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生物固定C2型股骨柄人工全髋关节对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丢失方面的影响。方法31例C2型股骨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得到完整随访,包括X线片、Harris评分以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密度,采用Gruen七区法,非手术侧作为对照。结果31例患者HHS评分优秀22例,良好8例,一般1例。X线显示所有柄都是稳定的,X线上未见明显假体周围骨密度改变。DEXA测量结果表明手术侧骨密度较非手术侧均出现下降,范围在2.42%~27.4%,平均6.67%,其中Gruen 4区和7区的骨密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是-5.52和-7.08,P〈0.01)。结论 C2型股骨柄术后2年临床疗效较好,DEXA在评估THA的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方面比普通平片更敏感,THA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的骨丢失是存在的,尤其在股骨距区下降明显。假体周围骨丢失与假体设计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2.
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柄的设计和长度差别很大。柄的直径和材料也不相同。设计者因此也提出了不同的固定理论。骨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而是处在一种持续重建过程中。应力增加时通过新骨生长增加应力耐受性。当应力大于骨修复能力时骨溶解开始。初始固定要求尽量紧固,以避免假体在应力下松动。但当比较不同股骨假体形状对固定点影响时,要考虑对股骨的应力。下面研究分述不同的股骨假体对股骨皮质应力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在这个实验中,9种非骨水泥型股骨假  相似文献   

3.
股骨近端三维几何形态重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Wang W  Wang Y  Cui J  Han G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44-748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国人股骨近端三维形态进行重建和几何参数测量,以便为国产假体设计和研究及为术前医生选择假体提供有用的帮助. 方法本研究利用CT对160名正常国人股骨近端进行数据的采集,在此基础上,将所采集的CT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股骨近端的重建,建立起国人股骨近端大体形态的实体模型.我们定义股骨轴线为过峡部及小粗隆中点上20 mm断层几何中心点的连线,通过对股骨进行二维及三维空间的参数测量、分析、比较,了解国人股骨形态学的特点. 结果本组研究中,头心-干轴距(offset)平均为37.6 mm、颈干角平均为127.4°,与白种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01);男性与女性的头心-干轴距、股骨头、小粗隆中点上方20 mm髓腔内径、小粗隆中点水平髓腔内径有显著差异(P<0.01),而各性别中不同年龄组间的对应参数间多数无显著差异;随着股骨近端向远端移行,股骨髓腔内长径与股骨颈平面的夹角在增加.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CT的重建,更加便于对股骨的大体形态学的研究以及参数的测量;国人有必要设计符合自己解剖特点的股骨假体;性别因素在假体设计中是否需要考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股骨髓腔的扭转角以及小粗隆中点上方20 mm横断面上长径与股骨颈前倾角间存在的夹角对于骨科医生手术操作及假体设计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股骨假体近端应力遮挡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假体近端不同强度的应力遮挡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根据股骨近端应变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在体外分组模拟应力遮挡的细胞力学环境,A组应变保持不变(对照组)、B~E组应力遮挡分别为25%、50%、75%和100%,观察不同强度的应力遮挡环境对成骨细胞相对活性、增殖指数和凋亡百分比的影响。结果C、D和E组成骨细胞的相对活性明显降低,分别为0.72±0.09、0.68±0.11和0.76±0.15,与对照组(0.92±0.1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和E组成骨细胞增殖指数降低至47.87±6.58和51.65±7.71,与对照组(64.31±7.92)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和D组成骨细胞凋亡的百分比与对照组(7.36±0.5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分别增高至18.76±2.82和16.78±1.69。B组成骨细胞的相对活性、增殖指数和凋亡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股骨假体近端的应力遮挡能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并(或)刺激其凋亡,两者皆存在“阈值”现象而缺乏强度依赖性。应力遮挡下凋亡的启动较增殖的抑制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外侧壁对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行PFNA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4例,按照术前影像显示外侧壁是否完整,86例列入完整组、38例列入破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完整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方面均优于破裂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以上。完整组开始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破损组(P0.05)。末次随访时,完整组髋关节伸屈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破损组(P0.05)。影像方面,术前两组患者Singh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组术后皮质对位差值显著小于破损组(P0.05),术后两组TAD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完整组内固定物失败比率显著小于破损组(P0.05),完整组末次随访时颈干角显著大于破损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外侧壁的完整性显著影响PFNA内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股骨近端假体-骨界面应力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中国成年人股骨近端正常受力、翻修过程中扩髓条件下进行静态有限元分析.方法 运用逆向工程与有限元的理论.对CT图像采用了滤波、边界提取、二值化等方法进行处理,所得数据用CAD软件经过曲线重构、曲面重构、实体重构,加工出股骨应力模型.将不同载荷施加与假体-骨界面,改变股骨骨皮质的厚度、假体长度等参数,进行静态模拟应力分析.结果 建立起以国人股骨为基础的有效的假体-骨界面应力分布规律三维有限元模型.股骨的受力主要集中在小转子和大转子之间的股骨距分布区域,并且随着载荷的增加而递增;假体增粗至原来的120%时,股骨最大应力已经接近极限应力值.结论 构建的解剖型股骨假体-骨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好.模拟应力分析结果提示接受关节置换的患者应该尽量避免登山等接近加载量极限的活动;对于髓腔骨缺损严重的翻修患者提倡应用骨移植材料.谨慎采用增粗假体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近端形态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重建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接受单侧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3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侧别和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加长型股骨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股骨近端重建顺序、骨折固定材料以及重建后相关问题,以期提高临床对股骨近端重建的重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查阅国内外应用加长型股骨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应用加长型股骨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时,重建顺序分为骨折重建优先和假体重建优先。前者主要是为关节假体的植入提供解剖参考,后者主要是为骨折固定提供支撑。重建材料中骨水泥型和生物型假体各有特点,骨折固定材料多组合使用,重建顺序和材料均无统一标准。结论虽然加长型股骨柄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稳定主要依靠股骨远端,但股骨近端的精细化重建仍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9.
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效应是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的普遍现象,是引起股骨近端骨丢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测量骨丢失程度可以评估应力遮挡水平.该文综述了THA术后应力遮挡所致股骨近端骨丢失的3种常见诊断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早期研究认为THA术后应力遮挡与临床症状明显相关,但近年研究结果则否认了这一看法,其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大鼠股骨近端组织学、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及其受体表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96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地塞米松剂量5 mg/kg组(L组)、10 ms/ks组(M组)、15 ms/kg组(H组).各组分别于用药后2、4、6、8周对股骨近端1/3骨质进行组织学、BMP-2及其受体表达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实验组骨小梁/髓腔面积比、皮质/髓腔面积比、骨形态发生蛋白Ⅰ型受体(BMP-R T)的含量均随用药时间的增加以及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均低于C组.空骨陷窝计数和凋亡细胞计数则有随用药剂量及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L组的BMP-2平均染色面积百分比和BMP-2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在2周时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后降低,至8周时已明显低于对照组;M组和H组2周时接近正常水平,4、6、8周逐渐降低至较低水平.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可以显著降低股骨近端的骨质质量;激素对股骨近端的影响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PFN内固定治疗60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结果术后随访55例,随访时间7~30个月(平均12个月).39例骨折接近解剖复位,疗效评定优28例,良9例,可2例;16例非解剖复位者疗效评定优5例,良9例,可2例. 结论仔细的外科技术和选择合适的PFN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当可以进行不切开骨折部位的闭合复位时,PFN是一种好的侵害小的治疗不稳定股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股骨近端骨改变。方法 :1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对其股骨头和股骨近端四处松质骨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 ,并用 18例骨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 ,所有标本采用双盲方式进行检查。结果 :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小粗隆下方 4cm处存在广泛的骨坏死 ,两组之间股骨近端的骨坏死程度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股骨近端的骨改变可能是股骨头缺血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早期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系统骨量、骨强度及骨微结构损害为特征常导致骨折风险增加的疾病,是绝经后妇女常见且严重的情况。骨质疏松症在骨折发生前大多是一种隐性疾病,存在着检测和治疗不足的情况。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常导致疼痛、畸形、活动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众所周知,雌激素是一种维持正常骨量的重要保护因素。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与骨量的迅速流失密切相关。在妇女绝经之后,骨重建增加,内在的不平衡加速了骨质流失,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形成。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骨折。最常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是椎体(脊柱)、股骨近端(髋部)及前臂远端(腕部)。其中,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往往导致重大残疾和过早死亡。鉴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特殊性及髋部骨折的严重性,系统全面地了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对股骨近端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非骨水泥近端固定(anatomique benoist giraud,ABG)股骨干骺端与远端固定(anatomic medullary locking,AML)股骨干假体周围骨丢失特点,评价中期X线片表现。方法对1992年1月~1996年12月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其中ABG176髋分别为:股骨头坏死103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57髋,其他原因16髋,共计125例;AML220髋分别为:股骨头坏死147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65髋,其他原因8髋,共计173例。术后随访5~12年,平均8年的髋关节X线片正位,对比术后即刻和随访时X线片显示的骨质变化,按照Gruen分区记录发生骨丢失;测量骨丢失的范围占假体周围骨长度的比例。比较两种假体周围骨丢失的特点。结果术中造成股骨干裂纹骨折ABG2髋,AML5髋;干骺端裂纹骨折ABG3髋,AML1髋。术后外伤骨折ABG6髋,AML3髋,2髋ABG行翻修术,余行复位内固定术。ABG随访期间9髋翻修,其中无菌松动7髋,骨折2髋;AML随访期间无菌性松动3髋,未翻修;ABG和AML发生骨丢失的部位相似,近端1和7区最先和最多出现骨丢失,随时间加重并由近端向远端发展。AML在2、5、6、7区发生骨丢失者多于ABG;AML假体周围骨丢失的范围大于ABG。结论骨丢失的主要原因为应力遮挡,AML远端固定,在假体近侧发生应力遮挡性骨丢失;解剖形近端固定的ABG股骨柄减少了应力遮挡作用和骨丢失。值得注意的是AML在10年后骨丢失发展缓慢,提示假体周围骨丢失不会无限制发展,保证了假体的长期稳定性。在术后12年内ABG假体周围骨丢失少于AML。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探讨大转子式股骨柄(GTF)双极股骨头置换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4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GTF双极股骨头置换(GTF组,19例)和PFNA内固定治疗(PFNA组,1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 34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48(12.7±5.8)个月.PFNA 组均获得骨性愈合.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低于GTF组,GTF组下床时间、并发症、早期Harris评分优于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中晚期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TF柄双极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在一定适应证范围内,GTF具有相应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对股骨近端几何形态的评估价值,以及股骨近端几何形态与髋部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对33例股骨颈骨折和38例粗隆间骨折老年妇女,应用CT扫描股骨近端,并测量颈干角、股骨颈轴长、股骨头直径和股骨颈直径。结果在不同骨折组间,颈干角差异有显著相关性(P<0.01)。股骨颈轴长、股骨头直径与股颈直径呈正相关(P均<0.01),在不同的骨折组间三者差异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利用CT分析股骨近端几何形态,操作简单、精确性高。颈干角与髋部骨折的类型有显著相关性,颈干角越小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而颈干角越大更易发生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9.
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术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分析是否存在差异及其表现形式.方法:2014年1月至12月同一手术组连续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行THA治疗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44~83岁,平均(66.18±11.47)岁;股骨头坏死患者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19~68岁,平均(51.91±11.76)岁.测量THA术后股骨高度,Offset,截骨位置和调整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患者获得测量,行THA治疗后,股骨颈骨折病例较股骨头坏死病例有更低的股骨高度,更小的Offset,更低的截骨位置,并发现了3种低位截骨后的调整方式.结论:股骨颈骨折行THA手术,有产生低截骨、较小Offset的可能,因低位截骨而进行的调整可能会对近远期疗效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是否为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最佳方法之一。方法  6 0例股骨近端骨折采用了PFN内固定手术方法。结果 随访 12个月术后 39例达到了接近主要骨块的解剖复位。 5 4例达到了完全的负重 ,2例由于选择了太短的近端滑动螺钉导致了内固定物的退出。 5例由于无法进行闭合复位而采取了开放复位钢丝内固定的方法。结论 仔细的外科技术和选择合适的PFN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比率。当可以进行闭合复位时 ,PFN是一种良好且侵害小的治疗不稳定股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