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5 毫秒
1.
截瘫后下肢神经病理改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了解截瘫后下肢神经的病理改变。 方法:(1) 将实验犬的脊髓从T11-12平面完全横断,分别于第3,6周取出下肢主要神经干,切片、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神经纤维形态学改变;(2) 在给陈旧性截瘫患者行肋间神经转位、腓肠神经移植桥接马尾手术的同时,切取腓肠神经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实验犬的下肢神经未见明显变性,截瘫患者的腓肠神经组织形态基本正常。结论: T11以上脊髓损伤截瘫后,下肢神经无明显变性。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骨科患者住院时间长,尤其是截瘫患者或行下肢牵引的患者,需长期卧床,生活不便,活动受限,在骨突处易形成褥疮。我科自2003年5月-2006年7月共收治截瘫患者46例,其中高位截瘫8例,胸椎骨折合并截瘫28例,腰椎合并截瘫10例,平均年龄42岁:股骨骨折101例,平均年龄68岁,46例在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褥疮。现将这种两易形成褥疮的高危患者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压波预防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方法:将50例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气压波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气压波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气压波治疗仪加以辅助治疗.对两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气压波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气压波治疗在预防截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中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后截瘫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硬膜外麻醉后截瘫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3例中1例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后出现神经根损伤,致1侧下肢弛缓性瘫痪。1例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后出现腰骶神经根炎,致2下肢弛缓性瘫痪。另一例腰椎间盘脱出、椎管狭窄行L4/5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后出现两下肢弛缓性瘫痪。经治疗1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硬膜外麻醉后截瘫的发生率低,但预后差,早发现、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并发下肢坏疽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它是由于糖尿病所致的微循环障碍导致下肢动脉硬化,以致于下肢严重供血不足引起的皮肤损伤和感染。我院近两年收治了2例严重的糖尿病坏疽患者,经内科抗感染和改善微循环治疗月余无效,感染向上蔓延,病情十分危急,即转入外科行截肢手术。  相似文献   

6.
截瘫是一种由于外伤、脊柱病变、脊髓本身病变及手术等各种因素造成的以下肢运动功能、感觉障碍的疾病。目前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中的这一特殊人群-截瘫患者的医疗康复已摆在了重要位置。而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康复直接影响着截瘫病人的愈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胸膜外病灶清除减压术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的效果。方法:对12例胸椎结核并截瘫患者,采用胸膜外病灶清除减压术治疗,并采用X线检查,下肢肌力测定及Frankel评分情况进行评价。结果:随访9-48个月,平均15个月,全部病人腰背部疼痛不适等症状消失,下肢肌力恢复,按Frankel评分优5例。良4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使用胸膜外病灶清除减压术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TACE致左下肢单瘫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崎  胡勇  游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24):2402-2402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发生的患者下肢截瘫为罕见的术后并发症.我们报告1例肝癌行TACE引起患者左下肢瘫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LDPI)、甲襞微循环综合定量法、经皮氧分压测定三种微循环检测方法在老年下肢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老年下肢PAOD患者于治疗前及前列腺素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治疗后应用三种微循环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率85%,与之对应,治疗后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值明显降低(P<0.05),足背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血流值增加(P<0.05),经皮氧分压值增加(P<0.05),三种微循环指标的改善与临床症状改善有很好的平行关系.结论:三种微循环检测方法对于老年下肢PAOD患者的疗效判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下肢骨折患者局部微循环及骨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4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下肢骨折治疗组)37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丹红注射液组)37例,然后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2、4周的局部微循环及骨代谢状态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及4周的局部微循环及骨代谢相关指标均明显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改善下肢骨折患者的局部微循环及骨代谢状态,对于骨折的尽快康复发挥着积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观测结果表明,健康成年人甲皱襞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女性组甲皱管袢的数目、长度、管径和顶宽值均小于男性组,但微血流速度增快显著;甲皱微循环障碍的程度及加权积分值明显低于男性组,且以管袢模糊、袢周渗出和出血为其变化特点。此外,对上述甲皱微观变化的机理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甲襞微循环检查观察到病毒性肝炎在管襻清晰度、密度、长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程度、出血方面改变较明显。急性肝炎组以管襻清晰度下降占多。慢性肝炎组管襻长度长于正常组,此项检查方法为急、慢性肝炎的预防、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了140例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及55例健康人的甲襞循环变化,结果显示NIDDM患者甲襞微循环在管袢清晰度,变异程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及袢周状态均较正常人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病程在5年以上的与5年内的患者比较,有微血管病变的与无微血管病变的患者比较,在形态,流态,袢周状态均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治疗前后比较,在形态,流态有显著差别。提示:NIDDM患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障碍,甲襞微循环的观察有助于了解NIDDM患者的病情,改善微循环可能为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4.
应用甲襞微循环技术观测手针合谷穴面咽止痛穴治疗肌筋膜疼痛功能紊乱综合征。目的在于观测手针组与对照组治疗MPD前后管袢长度、管径、血流速的变化,并与正常组管袢各值比较来判断疗效。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手针治疗后管袢的各变化值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临床也观察到MPD患者经手针后疼痛症状逐渐消失,下颌开闭及侧向运动逐渐恢复正常。结果证实手针合谷穴和面咽止痛穴治疗MPD和改善血液循环效果优于其他方法,可作为临床保守治疗MPD的首选方法。甲襞管袢值可作为鉴别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观察了5例肿瘤患者半身经一次800radx—射线照射后甲襞微循环的观察和照射部位、非照射部位容积脉波的测量,照后6小时和3天,照射部位容积脉波显示微血管舒张,局部组织血流量增加。照后25~35天局部组织血流量明显减少,非照射部位容积脉波出现类似变化,甲襞微循环观察在照后3天显示微血管舒张,血管运动性增强。照后25~35天,微血管管径变细,管袢变短等血管构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不同时期微循环血液流变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不同时期甲臂微循环、血流流变性动态变化,为AMI患的康复期拟定二级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XDM-300B型显微镜及SA-B型血液流变检测仪分别测定AMI后不同时期及相应对照组的甲臂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结果:(1)AMI后1个月、3个月甚至半年管攀内血流仍缓慢,呈粒流、粒缓流,出现不同程度细胞聚集及管攀周围轻重不等渗出。AMI后1个月甲臂微循环异常显,积分值升高。(2)AMI后1个月,除红细胞压积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也高于AMI后3,6,12,24个月及36个月。纤维蛋白及红细胞电泳时间在AMI后1年仍高于正常值。结论:AMI后体内循环环及血液流变学动态变化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7.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凝血象变化与微循环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的唇、甲壁微循环,结果表明均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P<0.01)。甲壁微循环多见管拌短细、稀少,唇微循环则以管拌扩张、充盈为主。两者均见畸形管袢增多、袢顶瘀血、流态异常,甲襞微循环异常率高于唇粘膜微循(P<0.01)。同时检测多项高凝指标发现TAO患者TXB_2升高,6-Keto-pGF_1α下降,伴VWF、Fn、FDP升高,AT-Ⅲ下降,提示TAO血小板功能亢进,聚集性升高,凝血亢进,抗凝能力下降,是造成或加剧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脾气虚证患者甲襞微循环状况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58例脾气虚证患者的甲襞微循环状况,发现脾气虚患者存在明显甲襞微循环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在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明显等。服用健脾益气方药后,脾气虚证消失,上述变化得到纠正,说明甲襞微循环可以做为评价药物疗效、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对120例Ⅱ型糖病尿人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的研究显示,有血管并发症组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改变较无血管并发症组更显著,表现为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率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液流速减慢,血细胞聚集、瘀血、泥沙样流态增高。血液流变性、甲皱微循环与血管并发症三者呈平行关系。结果提示,糖尿病属—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血液高粘滞状态与糖尿病血管病病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道19例妊高征,31例正常妊娠和9例正常妇女进行血液流变学方面检测,并随机抽查48例同时做了甲皱微循环检查,认为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间四项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有增高(P〈0.01),甲皱微循环亦出现异常表现,说明定期检测妊高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对本病的病情监测,予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