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慢性病患儿家属的感受,为儿童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制订社会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中文版患儿家属感受量表对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63名慢性病患儿家属的感受进行调查。结果慢性病患儿家属感知频率由高到低是情绪/支持/安慰(2.39±0.55)、内疚和担心(2.31±0.64)、未知的悲哀和愤怒(2.24±0.52)、长期不确定性(2.08±0.73);患儿家属感知频率较多的条目中,情绪/支持/安慰因子占60%;患儿家属感知频率较少条目中,长期不确定性因子占60%。结论慢性病患儿家属感受最深的是情绪/支持/安慰方面的需求,临床医护人员或社区卫生从业人员需关注患儿家属个体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支持的需求,以增强家属护理患儿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减少慢性病的复发频率,促进患儿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40例患儿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而观察组40例患儿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儿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流涎消失时间、口腔疱疹消失时间、总病程分别为(1.04±0.63)d、(1.32±0.54)d、(2.14±0.43)d、(3.50±0.6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不适症状,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措施,有利于患儿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肛-期直肠内拖出术(TOSEPT)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后排粪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1年4月间在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接受TOSEPT的5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按手术年龄分为新生儿组(2l例,手术年龄在出生后1个月以内)和非新生儿组(45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56例患儿手术时间(121.5±39.2)min,切除肠段(17.6±4.2)cm,术中出血(34.6±5.2)ml,术后住院时间(7.2±3.6)d.术后6例(10.6%)患儿出现并发症(小肠结肠炎4例,便秘复发2例),其中接受再次手术的2例和长期便秘尚未解决的1例患儿视为手术失败。手术成功的53例患儿术后经(9.2±5.8)周的排粪过渡期均最终恢复正常排粪。与非新生儿组相比.新生儿组患儿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但术后排粪过渡期显著延长(均P〈0.05);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SEPT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安全、有效,但术后需要一个排粪过渡期来恢复正常排粪。尽管相对于婴幼患儿.新生患儿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但在疗效评价时应同时考虑其显著延长的排粪过渡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患儿的有效管理方法,减少输液过程中家属的呼唤率及缩短呼唤等待时间,提高其满意度。方法对门诊输液患儿实施PDCA循环管理,即统计分析患儿输液过程中家属呼唤率高、等待时间长的原因后制定计划,进行分区管理,完善设施,将急诊科与输液室进行重组,改造输液流程,实施输液告知服务,及时进行检查与处理。实施后调查输液患儿750例次,并与实施前的720例次门诊输液患儿进行家属请护呼唤率、呼唤等待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结果实施后患儿输液过程中家属请护呼唤率由31.94%下降至18.93%,请护的等待时间由(2.17±0.47)min降至(0.86±0.12)min,护理满意度由87.78%升至96.67%(均P〈0.01)。结论对门诊输液患儿实施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地提高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降低患儿及其家属请护的呼唤率和等待时间,提高其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重症监测治疗技术应用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以探讨对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09年1月1日-2009年9月6日24时入住我院手足口病重症病房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492例.分析:①发病年龄.性别。(2)最高体温、皮疹、严重表现及并发症等。(3)机械通气患儿的带机时间。机械通气并发症。(4)WBC、血糖、血乳酸、心肌酶、肝功酶.胸片及病原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应用重症监测治疗技术及脏器功能支持等。结果:83.7%患儿年龄在3岁以下:100%患儿发热;100%患儿口腔或手、足、臀部有皮疹。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精神差.易惊、肢体抖动,嗜睡;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急促、浅慢,节律不规则;循环系统表现为心率增快、减慢.血压增高或降低、皮肤花斑、四肢皮温低;辅助检查:部分病例出现血WBC、AST.ALT、CK-MB和血糖、血乳酸升高,咽拭子EV71-PCR阳性率36.6%.肛拭EV71-PCR阳性率41.9%。胸片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渗出或无明显异常。机械通气患儿147例。492例患儿治愈489例.死亡3例,死亡率0.61%。无1例患儿有机械通气并发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在本次手足口病救治中。应用重症监测治疗技术对重症患儿各个脏器系统进行监测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避免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肺炎住院患儿家长维护医护安全行为的状况。方法采用住院肺炎患儿家长维护医护安全行为问卷对118名患儿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患儿家长5个因子的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积极参与孩子的健康护理(2.73±0.96)分、药物(2.73±0.56)分、手术(2.71±0.70)分、可采取的其他措施(2.69±0.49)分、住院(2.16±0.40)分。患儿家属做的相对较好的前5个条目中,药物因子4条,手术因子1条;做的相对较差的后5个条目中,药物因子2条,可采取的其他措施2条.住院因子1条。结论住院肺炎患儿家长维护医护安全行为较差,尤其是“可采取的其他措施”和“住院”方面。应对患儿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儿童保健服务指导等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及尾加压素Ⅱ(U-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3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和36名健康对照儿童,测定患儿急性期(病程〈7d)及恢复期(病程〉14d)血浆ADM和U—Ⅱ水平,分析与疾病症状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儿急性期血浆ADM和U—Ⅱ水平均高于恢复期和健康对照儿童(血浆ADM:t=20.57和26.26,P〈O.01;血浆U—Ⅱ:t=14.27和7.61,P〈0.01),且疾病不同严重程度患儿间也存在明显差异(F=245.94和304.79,P值均〈0.01)。恢复期患儿血浆U-Ⅱ水平低于健康对照儿童(t=6.99,P〈0.01),但ADM水平仍高于对照组(t=8.98,P〈0.01),疾病不同严重程度患儿间血浆ADM水平相近(F=2.25,P〉0.05),而U-Ⅱ水平比较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69,P〈0.01)。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症状评分与血浆ADM和U-Ⅱ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84和0.943,P值均为0.000);恢复期症状评分与血浆ADM和U-Ⅱ水平虽在统计学上P值小于0.05,但相关系数较小,因此实际意义不大。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血浆ADM和u-Ⅱ均显著升高,水平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提示ADM和U-Ⅱ参与了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可作为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脑瘫患儿看护人对康复训练的认知。方法自行设计脑瘫患儿看护人对脑瘫康复的认知调查问卷对35例脑瘫患儿的35名看护人进行调查。结果看护人认为脑瘫可治愈占45.71%,认为康复训练非常重要占91.43%,40.00%的看护人学会并为患儿使用过矫形器;看护人对各种治疗方法的认可度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功能康复、体能康复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结论看护人对医务人员所实施的康复训练持认可态度,而参与患儿康复训练的热情不高;看护人较关注患儿生理康复而忽视心理康复。医护人员应对看护人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共同促进脑瘫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脑脊髓液中IL-1β和IL-1ra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50例乙型脑炎患儿和20例非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对照)脑脊髓液中IL-1β和IL-1ra的含量。结果乙型脑炎患儿极期、恢复期及对照组患儿脑脊髓液中的IL-1β含量分别为(49.43±14.59)、(24.73±14.50)和(8.98±1.26)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9.88,P〈0.01);IL-1ra含量分别为(177.39±60.19)、(78.24±44.63)和(21.09±3.10)μg/L,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91.53,P〈0.01)。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儿极期和恢复期脑脊髓液中的IL-1β和IL-1ra含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极期:F=82.36、66.50,P值均〈0.01;恢复期:F=55.17、79.50,P值均〈0.01)。患儿脑脊髓液中的IL-1β和IL—1ra含量呈正相关(极期:r=0.815,t9〈0.01;恢复期:r=0.728,P〈0.01)。结论乙型脑炎患儿极期脑脊髓液中IL-1β和IL.1ra水平明显升高,与乙型脑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脑脊髓液中的IL-1β和IL-1ra参与了乙型脑炎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孙翔 《护理学杂志》2005,20(5):33-33
患儿,女,4岁,因急性腹泻于2004年12月3日来诊。查体:T36.9℃.腹软.肠呜音亢进,大便常规提示急性细菌性腹泻,给予黄连素1片口服,3次/d。服药1d后患儿排尿时大哭,询问原因.患儿自述尿痛.观察患儿排尿呈间断性、尿滴沥,排尿即痛,尿色黄浊。次日,患儿家长带其就诊,查尿常规正常,考虑尿痛现象与用药有关,即停药,改为对症输液治疗,当日晚患儿尿痛现象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