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蝶鞍综合征2例报告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610021)邬书福例1,女,56岁,因头面及四肢进行性长大13年,于1979年在华西医科大学确诊为垂体腺瘤,肢端肥大。1983年行放射治疗后症状好转,1992年发现头痛、头昏、视力有所下降(未发现偏官及象限盲...  相似文献   

2.
例1,王某,男,18岁。因多饮多尿、生长缓慢13年入院。患者足月顺产。5岁始出现生长缓慢,多饮多尿,尿量5000~6000ml/天,逐年加重。查体:血压11.3/6.7kPa,身高138cm。外生殖器似幼儿,睾丸软。第二性征未发育。无手术及放射治疗史。尿比重1.004~1.010,禁水试验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是指既往无垂体照射和手术病史,由于鞍膈缺损,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致蝶鞍扩大,垂体腺被压扁平。1951年,Busch 在尸检时发现,这种蝶鞍似乎是空的,故称为“空蝶鞍”。本病因蝶鞍扩大,极易误诊为鞍内肿瘤,给予不必要的放射治疗或外科治疗。气脑造影是区别二者唯一的可靠方法。本文报道一例因蝶鞍扩大,视野缩小,诊断为垂体瘤而行经蝶入路手术,进入鞍内后试验性抽取,从鞍内抽出脑脊液8ml,考虑为空鞍征,而终止手术。因经验不足,术前未行气脑造影,为吸取教训,特此报道。  相似文献   

4.
栗颖达 《海南医学》1995,6(1):31-33
空蝶鞍(Emptysella)是蛛网膜下腔伸入鞍内引起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萎缩,被推向后下方,蝶鞍为脑脊液所充填。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称空蝶鞍综合征(EmptySellaSyndrom)。临床上易误诊为垂体腺癌、颅咽管瘤、三脑室前部肿瘤等鞍区占位性病变。多数空蝶鞍患者无症状,不需治疗。现报告两例如下:例1.男性47岁。入院前一月感头痛及咽痛。半月前开始右侧面部抽搐,继而口角向右偏斜,左眼睑闻合不全。在外院经治不愈。转来我院。过去无神经系统障碍及内分泌紊乱症状。入院检查:神清、合作。无垂体内分泌紊乱体征。眼球活动、瞳孔、眼底及…  相似文献   

5.
空蝶鞍综合征是一种因蛛网膜下腔疝入蝶按内,引起蝶鞍扩大、变形、垂体受压变扁而产生一系列病理改变的疾患。其发病率很低,多在尸检或鞍区手术时发现。随神经外科检查手段的进步,术(生)前明确诊断空蝶鞍综合征已成为可能。尤其是头部CT检查的广泛应用,为空蝶鞍的诊断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无创伤、准确的检查途径。现报告经头部CT检查及手术证实为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一例,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1病历摘要 女性,82岁,因间断头晕、头痛20余年,加重伴腹胀、恶心4天于2010-1-20入院。患者于1990年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头晕、头痛、心慌,诊断为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规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12h、北京降压0号1片/d,血压波动在"120~150/70~90mmHg",曾多次入住心内科,诊断高血压病,予以降压治疗后头痛头晕能暂时缓解,但症状反复出现,近1年头晕加重,自诉收缩压达130mmHg即感头晕头痛不适。  相似文献   

7.
既往对垂体腺瘤的自然病史所知甚少,目前认为脑垂体腺瘤缺血性坏死或出血可导致腺瘤的完全或部分消失,随之出现空蝶鞍。本文报道5例继发于脑垂体腺瘤的空蝶鞍综合征,口服嗅隐亭所致2例,放疗后1例,无明显诱因2例,均经蝶窦进路空蝶鞍充填术治愈。  相似文献   

8.
空蝶鞍系指蛛网膜下腔疝入鞍内,且有蝶鞍扩大或变形,鞍内为脑脊液所充填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现将我院1974~1984年间经手术所见的5例空蝶鞍简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既往对垂体腺瘤的自然病史所知甚少,目前认为脑垂体腺瘤缺血性坏死或出血可导致腺瘤的完全或部分消失,随之出现空蝶鞍。本文报道5例继发于脑垂体腺瘤的空蝶鞍综合征,口服嗅隐亭所致2例,放疗后1例,无明显诱因2例,均经蝶窦进路空蝶鞍充填术治愈。  相似文献   

10.
儿童空蝶鞍综合征1例二院儿科郝艳秋于丽君田执良薛维臣患儿,女,12岁。从4岁起出现极度烦渴,多饮,多尿及消瘦,且逐渐加重,至今已达8年之久。曾以“尿崩症”给予安妥明治疗半年,症状仅有缓解,但无著效而停药。体检:面色苍白,消瘦,智力正常,身长120cm...  相似文献   

11.
12.
空蝶鞍是一个解剖与放射学概念,系指蛛网膜下腔伸入蝶鞍内引起蝶鞍扩大变形、垂体受压变扁等病理改变。过去有人将其称为蝶鞍内蛛网膜憩室、蝶鞍内脑池、蝶鞍内蛛网膜疝等。虽然其发病率不高,但临床上很难与鞍区肿瘤区别。我科1970~1981年共收治14例,其中10例经手术探查,4例经气脑造影确定诊断,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探讨空蝶鞍综合征(ESS)的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学价值。②方法对空蝶鞍综合征患者3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30例ESS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视功能障碍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空蝶鞍综合征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示鞍区增大(90%).鞍内脑脊液充填(50%),垂体柄受压变扁且紧贴鞍底(50%)。④结论MRI是诊断ESS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邵秋萍 《四川医学》2009,30(1):152-15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5岁。因嗜睡伴乏力2d入院。近7。8年来反复有类似现象出现,发病前均有感冒或腹泻等诱因,平时怕冷,精神萎靡,食欲较差,腋毛和阴毛逐渐脱落,性功能逐渐下降,到多家医院就诊均未查出病因。入院体检:神志清,表情淡漠,粘液眭浮肿面容,血压130/80mmHg。全身皮肤粗糙,眉毛稀疏,阴毛脱落,手心萎黄色,睾丸小软,心肺(-),腹部(-)。下肢非凹陷性浮肿。辅助检查:血钠115mmol/L,血氯80mmol/L,血钾正常,肌酸激酶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空蝶鞍症是指鞍隔孔扩大或鞍隔消失、垂体萎缩而使鞍内形成一空腔,其临床症状酷似垂体腺瘤,两者易混淆,甚至在头颅CT中也难以和垂体卒中相鉴别,招致不必要的手术痛苦。我们曾遇见1例因被误认为垂体卒中而行手术、后证实为空蝶鞍症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空蝶鞍综合征 (ESS)简称空鞍症 ,系蛛网膜下腔疝入蝶鞍或蝶鞍内为变性囊泡所占 ,致蝶鞍扩大 ,垂体受压缩小 ,而致占位性症状及内分泌改变的一组综合征。磁共振 (MRI)成像广泛应用前 ,该病确诊较少 ,为提高诊治水平 ,笔者对我院近 2 0年的空鞍症患者作一回顾性研究。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30例ESS患者中 ,男 11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40 .0± 3.8)岁 ,病程 2~ 2 0年 ,平均病程 (7.0± 4 .0 )年。二、临床症状 头痛、头晕 2 4例 ,月经不规则5例 ,闭经 (或 )溢乳 9例 ,性功能减退 3例 ,肥胖 8例 ,视力下降 4例 ,高血压 12例 ,糖尿…  相似文献   

17.
空蝶鞍综合征临床罕见,易误诊,在我们收治蝶鞍区肿瘤中,遇到2例经手术证实为原发性空蝶鞍,现报道如下,并分析症状和病因。病例介绍例1,女性,14岁。入院前2年开始烦渴,渐多饮多尿,食欲下降,畏寒怕热,是进行性加重。智力正常。CT:蝶鞍区直径为1.77cm圆形高密影。入院阳性发现:无月经来潮,皮肤细腻,无阴毛腋毛,萎糜消瘦,两侧视神经原发性萎缩,视野正常。颅  相似文献   

18.
35例空蝶鞍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加强对空蝶鞍综合征 (ESS)的认识 ,提高临床诊治ESS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例ESS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  35例ESS中男性 11例 ,女性 2 4例 ,男女之比为 1∶2 2。发病年龄 8~ 5 6岁 ,平均 (35 5± 9 8)岁 ,高峰在 31~ 4 0岁。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视功能障碍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高泌乳素血症和垂体功能减退 )。鞍区CT和MRI是诊断ESS的可靠方法 ,MRI诊断准确率最高。有症状的ESS治疗包括纠正内分泌功能紊乱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ESS是一种较少见的临床综合征 ,以中年女性患者多见 ,可以出现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MRI是诊断ESS的最好方法 ,对有症状者应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空蝶鞍综合征(empty sella syhdrome,ESS)是指鞍隔扩大或缺如,鞍上蛛网膜下腔疝人蝶鞍内,导致蝶鞍扩大、垂体受压变形而产生的一组征候群。我院2001年至2004年共收治ESS患者8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回顾性地分析经MRI诊断为空蝶鞍的65例患者影像学改变,认为其发病机理与先天性鞍隔缺损、脑脊液压力增高、垂体肥大继之萎缩有关。垂体压扁至鞍底,冠状位呈锚形,鞍内充满脑脊液,是空蝶鞍综合征的MRI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