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工鼻在气管切开脱机锻炼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85例气管切开脱机锻炼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持续气道湿化加间断雾化,实验组予人工鼻治疗。比较2组痰液黏稠度、每例日吸痰数、使用纤支镜吸痰次数、痰培养情况。结果对痰液的湿化,减少吸痰次数,减少肺部感染,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鼻具有高性价比、良好温湿化、过滤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3.
气管切开后痰痂形成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我们对18例气管切开患者痰痂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预防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7例,男77例,女50例,痰痂形成18例。有机磷中毒4例,呼吸骤停2例,脑血管病7例,脑外伤2例,其它3例。脑血管病居首位。2痰痂形成原因分析2.1危重呼吸衰竭患者[1],多有粘稠痰液,尤其寒冷季节水温低,氧气湿化加温不够,气道干燥,纤毛运动减弱,呼吸功能随之减弱。加之抵抗力差,多次气管内吸痰、用药,易并发感染,炎症渗出,更易形成痰痂。2.2气管切开后气体吸入不经鼻腔黏膜加温加湿,相对较干燥。个别患者由于高热引起呼吸增快,气道散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品管圈质量改进方法在降低气管切开患者中、重度粘痰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2月至12月,用QC的方法以降低气管切开患者中、重度粘痰的发生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气管切开患者中、重度粘痰的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方案前的86.4%降低至实施后的22.2%,同时气管切开患者的肺感染率也由原来的40.9%降低至18.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气管切开患者中、重度粘痰的发生率,同时营造员工团队合作及学习的环境,提高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痰痂的形成及处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痰痂的形成及处理郁惠琴,毋远春关键词下呼吸道,痰痂,护理Keywords:LowerrespiratorytractFormationofsputumcrustNursing¥//急性肺部感染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时,由于各种原...  相似文献   

6.
根据临床观察,气管插管患者中,由于昏迷病人咳嗽无力,或术后不易搬动病人,或无法有效协助病人进行翻身叩背排痰,或吸痰深度不够,造成痰痂易在插管后24小时左右形成。临床表现:病人呼吸浅快,每分钟在30次以上,心率在100~160次/分钟,有些病人躁动,面色潮红,口唇发绀,吸痰时无痰液吸出,血氧饱和度达不到正常值,血压较以前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吸氧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脱机后采用普通气泡氧气湿化装置供氧,观察组患者脱机后采用高流量湿化氧疗设备供氧。比较两...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湿化(药)液选择、呼吸道湿化方法进行综述,认为合理的呼吸道湿化,可起到稀释痰液、促进痰液及时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湿润、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作用,为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脱机锻炼病人应用人工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春艳  栾敏  刘长芳 《护理研究》2008,22(4):1007-1008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病人中应用效果。[方法]将ICU气管切开脱机锻炼病人59例,随机分为两组,32例采用人工鼻方法进行气道护理,27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气道护理,观察两组病人血气分析、气道湿化效果、每日气道护理所需时间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人工鼻组病人日均护理时数、肺部感染率、呼吸、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鼻用于气管切开病人人工气道护理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文丘里联合湿化器与高流量湿化氧疗2种主动湿化方式在气管切开脱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70例气管切开脱机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氧疗组与文丘里组,每组各35例。氧疗组脱机后实施高流量湿化氧疗,文丘里组脱机后实施文丘里联合湿化器湿化,比较2组气管切开脱机后第1、2、3天进入气管切开处气体温度、湿度、痰液黏稠度及呼吸参数[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外周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peripheral capillary oxygen saturation,S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并比较干预期间并发症。结果:湿化第1、2天,2组气管切开处气体温度、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湿化第3天,2组气管切开处气体温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合适的气管切开吸痰者站位,减少痰液喷射。方法将4000例次气管切开吸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0例次。实验组吸痰操作时护士站于患者肩部以上的部位,对照组站于患者胸部的部位,比较两组护士被痰液喷射情况。结果实验组被喷射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痰液喷射部位:实验组头面部0,胸部4.44%,上肢95.56%,喷射率为2.25%。对照组头面部7.84%,胸部22.88%,上肢69.28%,喷射率为7.6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站于患者肩部以上的部位吸痰能明显减少被痰液喷射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用于降低重症患者口渴程度的效果。方法 2015年4-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上海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患者73例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5年8-9月的6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2015年6月起开展以降低重症患者口渴程度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质量改进工具,引入口渴强度(thirst intensity,TI)衡量口渴程度,针对导致重症患者口渴程度较高的现状进行要因分析并实施相应对策。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重症患者口渴程度显著降低、主观舒适度显著提高,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使用新型护理用具后患者口渴强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制定标准化流程后患者TI改善值较使用新护理用具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降低重症患者口渴程度,标准化流程能够保障对策持续实施,质量管理方法融入临床能够提高临床护士科研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在脊柱骨科手术中的护理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住院拟行脊柱外科手术患者90例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5年7-12月的9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2015年7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脊柱骨科手术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发生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观察组患者按改进后的护理措施进行日常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能力。结果观察组在医护配合、护理文书、器械维护、标本送检、患者安全等护理质量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开展活动后的护理理论培训、护理技能培训成绩明显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在脊柱骨科手术护理应用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升了护理人员能力,增强了手术室护理品质以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ICU患者约束缺陷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ICU品管圈活动开展前2013年1—5月患者身体约束缺陷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的原因,设立目标及制定整改措施,与2013年6—1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ICU患者约束缺陷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后,约束缺陷事件从活动前的24.7%降低至活动后的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ICU约束缺陷的发生率,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鼻部皮肤受损率的效果。方法 2013年8-10月,应用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查找分析留置胃管患者鼻部皮肤受损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结果实行品管圈活动后,留置胃管患者鼻部皮肤受损率由33.33%下降至8.33%,小组成员在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品管圈手法掌握程度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鼻部皮肤受损率的实践中效果显著,还使得团队合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在降低老年患者静脉采血穿刺失败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306例为研究对象,将QCC活动实施前(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的153例患者为对照组,活动实施后(2016年3-8月)的153例患者为观察组,成立以"降低老年静脉采血穿刺失败率"为主题的QCC活动小组,分析老年患者静脉采血失败原因,根据相关因素制订针对性措施并在活动中落实,达到降低采血失败率的目的。结果 QCC活动展开后,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穿刺失败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QCC活动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老年静脉采血穿刺失败率,有利于提升患者采血过程中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护士配药质量的影响,解决密封瓶药物残余量过大的问题。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活动开展前对密封瓶药物残余的现状问题进行要因分析,制定并落实质量改进措施,然后开展活动。结果配药残余率由活动前的40.5%降低到活动后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配药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改进配药质量,减少密封瓶中的药物残余率,从而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提高持续膀胱冲洗患者满意度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圈名为:无忧圈),以提高持续膀胱冲洗患者满意度为主题,对患者满意度低的现况进行调查、原因分析发现膀胱痉挛、漏尿、体位不舒适为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此进行整改。结果通过全体圈员参与活动,患者持续膀胱冲洗过程中的满意度由活动前的69.8%提高至活动后的90.7%。结论品管圈活动有利于缓解持续膀胱冲洗患者的不适症状,是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将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理念应用于提高术前访视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6月,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成立QCC活动小组,选定"提高术前访视效果"作为活动主题,分析术前访视效果较差的原因,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策略,对术前访视工作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结果实施QCC活动后(2013年6月),患者的访视率及满意率均较实施前(2012年12月)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此次QCC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圈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圈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圈员的自信心、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结论QCC活动可充分调动科室护理人员对术前访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患者对手术室护士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在肠造口术前造口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2016年3-8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外科病区成立QCC小组,按照QCC理论进行主题选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要因分析、对策拟定与实施等共10个步骤逐项进行活动。结果肠造口术前造口定位准确率由QCC活动实施前的61.90%上升至实施后的95.65%(P0.05);造口相关并发症由实施前的45.24%下降至实施后的28.26%(P0.05);通过QCC活动,圈员在QCC的步骤运用、团队精神、专业能力、沟通协调、信心提升和责任荣誉等6个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QCC活动能够提高肠造口术前造口定位的准确率,有效降低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