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报告31例不同种族的瘤型(LL)和界线类偏瘤型(BL)麻风用氯苯吩嗪(B663)治疗的结果.其中男22例,女9例;大多为移民,其中6例英国血统的病人均到过国外麻风流行区.以上病人有的在门诊用B663治疗,有的住院治疗数月至数年,后在门诊继续用B663治疗.在治疗期间,通过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评价病情的进步.31例病人中8例证实为氨苯砜耐药,12例临床和组织学上高度怀疑为氨苯砜耐药(包括对氨苯砜50~100mg/日监督治疗无效),4例伴持续麻风性结节性红斑(ENL),其余7例BL的临床表现氨苯砜可能诱发逆向(升级)反应,B663治疗则可能改变甚至防止逆向反应的发生.B663治疗剂量:11例为100mg/日,疗期3个月~3.5年;5例为200~300mg/日,疗期3~20个月,均系ENL反应而采用大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包括有利福平的3种方案对239例(男178例,女58例)以往来治疗过的少菌型麻风患者进行了治疗试验。少菌型麻风包括未定类、结核样型和细菌阴性或 BI<2(Ridley 标准)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疗前均作了严格的临床和细菌学检查,并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以下3个方案进行治疗。方案I(WHO 方案):利福平600mg 每月1次监服和氨苯砜每日100mg,不监服,疗期共6个月。  相似文献   

3.
界线类麻风的逆向反应虽然表明宿主增强了对麻风菌的细胞免疫反应,但往往伴有突然而又严重的神经损害,故防止发生界线类麻风反应将是麻风病治疗的一大进展。过去认为开始用小剂量氨苯砜治疗可能减少逆向反应的发生,但缺乏依据。本文报道用很小剂量氨苯砜治疗的情况下界线类麻风发生逆向反应的情况。68例界线类麻风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分别用每天5毫克或50毫克氨苯砜治疗。当出现麻风反应时,除了临床资料外还根据淋巴细胞明显增强了对麻风菌抗原的转化反应而确立逆向反  相似文献   

4.
左旋咪唑能增强宿主的细胞免疫反应,其作用机理不明。本文报告以双盲法探讨该药与砜类药合用对瘤型或界线类麻风的疗效。患者除每天服氨苯砜25毫克或每2月肌内注射延效氨苯砜450毫克一次外,每2周加服1片左旋咪唑(150毫克/片)或安慰剂。每月对临床损害及麻风反应情况作一次判断。12例完成6个月的疗程,他们原来临床症状都是4~+(即有结节损害),治疗后左旋咪唑+砜类药物组6例的临床症状只有1~+或0(斑疹损害),安慰剂+砜类药物组6例中4例3~+,2例是0。6例原有  相似文献   

5.
作者于1976年9月开始在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全非麻风和康复培训中心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以观察已用氨苯砜单疗的瘤型病人增补治疗一年对耐氨苯砜麻风发生率的影响。总共806例氨苯砜单疗病人随机安排到下列4组。第1组(A)为对照组;第2组(B)每日服氨硫脲150mg和异菸肼300mg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用WHO联合化疗(MDT)方案治疗多菌型麻风(MB)病人长期随访后的复发。 35例MB病人用WHO/MDT方案治疗2年。疗前,35例病人中14例从未接受过抗麻风治疗,15例曾经不同疗期的氨苯砜(DDS)单疗,5例在DDS单疗后又经不同疗期的利福平(RFP)合并DDS治疗,1例接受过6个月的RFP+DDS+氯苯吩嗪(CLO)治疗。35例病人  相似文献   

7.
印度学者观察到,少菌型麻风用6个月联合化疗是不够的。作者研究了42例未定类麻风经12个月联合化疗的疗效,均属新病人,从未接受抗麻风治疗。所有病例每月给600mg利福平,同时日服100mg氨苯砜,连续12个月。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各作临床评价,6个月末有30例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开始时31例(73.8%)只有一个斑疹,30例(71%)有感觉障碍,所有病人皮肤涂片均阴性。疗前皮肤病理见淋巴和组织细胞围绕皮肤附件,有真皮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两组多菌型麻风分别用RFP(450mg/日,9例)和B663(100~200mg/日,10例)治疗半年,继之以氨苯砜(100mg/日)单疗,连续观察7年。结果显示RFP组六个月时临床进步及MI的下降均比B663组快(P<0.05),但在5年内两组临床的进步和BI下降并无明显区别。7年时,RFP组和B663组每年BI平均下降0.6和0.65;两组均无一例达到临床治愈,也无1例恶化,两组皮肤涂片阴转数(分别为3例和5例)亦无显著差异。有1例氨苯砜过敏和6例耐氨苯砜者在停止RFP和B663治疗后未再给抗麻风治疗,但病情一直好转,BI以一定速率继续下降,这表明多菌麻风在经有限期的杀菌性治疗后,停止治疗也有可能获得治愈。为了防止耐药和减少复发用单一药物疗法是不适宜的。为加速麻风的治愈,应加紧研究化学治疗与免疫治疗结合的更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可用于麻风治疗的药物为利福平(RFP)、氯苯吩嗪(B663)、氨苯砜(DDS)和乙硫或丙硫异菸胺(ETH、PTH)由于氨苯砜耐药病例的日益增加和PTH的毒性相当严重,因此目前抗麻风治疗的主要支柱是RFP和B663。一般认为RFP治疗的近期疗效显著,而B663的远期疗效则更为满意。我们于1975年11月~1976年7月曾对两组多菌型麻风分别单用RFP和B663治疗半年,以后单用氨苯砜连续治疗并观察7年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两组以往未治疗过的多菌型麻风(每组20例)用两种治疗方案治疗一年。A方案为利福平(RFP)600mg,每周2次,共6个月和氨苯砜100mg/d半年;B方案为RFP600mg每周2次,共6个月、PTH500mg/d共6个月和氨苯砜100mg/d共一年。以上治疗结束后给予安慰剂,治疗期间每3、6及12个月时作临床及细菌检查,以后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对可供分析的A组15例和B组14例病人分别随访了4.5年和5年。结果显示这些病人临床进步很快,皮肤涂片检查细菌指数(BI)在停止治疗后每年下降一个单位。A组1例在48个月皮肤涂  相似文献   

10.
<正>1 麻风联合化疗前的形势中国对麻风的氨苯砜单疗是从1953年初开始的,当时对氨苯砜每天的最佳剂量还不明确。1953年10月3~11日在古巴哈瓦那举行的第6次国际麻风大会上,国外有学者报告氨苯砜有严重毒性作用。我国山东省的的尤家骏教授指出药物副作用是氨苯砜剂量太大引起的,认为100毫克/日基本无副作用,治疗麻风仍然有效。自从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麻风的治疗主要用氨苯砜单疗。氨苯砜单用治疗麻风病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道一例非活动性瘤型麻风患者在单用氨苯砜治疗时发生了临床和细菌学复发,鼠足垫药物敏感试验证实对氯苯吩嗪(B663)和氨苯砜均耐药.患者男性,南印度人,1956年(19岁)诊断为瘤型麻风,开始用油剂氨苯砜500mg每周2次注射共5年.然后口服氨苯砜300mg每周2次共1年.1962年该病人临床不活动和细菌阴性而停止氨笨砜治疗.直至1972年未进行特异性抗麻风化疗,细菌仍然阴性.此时他被规劝恢复氨苯砜治疗,剂量为100mg/d无限期服用.根据病史记录,患者氨苯砜规则治疗至1984年6月,以后即服药不规则.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国产氟嗪酸地多菌型麻风患者的疗效,11例新发未治界线类偏瘤型/瘤型麻风和2例氨苯砜单疗得发BL/LL患者以国产氟嗪酸400mg/d治疗12周。有8例患者在疗前,疗后6、9和12周时分别取活检作鼠足垫接种以测定药物对麻风菌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2例婴儿麻风。例1为4个月女婴,因1个月前左背部出现两块浅色皮损而就诊。患儿的父母及同胞无麻风病史,但生活在同一家庭内的叔叔患有活动性BT 麻风(皮肤查茵阴性,且已接受4个月的治疗)。体检可见左背靠近臀部处有两块约3cm 大小的浅色斑,皮损无浸润,皮肤查菌阴性,临床诊断为未定类麻风。Dharmendra 抗原的麻风菌素反应阴性,皮损活检为未定类麻风,真皮神经有轻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神经内有少量簇集的抗酸菌。给予氨苯砜(DDS)5mg/d,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治愈。例2为2个月女婴,因1周前腹部左髂窝部出现一块小皮损而就诊。患儿母亲是1例老的BT 病人(皮肤查菌阴性),已接受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9个月,且在4个月前判为  相似文献   

14.
作者于1978年3月~1979年2月对印度泰米尔纳德的古迪亚塔姆塔卢克的麻风病人中继发性耐氨苯砜麻风的患病率进行了初步研究。该地区为麻风高流行区,面积约为132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26,205人,麻风的患病率为26/1000。在1977年12月份的控制计划中有6880例病人在进行治疗。该区用氨苯砜广泛治疗已15年以上,有相当准确的治疗记录。在该控制区内有瘤型(LL)和界线类偏瘤型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以往的一个研究中发现,多菌型麻风每日用氨苯砜、利福平(RFP)和硫酰胺10mg/kg,联合治疗时,在第一年肝炎的发生率为13%。1982~1984年进行了第二个研究,共有110例多菌型麻风,每日用氨苯砜100mg加利福平10mg/kg和丙硫异菸胺(PTH)5mg/kg联合治疗。同时对103例少菌型麻风每日用氨苯砜100mg加利福平10mg/kg联合治  相似文献   

16.
氨苯砜于1908年问世,四十年代初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主要用以治疗麻风。在1951年已有氨苯砜综合征的报告,当时以为只在采用大剂量的地区才有此病例,事实上接受较低剂量也有出现这种综合征的。作者报告患麻风的两兄弟用氨苯砜治疗均发生此综合征。例1,男、20岁,美拉尼西亚人,患麻风日服氨苯砜100mg加氯苯酚嗪100mg约6周后,发生新皮疹,怀疑对氨苯砜反应入院。入院时体格健壮,痛苦病容。发热、干咳,巩膜黄染、唇粘膜干燥皲裂,  相似文献   

17.
氨苯砜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特殊药物反应,特点是一组三联征:发热、皮疹、多系统累及(最常累及肝脏及血液系统)。现报道我院感染科收治的1例氨苯砜综合征并结合文献复习。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因左下肢环状橘红色斑块9个半月,发热皮疹1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当地医院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予氨苯砜(DDS)100 mg,日1次。  相似文献   

18.
14例 MB 患者以二甲胺四环素(MINO)100mg/日治疗,每周6天,疗程3个月,其中8例于疗前及治疗1、2和3个月时取皮损活检作鼠足垫接种,测定药物对麻风菌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时,8例中有4例接种的小鼠分别有1只检出少量麻风菌,但未达到繁殖程度(≤10~5条/足垫),另4例未检出活菌;治疗2和3个月时,8例均未检出活菌,提示 MINO 是高效的抗麻风药物,可作为常规抗麻风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19.
麻风杆菌对植物神经和体神经纤维的损害可使麻风浅色斑出现温度觉、触觉和痛觉的障碍或丧失,同样也可引起上述斑损汗液分泌的障碍,即出汗减少或闭汗。局部出汗试验应用于麻风的诊断早已为大家所熟知。如果早期进行氨苯砜治疗,上述这些病变肯定是可逆的。作者对用氨苯砜常规治疗的29例结核样型和5例界线类麻风病人的浅色斑损害的感觉和出汗反应连续观察了2年。用常规方法进行温度觉、触觉和痛觉的检查。于浅色斑皮内注射0.1毫升(0.025毫克)氨甲酰胆碱(Carbachol)。并于注射部位覆盖浸以1%溴酚蓝乙醇溶液的Whatman  相似文献   

20.
用氨苯砜治疗少菌型麻风仍需要很长的时间(2~5年),长期监督治疗不太可能.利福平对麻风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使多菌型麻风的细菌形态指数降至0,只需每周900mg共2月.因为考虑到少菌型麻风细菌少于10~6,利福平900mg每周一次共8周可能治愈,所以作者在布隆迪和亚的斯亚贝巴进行本研究.方法:参加研究的病人必须临床和组织学证实为结核样型麻风(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