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IBS患者回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肽类激素—血管活性肠肽 (VIP)免疫活性的测定 ,研究其在细胞内含量与IBS患者的不同症状关系 ,探讨IBS的发病机理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择IBS患者 80例 ,每位患者通过结肠镜检查取回结肠结合处黏膜 3块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肠粘膜组织进行处理、染色。然后光镜下观察进行分析。依据不同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 3组 :腹泻组 (腹泻为主 ) 30例 ;便秘组 (便秘为主 ) 2 0例 ;混合组 (腹泻、便秘交替 ) 30例。选择外科手术后的远端结肠作为对照。各组IBS患者回结肠结合处黏膜标本按阳性染色积分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硫氧还蛋白(Trx)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结肠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消化门诊收治的IBS-D、IBS-C患者各16例,分别设为IBS-D组和IBS-C组,另选择健康志愿者16例作为对照组,活检留取盲肠及乙状结肠黏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rx及Trx mRNA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正常结肠腺上皮细胞、隐窝上皮细胞、上皮基底膜和固有层间质细胞均可见Trx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显示,Trx在IBS-D组和IBS-C组盲肠及乙状结肠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Trx mRNA在IBS-D组和IBS-C组盲肠黏膜的表达明显下调(P 0.05),在IBS-D组和IBS-C组乙状结肠黏膜的表达明显上调(P 0.01)。结论 IBS发病机制可能与Trx相关的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异常及免疫稳态失衡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IBS患者结肠粘膜组织中的NO含量 ,拟对NO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探讨。方法 对临床表现腹痛、排便异常患者行结肠镜检查 ,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炎症性肠病、同时排除糖尿病 ,慢性肝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 ,且符合RomeⅡ诊断标准者 5 9例 ,正常对照组 2 0例 ,共分为三组 :1 腹泻组 :大便次数增多 ,每天大便大于 3次 ,共 36例 ,男 10例 ,女 2 6例 ,平均年龄 4 5 2 3±10 5 9岁 ;2 便秘组 :大便次数少于每周 3次 ,共 2 3例 ,男 8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4 9 15± 14 5 8岁 ;3 正常对照组 :选干部体检肠镜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IBS患者结肠粘膜组织中的NO含量,拟对NO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探讨. 方法对临床表现腹痛、排便异常患者行结肠镜检查,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炎症性肠病、同时排除糖尿病,慢性肝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且符合RomeⅡ诊断标准者59例,正常对照组20例,共分为三组:1.腹泻组: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大便大于3次,共36例,男10例,女26例,平均年龄45.23±10.59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下神经丛(SMP)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用冰水灌胃法建立IBS-C大鼠模型,并设对照组。取肠道组织制作结肠SMP全层铺片标本;用免疫荧光多重染色技术检测SMP神经元及其活化状态;计数神经元的数量以及活化的特异性阳性神经元的总数和比例。结果IBS-C组(n=7)大鼠粪便粒数减少且含水量下降,肠道传输减慢。结肠SMP每高倍视野神经元总数和活化神经元总数均显著增多(P0.05);活化的胆碱乙酰转移酶免疫反应性(IR)阳性神经元比例和活化的血管活性肠肽IR阳性神经元比例则显著降低(P0.05);活化的一氧化氮合酚-免疫反应性(NOS-IR)阳性神经元比例显著增高(P0.05)。结论结肠SMP的变化可能在IBS-C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肠易激综合症临床症状特点及男女性别上的差别。方法 采用表格问卷法 ,对就诊病人随机调查、分析。结果 在病程、精神因素、腹部症状、泌尿系症状、老年IBS皆有其自身的特点 ,且男女性别之间也有不同。结论  1 老年IBS患者约 1 3~ 1 2有精神方面症状 ,其中女性高于男性 ;2 老年IBS患者主要症状由多至少依次为 :大便异常、腹痛、腹胀、便后不爽感、粘液便、便急或便意窘迫 ,其中女性略高于男性 ;3 老年IBS约 1 5~ 1 4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症状 ,其中女性多于男性 ;4 约 1 5老年IBS患者可出现排尿异常 ,但男性高于女…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动力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云龙 《医学信息》2001,14(11):776-778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 e IBS)是最常见的肠道运动障碍性疾病 ,表现为腹痛、腹胀 ,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等症状 ,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的生物学标志。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故目前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的积分和排除器质病变后诊断。由于长期以来 ,病理生理机制尚未阐明 ,所以尚无特效药物治疗。IBS的病因涉及的因素广泛 ,呈多相性、多元性 ,与消化道动力学异常 ,内脏感觉异常 ,心理因素及小肠结肠内的激惹因子四方面有关〔1〕。但近年来随着胃肠动力检测技术的发展 ,有趋向认为 IBS是由于平滑肌的功能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肠易激综合症临床症状特点及男女性别上的差别. 方法采用表格问卷法,对就诊病人随机调查、分析. 结果在病程、精神因素、腹部症状、泌尿系症状、老年IBS皆有其自身的特点,且男女性别之间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IBS患者和健康人在空腹和进食状态下不同时段乙状结肠动力的差别。方法 符合RomeⅡ诊断标准的便秘主导型和腹泻主导型IBS患者各 2 0名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 15名 (男、女分别为 7、6名 ) ,分别采用液体灌注测压法记录空腹和进食试餐状态下不同时段乙状结肠移行性高幅突发波幅、非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及占记录时间百分比的变化 ;比较乙状结肠在进食前后的动力指数。结果 在空腹状态下 ,腹泻型IBS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显著高于便秘组IBS组和健康组 ,主要表现为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和持续时间延长所致 ,便秘组IBS…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推测胃肠激素在其发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此,我们检测了65例腹泻型和便秘型IBS患者血中神经肽Y(NPY)、P物质(SP)含量,旨在弄清它们在IBS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一、病例选择标准:IBS诊断标准按全国慢性腹泻学术会议制订的肠易激综合征科研病例选择标准[1],根据症状分为腹泻和便秘两型。 二、临床资料: (一)正常对照组:30例(男…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VIP及SS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肠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及生长抑素(SS)有无变化,以及它们在IBS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内VIP及SS的含量,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是便秘型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VI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腹泻型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SS在IBS各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而便秘型又显著高于腹泻型(P<0.05).IBS患者存在VIP及SS含量异常,且这些异常可能在IBS 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不同类型IBS患者VIP及SS含量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类型IBS在发病机制上可能有其不同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IBS患者和健康人在空腹和进食状态下不同时段乙状结肠动力的差别. 方法符合RomeⅡ诊断标准的便秘主导型和腹泻主导型IBS患者各20名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名(男、女分别为7、6名),分别采用液体灌注测压法记录空腹和进食试餐状态下不同时段乙状结肠移行性高幅突发波幅、非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及占记录时间百分比的变化;比较乙状结肠在进食前后的动力指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肠血管活性多肽 (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 ,VIP)对多器官功能衰竭 (multi pleorganfailure ,MOF)时肠黏膜肥大细胞 (intestinalmucosalmastcells,IMMC)活性的调节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酵母多糖腹腔注射法制作大鼠MOF模型 ,注射酵母多糖后 ,经尾静脉输入VIP(剂量为2 0pmol g体重或 0 .2pmol g体重 ) ,观察动物肠、肝、肾、肺等重要器官的组织病理改变及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血氧分压PO2 等功能指标变化 ,测定动物外周血和小肠组织组胺水平 ,透射电镜观察IMMC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大剂量VIP输注后 ,与MOF对照组相比 ,大鼠各重要器官病变明显加重 ,ALT升高 [(180 .6 0± 2 3.4 0 )U Lvs (331.34± 35 .0 0 )U L],Cr升高 [(10 2 .35± 17.3)U Lvs 2 0 .5 0U L],PO2 降低 [(12 .5 4± 2 .6 0 )kPavs (7.4 4± 2 .17)kPa],P <0 .0 1,小肠组胺水平明显升高 [(8.4 0± 1.79)ng g体重vs (14 .30± 2 .70 )ng g体重 ,P <0 .0 1],IMMC脱颗粒现象明显改善。而小剂量VIP输注后 ,大鼠各重要器官病变明显减轻 ,ALT下降 6 2 .35 % ,Cr下降 6 3.2 0 % ,PO2 升高 38.30 % ,P <0 .0 1,小肠组胺水平明显降低 [(8.4 0± 1.79)ng g体重vs (4.70± 0 .4 5 )ng g体重 ,P <0 .0 1],IMMC脱颗粒现象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帕罗西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帕岁西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疗效。方法:按罗马Ⅱ诊断标准选择45例腹泻型D—IBS患者,给予帕岁西汀10mg/d,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D-IBS主要症状、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42例患者完成研究,胃肠道主要症状、HAMD、和HAMA评分均明显减低,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便次数、性状及腹痛在治疗1周后即明显缓解(P〈0.05),而抑郁、焦虑及精神状态的改善在2周后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观察指标评分呈逐周下降趋势,按意图治疗(ITT)和按方案(PP)分析,治愈率为81.0%,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帕罗西汀能明显缓解胃肠道症状,改善精神状态,但二者并不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 dromeIBS)患者的胃运动功能。方法 应用标准试餐加服固体小钡条的放射性胃排空试验 ,观察 30例健康者与 76例肠易激综合征 (其中便秘组 4 6例 )患者的胃排空异常率及与上消化道症状间的关系。结果 便秘组IBS患者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伴有上消化道症状者胃排空延迟更显著 结论 IBS患者存在胃动力障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胃排空@崔振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科!济南250012 @卢雪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科!济南250012 @李延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科!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肠易激综合症(IBS)患者心理健康的程度及其独特的人格特点。方法选取64例IBS患者和64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研究IBS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正常人人格之间的差异。结果 IBS患者的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人(t=2.76~7.26,P<0.05)。除恐怖因子外(F=3.18,P<0.05),不同年龄的IBS的SCL-90得分无明显差异。而女性的躯体化因子分明显高于男性(F=3.04,P<0.05)。而人格测验结果显示IBS患者精神质P、神经质N和掩饰性L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t=4.45~7.12,P<0.01),内外向E得分显著低于正常人(t=3.51,P<0.01)。结论 IBS患者的人格出现明显的异常,其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得分显著比正常人高,而且其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激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90例,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分类比较,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肠激宁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治疗组91.11%,复发率为6.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1.11%,复发率为15.63%;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激宁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消化道腔内测压技术以及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IBS患者肠动力、肠内脏感觉、肠黏膜内的NO含量的变化 ,探讨NO与腹泻型、便秘型IBS患者的肠动力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的关系。探讨NO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1 应用电子气压泵及灌注导管测压仪研究 30例腹泻型IBS患者、30例便秘型IBS患者及2 5例健康对照组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顺应性、乙状结肠和直肠运动指数以及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阈值 ;2 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三组肠黏膜NO的含量。结果  1 肛门直肠压力 :腹泻型、便秘型IBS患者的直肠静息压、肛管上部静息压、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雄性SD大鼠出生后连续13 d每天分离3 h。腹壁撤退反射实验用来检测内脏痛觉过敏。肠神经系统结构可塑性可以通过铺片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比较近端结肠神经节(HuD阳性细胞)的大小和数目以及胶质细胞(GFAP)的变化来检测。检测近端结肠多组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肠神经递质类型(ChAT-、VIP-、nNOS-、calbindin-TrKA-、P75-阳性细胞),分析神经递质的可塑性变化。结果新生期应激可致成年鼠内脏敏感性增高,新生期母婴分离可以诱导肠神经结构改变,导致神经元肥大和增生、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比例增高。神经递质方面,新生期母婴分离组P75和TrkA表达(黏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较正常组均明显增加。ChAT在肌间神经丛表达明显增加,VIP在黏膜下神经丛表达降低,nNOS在肌间神经丛表达增高,Cabindin表达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新生期母婴分离可以引起大鼠结肠肠神经可塑性的长期改变。新生期母婴分离诱导的内脏高敏感性中存在肠神经系统可塑性。早期生活事件是引起成年后肠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生及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方法:72例IBS患者(患者组)评定儿童期虐待问卷(CTQ),评估儿童期受虐情况,并与92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IBS患者同时还评定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表(IBSQOL)。结果:1患者组CT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0,P0.001);患者组儿童期受虐发生率为44.4%,高于对照组的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3,P0.05);2与无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40例)比较,有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32例)SAS评分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9,P0.05);3有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QOL评分显著高于无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3,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可能是IBS发生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之一,并可能对IBS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