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目的评价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护理干预对促进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改变的效果。方法将93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所对应的数字分组,奇数者为对照组47例、偶数者为观察组46例,干预过程脱落8例,实际纳入观察组43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理论框架指导的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以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入组时及干预4周、8周、16周测评脑卒中自我管理得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分、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自我管理得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分、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以及不同时间点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观察组自我管理得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分(自第8周后)均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健康行为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糖尿病高危足患者84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及血糖水平.结果 干预前,两组糖尿... 相似文献
3.
程红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162-164
目的 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健康素养和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濮阳县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皮肤干预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皮肤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21年2—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及其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皮肤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皮肤干预,共干预3个月。比较干预前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皮肤问题的改善情况、自我效能量和糖尿病足部自护行为。结果8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皮肤问题以胼胝(82.02%)、开裂(80.90%)、真菌感染(69.66%)居多。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胼胝、真菌感染、鸡眼皮肤问题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趾疣、神经性大疱的好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及足部自护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皮肤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并促进足部自护行为,改善足部皮肤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访健康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居家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344例脑卒中出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72例在常规电话回访基础上进行家访健康干预,对照组172例则只进行常规电话回访。结果:通过家访对脑卒中患者居家的遵医行为进行健康干预,患者在用药依从性、复诊时间及次数、饮食情况、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血压与血糖控制情况、情绪控制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家访与常规电话回访相结合的健康干预方式,明显提高患者居家遵医行为,提高患者的身心独立能力,有效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属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互联网医疗与保护动机理论指导下的医联体对脑卒中患者全程康复的干预效果。方法将50例病情稳定后出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护理指导干预,每月1次电话回访,同时与当地医疗部门签约家庭医生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互联网医疗与保护动机理论指导下的医联体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全程康复进行干预。干预治疗3个月后,采用Barther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2组运动功能康复情况,采用格林伯格情境、情绪评估法测评患者的情绪状态。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arther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3种情境下情绪状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建立基于互联网与医联体的上下联动运行机制,应用保护动机理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全程康复延续服务,有利于改善患者情绪状态与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行为的影响。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93例,基于保护动机理论进行护理干预。评估干预前、干预1个月末、3个月末及6个月末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情况。结果 82%(76/93)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低中等水平,77%(71/93)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低、中等水平;干预前、干预1个月末、3个月末及6个月末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1.736,P<0.001;F=43.265,P<0.001);随着干预时间延长,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行为均得到提高(P<0.001)。结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低、中等水平,应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不仅能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还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提高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防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衡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的糖尿病高危足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予糖尿病足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自我效能、血糖及血脂等实验室指标和踝-肱血压比值(ankle brachial index,ABI)。结果干预组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ABI也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运用保护动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以保护动机理论(PMT)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在尿路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尿路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基于对照组的干预方法开展以PMT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及复发情况。结果 出院时及出院1年后,2组的疾病基础知识、饮食相关知识、运动知识和并发症预防知识评分均较入院时提高(P均<0.05);出院时,2组间上述4项健康知识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出院1年后,观察组的4项健康知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出院1年后,2组的饮食调控、饮水达标、定期运动和定期体检评分均较入院时提高(P均<0.05);观察组的上述4项健康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出院1年内的尿路结石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PMT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可明显提高尿路结石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有效促进其养成健康行为,且可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性别分组法将132例患者分成观察组男68例和对照组女6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的负性情绪状况。结果实施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增强自我约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自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有效地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焦虑,降低患者抑郁,对患者获取优质护理结局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阶段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居家环境改变的社会认知与健康行为影响。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某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27)。观察组患者出院前采用家庭环境优化的阶段性干预,对其预防跌倒的健康行为进行干预。而对照组患者在出院前接受常规出院教育。出院宣教前后及出院1个月后采用《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环境改变社会认知评估调查表》调查患者的认知改变情况,以环境危险因素的条目数评价其行为改变情况。结果出院宣教前,两组患者在社会认知评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宣教后,除消极预期、行动计划评分外,观察组患者在其他社会认知评分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患者修正版跌倒效能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为(8.28±0.27)分,高于对照组的(7.12±1.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5,P0.01)。在健康行为改变方面,出院1个月时,观察组再次评估出环境危险因素的条目数由出院时的116条减少为74条,而对照组由出院时患者自评的38条增长为研究护士系统评价的163条,两组在出院1个月时的改进条目分别为80条(观察组)和46条(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认知与行为的阶段性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健康的危险认知,促进健康行为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家庭照顾者的健康状况及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脑卒中住院患者分为干预组38例,对照组36例,住院1个月均接受正规康复训练。对干预组家庭照顾者采用适时干预模式(Timing It Right)分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干预前及出院3个月后对患者采用欧洲脑卒中量表(E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简易Fugl-Meyer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对照顾者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干预组患者ESS、FMA、MBI均较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照顾者在角色、紧张感、克服困难、面对问题、抑郁、失去信心、自我价值、日常活动范围项较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对家庭照顾者的教育和培训,能有效提高家庭照顾者的心理状况和护理技巧,继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0rem自护理论在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增进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自理能力,帮助他们从被动接受护理和康复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自我护理和康复治疗,以提高康复依从性.方法将208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4例,两组均给予整体护理和PT治疗,观察组同时运用Orem自护理论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并发症、护理意外及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观察组Barthel ADL指数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自护理论可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编制脑卒中高危人群保护动机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通过指南和文献回顾、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预实验后形成正式施测问卷。采用方便采样法对304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问卷信效度。结果 脑卒中高危人群保护动机问卷包括严重性、易感性、内外部奖励、反应效能、反应代价和自我效能6个维度,42个条目。各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4.162%、47.559%、53.396%、63.531%、50.235%、49.636%。问卷内容效度指数为0.963,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57~1。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2,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 0.779~0.874。问卷的折半信度为0.909,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10,各维度重测信度分别为0.718~0.885(P<0.01)。结论 脑卒中高危人群保护动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解释和预测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行为的意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相关知识。方法对259例首次发病住院的脑卒中患者问卷调查患者的脑卒中相关知识及其获取知识的途径。结果患者对高血压容易并发脑卒中、脑卒中早期治疗重要性、脑卒中早期常见的偏瘫症状有所了解,缺少脑卒中其他知识如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标准等方面的知识。结论需要大力加强脑脑卒中防治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阶段性改变模式行为干预预防复发脑卒中患者跌倒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阶段性改变模式行为干预预防复发脑卒中患者跌倒的效果。方法将172例复发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87例和对照组85例。干预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给予阶段性改变模式的行为干预措施,包括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干预,评估患者所属阶段实施相应干预措施;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指导。两组患者分别于出院后1周、3个月、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间跌倒发生率。结果出院6个月干预组失访5例,发生跌倒5例;对照组失访9例,发生跌倒16例,两组失访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2,P=0.011)。结论运用阶段性改变模式进行行为干预,可以降低复发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帮助脑卒中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7.
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11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各59例,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教育组同时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利用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QOL进行评定。结果:教育组2次WHOQOL-BREF评分分别为(50.65±12.30)(、80.75±12.85),对照组为(51.25±11.23)(、70.25±12.12);治疗后WHO-QOL-BREF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教育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阶段变化理论对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行为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5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8)及对照组(n=72)。观察组患者实施"阶段变化理论"模式为指导的糖尿病护足行为教育,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教育,干预时间共24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3、6个月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值(fasting blood-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并对其足部护理习惯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FBG(F=-3.237,P=0.014)及HbA1C(F=-2.967,P=0.047)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在血糖监控、选择合适鞋袜、避免赤足、合理泡脚及重视足部创伤行为建立患者所占比例较干预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阶段变化理论可促成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行为,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睡眠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失眠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睡眠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方法 70例住院脑卒中失眠患者按住院号奇偶顺序分为两组,单号为教育组(n=35),双号为对照组(n=35).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康复训练及每晚口服酒石酸唑吡坦片10 mg,观察组同时实施规范的睡眠健康教育.在入院时及入院后2个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ly index,PSQI)、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QOL)及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es of daity living,ADL)量表对睡眠质量、QOL及ADL进行评定.结果 入院2个月后,教育组PSQI 7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QOL评分高于入院时及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系统规范的睡眠健康教育可提高脑卒中失眠患者对治疗及康复的依从性,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