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邯郸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情况.方法:以邯郸市丛台区社区1109例40岁-60岁的妇女为调查对象,包括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和生化检测.结果:1109例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40.49%(449/1109),其中40-50岁的妇女为高发人群(P<0.01).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MS的发病率为18.93%(85/449),明显高于非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P<0.01).结论:关注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更要重视心理与社会支持,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帮助围绝经期妇女顺利度过这一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社区诊断。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区3个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社区妇女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49·9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44·1%。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年龄、文化程度、与丈夫关系、孕产次数、亲友支持、经济收入、围绝经期知识、慢性病等有相关性(P<0·05)。结论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和群体性的流行特点,患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并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需采取健康教育、饮食疗法、适度锻炼、激素等综合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朱佩青  林梅 《中外医疗》2010,29(13):168-168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因生理及心理因素易产生焦虑、抑郁、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给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影响。本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社区家庭护理提出干预。  相似文献   

4.
珠海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晓燕 《海南医学》2007,18(8):41-41,22
目的 调查珠海市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围绝经期保健措施.方法 对520名40~60岁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由本文作者亲自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常喝牛奶及吃豆制品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明显低于不喝牛奶或不吃豆制品者(P<0.05).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后只有28.6%的妇女就医.结论 大多数的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意识不强,保健工作者应加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出符合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方案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任爱琴 《中外医疗》2009,28(24):55-55
目的探讨心理保健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的效果和意义。方法对我院2年来收治确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47例进行激素替代疗法和激素替代疗法辅助心理保健,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并辅助心理保健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围绝经期女性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患病率及其激素水平变化。 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体检中心的367例维吾尔族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月经状态分为绝经前组61例、围绝经期244例和绝经后早期组62例,比较并分析不同月经状态Mets激素水平变化。 结果 ①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40~60岁女性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6.1%,绝经后女性发病率(22.6%)高于绝经前(4.9%)和围绝经期(17.2%)女性。②绝经前代谢综合征组与对照组的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绝经期代谢综合征组与对照组比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雌二醇(E2)、E2/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绝经后早期组中代谢综合征组同对照组比较,E2/T经U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早期代谢综合征组女性激素FSH、E2、E2/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Mets的患病率随着绝经状态的改变逐渐增加。绝经后早期组患病率高于绝经前组和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组中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E2降低和E2/T升高有关,绝经后早期组可能与E2和T的比例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缪辉荣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1):378-379
围绝经期指妇女40岁左右开始出现的内分泌、生物学变化及临床表现至绝经阶段,是以生育功能旺盛走向哀退的过渡时期.许多资料表明,围绝经期的妇女1/3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2/3妇女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即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1994年WHO提出放弃使用"更年期"推荐采用"围绝经期"后,因此医学书籍报刊随之更名).  相似文献   

8.
国内围绝经期女性人群数量庞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高且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近年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社区管理得到了不断探索和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医疗检测设备配置不完善,社区医生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知识掌握不足等。本文对当前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社区管理现状进行综述,提出可能的PMS管理模式建议,以期降低PMS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盛祝梅  黄坚  李婧  马林  邓妙  刘元伟  张治芬 《浙江医学》2016,38(7):451-454,464
目的调查杭州地区40~70岁女性代谢综合征(Mets)的发病情况,了解Mets与年龄、绝经的关系。方法收集1425例40~70岁的女性,按照年龄进行分组,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Mets诊断标准,分析围绝经期女性Mets的患病率及与年龄、绝经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总体平均年龄为(52.38±7.79)岁;各年龄组比较,年龄、身高、体重及BMI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与40~45岁组相比,其他年龄组的BMI显著上升(均P<0.01)。研究对象Mets总体患病率为17.89%,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字2=159.1,P<0.01);且Mets各组分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字2=59.239、10.707、158.4、143.7,P<0.05或0.01)。各年龄组SBP、DBP、FBG、TG、TC、LDL-C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HDL-C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40~45岁组比较,其他年龄组的SBP、DBP、TG、TC、LDL-C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56~60岁组及60岁以上组FBG显著高于年龄较低的各组(P<0.05或0.01)。结论Mets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显著上升趋势,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是Mets的高危人群,在围绝经期及绝经早期及时进行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临床激素补充治疗(HRT),可以显著降低绝经后女性Mets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提高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银川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保健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城、乡两层,调查城市5个社区、农村2乡6村。对样本点的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共计1301人,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面对面的询问调查。结果银川市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率(8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平均年龄为(45.74±3.6)岁,绝经的平均年龄为(48.40±3.2)岁;采用改良的Kuppem an评分表调查显示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排列前五位的是烦躁易怒71.48%,失眠70.33%,疲倦无力69.95%,潮热多汗68.41%,头晕67.7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前五个症状的主要因素为年龄、职业、体重指数、收入、婚姻状况及其他疾病的患病情况。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开设专科门诊及心理辅导,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习惯,帮助妇女平稳度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心理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调查组研究对象共92例,平均年龄(44.35&#177;4.12)岁。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Kuppermen症状评分>15分。对照组研究对象为非因围绝经期综合征就诊的正常更年期妇女90例,平均年龄(43.42&#177;3.89)岁,采用自编的社会心理状况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 SAS)来评价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调查组92例中研究对象抑郁与焦虑的平均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焦虑、抑郁症状筛查结果为应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所有P<0.05的变量为自变量,与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大、痛经、自身病重、关节肌肉酸痛、感觉异常、子女长期离家以及阴道干涩。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且与多种社会、心理、生物等影响因素有关,需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保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水平。  相似文献   

12.
谈对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及健康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对妇女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表现,提出从心理、心血管、骨质疏松、肥胖等方面进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学、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期间,即绝经过渡期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该时期与绝经重叠1年时间).  相似文献   

14.
魏娟 《中国医刊》2002,37(10):49-50
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 ,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 ,激素水平下降 ,临床上易出现一系列综合征 ,常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本文对达州市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随机问卷式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调查对象  1996年 3月~ 1996年 6月随机对本市城乡 4 0~ 6 0岁妇女用问卷填写表格式进行抽样调查 ,资料完整者共 2 86 4例。1 2 诊断标准 轻度 :轻微症状不影响日常工作者 ;中度 :有明显症状但能坚持日常工作者 ;重度 :有严重症状而不能坚持工作者。2 结果2…  相似文献   

15.
南宁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南宁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南宁市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南宁市妇女的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47.71岁,早于我国城市妇女自然绝经平均年龄(49.5岁);围绝经期综合生发生率75.61%,略高于北京(60%)和广州(66.2%)。南宁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丈夫情况,月经量、孕产次、流产情况,避孕方式,业余爱好等有相关性。结论:南宁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涉及一个群体,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全市三级妇幼网络作用,深入社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开展激素补充疗法,是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深圳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现状和成因。方法对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并采用WHO QOL-BREF量表对其生存质量进行分析。结果35~60岁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为84.9%,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与年龄、文化程度、丈夫关系、孕产次数、亲友支持、经济收入、围绝经期知识、慢性病等有相关性。结论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具有发生率高和年龄趋前的流行特点,给社区妇女带来身心困扰和影响其生存质量。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对围绝经期症状进行综合防治,有利于提高社区妇女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石文富  郭丽  沈辉  雷翔  宋英  王大敏 《西部医学》2012,24(6):1121-1124
目的了解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干预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设立对照组,测定血压、空腹血脂、血糖,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结果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在躯体化因子、强迫症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及总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人际关系敏感性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收缩压与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迷惑混乱、紧张焦虑、疲乏迟钝呈负相关,与精力活力呈正相关;舒张压与焦虑、迷惑混乱呈负相关,与精力活力呈正相关。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LES评分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血糖、血浆总胆固醇、血浆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体重指数、收缩压、血浆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与SSRS评分呈正比,而血糖、血浆总胆固醇与SSRS评分呈负相关。影响老年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学历、家庭有关问题、口味、饮酒、家族史高血脂和家族史肥胖。结论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精神心理压力越大,其代谢综合征病情越重,说明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老年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周红 《当代医学》2007,(2):80-81
目的 调查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和性生活状况.方法 调查本地区45~60岁妇女200名,观察她们的绝经年龄、阴道萎缩情况、性生活状况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结果 67.3%的妇女于50~54岁绝经,45~60岁本地区的女性绝大多数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但对性生活不满意,主要以性交疼痛和夫妻感情欠融洽为主,85.2%的妇女在绝经后5年内停性生活,曾行子宫切除术的18人中有12人于术后即停性生活,仅有剖宫产史而无阴道分娩者阴道萎缩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经U检验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与之相对应,已停性生活的概率也相应较高(P<0.01).结论 切除子宫严重影响性心理,需加强病情讲解和术前知情同意;绝经会使妇女丧失自信,产生不良情绪,需加强宣教;仅有剖宫产者比有阴道分娩者较易出现阴道萎缩,影响绝经期性生活;住院的阴道分娩并不会造成难以修复的生殖器损伤以至影响到产后性生活,应对社会进行这方面的宣教.  相似文献   

19.
周红 《当代医学》2007,(3):80-81
目的 调查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和性生活状况.方法 调查本地区45~60岁妇女200名,观察她们的绝经年龄、阴道萎缩情况、性生活状况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结果 67.3%的妇女于50~54岁绝经,45~60岁本地区的女性绝大多数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但对性生活不满意,主要以性交疼痛和夫妻感情欠融洽为主,85.2%的妇女在绝经后5年内停性生活,曾行子宫切除术的18人中有12人于术后即停性生活,仅有剖宫产史而无阴道分娩者阴道萎缩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经U检验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与之相对应,已停性生活的概率也相应较高(P<0.01).结论 切除子宫严重影响性心理,需加强病情讲解和术前知情同意;绝经会使妇女丧失自信,产生不良情绪,需加强宣教;仅有剖宫产者比有阴道分娩者较易出现阴道萎缩,影响绝经期性生活;住院的阴道分娩并不会造成难以修复的生殖器损伤以至影响到产后性生活,应对社会进行这方面的宣教.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7月~2011年10月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3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建立围绝经期档案,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围绝经期症状评定采用公认改良的Kupperman评分法。结果对患者护理前后的Kupperman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护理前评分均值为(19.47±10.00),护理后评分均值为(7.45±5.84),利用配对t检验t=24.680,P<0.05,说明护理前后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患者围绝经期症状明显减轻。结论通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可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合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