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北京医学》2012,34(4)
目的 探讨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9-2010年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311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血尿酸水平,将IgA肾病患者分为血尿酸正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IgA肾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47.9%;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性别,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正常组(2.2±2.1) g/d,高尿酸血症组(2.7±2.5)g/d,P<0.05]、肾功能水平[血尿酸正常组血清肌酐(83.3±40.1) μmol/L,高尿酸血症组(142.2±114.5)μmol/L,P<0.01]以及高血压、肥胖、肾脏病理损伤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与尿酸正常患者比较,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损伤多较重,提示高尿酸血症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7年4月11日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194例。按照血尿酸程度将IgA肾病患者分为正常血尿酸组和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194例IgA肾病患者中,罹患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49.0%。与正常血尿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中男性患者比例、伴高血压患者比例、身体质量指数、尿素氮、血清肌酐、胱抑素、24 h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反之肾小球滤过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却明显下降(P<0.05)。另外,肾脏病理牛津分型以M1S1E0T0-C0为主,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脏病理突出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损伤重,肾小球硬化比例高,肾内动脉病变水平重(P<0.001)。结论与尿酸正常的IgA肾病患者比较,IgA肾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其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损伤多较重,提示高尿酸血症可能为IgA肾病疾病进展及预后欠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伴高尿酸血症的 IgA 肾病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将190例原发性IgA 肾病患者分为血尿酸正常组及高尿酸血症组,对比分析2组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 IgA 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33.16%。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在性别、BMI、血压、血脂、血清胱抑素 C(Cys-C)、肌酐(Scr)、尿蛋白量、Lee 分级、肾小球球性硬化、肾小管间质损害、肾小动脉病变程度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IgA 肾病患者较易发生高尿酸血症,与血尿酸正常者相比,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损伤更为严重,提示高尿酸血症与 IgA 肾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IgA肾病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影响高尿酸血症的因素。方法将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患者92例,对其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IgA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40.54%)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患者(20%),P〈0.05;②与高尿酸血症患者与血尿酸正常患者在肾功能不全与肾功能正常组中分别进行比较,平均动脉压,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血清白蛋白、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血清IgA及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根据肾脏Katafuch i半定量评分显示在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不全组中,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脏总积分、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均高于血尿酸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肾小管间质积分、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平均动脉压是血尿酸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与IgA肾病肾脏病理损害密切相关,严格控制高尿酸血症及影响因素,可减低高尿酸血症对肾脏的损害,延缓IgA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昆明医学院入学新生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方法对昆明医学院2011级入学新生2 934名健康体检新生的血尿酸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尿酸平均值为(315.73±79.953)μmol/L,其中男性为(376.15±78.356)μmol/L,女性为(282.60±58.595)μmol/L;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5.58%,其中男性为24.35%,女性为10.77%.结论昆明医学院入学新生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 (青年组),男性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6.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尿酸的产生和排泄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如果血尿酸水平男>420μmol/L(7mg/dl),女>357μmol/L(6 mg/dl)则称为高尿酸血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如糖尿病肾病、IgA肾病、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等。关于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有多项指南,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的基础及核心,降尿酸治疗应达目标值<6 mg/d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不良肾脏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0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尿酸(SUA)水平不同分为研究组(合并高尿酸血症,n=42)和对照组(SUA水平正常,n =68).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与不良肾脏结局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男性占比、高血压发病率、尿素氮、24 h尿蛋白、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对照组(P<0.05);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的病变程度、不良肾脏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是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不良肾脏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血尿酸正常者比较,原发性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更突出,肾脏病理损伤更严重,高尿酸血症会增加不良肾脏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年内连续住院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STEMI患者451例。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老年组及中青年组,再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及正常组。比较入院临床资料;分析高尿酸组及正常组中冠脉病变程度;对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探讨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老年组中,高尿酸组Gensini评分[(110.5±52.2)μmol/L]显著高于正常组[(88.3±43.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中,高尿酸组Gensini评分[(72.5±42.5)μmol/L]与正常组[(72.8±36.7)μmol/L]未见明显差异(P>0.05)。老年组中,高尿酸组病变冠状动脉支数(2.74±0.70)明显高于正常组(2.34±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中,正常组病变支数(1.93±0.69)大于高尿酸组(2.13±0.84),2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老年组中,年龄及血尿酸与Gensini评分呈线性相关(P<0.05)。结论 在STEMI患者中,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中青年组重;在老年STEMI患者中,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存在线性相关,且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王晓 《当代医学》2008,(12):50-51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比较高血压病人和正常血压组的血尿酸水平,分析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组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65.2±130.2)μ mol/L.其中,男性为(375.6士126.3)μmol/L,女性为(347.5土124.5)μmol/L.健康组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15.2±102.8)μmol/L.其中,男性为(326.4±108.3)μ mol/L,女性为(310.6±102.9)μmol/L.高血压组平均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 1).结论 高血压病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病关系。方法:比较高血压病56例患者与正常血压组229例之间的血尿酸水平,分析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病或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组血尿酸为(471±37.64)μmol/L,正常血压组血尿酸为(321±43.21)μmol/L,两者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血尿酸水平随着高血压病分级程度增大而加大。结论: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关系密切,高尿酸血症可能是高血压病独立危险关系,是导致心、脑、肾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IgA肾病患者的不同尿检异常类型、不同蛋白尿及血尿程度与肾脏 病理的关系。方法:选择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经肾活检确诊的、临床表现为单纯血 尿和/或轻度蛋白尿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根据肾活检时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及24 h尿蛋白定量(quantitative of 24-hour urinary protein,24 h-UP)对所有患者进行3种方式的分组:单纯血尿组、血尿+蛋白尿组、单纯蛋白尿组;蛋白尿I, II,III组;血尿I,II,III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年龄、平均动脉压、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24 h-UP等临床指标 以及肾脏病理损伤程度。结果:纳入157例患者,其中男71例,女86例。病理类型以局灶和/或节段硬化型最多见, Lee’s分级以III级和IV级为主,肾脏病理损伤较重。免疫球蛋白沉积以单纯IgA沉积为主,IgA沉积荧光强度以+++最多 见,97例(61.78%)的患者伴有补体沉积,且以单纯补体C3沉积为主。单纯血尿组18例(11.47%),血尿+蛋白尿组111例 (70.70%),单纯蛋白尿组28例(17.83%)。单纯蛋白尿组与单纯血尿组相比,轻度肾损伤患者比例降低,中重度肾损伤 患者比例增高(χ2=7.053,P=0.008);单纯蛋白尿组与血尿+蛋白尿组相比,轻度肾损伤患者比例降低,中重度肾损伤 患者比例增高(χ2=4.294,P=0.038);蛋白尿III组与蛋白尿I组相比,轻度肾损伤患者比例降低,中重度肾损伤患者比例 增高(χ2=5.433,P=0.020)。不同血尿组肾脏病理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IgA 肾病患者临床表现与肾脏病理损伤程度不一致。部分临床表现轻微的患者肾脏病理损伤较重,且以出现单纯蛋白尿 时更明显;蛋白尿越多,肾脏病理损伤越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非糖尿病性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7月~2005年7月在我院进行肾活检的15例老年(年龄≥60岁)糖尿病患者合并的非糖尿病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结果:表现镜下血尿者4例,病理类型分别是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和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肾病综合征者4例,病理类型分别是膜性肾病2例、系膜增生性肾炎和膜增殖性肾炎各1例;肾功能减退与糖尿病病史不相符者10例,占66.7%,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者7例,病理类型分别是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2例、系膜增生性肾炎2例、IgA肾病、膜增殖性肾炎和肾小球淀粉样变病各1例,表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者3例,病理类型均是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伴有高血压性肾损害者8例.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的非糖尿病性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与糖尿病病程不相符的肾功能减退,病理类型主要是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炎,多数伴有高血压性肾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的病理与临床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5例原发性IgA肾病的患者进行肾穿刺后分析其病理分型、临床表现、疗效及预后。结果病理分型轻者多表现为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疗效较好,而病理分型重者临床表现多为肾病综合征伴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疗效差,预后差,提示病理分型与临床表现、疗效及预后有明显相关。结论早期肾穿刺活检及早治疗,可以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  相似文献   

14.
吴小群  廖学渊 《医学综述》2013,19(5):945-946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原发性IgA肾病(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了解性别与该病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N患者158例的临床表现、检测指标及病理分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特点中,仅水肿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指标中,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三酰甘油、白蛋白及补体C3在性别上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级中,男性组与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对IgAN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分级影响不大,但是临床指标水平在性别上有统计学意义,应加强男性相关指标监测,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的IgA肾病( IgA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的特点,探讨微量白蛋白尿对于IgAN的病理改变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0例微量白蛋白尿IgA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90例临床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的IgAN患者中,14例(15.6%)存在肾功能异常,18.4%的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存在LeeⅢ级以上的病理损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量白蛋白尿是IgAN病理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微量白蛋白尿是IgAN病理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的IgAN患者的病理损伤亦可能较重,微量白蛋白尿可影响IgAN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IgA肾病患者伴系膜区IgG沉积与单纯IgA沉积间临床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自2009年11月~2016年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肾活检诊断为IgA肾病患者122例.所有肾活检样本均行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根据患者免疫荧光结果系膜区有无IgG沉积,将IgA肾病患者分为单纯IgA沉积组(n=63)与IgA-IgG沉积组(n=59).对所有患者进行Lee分级及牛津分级.对比两组临床及病理差异.结果 lgA肾病伴IgG沉积组临床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血尿酸、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单纯IgA沉积组(P<0.05);eGFR低于单纯IgA沉积组(P<0.00l);病理中有更多的患者处于Lee氏分级IV-V级、肾小管萎缩或/和间质纤维化评分及MEST评分≥3比例多(P<0.05).结论 IgA肾病系膜区伴IgG沉积患者临床及病理较重,应加强对IgA肾病系膜区伴IgG沉积的认识,延缓IgA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廖常志  邹玉蓉  李贵森  张萍  王莉 《四川医学》2010,31(10):1420-1422
目的分析肾活检时表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Scr≥130μmol/L)的患者病理类型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行肾脏活检时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Scr≥130μmol/L)的所有慢性肾脏病患者共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同时重点分析了增生硬化型IgA肾病的特点。结果 104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在肾活检时表现为肾功能异常,占同期肾活检患者的11.9%。这些患者的平均血清肌酐(235.11±114.4)μmol/L。临床诊断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63例,肾病综合征27例,系统性血管炎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其中78例(75.0%)患者有高血压。病理类型主要表现为IgA肾病(46.2%,其中有70.8%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增生硬化性肾炎),其次是间质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肾炎,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IV型狼疮性肾炎。其中,增生硬化型的IgA肾病患者血压升高更为突出,但是尿蛋白量更少。结论表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病理上主要为IgA肾病,其中增生硬化性肾炎是主要病理表现,其次是肾小管间质病变。慢性病变是主要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表现的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科1993年6月~2008年12月经肾活检确诊IgA肾病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4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按治疗是否完全缓解分为完全缓解组(A组,n=13)、不完全缓解组(B组,n=35),比较两组临床、实验室指标及病理指标,分析影响肾病综合征表现的IgA肾病患者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合并高血压占56.3%,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占20.8%;肾活检病理Lee分级Ⅰ级4例(8.3%),Ⅱ级9例(18.8%),Ⅲ级6(12.5%),Ⅳ级19例(39.6%)、Ⅴ级10例(20.8%)。B组较A组平均动脉压、血肌酐水平高,镜下大量尿红细胞发生率高(P〈0.01);而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低于A组(P〈0.05);病理参数分析示B组肾脏病理损害积分显著高于A组(P〈0.05),系膜区IgA+IgG+IgM沉积显著高于A组(P〈0.001)。结论: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病理表现存在差异,高血压、贫血、血肌酐高、镜下大量尿红细胞是其预后不良的临床危险因素,预后差者肾脏病理损害重、免疫复合物沉积以系膜区IgA+IgG+IgM沉积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乙酰-β-D氨基葡糖苷酶(NAG)检测在肾病早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8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肾小球及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与NAG的关系。结果肾小管间质损害情况:肾小管间质损害轻度者占46.43%,中重度者占32.14%,无肾小管间质损害者21.43%。肾小管间质损害与NAG的关系:肾小管间质损害中、重度者尿NAG酶(5.141±1.821)U/(mmol.cr);小管间质损害轻度者尿NAG酶(1.659±1.485)U/(mmol.cr);无肾小管间质损害者尿NAG酶(1.447±1.816)U/(mmol.cr)。小管间质中重度损害者同其他两组比较,其尿NAG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gA肾病常合并小管间质损害,肾小管功能中尿NAG酶改变与肾脏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成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