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抗凝治疗是椎管内麻醉后形成血肿的高危因素,但椎管内麻醉不是抗凝治疗病人的绝对禁忌症,此类病人椎管穿刺时操作要轻柔,严格掌握置管和拔管时机,同时密切监测ACT时间,出,凝血时间。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检索比较关节置换术患者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至2008年10月,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硬膜外血肿.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统计软件行Meta分析.共纳入12项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10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围术期未行抗凝治疗的关节置换术患者,椎管内麻醉较全身麻醉可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而抗凝治疗后发生率无差异;无论是否行抗凝治疗,采用该两种麻醉方法后均未并发硬膜外血肿.  相似文献   

3.
抗凝治疗是椎管内麻醉后形成血肿的高危因素,但椎管内麻醉不是抗凝治疗病人的绝对禁忌证,此类病人椎管穿刺时操作要轻柔,严格掌握置管和拔管时机,同时密切监测ACT时间,出、凝血时间。  相似文献   

4.
2014年国际麻醉领域指南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麻醉学发展日新月异,麻醉指南的更新与发布有助于推动临床麻醉工作. 目的 介绍2014年国际麻醉领域内多部指南及共识. 内容 对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评估和管理指南、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管理指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围术期管理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麻醉专家共识、妊娠期心搏骤停管理的共识声明、椎管内麻醉消毒安全指南、动脉采血安全指南、老年患者围术期护理指南、循环休克与血流动力学监测共识等概况、要点予以介绍. 趋向 及时追踪掌握国际麻醉领域内指南,有助于规范临床麻醉实践,保证临床麻醉安全实施.  相似文献   

5.
椎管内麻醉具有镇静作用,并能减少镇静药的用量.产生这种镇静作用的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最被广为接受的是传入神经阻滞理论,但有无其他因素参与尚不明确.目前已有一定数量的对椎管内麻醉镇静监测手段、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合并用药的研究,通过对其分析总结,旨在引起临床工作中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背景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其麻醉效果确切,设备要求低,因此在我国各基层医院中应用极为广泛.但是,椎管内麻醉后可引起腰背疼痛且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因此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的 探讨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内容 从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的发生机制、发病原因、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几方面就与此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趋势 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不仅造成患者一定的身心伤害,而且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对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应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对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中华系列杂志相关文献,收集所有评价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对关节置换术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出符合的文献,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学软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结果最终纳入21篇符合标准的RCT,共包含1 874例患者。Meta合并分析显示:与全身麻醉比较,椎管内麻醉可明显减少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量(WMD=-97.52ml,95%CI=-173.60~-21.44,P=0.01),明显降低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RR=0.68,95%CI=0.48~0.95,P=0.02)、肺栓塞发生率(RR=0.58,95%CI=0.35~0.91,P=0.03)、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RR=0.74,95%CI=0.60~0.92,P=0.008)。亚组分析显示,未使用抗凝药时椎管内麻醉可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RR=0.51,95%CI=0.38~0.69,P0.001)和肺栓塞发生率(RR=0.34,95%CI=0.18~0.65,P=0.001)。结论椎管内麻醉在关节置换术中可有效改善患者术中情况,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椎管内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全身麻醉,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麻醉复苏室留观时间及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麻醉复苏室留观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选择椎管内麻醉,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近年来腰-硬联合麻醉(CSEA)已经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椎管内麻醉技术并广泛应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其弥补了单次腰麻和连续硬膜外的不足之处,明显提高了椎管内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越来越得到临床麻醉和手术医生的接受和喜欢。我们经过大量的临床实施和技术经验的积累,CSEA选择范围已从2005年前的70岁以下界限逐渐放宽至90岁以上的高龄高危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0.
利多卡因椎管内麻醉的安全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管内麻醉使用利多卡因的安全性问题影响着其临床应用,现就近年来利多卡因应用于椎管内麻醉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作了综述,并提出了其应用于椎管内麻醉的临床安全剂量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将96例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非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药物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视觉疼痛评分及症状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患者实施针对性药物治疗,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2.
老年患者由于心肺功能明显减退.在我国大多数的老年腹股沟疝手术患者常采用椎管内麻醉。但近年来临床上使用抗凝药增多和高龄患者合并症复杂化,周围神经阻滞被认为是有较强的优越性。笔者观察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腹股沟疝手术的麻醉效果,并与硬膜外阻滞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将局麻药注入到椎管内的不同间隙,药物作用于脊神经根,暂时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又称脊麻或腰麻)和硬膜外隙阻滞(又称硬膜外麻醉)。椎管内阻滞是麻醉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4.
椎管内麻醉后的神经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管内麻醉后的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虽然不高,一旦发生,治疗困难和预后较差.由于近年来我国全身麻醉相对增多,尤其是缺乏对年轻医师椎管内麻醉正规操作的培训,没有按常规和指南操作,适应证和禁忌证掌握不严格,如麻醉后没有及时随访,引起神经并发症后,诊断和治疗不及时等,因此,留下后遗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文结合文献和临床经验,介绍椎管内麻醉后神经并发症的原因、临床征象和治疗,为临床麻醉医师防治椎管内麻醉后神经并发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对患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正在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目前不仅无具体的、可被接受的围术期管理建议,而且对该类患者行椎管内麻醉存在争议,因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硬膜外血肿的风险. 目的 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其剂量、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关系进行综述. 内容 随着CVD患病率的不断增加,对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高风险患者给予恰当的围手术期管理,是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共同面对的一个临床问题.为此,对需要行心血管或非心血管手术的CVD患者,必须在临床作出诸多治疗决策. 趋向 围术期抗凝治疗是以对血栓和出血事件的风险评估为依据的,应通过多学科协作来实现简化患者管理和最小化临床不良结局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背景:右美托咪定为高效、高选择性的a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催眠等作用。作为麻醉辅助药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目的:就右美托咪定在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的应用进展作简人介绍。内容:探讨右美托咪定在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中应用的效果及相关作用机制。趋向:右美托咪定应用于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中,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对呼吸系统影响小,对术中遗忘有增强作用。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在其给药方式,剂量及作用机制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评估肥胖相关指标预测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择期行椎管内麻醉手术肥胖患者228例,男115例,女113例,年龄18~70岁,BMI≥24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患者椎管内麻醉后仰卧位10 min内是否发生低血压分为两组:低血压组和非低血压组,低血压定义为MAP下降幅度超过基线值的20%。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肥胖相关测量指标对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测效果及阈值。结果共有97例(42.5%)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发生低血压。其中血脂异常(OR=3.593,95%CI 1.974~6.541)和腹型肥胖(OR=1.980,95%CI 1.068~3.668)是肥胖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肥胖相关测量指标中,腰围对肥胖患者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测效果最优,男性患者阈值为87.5 cm,敏感性92.9%,特异性81.4%。女性患者阈值为83.5 cm,敏感性89.6%,特异性93.8%。结论术前重视肥胖患者的血脂及腰围可以有助于预测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椎管内、颈丛和臂丛神经阻滞等操作时需测定痛觉阻滞平面以判断神经阻滞范围并指导局麻药用量。目前临床上测定痛觉阻滞平面常用针刺法,但所用的一次性针头极易刺破皮肤,给患者带来痛苦并留下潜在的感染灶,若针头不洁或一针多用则会造成血源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另外污染的针头可误伤麻醉科医生。本研究拟评价无创麻醉平面测定器(专利号ZL02245588.4)临床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出现谵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01诊治的208例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资料。于术后麻醉清醒后观察患者意识情况,对患者是否出现谵妄进行评估。按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组和椎管内麻醉组。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进行术后即刻随访和观察,共发生术后谵妄66例,占总数31.7%。全身麻醉组发生谵妄29例,发生率为42.0%(29/69),椎管内麻醉组发生谵妄37例,发生率为26.6%(37/139)。结论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全身麻醉较椎管内麻醉更易出现术后谵妄,尤其是高龄患者选择全身麻醉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医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采用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为全身麻醉,B组患者为椎管内麻醉。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本研究中,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麻醉室留观时间均比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麻醉室留观时间长,P0.05;A组患者一个月内的并发症联合发病率显著高于B组患者,且A组患者在术中低血压、术后深静脉血栓、输血率、尿路感染等方面,发病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临床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与全身麻醉相比,椎管内麻醉不仅可以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麻醉室留观时间,还可以降低1个月内的联合并发症发生率、术中低血压、术后深静脉血栓、输血率、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