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主要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狭隘兴趣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病因极为复杂,目前集中在遗传及环境因素两大方面。由于发病机制不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ASD研究的深入,发现ASD患儿普遍存在胃肠道疾病及肠道菌群的改变。最近的研究显示,肠道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称之为微生物-肠-脑轴。肠道菌群通过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和肠道神经系统调控大脑功能,进而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故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与ASD的发生有关。本文将总结至今肠道菌群对ASD的作用和相关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
张大龙  钱智勇 《职业与健康》2022,(24):3451-3456
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老年生存质量。其病因尚不明确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表明,胃肠道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交流,肠道菌群失调往往引发为神经系统症状,说明神经性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受到肠道菌群的影响。我们通过肠道菌群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神经性退行性疾病的机制及其有效防治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商佳琪  包艳    姜红梅  张梦洁 《现代预防医学》2019,(23):4337-4339
脑肠-轴是神经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由神经、内分泌介导的双向调控系统,将大脑和胃肠道之间紧密相连。一方面,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脑肠-轴对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神经系统也可以通过脑肠-轴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生物学特征。本文就脑肠轴双向调控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表现为与发育程度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并伴有社交、学业等方面的功能损害。目前ADHD的病因尚不清楚,普遍认为ADHD是由遗传、环境及其交互作用共同引起的一种行为疾病,可能与额叶纹状体脑功能障碍和单胺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受损有关。不同的肠道菌群可产生不同的神经递质,通过微生物-肠-脑轴的双向交流参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因此,了解肠道菌群、微生物-肠-脑轴和ADHD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为ADHD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菌-肠-脑"轴研究的不断深入,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该文将以"菌-肠-脑"轴作为理论基础,阐述肠道菌群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可能的影响机制。此外,以目前相关临床研究为主,着重描述临床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与氧化三甲胺的特点。未来微生态临床干预和个体化菌群移植用于脑卒中预防和改善预后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7.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肠道微生物群(GM)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产生和进展直接相关,GM可能是AD患者脑内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以及脑内慢性炎症的主要来源之一。GM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促进AD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改变,并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种交流途径,这为AD患者的早期识别诊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GM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年龄、情绪、生活和用药方式等,通过早期健康干预(如生活方式干预)调节GM多样性从而改善AD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未来AD预防和治疗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对婴儿肠道菌群定植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肠道菌群对机体消化、代谢、免疫调节和抵抗疾病等功能发育和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婴儿时期是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分娩方式、抗生素的应用、生活习惯、外界环境、喂养方式等均对肠道菌群的建立产生影响,其中喂养方式是影响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因素之一。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还同大脑存在广泛的交流,包括免疫调节途径、神经内分泌途径、代谢产物途径及迷走神经途径,为进一步阐明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认识和发展,其诊断与治疗水平显著提高,但仍有一些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未明,越来越多研究提出肠道微生物与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存在密切联系,对菌群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索发病机制,及早预防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对婴儿肠道菌群定植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肠道菌群对机体消化、代谢、免疫调节和抵抗疾病等功能发育和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婴儿时期是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分娩方式、抗生素的应用、生活习惯、外界环境、喂养方式等均对肠道菌群的建立产生影响,其中喂养方式是影响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因素之一。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还同大脑存在广泛的交流,包括免疫调节途径、神经内分泌途径、代谢产物途径及迷走神经途径,为进一步阐明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人从出生开始,菌群就定植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部位,刺激免疫系统发育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菌群组成也有所变化。肠道是容纳菌群数量种类最多的器官,所含细菌的数量远大于人体细胞的数量,其组成最复杂,功能最强大。健康情况下肠道微生态处于平衡状态,各个种属的菌群丰度相对稳定,一些有致病潜力的细菌也能与宿主协同共生。健康的菌群在肠道内控制肠黏膜细胞的增殖分化、诱导肠道血管生成,并分泌抗菌肽,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肝病发病率的增加,对肠道微生物群(GM)与肝病的科学研究迅速兴起。GM通过“轴”与许多肠外器官结合,如肾脏、大脑、心血管和骨骼系统。近年来,肠—肝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GM通信是双向的,涉及内分泌和免疫机制。肠道菌群失调和微生物群的组成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影响肝硬化的发展。探讨支持GM在肝硬化治疗中作用的现有证据,以及潜在的新治疗方法,如粪便移植、抗菌药治疗、微生态制剂治疗。人群的GM水平变化可能在肠—肝轴中起调节作用,从而导致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这可能对未来的治疗策略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类似于人自身的基因,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比作“人类的第二指纹”。肠道菌群在人出生后3年内进展最快,而这也正好是婴幼儿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肠道菌群或微生物组成也会发生变化。脑肠轴在大脑与肠道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脑肠轴进而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目前肠道菌群在成人的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较多,而肠道菌群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尚较少,主要疾病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以及青春期抑郁症等。因此,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病因和表现的潜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γ-氨基丁酸等)的改变可能与ASD的发病有关。因此,本文将ASD儿童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的变化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ASD儿童和健康儿童之间可能存在的肠道微生物与代谢产物的差异及联系,以探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变化对ASD患儿的影响,为AS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发生于老年人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AD患者主要症状为认知能力下降,尤其是记忆缺陷、沟通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表现受损以及行为和心理异常。AD一般分为家族性AD和散发性AD,其2个标志性特征都是细胞外斑块中β-淀粉样蛋白(Aβ)不溶性片段积累而形成的老年斑和细胞内高磷酸化tau蛋白积聚为神经原纤维缠结。许多科学证据证实,AD的2个标志性特征的发展可能与人体内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有关。本文综述肠道、口腔及真菌微生物群参与AD发展与进展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以女性卵泡闭锁或慢性无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为主要特征,临床上以月经周期紊乱、多毛、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等为多种表现的生殖内分泌疾病。近年来,中国育龄期夫妇中不孕不育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按照修订后的鹿特丹诊断标准进行抽样,据调查发现,12~44岁的中国PCOS患者患病率约为11. 2%,青春期开始后,患病  相似文献   

17.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微生态群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边缘科学。人体微生态学的许多基本规律是从消化系统微生态学研究得出的。胃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病理生理和药理过程。近年来,由于临床上一些治疗手段的应用,如感  相似文献   

18.
4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分析与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以及微生态制剂治疗的对照观察。方法对我院40例确诊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及20例健康者进行粪便涂片染色及菌群检测。治疗过程中将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及治疗组B(加用微生态制剂),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肠道菌群失调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达67.5%,对照组2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2.726,P<0.05)。药物治疗的有效率治疗组B为90%,治疗组A为7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χ2=6.48,P<0.05)。结论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相关性。IBS治疗中加用微生态制剂能有效改善IBS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胃肠解痉药或胃肠动力药,建议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单纯性肥胖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是社会重大健康问题之一。最新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症的形成发展与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合成及代谢密切相关。肠道短链脂肪酸由肠道菌群代谢合成,参与宿主能量代谢、肠黏膜免疫应答等环节,是机体糖脂代谢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从短链脂肪酸(SCFAs)与单纯性肥胖的概述、SCFAs作用的靶点与受体、SCFAs调整单纯性肥胖症的作用机制、益生元/益生菌调整SCFAs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等方面展开论述,为临床攻克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日趋上升[1]。哮喘极大地影响了儿童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然而,哮喘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仍不十分清楚。肠道微生物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的调节,维持肠道微生物动态平衡是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保障。任何因素导致肠道菌群定植不足或菌群失调,均可引起整体或局部免疫功能紊乱,增加机体对过敏性疾病的易感性。下面将探讨肠道微生物通过参与肺部免疫反应对儿童哮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