表达;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蒽酮法检测糖原合成量;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检测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Western blot检测人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IR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显著降低(P<0.05),表明模型建立成功。IR组细胞TCF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IR组相比,TCF2过表达可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肝糖原合成量、己糖激酶活性和丙酮酸激酶活性,增加IRS-1和GLUT4蛋白表达(P<0.05)。结论过表达TCF2可改善人肝癌HepG2细胞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短期高果糖饮食对小鼠肝脏甘油三酯含量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C57BL/J6小鼠分为对照组及高果糖组,经喂养3 d后对小鼠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处死小鼠后测定各组肝脏甘油三酯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测定肝脏脂质合成酶类的蛋白表达,同时通过比较各组注射与未注射胰岛素的小鼠磷酸化Akt/总Akt (p-Akt/t- Akt)和磷酸化GSK-3α/β/总GSK-3α/β(p- GSK-3α/β/t- GSK-3α/β)表达变化评估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喂养3 d后,与对照组相比,高果糖组葡萄糖耐量曲线下面积和肝腔甘油三酯均显著增加(均P<0.01),同时肝组织HE染色显示高果糖组小鼠肝细胞已有明显脂滴沉积;与对照组相比,高果糖组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和硬脂酰辅酶A脱饱和酶-1(SCD-1)表达显著增加(均P<0.01);胰岛素注射后,与对照组相比,高果糖组的p-Akt/t-Akt及p-GSK-3α/β/t-GSK-3α/β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3 d高果糖饮食即可引起肝脏脂质沉积,脂质沉积与果糖刺激FAS、ACC和SCD-1表达增加有关;肝脏脂质沉积的同时伴有肝脏胰岛素抵抗发生。  相似文献   

3.
雌二醇对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17β-雌二醇对腹腔巨噬细胞的影响,试图分析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作为药物研究靶点的可能性。方法:扫描电镜观察巨噬细胞表面形态;Griess's试剂检测NO的含量;TNF-α采用L929细胞为靶细胞的细胞毒MTT法测定;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胞浆内钙离子浓度[Ca2+]i。结果:17β-雌二醇:(1)使细胞表面微绒毛增多、增粗、密集,细胞表面有较多颗粒状隆起,皱褶增多;(2)促进巨噬细胞释放NO;(3)诱导巨噬细胞产生TNF-α;(4)100 nmol/L 17β-雌二醇使巨噬细胞的[Ca2+]i 明显提高(提高39.8%)。结论:一定浓度的17β-雌二醇激活巨噬细胞,是内异症的病理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观察高果糖饮食喂养对大鼠骨骼肌内长链酯酰辅酶A(LCACoAs)含量的影响,并探讨高果糖与高脂两种不同饮食诱导的动物模型肌细胞内LCACoAs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及高果糖组喂养3周,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血胰岛素、HOMA指数、血甘油三酯、肌肉甘油三酯及肌细胞内LCACoAs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高果糖组的血葡萄糖、血胰岛素浓度、HOMA指数、 血甘油三酯明显增高;高脂组肌T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果糖组,分别为4.5±0.2对3.0±0.1和3.1±0.4(mmol/g)(p<0.01) ;高脂组、高果糖组的肌细胞内总LCACoA含量分别为30.73.4和32.32.7(nmol/g),明显高于对照组20.62.1 (nmol/g)(p<0.01)。肌肉总LCACoA含量与HOMA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高果糖饮食同高脂饮食一样均可引起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及脂肪酸活性形式LCACoA的堆积,肌肉LCACoA含量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复方中药、单味中药在体内降糖作用及其降糖机制研究较多,但体外尤其是中药单体成分对胰岛素抵抗细胞有何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体外建立人肝癌细胞(HepG2)胰岛素抵抗模型,并初步筛选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中药有效成分。 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对HepG2细胞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导,通过MTT法对细胞活性评价及葡萄糖氧化酶法对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测定,明确建立稳定的HepG2胰岛素抵抗模型的胰岛素诱导浓度及诱导时间。模型建立后,应用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药根碱、阿魏酸、大黄酸、马钱苷、葛根素、大豆苷分别作用于胰岛素抵抗细胞24 h,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分别观察不同浓度的上述中药成分对胰岛素抵抗模型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MTT法对各组细胞活性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HepG2细胞在10-6  mol/L浓度的胰岛素中作用24 h,葡萄糖消耗量明显减少(P < 0.01),说明实验成功诱导出稳定人肝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10-5 mol/L浓度胰岛素组的胰岛素抵抗更明显(P < 0.01)。各时间点10-5 mol/L浓度胰岛素作用的细胞成活率逐渐降低,死亡细胞增多(P < 0.05)。齐墩果酸、药根碱、阿魏酸、大黄酸、马钱苷、葛根素、大豆苷均有改善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其中,质量浓度2×10-1 g/L药根碱、大黄酸、葛根素和齐墩果酸,2×10-5 g/L马钱苷和阿魏酸对改善人肝癌细胞胰岛素抵抗效果较好(P < 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曲古抑菌素A(TSA)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适宜浓度。方法: 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体外培养。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DMSO,A组)和TSA干预组(25 nmol/L,B组;50 nmol/L,C组;100 nmol/L,D组;200 nmol/L,E组)。各组分两阶段用相应的培养基培养10 d后进行检测。双硫腙染色鉴定各组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各组的胰岛素分泌,比较各组胰岛素平均荧光强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胰岛素分泌细胞胰岛素的分泌量。结果: TSA作用10 d能够诱导C57BL/6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并分泌胰岛素。 B组胰岛素染色阳性面积、阳性率、胰岛素染色积分吸光度以及胰岛素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其它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随着各干预组TSA浓度的升高,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B组胰岛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SA处理10 d能诱导C57BL/6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并且25 nmol/L为TSA的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胰岛素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和脂肪酸合成酶(FAS)表达以及细胞内脂滴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0nmol/L、1nmol/L、10nmol/L、100nmol/L和200nmol/L胰岛素刺激HKC细胞6h。RT-PCR技术检测SREBP-1和FAS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ting检测SREBP-1蛋白的表达,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滴。结果:与0nmol/L胰岛素组相比,10nmol/L、100nmol/L和200nmol/L组HKC细胞SREBP-1和FASmRNA表达均升高,其中100nmol/L组升高最明显。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显示SREBP-1蛋白定位于HKC细胞的胞浆,在10nmol/L、100nmol/L和200nmol/L组HKC细胞其表达明显增强。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10nmol/L、100nmol/L和200nmol/L组HKC细胞SREBP-1蛋白的前体和成熟片段表达增强,其中100nmol/L组表达最强,差异显著。油红O染色显示胰岛素刺激6h后只有100nmol/L胰岛素组HKC细胞内可见明显红染脂滴颗粒。结论:高浓度胰岛素引起HKC细胞SREBP-1和FAS表达上调并最终导致细胞内脂滴沉积,这可能是代谢综合征引起肾脏脂质沉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炎症过程诱生的一氧化氮(NO)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黄递酶法及Griess法检测可诱导性NO合酶(iNOS)活性、NO2-/NO3-水平,RT-PCR技术分析iNOSmRNA的表达;同时观察NO产生后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结果:IL-1β2×105U/L、TNF-α5×105U/L、γ-INF2×105U/L联用LPS(10mg/L)可诱导出高浓度NOS合成及NO产生,比单用这些细胞因子或LPS诱导的量高两倍多,iNOSmRNA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同时MDA及LDH释放率明显增加,细胞存活率下降,并伴随细胞受损的形态学改变。而单用上述细胞因子或LPS,以及降低剂量或缩短处理时间,其诱生的NOS及NO与正常对照相比P>0.05;但MDA及LDH释放率仍增加明显。使用2倍剂量的这些炎性细胞因子或延长处理时间到48h,与标准剂量及24h组相比NOS和NO的增加虽不显著,但细胞生长受限更明显。NOS抑制剂能阻止NO的产生及其对细胞的损伤作用。结论:炎性细胞因子及脂多糖可激活iNOS大量表达诱生高浓度的NO,对内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氧化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首要环节。 目的:采用高浓度胰岛素体外诱导培养法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 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应用含不同浓度胰岛素(50,40,30,20,10,1,0.1,0.01 U/L)的DMEM培养基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同培养12,24,36,48,72 h,并设置正常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各组细胞活性;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法鉴定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组比较,当胰岛素浓度大于40 U/L,其作用时间大于48 h时,细胞形态受损严重,细胞活性显著下降(P < 0.01);当胰岛素浓度小于20 U/L,作用时间小于36 h时细胞形态无明显损伤(P > 0.05)。葡萄糖氧化 酶-过氧化物酶法实验表明,在30 U/L的胰岛素刺激48 h条件下,培养液中残存葡萄糖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细胞 (P < 0.01)。证实,用含30 U/L胰岛素的培养基培养48 h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可产生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5-氟尿嘧啶(5-FU)抑制小鼠胰岛β细胞(NIT-1细胞)胰岛素分泌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不同剂量的5-FU作用于NIT-1细胞,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变化;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RT-PCR及Western blotting 检测胰十二指肠同源盒蛋白-1(PDX-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5.0-40.0 mg/L的5-FU作用24 h后,低浓度葡萄糖(5.6 mmol/L)环境下,NIT-1细胞胰岛素分泌无明显下降(P>0.05);而高浓度葡萄糖(16.7 mmol/L)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量可被5.0-40.0 mg/L 5-FU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所抑制(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透射电镜可见线粒体结构改变;经10.0-40.0 mg/L的5-FU作用24 h后,PDX-1 mRNA及蛋白表达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结论: 5-FU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导致β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数量减少而抑制胰岛β细胞高糖刺激下的胰岛素释放。下调 PDX-1 基因表达可能是5-FU在高糖条件下诱导β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改善3T3-L1脂肪前体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地塞米松等将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使用油红O染色法检测脂肪细胞分化情况;用胰岛素诱导3T3-L1脂肪细胞以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并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葡萄糖浓度,以评价模型建立情况。将建立胰岛素抵抗的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10 μmol/L罗格列酮阳性对照组、25 g/L参麦组和50 g/L参麦组。MTT检测各组药物作用8、16、24和36 h后的细胞活力。药物作用8、16和24 h后测定细胞上清液葡萄糖浓度。免疫印迹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和磷酸化AKT(p-AKT)在各组中的蛋白水平。结果:成功建立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葡萄糖浓度数据显示参麦注射液(25、50 g/L)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可以明显增加3T3-L1细胞GLUT4、PI3K及p-AKT的蛋白水平。结论:参麦注射液可以改善3T3-L1胰岛素抵抗细胞的葡萄糖利用,并且与增加GLUT4、PI3K及p-AKT的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间歇低氧对小鼠胰腺β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间歇低氧组、持续低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小鼠的胰岛素耐量;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胰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用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胰腺组织中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1) 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TUNEL染色检测胰腺β细胞凋亡。结果: 间歇低氧组小鼠胰岛素抵抗水平及胰腺组织中MD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持续低氧组 (P<0.01);胰腺组织SOD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持续低氧组(P<0.01);抗氧化酶MnSOD和GPx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持续低氧组 (P<0.01);而胰腺β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持续低氧组(P<0.01)。持续低氧组与正常对照组上述各种指标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间歇低氧可导致胰腺组织氧化应激状态和胰腺β细胞凋亡,这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去除胰岛素的乳腺癌干细胞悬浮培养方法以及雌激素诱导的作用。方法:通过使用去除胰岛素的悬浮培养方法获得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肿瘤球细胞,并通过形态学观察、CD24-CD44+表达细胞的检测、醛脱氢酶1(ALDH1)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多向分化能力对该干细胞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鉴定。给予10-10 mol/L 17β-雌二醇(E2β)对该干细胞模型处理7 d,观察上述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去除胰岛素的悬浮培养方法获得的瘤细胞球呈葡萄状,由30~60个细胞组成。细胞球显示细胞角蛋白18和CD10蛋白均表达阳性,CD44+CD24-细胞的含量及ALDH1蛋白表达量均较贴壁细胞明显增高(P<0.05)。使用10-10 mol/L E2β处理MCF7肿瘤球细胞7 d,肿瘤球细胞数及体积增大。使用10-10 mol/L E2β处理MCF7肿瘤球细胞24 h,CD44+CD24-细胞数量及ALDH1蛋白表达量较未处理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去除胰岛素的悬浮培养方法可有效建立乳腺癌干细胞体外研究模型,并可用于E2β对乳腺癌干细胞生长调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阿霉素(ADM)处理的小鼠红白血病(MEL)细胞是否可以发生免疫原性死亡,预先输注此细胞是否可以降低MEL细胞在昆明(KM)小鼠体内的成瘤性。方法: 用ADM诱导MEL细胞发生约70%凋亡率,即发生免疫原性死亡。 30只KM小鼠分3组,分别为小鼠红白血病模型组(模型组)、ADM诱导治疗组(ADM组)和空白对照组(对照组)。模型组经尾静脉输注PBS给KM小鼠,8 d后输注MEL细胞1×106/只;ADM组经尾静脉输注ADM处理的MEL细胞给KM小鼠,9×106/只,8 d后输注MEL细胞1×106/只;对照组未行任何人为干预。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时间、濒死或第80 d 时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和体重。结果: 在体外使用4 mg/L 阿霉素作用于MEL细胞24 h后,诱导MEL细胞约70%凋亡率,发生了免疫原性死亡。在小鼠体内,观察80 d,对照组小鼠全部存活, 模型组全部成瘤死亡,ADM组有1只长期生存。ADM组与模型组相比较,生存时间延长(P<0.01),濒死或第80 d 时外周血白细胞数目降低(P<0.01),濒死或第80 d 时体重增加(P<0.01)。结论: 将发生免疫原性死亡的MEL细胞预先输注到KM小鼠体内,KM小鼠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降低了活性MEL细胞在KM小鼠体内的成瘤性,改善KM小鼠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鞘氨醇激酶1(SPK1)催化产物1-磷酸鞘氨醇(S1P)对LO2肝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糖代谢的影响。方法用胰岛素诱导人正常肝细胞(LO2)产生胰岛素抵抗,MTT法检测LO2细胞增殖,葡萄糖-己糖激酶法检测培养基残存葡萄糖浓度,油红O鉴定LO2细胞脂肪变性,荧光双染法鉴定线粒体ROS,Western blot检测SPK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100和1 000 nmol/L 3个浓度的胰岛素对细胞葡萄糖摄取能力无显著影响;1 000 nmol/L浓度的胰岛素作用细胞48 h时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脂滴面积增加(P0.05),SPK1表达量呈增加趋势,线粒体ROS也显著增加。在模型组中加入S1P后,可显著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P0.05)。结论成功构建胰岛素诱导的LO2肝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并且发现S1P可以促进模型细胞糖代谢,提示S1P可作为筛选降糖药物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脂肪酸诱导的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不同种类、不同浓度脂肪酸对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的影响,探讨高脂负荷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意义,并建立最佳的脂肪酸诱导胰岛素抵抗产生的细胞模型。方法: 以3T3-L1前脂肪细胞和诱导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2-脱氧-[3H]-D-葡萄糖掺入法,观察最大葡萄糖摄取率时最佳胰岛素作用浓度和时间;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油酸(C18:1)、棕榈酸(C16:0)对前脂肪细胞和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影响。结果:胰岛素刺激15 min(P<0.05)-1 h(P<0.01),葡萄糖转运呈升高的趋势,至6 h(P>0.05)逐渐下调;胰岛素浓度升高至50 nmol/L时,葡萄糖转运增加336%(P<0.01),100 nmol/L时达最高峰,是基础状态的492%(P<0.01)。0.125 mmol/L油酸或棕榈酸均可明显抑制胰岛素刺激状态下的3T3-L1前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抑制;油酸及棕榈酸浓度分别达0.5 mmol/L和1.0 mmol/L时,分化成熟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显著受抑(P<0.05)。结论: 胰岛素刺激下的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有一定的时序性和浓度依赖性,100 nmol/L胰岛素刺激1h,葡萄糖转运率最高。1 mmol/L油酸或棕榈酸作用16-18 h可显著诱导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胰淀素抑制大鼠胰岛素(Ins)分泌的细胞内储钙释放的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新生SD大鼠胰岛单层细胞作模型,应用敏感特异的Ca2+荧光探针和ACAS 570粘附细胞仪, 加入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蓝后, 观察胰淀素抑制Ins分泌时的细胞内游离Ca2+变化的机制。结果: 10 μmol/L胰淀素作用的胰岛β细胞, 给予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蓝(300 mg/L)处理后, 在16.7 mmol/L葡萄糖刺激下, [Ca2+]i荧光强度的升高在100 s内达至基线的200%, 升高速度为20×10-3/s, 与亚甲蓝作用前相比, 荧光强度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高浓度胰淀素作用后, β细胞对高糖刺激下[Ca2+]i浓度的降低, 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敏感钙池释放钙离子受到抑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单细胞水平上研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基态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不均一性及其和细胞反应性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指示剂Fura-2/AM结合荧光显微镜成像系统检测单个PM基态的及用激动剂刺激细胞后的[Ca2+]i;同时结合NBT染色法定量检测单个PM产超氧阴离子(O2-)水平。结果:对7只正常小鼠共392个PM基态[Ca2+]i的研究表明小鼠PM的基态[Ca2+]i呈正态分布[(54±24)nmol/L,n=392],但波动范围较大(从10nmol/L到高于100nmol/L),以[Ca2+]i在40-60nmol/L的细胞数量最多(约占50%)。用PMA、fMLP刺激后PM[Ca2+]i升高,且受刺激后[Ca2+]i升高的峰值和基态[Ca2+]i之间呈正相关(PMA刺激组:r=052,P<0.01,n=58;fMLP刺激组:r=0.59,P<0.01,n=44。此两组实验均以不同的小鼠重复3次,其它两只小鼠的结果与上同。下面的表述方法同此)。另外小鼠PM的基态[Ca2+]i与其受PMA刺激后产生O2-的量也呈显著正相关(r=0.42,P<0.01,n=43,重复4次)。结论:小鼠PM的基态[Ca2+]i是不均一的,且基态[Ca2+]i的高低和该细胞对致炎因子的反应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HepG2细胞Nrf2信号功能的调控作用与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效应关系,并进一步研究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胰岛素抵抗时姜黄素干预对肝脏Nrf2系统功能及糖异生作用的影响。方法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上分别用葡萄糖氧化酶(GO)或长期胰岛素处理,分别制成氧化应激和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模型;用蛋白印迹方法(WB)检测姜黄素对Nrf2抗氧化系统的作用。另外,对细胞进行短时胰岛素刺激,观察胰岛素信号(PKBSer473磷酸化水平)变化。为研究姜黄素的整体动物药物作用,在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用姜黄素进行干预(雄性C57BL/6J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加上3%的姜黄素),在第25周进行丙酮酸耐量实验,并于第27周取肝脏组织检测Nrf2系统功能变化。结果姜黄素可明显激活HepG2细胞Nrf2系统,并对抗GO氧化应激所致的PKB磷酸化损害。在高脂饲喂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姜黄素可改善丙酮酸耐量,提示其增强胰岛素作用(抑制肝脏糖异生),从而缓解肝脏糖代谢异常;姜黄素还明显激活高脂肥胖小鼠肝脏受抑制的Nrf2信号功能。结论姜黄素通过增强内源性Nrf2系统功能对抗氧化应激,是其缓解肝细胞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药理机理。  相似文献   

20.
高胰岛素血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胰岛素、内皮素-1(ET-1)和胰岛素+ET-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VSMC中分别加入320 mIU/L胰岛素,10-9 mol/L ET-1,320mIU/L胰岛素加10-9 mol/L ET-1, 通过细胞计数和[3H]-TdR掺入量反映VSMC增殖情况, 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①胰岛素和ET-1都能促进VSMC的增殖(均为P<0.05); ②胰岛素和ET-1的联合应用使VSMC增殖约是对照组的两倍(P<0.01), 二者的联合作用也明显强于胰岛素(P<0.05)或ET-1(P<0.05)的单独作用; ③3组VSMC均有不同程度出现形态结构的改变, 由收缩表型转为合成表型。结论: 高胰岛素血症和/或ET-1水平增加均有助于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致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