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尤远玉  郑倩倩  于娜英 《全科护理》2016,(25):2602-2605
阐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并发症、影响因素.综述偏头法、改良体位预防法、指压阻断法、指压联合体位改变法、深吸气后闭气法、按压器压迫法、B超引导下探头压迫法、B超引导下探头压迫联合双人指压法、心电图定位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分析优缺点,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异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复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异位的复位方法.方法 在X线引导下,根据异位的静脉采取改变体位、手法复位等方法,将异位导管重新置入上腔静脉.结果 本组680例PICC置管病人,56例发生导管异位,其中52例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92.8%.结论 临床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高,且难以避免,多数异位导管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复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4.
陈红光  刘茜  向冬梅 《全科护理》2011,9(31):2898-2899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是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以及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PICC与中心静脉插管(CVC)相比,避免了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感染发生率比CVC低,〈3%;由有资质的护士操作。PICC为长期静脉治疗的病人,特别是肿瘤化疗病人带来了福音,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随着PICC的广泛使用,其并发症也日益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其中导管异位是PICC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6.7%[2]。现综述PICC导管异位的预防及正位的应用研究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至201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PICC导管异位相关因素的文献资料.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综合效应量.结果 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置管患者,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肘正中静脉置管患者;患者卧位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坐位;>60岁患者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置管患者;男性与女性患者置入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置管静脉、患者置管体位、年龄是引起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性别与PICC导管异位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6.
林嘉旋 《全科护理》2015,(8):688-690
综述影响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因素、置管过程中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观察与识别方法以及预防进展。  相似文献   

7.
郭文霞  卢素芳  宁爱梅 《全科护理》2011,9(35):3257-3258
PICC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1],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减少化疗药或其他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或渗漏导致的局部组织坏死,为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带来了福音。2009年1月,我院开始引进该技术,但由于PICC是盲穿,病人血管具有个体差异,置管过程中常会出现导管异位,即PICC导管不位于上腔静脉,文献报道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5%[2]。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操作简便、安全、便于长期留置在血管内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欢迎[1],但在临床应用中,易发生导管异位。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1]。PICC 自从19世纪80年代第一次应用于静脉治疗后,使用量就以指数方式增长[2]。美国俄勒冈健康科技大学的医院[3]报道,在过去的9年中 PICC 置入增加了3倍。PICC 日常维护包括 PICC 带管期间定期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更换肝素帽、固定装置、冲管封管等。目前,没有标准的 PICC 维护规范。本文就国内外成人 PICC 日常维护的发展现状综述如下,旨在为制定统一的 PICC 维护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 PICC 专业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朱亚  葛学娣  黄莹  董芳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2):1711-1712,1749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降低导管心脏异位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129例需行PICC患者按置管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09年7-9月实施PICC的患者64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外测量法确定留置导管长度;2009年10-12月实施PICC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连接心电监护仪,送管至预测量长度时,观察监护仪所显示心率、心律及P波的变化并由此判定和确定留置导管长度。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心电监护下行PICC是一种、可靠、简便、安全、经济的方法,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降低护理操作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定位在失血性休克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1例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高频超声定位和体表定位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两组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以及误穿动脉、血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75.0%,观察组为91.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穿刺置管时间为(267±37)s,观察组为(216±33)s,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8例误穿颈内动脉,观察组无一例误穿动脉(P〈0.05)。结论高频超声定位下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少,优于体表定位下的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2.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实体瘤及某些非肿瘤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有大量化疗药物及液体进入患者体内,建立良好的血管通道是移植成功的重要保证。常规从手背或前臂静脉穿刺不仅易导致静脉炎,而且输液速度受限,反复穿刺也增加了感染和出血的风险。颈内静脉置管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现总结我科2007~2009年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83例的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 The safest site for central venous cannulation (CVC) remains debated. Many emergency physicians (EPs) advocate the ultrasound‐guided internal jugular (USIJ) approach because of data supporting its efficiency. However, a number of physicians prefer, and are most comfortable with, the subclavian (SC) vein approac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adverse event rates among operators using the USIJ approach, and the landmark SC vein approach without US. Methods: This wa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trial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VC of the SC or internal jugular vein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Physicians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s did not undergo standardized training in either technique.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a composite of adverse events defined as hematoma, arterial cannulation, pneumothorax, and failure to cannulate. Physicians recorded the anatomical site of cannulation, US assistance, indications, and acute complications. Variables of interest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harmacy and ED record. Physician experience was based on a self‐reported survey. The authors followed outcomes of central line insertion until device removal or patient discharge. Results: Physicians attempted 236 USIJ and 132 SC cannulations on 333 patients. The overall adverse event rate was 22% with failure to cannulate being the most common.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in 19% of USIJ attempts, compared to 29% of non–US‐guided SC attempts. Among highly experienced operators, CVCs placed at the SC site resulted in more adverse events than those performed using USIJ (relative risk [RR] = 1.8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1.05 to 3.39). Conclusions: While limited by observational desig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USIJ technique may result in fewer adverse events compared to the landmark SC approach.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2010; 17:416–422 © 2010 by the Society for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相似文献   

14.
李石荣  王丹丹 《当代护士》2009,(11):103-104
目的探讨临床培训护士行深静脉置管术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9年来采取的学徒式培训及正规化集中培训2种培训方法下护士开展深静脉置管术的情况,比较2组培训方式的实际效果。结果正规化集中培训较学徒式培训耗时短、培训人数多;一针见血成功率高(p〈0.01);患者配合程度好;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P〈0.01)。结论正规化集中培训临床护士学习实践深静脉置管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可满足临床日益增长的深静脉置管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危重婴幼儿股静脉留置耐高压双腔PICC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危重婴幼儿选取双腔导管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取我院PICU 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住院的PICC置管的危重婴幼儿140例,其中100例接受单腔PICC股静脉置管为对照组,40例接受双腔Power PICC股静脉置管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置管效果及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出血量为(3.57±0.5)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操作时间、留置时间以及导管堵塞、导管相关血栓、导管相关感染、误入动脉的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股静脉留置耐高压双腔PICC导管安全可行,适用于危重婴幼儿使用。  相似文献   

16.
肿瘤病人行颈内静脉置管化疗导管管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肿瘤患者当外周静脉条件较差或注射强刺激化疗药物时,常选择颈内静脉置管化疗。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及其血液黏稠度较高,机体抵抗力低下,导管的堵管率和感染率往往高于一般患者。为降低其导管堵管率、感染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我科于2 0 0 1年7月~2 0 0 3年4月探讨了一种有效的导管管理方法,现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我院肿瘤科对2 0 0 1年7月~2 0 0 3年4月行颈内静脉化疗的6 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4例,其中乳腺癌2 4例,肺癌6例,胃癌2例,淋巴瘤2例。其中男6例,女2 8例,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335例颈内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颈内静脉置管335例的并发症及原因.结果:335例中出现并发症29例(8.7%),其中颈部血肿14例(4.2%)、穿刺部位感染10例(3.0%)、气胸3例(0.9%)、静脉血栓形成2例(0.6%),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包括凝血功能异常14例(48.3%)、置管后护理不当11例(37.9%)、操作不规范4例(13.8%).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颈部血肿,其次为穿刺部位感染、气胸和静脉血栓形成,而导致并发症的最主要原因是凝血功能异常,依次为置管后护理不当和操作不规范.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19例经颞浅静脉、72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新生儿,观察置管过程患儿心率、呼吸、氧饱和度情况,比较两组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的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置管过程患儿生命体征平稳;颞浅静脉组上腔静脉到位率74%,贵要静脉组94%,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无差异。结论新生儿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优于经颞浅静脉置管,在贵要静脉显露不清晰或穿刺不成功时,可首选颞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以其操作方便和实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接受。但随着置管量的增加,随之发生的并发症也有所增加,其中导管异位就是一种。我科从2007年开展该工作以来,已进行了162例PI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