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脉压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脉压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230例高血压 患者根据病因分组,将高血压伴2型糖尿痛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100例),未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 压组(130例).测量血压,进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并行单因素相关分 析.结果 合并糖尿病组患者颈动脉IMT为(0.67±0.08)mm.脉压为(61.93±14.55)mm Hg(1 mm Hg=0.133kPa),均较高血压组明显升高[(0.50±0.03)mm,(55.76±12.98)mm Hg,P<0.01],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胰 岛素敏感指数(ISI,-3.68±0.82)较高血压组(-2.96±0.95)明显降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IMT与脉压呈 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结论 脉压和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及其指数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量159例研究对象的24h动态血压,并计算动态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动态脉压指数(动态脉压/平均收缩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分析动态脉压指数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353)、平均收缩压(r=0.594)、平均舒张压(r=0.355)、动态脉压(r=0.855)、动态脉压指数(r=0.883)有良好的相关性(P均〈0.001)。进一步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动态脉压及动态脉压指数具有显著线性关系(R2=0.789),动态脉压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p=0.621)大于动态脉压的(p=0.284)。结论:动态脉压指数和动态脉压是评价颈动脉血管硬化的良好指标,动态脉压指数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测量139例高血压患者的脉压,根据脉压(PP)分为三组:PP1组:PP≤60mmHg;PP2组:60mmPP≤80mmHg;PP3组:PP80mmHg;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强预测因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标志物.中心动脉压(CBP)较外周动脉压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更加密切相关.然而,老年高血压患者CBP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CBP与颈动脉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正常血压者75人为对照组,老年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动态脉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样本的关于脉压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脉压增大是动脉顺应性下降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的预测指标之一。我们通过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探讨动态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临床资料1.对象:2003年8月~200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诊断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高血压学会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者。根据入院后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两组:24小时动态脉压40~60mmHg组4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58~72岁,平均年龄66.4岁±4.6岁;24小时动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 从自2010年开始在东莞市寮步镇已完成户籍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库中随机(电脑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完成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342例.根据PPI≤0.4、0.4<PPI≤0.5、0.5<PPI≤0.6及PPI>0.6分成4组;分析各组人群中PPI与颈动脉IMT之间的关系.结果 3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49例,女193例,年龄(63.0±11.4)岁.随着PPI的增加,年龄、收缩压随之增加,舒张压随之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绘制箱图,得出颈动脉IMT随着PPI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IMT为检测变量,PPI分组为状态变量,定义状态变量为1,建立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0.783 (P=0.000),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PI =0.40时所对应的特异度与敏感度之和最大,特异度为92.7.0%,敏感度60.8%.结论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PPI与颈动脉IMT之间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7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超声测定颈动脉IMT,同时检测患者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PG)、肌酐及C-反应蛋白(CRP)。按照颈动脉IMT厚度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并对2组年龄、病程、血压及生化指标等进行比较。结果IMT增厚组较IMT正常组年龄较大,高血压病程较长,收缩压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PG、CRP较高; 随着IMT的增厚,高LDL-C、高FPG和高CRP的检出率增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用高频超声检测3 0 5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 1 2例健康人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1 )高血压病组IM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 0 5 ) ;高血压病不同病程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5 ) ;高血压病有无合并冠心病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5 )。(2 )颈动脉IMT增厚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结论 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情况,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监测高血压病的进展、预后,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了研究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对 334例老年人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声检测并进行测压 ,分别以脉压≤ 6 0mmHg、6 1~ 80mmHg、81~ 10 0mmHg及 >10 0mmHg和脉压指数≤ 0 .4 0 0、0 .4 0 1~ 0 .5 0 0、0 .5 0 1~ 0 .6 0 0及 >0 .6 0 0分为四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随着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增加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收缩压均随之增加 ,脉压指数组舒张压进行性下降 ;Spearman’s相关分析发现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脉压指数相关性最佳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仅与脉压指数、年龄具有显著回归效果 ,脉压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远大于年龄。结果提示 ,在老年人中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比脉压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累积高血压暴露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由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60岁的开滦研究脑卒中队列1505人和老年队列2235人组成,其中两队列重叠人群266人,最终以血压和CIMT资料完整的3151人纳入统计分析。按累积高血压暴露时间(0、2、4、6年)将观察对象分成4组。采用Pearson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累积收缩压暴露值(cumSBP)与CIMT的相关性。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cumSBP与CIMT的线性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累积高血压暴露与异常CIMT(CIMT≥1 mm)的关联。结果在纳入统计分析的观察对象3151人中,年龄(68.9±7.2)岁,男性2207人(70.0%)。累积高血压暴露0、2、4、6年组的CIMT值分别为(0.91±0.18)、(0.94±0.17)、(0.96±0.18)、(0.99±0.20)mm,相应的异常CIMT检出率分别为33.1%、40.1%、44.5%、52.8%。相关分析显示,cumSBP与CIMT值呈正相关(r=0.14,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的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umSBP与CIMT值呈线性正相关(B=0.017,P0.00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结果发现累积高血压暴露4、6年组与累积高血压暴露0年组比,是异常CIMT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337(1.013~1.763)、1.633(1.200~2.221)。结论 cumSBP与CIMT呈正相关,累积高血压暴露是异常CIM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动态血压测量253例研究对象的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按动态脉压≤40mmHg(59例)、4l-60mmHg(82例)、61-80mmHg(76例)及〉80mmHg(36例)分为4组;按动态脉雎指数≤0.40(62例)、0.41-0.50(86例)、0.5l-0.60(72例)及〉0.60(33例)分为4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使用超声检测。比较不同动态脉压组及不同动态脉压指数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随着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之增加,动态脉压、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系数r值大于收缩压和舒张压。结论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的价值优于收缩压、舒张压,而动态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比脉压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包括脉压的变化,以及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之PP的水平及PP的变化幅度,根据PP的水平分为两组:PP≤60mmHg组和PP≥60mmHg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高脉压组与低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脉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早期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研究——CDCPSⅠ期及Ⅱ期研究中156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其中女性698例,40.9%)行B超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并通过对血压的测量,分析血压及不同脉压(PP)对颈动脉IMT的影响,同时分析内膜增厚组(IMT≥0.8 mm)与内膜正常组(IMT<0.8 mm)血压和PP水平有无差异结果(1)合并高血压组与不合并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IMT显著增厚[高血压组(0.76±0.15)mm,非高血压组(0.74±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2)直线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19548)、BMI(r=0.07252)、LDL(r=0.06523)、SBP(r=0.11173)、DBP(r=0.05962)、PP(r=0.10592)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3)以PP 50mm Hg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脉压≥50mm Hg组颈动脉IMT(0.77±0.14)mm较脉压<50mm Hg组(0.74±0.15)mm显著增厚(P=0.0006);即使在非高血压患者,脉压≥50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4)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增厚(P=0.046);在<60岁的患者脉压≥50 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5)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显著增厚(P=0.008)(4)颈动脉IMT≥0.8 mm组SBP、PP均较IMT<0.8 mm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01和0.002),而两组间DBPIMT增厚组(78 2±9.8)mm Hg,正常组(79.1±10.0)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PP与颈动脉IMT的正相关性与SBP相近,而强于DBP。对于PP≥50mm Hg的患者要尽早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发生卒中、左心室肥厚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关系。方法对280例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分为:晨峰组患者96例(MBPS≥35 mmHg),非晨峰组患者184例(MBPS35mmHg)。采集患者卒中病史,同时行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血脂、血糖、肾功能等指标,探讨血压晨峰与发生卒中、左心室肥厚、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晨峰组患者卒中发生率为40.6%,非晨峰组发生率为28.3%,两组卒中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晨峰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54.2%,非晨峰组发生率为40.2%,两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晨峰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为65.6%,非晨峰组发生率为52.7%,两组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血压晨峰患者卒中、左心室肥厚、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增高,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血压晨峰,减少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本文收集了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贵阳医学院诊治且病历资料较完整的186例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由低至高分成3组:高血压1级组50例;高血压2级组56例;高血压3级组80例。另外,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血生化指标及双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超声测量结果。结果高血压各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血压等级增加而增加,方差分析及q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吸烟、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脂蛋白(a)、尿酸、肌酐与颈动脉IMT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可使颈动脉IMT增加,其程度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随血压分级增高而增加;年龄、男性、吸烟、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蛋白(a)、肌酐、尿酸与颈动脉IMT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5月~2012年7月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16例作为高血压组,并按照PPI分为3个亚组(A组:PPI≤0.40,n=39;B组:0.41≤PPI〈0.50,n=41;C组:PPI≥0.50,n=36);同期纳入健康体检者89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超声检测IMT,比较不同组颈动脉IMT及hs-CRP水平。结果①高血压组PPI、颈动脉IMT和hs-CRP均高于对照组;②随着PPI的增加,颈动脉IMT随之增加,二者呈正相关(r=0.797,P〈0.001);③随着PPI的增加,hs-CRP也随之增加,二者呈正相关性(r=0.734,P〈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PI较健康人群高,且PPI与颈动脉IMT和hs-CRP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8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颔动脉超声测定IMT,同时检测患者血压乐、血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胆同醇(LDL—C)、空腹糖(FBG)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按照颈动脉IMT厚度分为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并对两组年龄、病程、血压值及生化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MT增厚组较IMT正常组年龄较大,高血压病程较长,收缩压(SBP)、TC、LDL—C、FBG、hsCRP较高,HDL—C较低;随着IMT的增厚,高LDL—C、高FBG、高hsCRP的检出率增加。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白介素(IL-6)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71例,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检测血清IL6水平。按照颈动脉IMT进行分组。IMT〈1.0mm者分入IMT正常组,IMT≥1.0mm者分入IMT增厚组。对两组血清IL-6水平进行t检验,对IL-6与IMT进行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MT增厚组IL-6水平(41.23±9.66ng/L)高于IMT正常组(31.53±9.23ng/L),P〈0.01;IL-6与糖化血红蛋白及IMT均成正相关,R=0.351,P〈0.01;IL水平升高者颈动脉IMT增厚的风险增加5.57倍(OR=3.81,95%CI1.07~13.66,P〈0.05)。结论血清IL-6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水平有关,并可作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超声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探讨其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EH患者(EH组)、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测定其颈动脉IMT及冷加压试验前后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变化百分率。结果:EH患者颈动脉IMT较正常对照组增厚,冷加压试验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变化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IMT与冷加压试验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结论:EH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IMT增加及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