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活血化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代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等编纂的《血淤证与活血化淤研究》的内容提要中说:“血淤证与活血化淤的治疗方法,在中国医药学中有着极为古老的渊源和极其丰富的内容。远在现存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成书前的《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中就载有淤方,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常用常新,历数千年而益效。”这里所说的《武威汉简》是“1972年自甘肃武威县柏林公社下五畦大队兴修水利时,从一座汉墓墓棺内一马姓骨骼的  相似文献   

2.
武威汉简文献中有许多贴敷疗法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学术及史料价值。文章通过分类整理武威汉简中贴敷疗法文献,梳理总结贴敷疗法的用药特点、药物剂型、贴敷部位和主治病症,并探讨和分析其发展概貌,为武威汉简中贴敷疗法的挖掘与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武威汉简》看仲景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武威汉简》看仲景学说张定华,孙其斌甘肃省中医院(730050)本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是迄今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早期的医药水平和真实情况。由于《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其原本均已佚失,我们所...  相似文献   

4.
李大卓 《光明中医》2008,23(11):1818-1819
《武威汉简》(以下简称(汉简))是迄今所发现较早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早期的医药水平和真实情况,也是我们研究东汉早期汉代医药史最珍贵的资料和依据,综合全篇《汉简》,虽有残缺、脱漏,但其涉及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寓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给吾等后辈以深刻启示,笔者从继承和弘扬出发,兹就《汉简》用药特点略析如下,以探微赜。  相似文献   

5.
通过整理甘肃武威、居延出土汉简中灸法相关内容,对其临床应用情况和特色进行了总结。武威汉简主要记载了灸法禁忌,涉及年龄禁忌和时日禁忌;居延汉简主要记载灸背部腧穴的方法,临床强调依腧穴施灸、单穴施灸,并对施灸量有明确要求,初步呈现了汉代甘肃等西北地区灸法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对促进出土汉简灸法文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敦煌汉简》医药简和《武威汉代医简》为参考底本,结合文字考释及医简解读,从伤寒、杂病、药物、针灸诸方面了解两汉时期西北地区的医药发展。  相似文献   

7.
武威汉简对中医男科病名、症状和方药均有记载,其男科方药共两首,本文试对"终古毋子治之方"进行注解.  相似文献   

8.
据考证,《灵枢》的成书年代至少不会晚于西汉晚期.当时纸张尚未发明.文字一般多是写在竹简或木简上.时间一长.连接简片的绳索就会断开.重新连接成册时.难免会出现错简及脱简现象。笔者根据出土文物照片统计.每条竹简或木简上的字数多少不等.比如居延汉简每条5~20字。而武威汉简《礼记》每条多达60余字。因为我们现在见不到简牍版的《灵枢》,所以错简及脱简的字数也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9.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续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上期)华东地区出土的古医药文献1 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1 977年在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汉简。该墓主人为夏候灶,卒于公元前1 65年(汉文帝十五年)。汉简书写的年代为西汉初期。经过阜阳汉简整理组整理、定名后,表明有1 0余种古籍。其中的2种与医学内容有关,即《万物》及《行气》。现分别说明如下。( 1 )《万物》——此书原脱书名,在1 983年第2期《文物》杂志的《阜阳汉简简介》一文中称之为《杂方》。其后又有人称之为《万物之本》。迄1 988年第4期《文物》杂志由阜阳汉简整理组发表了此书的释文时将其迳称为《万物》(见…  相似文献   

10.
对武威和敦煌出土汉简中有关消化类疾病的文献进行研究后发现,两汉时期,武威和敦煌地区在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方法,其中武威医简方配伍严谨,组方缜密,味少效宏,方证相应,足与仲景经方相媲美,诚为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注脚。  相似文献   

11.
《武威汉代医简》简68所载内容及其与牍86甲、乙的关系,学界鲜有讨论。故结合云梦睡虎地秦简《封诊式》、张家山汉简《脉书》以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等传世文献的相关论述对上述诸简进行了研究,认为简68与牍86甲、乙皆与麻风病的诊治有关。并就简68的内容与牍86甲、乙所载之"恶病大风方",结合《周礼》《本草图经》《备急千金要方》等传世文献对唐以前治疗麻风病的用药特点进行探讨,发现自两汉以迄隋唐运用以石药为主的方剂攻治麻风病是医界通例,为进一步研究《武威汉代医简》和运用古代麻风病的诊治提供了资料借鉴。  相似文献   

12.
段祯 《中医研究》2010,23(11):77-78,F0003
《武威汉代医简》简50有关大黄一药,学界有两种意见:一是释作"大黄肉",指除去粗皮的大黄;一是释作"大黄丹",指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根据《武威汉代医简》"肉"、"丹"二字的书体特征,指出其当释作"大黄丹"。进而通过分析《武威汉代医简》偏正式词汇的构成特点,发现其俱是前偏后正式结构,指出将"大黄丹"解释作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有悖《武威汉代医简》惯例。通过考察汉代炼丹术及《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本草著作以及《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等方书,指出"大黄丹"当指"黄丹"。  相似文献   

13.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发现了一批汉代医学简牍,被称为《武威汉代医简》。从时间上它晚于《五十二病方》,而早于《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理论逐渐形成、遣药组方更加规范的过渡阶段的代表著作。与《五十二病方》比较,本书在药物学上有其自身特点:1 炮制《武威汉代医简》将炮制称为“冶合”,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方法丰富,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具普遍性,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武威汉简百病膏药方治疗胃溃疡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于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胃溃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良附丸结合综合治疗,观察组则是选用“武威汉简”百病膏药方颗粒剂结合综合治疗,比较两组的胃肠激素水平、炎性因子水平、不适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胃动素(MTL)水平有所升高,胃泌素(GAS)、白介素-17(IL-17)水平有所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情况良好(P<0.05)。研究组不适症状的总有效率比较于对照组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下降,临床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上升(P<0.05)。结论 通过使用武威汉简百病膏药方可有效提升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炎性反应,改善胃肠激素水平,减缓中医证候,避免不良症状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武威汉代医学简读》骨伤方药探析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研究所丁铭,王和鸣《武威汉代医学简读》(以下简称《武威医简》)成书于东汉早期,是迄今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医药学原始文物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的医药水平及真实情况,其内容丰富,包含了临床医学,药物学...  相似文献   

16.
以敦煌汉简图版为底本,参考《敦煌汉简》释文,对其中的20枚医药简进行解读,发现西汉末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理法方药体系,在外感伤寒病的辨证施治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且在汉简中首次出现了"黄帝"和"针"的名词。  相似文献   

17.
1972年11月武威旱滩地汉墓发现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医学方书,在医简中还是首次发现。简牍共92枚,其内容丰富,不但有医治内科、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病的医方,还较为详尽地记录了很多外治疗法。本文仅就简牍中记录  相似文献   

18.
张雷 《中医药文化》2022,(6):501-506
将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与区种法类似的内容进行比较,指出《五十二病方》中“区”就是“坎”,肯定了“复”字解释,认为《武威汉代医简》中的“石”是容量单位而不是重量单位,并以《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坎熏法为例,认为其疗法与区种法有相同之处;分析了《灵枢·经筋》中相关治疗方法,对其他传世文献有关内容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9.
张家山汉简古医书出土30年来,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对张家山汉简《脉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释文考释以及与经脉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有关《引书》的研究集中于释文考释、导引术内容及古代养生学理论的相关问题。在相关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还有值得进一步推进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武威汉代医简》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威汉代医简》考释杜勇安徽省庐江县乐桥医院(231581)主题词@《武威汉代医简》*中医药学文献1972年,甘肃省武威县汉墓出土一批医学简牍,1975年文物出版社将简文加以整理出版了《武威汉代医简》,对简文的考释作了精细的研究。此后王辉曾就医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