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百症赋》用穴举隅230038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白良川《百症赋》首见于明高武的《针灸聚英》中,由于其治疗效捷,用穴精练,无论作为主穴配穴,都表现出良好的治疗作用。正如该书按语中所说:“百症者,宜其曲尽百般病证针刺也、”故流传广泛,临床应用,每每桴鼓相...  相似文献   

2.
黄喜梅 《山西中医》1990,6(6):27-28
《百证赋》将前人的针灸临床经验用歌赋的形式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本文对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局部、邻近、远道三部配穴法和以经络理论为主体的辨证论治配穴法和特定穴配穴法之特点及规律作一初步分析探讨,从而说明其对针灸临床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明·高武所著《百症赋》有关神志、取穴特点作了浅析。指出:赋中取穴、配穴均是紧紧围绕所治疗病症的病因病机,充分体现出辨证施治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百症赋>首载于明·高武之<针灸聚英>,杨继洲引入<针灸大成>.赋中阐述了针灸临床上常见之病症,从头面、五官、躯干、四肢全身,自上而下顺序编写,共96症的针灸治疗,列93方,用穴156个.其中对穴的处方共76条,堪称针灸临床对穴运用的典范,其用穴精炼,效专力宏,笔者在临床运用屡验屡效.现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5.
《百症赋》辨证精良,取穴精简,是一篇相对全面、系统介绍针灸治病取穴经验的歌赋。,作者从黎民百疾,应针取效;微针之妙,责少而精;辨证选穴,取配有道;究其病源,攻其穴道四个方面总结和概括了《百症赋》的针灸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7.
《百症赋》出自明代高武所撰《针灸聚英》一书,为其中的一篇针灸歌赋,我作为初学者感到对它的学习受益不小,并结合临床实践验证了赋内一系列的证治,对一部份内容提出了补充,其中也有些在实践中不显效,略陈管见,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和同道的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8.
《百症赋》出自明代高武所撰《针灸聚英》一书,为其中的一篇针灸歌赋,全文共一千零四个字,九个自然段落,包括头、五官、四肢、胸、腹等部位的九十三种病的症状及治法,选穴精炼,疗效甚佳。作者作为初学者有如下几点体会。体会之一:《百症赋》突出选用特定穴治病;体会之二:《百症赋》广泛应用三部配穴法;体会之三:《百症赋》取穴少而精。体会之四:《百症赋》全面体现了以经络理论为主体的辨证施治;体会之五是:《百症赋》字里行间显示出了重视医德。《百症赋》还有许许多多值得细细体会之处,待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9.
《百症赋》首见于明代,为古代著名的针灸歌赋.全书论述病症种类丰富,取穴精简,广为传诵.其中涉及12条脾胃病相关条文,涵盖10种相关疾病,效果优良.本文主要探讨了《百症赋》脾胃病取穴配伍规律及治疗思想两方面内容.取穴上全赋均采用单穴或对穴,大量选用五输穴、背俞穴、募穴等特定穴,占脾胃病取穴总数的76.2%.赋中对躯干部交...  相似文献   

10.
第六段、传授了三十六个病种的证治。“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华盖穴属任脉,位于胸骨中线上,平第一肋间。气户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锁骨中点下方之凹陷中,距胸正中线四寸。此二穴位在胸胁部,所以针之有效,是因局部取穴的关系。今人针胁肋疼痛为使疗效更满意,则多配合支沟,阳陵泉(于足少阳经)或相应的华佗夹脊反应点均可。此处所指似乎只是肋间神经痛一类的胁疼,但不同质不同因的矛盾也须用不同  相似文献   

11.
《百症赋》是古代针灸名赋,本文就其脾胃病相关条文进行逐条分析探讨.其取穴精简,倡用特定穴、奇经八脉,谨守病机,遵循《内经》之道,整体论治,重脾胃而顾它脏,通补兼施,在祛湿与理气治法上颇有特色,为后世医家针灸治疗脾胃病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12.
《百症赋》中关于皮肤病的针灸仅提及4穴,取穴精简,颇受后世针灸医家重视.古代大多数医家多从注释的角度对其进行整理,而对针刺处方中蕴含的深层次中医取穴思路则较少涉及.故试从六经辨证取穴、十二皮部理论指导配穴及腧穴自身的功能主治特点三个方面来阐发其思路,并将治疗糖尿病并发皮肤瘙痒症临床验案论述如下,望能给针灸临床治疗提供有...  相似文献   

13.
《百症赋》的处方配穴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灸歌赋,是古代针灸学家宝贵临床经验的积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辨证施治,取穴少而精,针对性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深入探讨。现就针灸歌赋中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列症、处方均较多的《百症赋》,探析其处方配穴原则于下。《百症赋》出自明代针灸学家高武的《针灸聚英》,为高氏汇集的前代针灸文献之一,原作者姓名不详。这篇赋中,共列症91种,接近百症,故以“百症”为篇名。其中:处方一穴的18症,处方二穴的73症。其处方配穴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11种,现分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急慢性疾病 ,都有一定的疗效 ,故中医诊治疾病 ,常配合以针灸治疗 ,尤其对中风半身不遂症患者的治疗 ,更有一定的疗效。主要是通经活络 ,调节气血 ,以针刺神经与血管 ,使气血流畅 ,以达到气血正常运行。1 肩背手腕不能转动抬举主穴 :肩风穴 ,肩骨禺穴 ,曲池穴 ,尺泽穴 ,三里穴 ,合谷穴 ,太渊穴 ,外关穴 ,腕骨穴。配穴 :阳池穴 ,阳溪穴 ,阳谷穴 ,合谷穴 ,液门穴 ,列缺穴等。选用以上穴位针刺效果不大 ,肩肘腕仍不能向前抬举 ,即使能抬举 ,也不会前后转弯活动。动则患部疼痛加剧 ,甚至疼痛不能忍受 ,此为恢复期必然应有的过程。这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跟痛症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0年9月30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针灸处方,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筛选提取出78组针灸处方,共计52个穴位,累计288频次.针灸治疗跟痛症使用频次前6位的穴...  相似文献   

16.
<标幽赋>是金元时代著名中医针灸学家窦默的代表作之一,八脉交会穴、三输穴、原穴、络穴、交会穴、八会穴、俞穴、募穴、郄穴等特定穴在<标幽赋>中均有详细记载,临床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炼并分析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近十年(2007年01月01日至2018年05月18日)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相关临床文献,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结果: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8篇文献,通过统计分析针灸治疗本病:①选用频次居前4位的腧穴依次为:中极(8.3%)、次髎(8.3%)、关元(8.3%)、三阴交(8.3%);②选用经脉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37次)、任脉(34次)、足太阴脾经(14次)及足阳明胃经(8次);③选穴部位多集中在腹部(34.9%)及腰骶部(32.1%);④特定穴中以交会穴(30.0%)、募穴(22.2%)、背俞穴(12.2%)为主;⑤处方多由8-10个腧穴组成(55.6%)。结论: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常以中极、次髎、关元、三阴交为主,以经络结合脏腑病位辨证为主,选取处方时既考虑调整脏腑功能,又针对关键病理环节,以辨病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采用局部取穴、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借鉴。方法:检索2008年-2018年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收录的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期刊文献,通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收集到的腧穴按归经、所属部位、穴位特性进行分类统计,分别记录使用频次,最后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分析、绘制表格并总结出选穴规律。结果:收集到相关文献36篇,穴位46个,其中有33个经穴,2个经外奇穴和11个阿是穴,总频次325次。分析得出肾俞、委中、夹脊、环跳、腰阳关、阳陵泉等为最主要穴位;选穴所属经脉主要为膀胱经、胆经、督脉等;选穴所属部位主要为背腰部和下肢部;特定穴类别主要选取的为五输穴、背俞穴、八脉交会穴等。结论:总结出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穴位的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借鉴,以及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穴位选取具有一定规律,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继承传统针灸治疗思路的基础上,以经络辨证为主体和特色,从哲学和医学角度阐释按疾病伴随症状和体征选穴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针灸临床体会,具体阐述按伴随症状和体征选穴的几种情况分类,确保针灸辨证的准确性,体现针灸理论和临床的独特性和优势,为临床医师制定针灸处方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针灸”为关键词,通过万方、维普、CNKI三大中文数据库对近10年中文文献中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546篇,排除无效文献后,最终有效文献173篇,主要使用穴位49个.采用分层聚类统计方法分析前20个穴位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规律.结果足太阳膀胱经穴(膈俞、小肠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关元俞、委中、秩边、承山、昆仑)10个,足少阳胆经穴(环跳、阳陵泉)、督脉穴(腰阳关、水沟)、足阳明胃经穴(足三里、巨髎)、足太阴脾经穴(三阴交、血海)各2个,其余为经外奇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故腧穴以膀胱经为主,配合胆经、督脉、胃经、脾经腧穴、经外奇穴及阿是穴;选穴所取的部位以腰骶部、腿部腧穴为主,以背部、面部腧穴及阿是穴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