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联合速效救心丸和氯吡格雷在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各40例,替格瑞洛组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联合速效救心丸治疗,氯吡格雷组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术后冠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发生率。结果与氯吡格雷对照组相比较,替格瑞洛联合速效救心丸组手术后冠状动脉TIMI 3级比例(80%vs 60%)明显升高,无复流的发生概率(5%vs 10.0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量替格瑞洛能有效改善老年STEMI患者的冠脉血流,减少无复流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PCI)广泛开展,但是溶栓治疗依然是STEMI心肌再灌注的重要方式。本研究探讨替格瑞洛在STEMI患者溶栓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06-01-2018-04-01接受溶栓治疗的93例STEMI患者,按照入组顺序分为替格瑞洛组(47例)与氯吡格雷组(46例),明确诊断后两组均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300mg口服,其中替格瑞洛组给予替格瑞洛180mg口服,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两组分别于溶栓开始时及30min后给予瑞替普酶18mg静脉推注,评估患者2h内血管再通情况,随访30d内评估患者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和出血风险。结果溶栓2h内替格瑞洛组有89.4%(42/47)患者血管再通,氯吡格雷组有84.8%(39/46)患者血管再通,两组溶栓2h内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4,P=0.510。溶栓开始后1h内,替格瑞洛组血管再通率为80.9%(38/47),高于氯吡格雷组的60.9%(28/46),χ~2=4.505,P=0.034。两组住院期间及溶栓30d出血均为轻微出血,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30d内替格瑞洛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4.3%(2/47),与氯吡格雷组的8.7%(4/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4。结论 STEMI患者溶栓前口服替格瑞洛1h的血管再通率优于口服氯吡格雷,但30d内终点事件及出血风险与氯吡格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的患者119例,随机分为2组,术后给予氯吡格雷组患者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给予替格瑞洛组患者替格瑞洛加阿司匹林的双抗治疗12个月,在术后第1、3、6、9、12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2个月2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0.7%和8.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03,P>0.05)。12个月内替格瑞洛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事件发生率为26.8%,氯吡格雷组为46.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819,P<0.05)。随访期间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发生TIMI小出血或TIMI轻微出血的例数分别为7例和16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432,P<0.05)。氯吡格雷组与替格瑞洛组发生TIMI主要出血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3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格瑞洛相较氯吡格雷可有效减少冠心病三支病变介入治疗后患者MACE事件的发生率。替格瑞洛相较氯吡格雷使患者TIMI小出血和轻微出血的风险增加,但不增加TIMI主要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弱代谢患者改服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温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14年2-12月期间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存在氯吡格雷弱代谢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每组34例。替格瑞洛组给予替格瑞洛(90 mg,2次/d)治疗,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150 mg,1次/d)治疗。治疗3 d后复查患者血栓弹力图,对血小板抑制率情况进行评价。随访半年,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 d后,替格瑞洛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38.26%±12.47%)较治疗前(15.44%±3.80%)升高,血栓弹力图曲线的最大振幅(MAADP)(35.66±7.27)较治疗前(54.92±7.25)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氯吡格雷组ADP抑制率(16.82%±3.10%)和MAADP(53.08±3.05)均较治疗前(分别为16.24%±5.80%、52.12±2.47)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替格瑞洛组患者的ADP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MAADP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住院期间出现严重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82%;替格瑞洛组出现药物导致的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1例,继而停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94%。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应用于氯吡格雷弱代谢患者中起效迅速,抗血小板效果良好,严重并发症小,与氯吡格雷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61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80例)和替格瑞洛组(8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氯吡格雷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替格瑞洛组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小板凝聚率、细胞因子与相关炎性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替格瑞洛组的NIHSS评分、血小板凝聚率、MMP-9和Ang-Ⅱ水平低于氯吡格雷组,VEGF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组(P <0.05)。两组的hs-CRP、 IL-6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相当,但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优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2例。参照组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使用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均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P <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90.48%(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可快速改善患者的炎性因子及临床症状,轻型出血事件略增多但无严重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替格瑞洛配合急诊PCI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1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99例,应用氯吡格雷配合急诊PCI治疗)、实验组(99例,应用替格瑞洛配合急诊PCI治疗)。随访半年,对比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心肌酶谱情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IL-6、TNF-α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实验组治疗后CK-MB、cTn Ⅰ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实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03%)低于对照组(16.16%),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替格瑞洛配合急诊PCI治疗的效果更佳,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用于冠脉弥漫长病变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为冠脉弥漫长病变并择期行PCI术患者159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n=80)与氯吡格雷组(n=79),所有患者常规接受阿司匹林、硝酸酯类、他汀类、ACEI类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支架内血栓、再发心绞痛)、出血事件、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平均支架数、术后再发心绞痛比率、不良反应及出血事件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替格瑞洛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χ2=4.881,P=0.027);替格瑞洛组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χ2=4.971,P=0.026)、心肌灌注TMPG2级以上发生率(χ2=5.022,P=0.025)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而校正TIMI计帧数(t=-2.137,P=0.034)、无再流及慢血流发生率(χ2=5.864,P=0.015)及术后平均肌钙蛋白水平(t=-3.235,P=0.001)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术后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高于氯吡格雷组(t=5.876,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低于氯吡格雷组(t=-2.355,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格瑞洛用于冠脉弥漫长病变行PCI患者,不增加不良反应、出血事件,降低了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提高了心肌的再灌注,减轻了心肌损伤、保护了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对不耐受替格瑞洛CYP2C19慢代谢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影响及短期预后。方法选取不耐受替格瑞洛(表现为呼吸困难)CYP2C19慢代谢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口服应用氯吡格雷片75 mg/次,2次/d。选取同期应用替格瑞洛CYP2C19慢代谢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口服替格瑞洛片90 mg/次,2次/d。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血小板聚集率及抑制率;并随访30天两组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42.5±7.9)%]高于对照组[(27.9±5.8)%],血小板抑制率[(37.7±7.6)%)]低于对照组[(59.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0天随访,两组均无心源性死亡及大出血事件发生,观察组心绞痛发作2例,对照组1例;观察组轻微出血3例,对照组2例。结论对不能耐受替格瑞洛CYP2C19慢代谢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加大氯吡格雷剂量早期对血小板抑制作用低于替格瑞洛,但短期疗效与其相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LVEDD和LVES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与对照组的1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氯吡格雷(波立维)联合阿司匹林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每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每天100mg,观察组B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每天100mg,氯吡格雷每天75mg,1次/d,观察治疗期间(四周)心绞痛发生情况,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心脏功能的改善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发现观察组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再发心梗、心衰、心律失常、心血管性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副作用方面,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两组的胃肠道反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副作用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7)。两组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对照组在PCI术后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PCI术后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酶水平、不良反应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与对照组的1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ACE发生率为2.7%,低于对照组的21.1%(P<0.05)。结论 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可减轻急性STEMI患者的心肌损伤,降低MACE发生风险,且用药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 μg/kg,继之以0.15μg/(kg·min)静脉泵入24 ~ 48 h,对照组采用常规标准治疗.比较两组术后6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率,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及出血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术后60 min ST段完全回落45例(93.8%,45/48),对照组为35例(72.9%,3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血管TIMI血流≥3级的发生率治疗组为95.8%(46/48),对照组为75.0%(36/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Value in health》2013,16(4):574-580
Objective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icagrelor versus clopidogrel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PLATelet inhibition and patient Outcomes (PLATO) trial.BackgroundThe PLATO trial showed that ticagrelor was superior to clopidogrel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stroke in a broad pop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MethodsHRQOL in the PLATO study was measured at hospital discharge, 6-month visit, and end of treatment (anticipated at 12 months) by using the EuroQol five-dimensional (EQ-5D) questionnaire. All patients who had an EQ-5D questionnaire assessment at discharge from the index hospitalization (n = 15,212)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Patients who died prior to the end-of-treatment visit were assigned an EQ-5D questionnaire value of 0.ResultsThe EQ-5D questionnaire value at discharge among 7631 patients assigned to ticagrelor was 0.847 and among 7581 patients assigned to clopidogrel was 0.846 (P = 0.71). At 12 months, the mean EQ-5D questionnaire value was 0.840 for ticagrelor and 0.832 for clopidogrel (P = 0.046). Excluding patients who died resulted in mean EQ-5D questionnaire values of 0.864 among ticagrelor patients and 0.863 among clopidogrel patients (P = 0.69).Conclusions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with or without ST-segment elevation, treatment with ticagrelor wa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mortality but otherwise no difference in quality of life relative to treatment with clopidogrel. The improved survival and reduction in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ticagrelor are therefore obtained with no loss in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5.
吕磊 《医疗保健器具》2012,19(7):1132-1133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接受紧急PCI术治疗,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等常规的临床治疗,替罗非班组患者在以上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进行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替罗非班组患者在梗死后心绞痛及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紧急PCI术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进行联合治疗,能降低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且出血事件发生率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16.
梁孙英  张明  邓珍 《现代医院》2009,9(7):24-27
目的比较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更高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120例诊断为ACS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na=nb=nc=40),三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分别于术前6h给予600mg、450mg和300mg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观察服药前?服药后2h、4h、6h血小板聚集率,30天主要终点事件(住院期间休克、死亡、靶血管重建、再发心梗、心绞痛、脑卒中)及术后30天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标准的300mg方案相比,氯吡格雷600mg比氯吡格雷450mg前6h内对血小板激活的抑制程度更大。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的增加可减少3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三组30天出血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00mg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相比,较高的氯吡格雷负荷剂量能够产生更快、更强的血小板抑制,且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7.
史沛  茹凤娟  赵毅  王恒  李甫  杨红 《现代保健》2013,(22):94-9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治疗组;随机原则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的4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入院检查确诊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近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血管的再通率、院内病死率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97.92%、4.17%、6.25%和66.67%、12.5%、25.00%,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2±3.5)d、(20.4±5.2)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比传统内科药物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更显著。术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时间短,近期患者发生的心脏不良事件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