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特点的研究,探讨缺血性中风阴、阳类证中医证候组成特征。 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12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后1~3d、4~10d、11~30d3个时点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在3个时点的变化特点及阴、阳类证患者中6个基本证候分布的差异。 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风证的比率由1~3d的87.1%降到11~30d的79.3%(P〈0.01);火热证患者比率由1~3d的52.1%降到11~30d的38.7%(P〈0.01);患者痰证的比率由1~3d的67.1%降到11~30d的57.4%(P〈0.01);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比率在3个调查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个时点阴、阳类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类证患者中,风证、火证、痰证、阴虚阳亢证出现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P〈0.01),血瘀证、气虚证出现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组合在3个调查时点均以3个证候组合为主。阳类证患者中出现4、5个证候组合的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出现单证和两证组合的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阴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痰+血瘀+气虚组合和风+痰+气虚组合。阳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火+痰+气虚组合和风+火+痰组合。 结论:阳类证和阴类证证候组合最主要的区别为阳类证具有火热证特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与阴阳分类的证候诊断无关。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以确认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证候表现形式.方法共收集122例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患,在发病72 h内,依<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6大基本证候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并进行证候分布分析.结果①基本证候组合以两个基本证候组合诊断例数最多,其次是3个基本证候的组合.②中风病最多见的临床证候为风瘀证,占12.3%;其次为风痰瘀证,占8.9%.③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患以虚实夹杂证最多,占82.8%;实证次之,占16.4%;虚证最少,仅占0.8%.④单一基本证候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瘀证与风证最多,各占79.5%与55.7%.2证组合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风瘀证与痰瘀证最多,各占45.9%与37.7%.结论①体现<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临床应用的稳定性.②中风病临床证候表现复杂多变,依此基本证候的诊断标准应较常见证型与主要证型的表现形式为佳.③中风病证候诊断在中药新药开发试验过程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临床验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为验证国家攻关课题《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经验辨证与《标准》辨证对照的方法,共观察了1085例次中风病患者。研究发现,《标准》中风、火热、痰、血瘀、气虚、阴虚阳亢6类证候的总体符合情况达到87.79%,痰、瘀二证几乎贯穿整个病程,始终占有很高的比例,成为中风病机的主线。结果提示,本《标准》基本符合临床经验辨证的实际情况,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收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和研究,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的频散分布。发现前人把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综合为风、火、痰、瘀、气、虚6类是有其临床基础的。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证和痰证是中风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风证,火热证是中风病诸证组合中的主要证候。对本组病例的覆盖率较高的主要有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血瘀内停证,风火夹痰证、风火上扰、痰瘀互结证5类证候,可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宁夏五市脑卒中首发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调查研究,以明确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从而为病证结合防治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1年9月就诊于宁夏地区五市中医院的410例脑卒中首发患者为研究对象;设计脑卒中证候调查量表;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宁夏脑卒中发病类型以脑梗死为主(304/410,74.15%)。脑梗死患者证候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风、血瘀、气虚、痰湿、阴虚、火热证;脑出血患者证候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风、火热、痰湿、阴虚、血瘀、气虚证。证候以组合形式为多,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二证和三证组合频率均显著增高,单一证候出现的频率均显著降低。脑梗死和脑出血复合证候发生的频率不同,脑梗死依次为气虚血瘀、风痰阻络、痰热腑实、阴虚风动、痰湿蒙神、肝阳上亢;脑出血依次为肝阳上亢、痰热腑实、痰湿蒙神、阴虚风动、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结论宁夏脑卒中患者发病类型以脑梗死多见;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但二者均以证候组合形式为多,其中二证组合最为多见,单证候最为少见;脑梗死的复合证候频率以气虚血瘀为最高,肝阳暴亢为最低,脑出血以肝阳暴亢为最高,气虚血瘀为最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疲劳的基本证候及证候类型分布特点,并探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分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医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收集信息,对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FSS评分以分析中医证候分型。结果脑卒中后疲劳基本证候以气虚证、血瘀证占绝大多数,均超过总数73%;中医证候类型以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挟瘀三证最常见,且患者FSS评分明显高于风痰火亢、风痰瘀血、阴虚风动三证的FSS评分(P〈0.05)。结论脑卒中后疲劳中医证候类型以本虚标实证多见,以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挟瘀三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动态采集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发病第1、7和14天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阴虚)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发病第14天的NIHSS评分作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价指标,并依据评分进行分组(发病第14天NIHSS评分≥7作为近期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7分为预后良好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的结果,进一步应用两样本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发病第1、7和14天的NIHSS评分。结果:发病第14天的血瘀证(比值比为2.924,95%置信区间为1.231~6.946,P=0.015)和发病第1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值比为1.956,95%置信区间为1.701~2.250,P=0.000)是预测缺血性中风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从重复测量均数变化趋势图可看出,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血瘀证患者重,且其NIHSS分值在疾病过程中持续高于非血瘀证组。结论:血瘀证为缺血性中风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积极采取活血化瘀治疗将有助于改善疾病的近期预后。本研究还为实施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动态证候干预提供了循证依据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医中风病的证候诊断,是根据医生对患者望、闻、问、切的四诊信息,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1994年)所规定的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量化评分表(以下简称证候量表)给以评分,给出包括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主要证候的分值进行判断的。而对每个患者的施治原则则根据医生的经验对患者整体的症状进行判断后给出[1]。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病人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的调查,为缺血性中风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长期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研究,共收集14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量表,按住院后1d、10d,出院后1个月、3个月,共4个时点进行信息采集,结合病例的基线资料,观察各证候的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痰证、风证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主要的证候;进入恢复期后,则以气虚证、血瘀证为其主要证候。结论:提示临床对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要分期针对不同的病理因素有目的的进行施治,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候要素临床演变规律及其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453例,收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第1、3、5、7、14天中医证候要素、临床常见客观指标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信息,采用SPSS 22.0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入组第1天各证候要素发生率从高到低:内风>痰湿>血瘀>内火>气虚>阴虚;第3天证候要素发生率:痰湿>血瘀>内火>气虚>内风>阴虚;第5天证候要素发生率:血瘀>痰湿>内火>内风>气虚>阴虚;第7及14天证候要素发生率:血瘀>痰湿>内火>气虚>内风>阴虚.在具体组合类型上,以内风、内火、痰湿、血瘀四证候要素单发或两两组合、三证组合较多,气虚、阴虚证候要素及四证以上组合出现均较少.痰湿与CRP(P<0.01)、HCY(P<0.05)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血瘀与CRP(P<0.05)、D-D(P<0.01)之间正相关,不同性别分组下的血瘀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气虚与年龄(P<0.05)、肥胖(P<0.05)、NIHSS评分(P<0.05)正相关;不同脑血管病分组下气虚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证候要素出现频率、演变方式及组合形式具有一定规律性,以风为先,以痰、瘀、火为主要病理因素,以虚为根本.其中痰湿证候要素多与CRP、HCY相关;血瘀证候要素多与性别、CRP、D-D相关;气虚证候要素与高龄、肥胖、既往脑血管病史、NIHSS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卒中后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虚实证候关联及动态变化。方法设立54个常见卒中后抑郁症中医证候量表,分析常见症状,归纳为9个证候变量因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9个证候变量因子中实证:肝气郁、痰浊证、瘀血证排在前三位,虚证:肝阴虚、肾阴虚、脾气虚、肾阳虚、脾阳虚、心气虚证候因子分别排在4—8位。证候虚实关联中肝郁气滞证、痰瘀交结证两个因子排在前两位,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脾两虚证3个证候因子分别排3—5位。结论各证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演变,最终导致卒中后抑郁症缠绵难愈,严重影响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 共收集318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分析,并按病程分层对证候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中,单纯虚证68例,占21.4%;单纯实证27例,占8.5%;虚实夹杂证223例,占70.1%.病程0~2年者可见以痰(湿)热互结为主的实证,病程2年以上者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病程10年以上者多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随着病程延长,血瘀证逐渐增多.结论 随着病程进展,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证型由热盛津伤、痰热互结逐渐向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证转化,血瘀证、痰浊证是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常见兼夹证.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时间与中医阴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时间与中医阴阳的关系。方法对100例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病案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恶性肿瘤死亡患者证候特点为正虚邪实,虚、痰、瘀互见,有虚损证候者占80.4%,其中阳气虚损者多于阴血亏虚者;在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的67例中,有瘀血证候者占83.6%,有痰湿(或痰热)证候者占43.3%。死亡时间在1天24h中以0:00~11:59为多,占66.0%。患者死亡高峰在夏、秋两季,占65.0%。结论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正虚邪实,虚、瘀、痰互见,阳气虚损者多于阴血亏虚者,其死亡与时间、季节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远期预后差别。方法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于广安门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191例,采集其住院时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数据,出院后进行长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取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率)的发生及时间。结果5种证候要素慢性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比较,从优排序依次为痰阻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痰阻证者预后优于非痰阻证者(P=0.017);气虚证预后优于非气虚证(P=0.011);阴虚证预后与非阴虚证差异不显著(P=0.633);血瘀证总体预后与非血瘀证差异不明显(P=0.182),但在500 d后预后差于非血瘀证;阳虚证预后差于非阳虚证( P=0.002)。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较差,不同中医证候预后差异显著,其中气虚、痰阻可能为其早期常见证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阴虚可能贯穿于CHF的发展过程,血瘀在病程早期可能作用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瘀证者预后较差,且晚期常表现为阳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微型积证"理论基础上,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提高动脉粥样硬化辨证论治水平。方法:1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通过四诊辨证为气滞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瘀互结证、血虚痰瘀互结证、阴虚痰瘀互结证、阳虚痰瘀互结证证型,同时采集患者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积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各证型分布有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高,血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低。平均年龄存在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大,阴虚痰瘀互结证次之,气滞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小。各证型之间的血脂水平具有差距,其中气虚痰瘀互结型总胆固醇(CHO)水平最高,与气滞痰瘀互结、血虚痰瘀互结及阳虚痰瘀互结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以及阴虚痰瘀互结证IMT均高于其他三种证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斑块积分较其他四个证型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各证型在平均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积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我院过去4年入院的266例慢性肺心病的病证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对慢性肺心病的诊断标准及证候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方法 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入住的慢性肺心病患者症状和证候特点进行调查,获得的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的Logistic分析、聚类分析等程序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离析出肺肾两虚证、痰浊闭窍证、痰热蕴肺证、阳虚水泛证、肺肾阴虚证、元阳哀脱证、痰湿滞肺证和气虚血瘀证8种慢性肺心病的基础证候,其中6种属于慢性肺心病的主要证型,并对不同证候的主次症进行了筛选.结论 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基本的病证特征进行分析,获得了8个基础证候的主次症的特征,为将来进一步明确慢性肺心病诊断“金标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特发性疲劳的证候要素及常见证候。方法现况调查方法收集专病门诊268例特发性疲劳患者,分析其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结果证候要素共有8个,由高至低依次为气滞、气虚、火热、阴虚、血虚、阳虚、痰、血瘀。主要证候有气滞化火兼气虚162例,气机郁滞兼气虚84例、气阴两虚气滞化火83例,为主要证候组合类型,其他证候组合有气滞化火气虚痰阻、痰热郁滞兼气虚、气滞痰郁化火、气滞兼气(阳)虚、气滞化火气虚血瘀等。结论特发性疲劳临床以气滞、气虚与火热为主要证候要素,气滞化火兼气虚及气机郁滞兼气虚为主要证候。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137例,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证候要素分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分别于入院时、发病第7天、14天、28天,4个时点进行证候采集和评价,进行两组比较。结果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证候演变规律为阴虚风动证→痰火证→痰瘀证→气虚血瘀证。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证候演变规律为风痰证→痰火证→痰瘀证→痰瘀证。结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与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存在不同的证候演变规律,为中风不同时期的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