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红云  陈丽宜  贾晗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621-2622
目的:研究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主动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2-10月在我院行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5例,术后行主动功能锻炼,对照组25例,术后应用CPM机按常规行膝关节功能锻炼.记录术后第1、3、7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9个月的随访.术后第1天,两组VAS疼痛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两组VAS疼痛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主动功能锻炼为患者的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患者的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行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行固定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假体费用)、膝关节(HSS)评分与膝关节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膝关节假体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与关节活动度,安全性高,但费用略高,在患者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首选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假体屈曲问题,多数人认为不能或不太影响膝关节术后功能,仅仅是术后X射线片令人不甚满意,因此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目的:回顾分78例123膝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屈曲对随访疗效的影响.设计:分组对比观察.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一科.对象:选择2001-10/2004-06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关节一科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者78例123膝,其中发生股骨假体不同程度屈曲15例17膝(13.8%),男5例,女10例,年龄47~81岁:未发生屈曲63例106膝(86.2%),男22例,女41例,年龄47~79岁.方法: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股骨假体屈曲组和非屈曲组手术前后HSS(HSS knee rating score)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和屈曲挛缩畸形,并测量屈曲角和屈曲距离,股骨假体屈曲对置换效果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假体屈曲的测量结果.②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和活动度.③患者屈曲挛缩畸形例数及角度.④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患者获随访1年以上.①17膝股骨假体屈曲角为7°~19°,平均为11.3°;股骨假体屈曲距离为2~4 mm,平均为2.6 mm.②术前屈曲组与非屈曲组患者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术后屈曲组低于非屈曲组(P≤0.01);术后均高于术前(P=0.02或P<0.01).③屈曲组术后屈曲挛缩例数和角度多于和大于非屈曲组(P<0.01),两组术后屈曲挛缩均有改善(屈曲组P<0.05,非屈曲组P<0.01).④非屈曲组并发右股深静脉血栓1例,骨化性肌炎1例;屈曲组并发髌骨假体撞击征1膝.结论:本组资料证明,股骨假体屈曲对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效果的影响是增加术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的发生率,造成伸膝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股肌下入路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其优点。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的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术,改良微创组行改良股肌下入路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病例的切口长度、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主观无痛时间、住院时间、负重站立时间、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和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以及膝关节活动度(ROM)达90°的时间、术后1周、2周、6周、6个月的膝关节HSS评分,评价两组手术的疗效。结果全部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7.9个月。对照组和改良微创组的切口长度、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主观无痛时间、住院时间、负重站立时间、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和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以及膝ROM达90°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良微创组的切口长度、术中的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主观无痛时间、住院时间、负重站立时间、主动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以及膝ROM达90°的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术后1周、2周和术后6周的膝关节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股肌下入路微创膝关节置换术不干扰伸膝装置,切口小、损伤小、出血量少,可减轻术后疼痛,术后康复快,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郭峰  刘晋平  李正南 《中国综合临床》2012,28(11):1204-1207
目的 探讨髌骨正中入路( MTA)与内侧髌旁入路(MPA)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的临床疗效,分析两种手术入路的利弊.方法 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行TKA的患者46例47膝,其中采用MTA 24例25膝,MPA 22例22膝.分别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疼痛、首次直腿抬高时间、X线片假体力线对位、髌骨轨迹、术后1年的活动度( ROM)及术后1年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0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其中MTA组20例21膝,MPA组20例20膝,随访时间12 ~25个月.MTA组出现2例胫骨假体及力线对位不良,MPA组出现1例胫骨假体对位不良,其余患者均获得满意假体位置及下肢力线.MTA组与MPA组术后1年VAS分别为(2.65±2.12)、(3.14±1.26)分,髌骨适应角分别为-(3.00 ±0.36)°、(10.00±0.56)°,直腿抬高时间分别为(3.45±0.62)、(4.23 ±0.54)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2、1.74、2.73,P均<0.05).MTA组无一例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MPA组共8例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2,P<0.05).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1年的活动度和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髌骨正中入路可以获得更佳的髌骨运动轨迹,更好地保留伸膝装置的完整性,降低外侧支持带松解率,保留髌骨血供,减少术中胫骨结节撕脱的风险,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联合功能锻炼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94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以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术后接受功能锻炼,研究组47例术后接受中医推拿联合功能锻炼,对比两组膝关节恢复质量、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毕关节活动度、屈曲度、股四头肌肌力以及静息状态、运动状态疼痛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2个月关节活动度、屈曲度、股四头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静息状态、运动状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低于对照组的27.66%,P<0.05。结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配合功能锻炼的同时联合中医推拿,可以提升膝关节的恢复质量,缓解术后疼痛,并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假体[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RPF)与旋转平台标准假体(RP)]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高屈曲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合并RPF或RP假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3个月至1年。比较RPF与RP两种不同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ROM、HSS评分、高屈曲活动能力、术后髌骨倾斜角及Insall-Salvati比值的差异。结果 36例患者采用RPF假体,24例患者采用RP假体。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RPF组与RP组ROM、HSS评分,均提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膝关节置换术后RPF组与RP组患者可以完成蹲起等高屈曲动作的比率分别为41.67%(15/36)、45.83%(11/24),提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髌骨倾斜角和髌骨摩擦音发生率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RPF组Insall-Salvati比值较RP组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RPF与RP两种不同假体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而言,均有效改善术后关节疼痛和膝关节功能,置换RPF与RP两种不同假体术后ROM、HSS评分和高屈曲活动能力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内肌下入路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早期疗效。方法将30例(共30膝)初次行TKA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5例采用股内肌下入路,B组15例采用传统内侧髌旁入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主动直腿抬高运动时间、术前术后HSS评分;术后随访4~12个月,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2个月。2组术后均无感染、静脉血栓,术后X线无假体力线不良,均获得准确的力线对位。2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引流量、主动直腿抬高运动时间均较B组显著减少(P<0.05),2组术后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股内肌下入路行初次TKA对伸膝装置干扰小,早期股四头肌肌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46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悬吊训练(SET)组(n=23)和持续被动运动训练(CPM)组(n=23)。CPM组给予持续被动运动训练,SET组给予悬吊训练。术前、术后15 d、术后3个月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量表(HSS)和姿势控制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5 d,SET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被动屈曲角度比CPM组增加6.0°(95%CI=0.9°~11.2°;P0.01),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角度比CPM组增加5.7°(95%CI=0.4°~9.1°;P0.01);但两组最大主动伸展角度、最大被动伸展角度、HSS评分(除活动度外)、姿势控制能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所有评估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ET在短期内增加膝关节ROM比CPM更有效,可以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膝关节假体早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膝关节患者的严霞疼痛.随着假体设计的不断改进,已经出现了具有良好屈曲功能的高屈曲膝关节假体.目的:比较应用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与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临床疗效的差异.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非随机化同期对照观察.对象:2006-01/12在天津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34例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50膝).方法:34例患者巾16例(25膝)接受固定平台高屈曲膝假体置换,所用假体为美国捷迈公司提供LPS flexion假体;18例(25膝)接受旋转平台高屈曲膝假体置换术,所用假体为美国强生公司提供PFC sigma RPF假体.主要观察指标:对患者术前、术后两周、术后1,3,6个月的膝关竹功能按H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观察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度.结果:34例均完成治疗和6个月的随访.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组术后2周膝关节HSS评分高于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组(尸<0.05),术后1,3,6个月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度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130.4±15.2)°vs(129.9±13.8)°,P>0.05].结论:固定平台高屈曲假体与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21例膝关节高度屈曲挛缩畸形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总结了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高度屈曲挛缩畸形患者共21例(32膝)的康复护理。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后实施康复训练,应用多种方法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增强肌力及关节活动度的练习、局部按摩减轻挛缩或疼痛、冷热交替疗法减轻肿胀,术后2h内夹闭引流管并切口部位加压包扎以减少出血,夜间睡眠时用膝托将患膝固定于伸直位。患者术前HSS评分-5-32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75-89分,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有或不伴有退行性变性腰椎病变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度的测量,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及诊治策略。方法:于2002-01/2003-12选择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9例213个膝关节,所有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除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常规拍摄站立位膝关节正侧位X摄线片及腰椎MR确诊。根据术前资料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组3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无症状腰椎管狭窄组5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有症状腰椎管狭窄40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和功能评分。随访62例患者,分成单膝置换组25例和双膝置换组37例,比较两组间术后膝屈曲矫正度及两组自身手术前后腰椎前凸度变化。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6.3个月(6~30个月)。①129例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及功能评分:3组间手术前后关节HSS评分和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单膝置换组和双膝置换组术后膝关节屈曲矫正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膝置换组手术后腰椎前凸度高于手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49.25±2.42)°,(41.19±2.15)°,P<0.05],而单膝置换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无症状腰椎管狭窄组术后出现腰椎症状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有症状腰椎管狭窄组术后腰椎症状加重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无症状腰椎管狭窄组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有症状腰椎管狭窄组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11个月行腰椎管减压术。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退行性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中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成功的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腰椎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并不排除因腰椎病变再行腰椎管减压术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远程医疗多媒体系统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参与移动远程医疗多媒体系统,比较1个月后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和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HSS疼痛评分、功能评分、肌力评分、活动度评分、屈膝畸形评分、稳定性、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程医疗多媒体系统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与康复中实现了与上级医院医护人员实时交流与查房,医疗资源共享,有助于调动患者康复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及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两种术式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随访接受单髁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各10例(UKA组10膝,TKA组10膝)。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手术者完成。20例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其中UK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9.5个月,TK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1.3个月。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出血量及术后4 d血红蛋白下降量等进行比较。结果UKA组和TKA组均获得满意疗效,2组患者随访中均未发现感染、切口不愈合、假体松动等并发症。2组患者术前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与TKA组相比,UKA组出血量较少(P<0.05),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少(P<0.05)。术后UKA组HSS评分较TKA组高(P<0.05),UKA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较TKA组大(P<0.05)。UKA组患者术后膝关节HSS评分、最大屈曲度均优于TKA组,出血量和血红蛋白下降量均低于TKA组。结论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UKA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功能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2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61例,关节镜下清理术)与观察组(61例,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3、12个月,两组的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关节稳定性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及最大屈曲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SF-36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均增大,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随意运动肌力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FJS评分均高于术后6个月,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下肢运动能力,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严重畸形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方法。方法:①对象:选择2005-09/2007-02呼伦贝尔市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风湿病下肢关节畸形施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0例24膝。②干预:对膝内翻患者主要以训练关节活动度和增强肌力为主;对膝外翻患者,主要以增强肌力为主,必要时用支具保护;骨质疏松者康复锻炼以被动活动缓慢过渡到主动活动、由小量短时间逐渐加大运动量并延长康复周期的方法;残余屈曲挛缩畸形主要以手法按压为主。③评估:于手术前、术后2周、1个月及3个月,对患者膝关节平均HSS(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及平均活动度进行对比观察,并对术后疼痛、患肢功能及主观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1膝失访,19例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康复治疗。①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术前平均的35.2°,术后2周提高到92.5°。②HSS评分术前39.1分,术后2周提高到94.1分;平均股四头肌肌力较术前提高1.3级。③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出院时所有患者不扶拐行走距离均超过100m。1个月、3个月随访结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严重膝关节畸形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康复应根据术前关节畸形状态、骨质条件、术中软组织松解范围及截骨情况术后针对性的进行康复锻炼。康复应采取个体化、循序渐进及随时调整的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90例因严重膝外翻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FTA)、HSS评分,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膝关节屈曲术前(93.58±4.73)°,术后(113.6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A术前(26.4±2.5)°,术后(4.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术前(37.52±3.89)分,术后(78.13±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延迟愈合1例,腓总神经损伤1例,无假体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患者,膝关节功能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MUKOA)患者采用单髁关节置换术(UKA)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2019年7月55例MUKO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UKA(观察组),31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术后3个月的人工关节遗忘指数(FJS)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FJ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UKA治疗MUKOA患者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恢复更快,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