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颌面部是人体的突出外露部分,因髁状突及颈部骨质较为薄弱而且曲屈,受外伤后易发生直接或间接的骨折,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现将我科1990年以来收治43例髁状突及颈部骨折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 下颌骨髁状突及颈部骨折共43例,男32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3:1,年龄4~57岁,其中20~40  相似文献   

2.
曾昭旋 《护理与康复》2013,36(6):405-407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切口在下颌骨髁状突低位骨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l月间我科收治髁状突低位骨折患者32例,3例行单纯颌间结扎,29例患者经改良腮腺切口行骨折断端内固定治疗。结果单纯颌间结扎患者,术后开口、咬合恢复良好,内固定患者术后3例出现面瘫,2例出现涎瘘,经对症处理3月后复查均恢复。结论改良腮腺切口可充分暴露术区,治疗下颌骨髁状突低位骨折效果良好,无明显并发症,但需有一定经验的医师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髁状突骨折患者应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并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远期随访分析研究。结果非手术治疗髁状突骨折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非手术疗法疗效满意,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4.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常发部位之一[1]。由于髁状突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髁状突还是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中心。髁状突骨折治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下颌骨的正常发育、颌牙合功能以及面部外形。作者自1980~1998年对105例儿童髁状突骨折病例的分析 ,从病因及治疗方面进行了总结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儿童髁状突骨折病例105例(120侧) ,占同期髁状突骨折618例的17 %。其中男89例 ,女16例 ,男女之比为5.56:1。年龄1.5~12岁 ,平均8.4岁。其中单侧髁状突骨折90例(85.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下颌骨髁状突纵向骨折的最佳手术径路。【方法】对26例髁状突纵向行骨折患者,行下颌角颌后切口,经下颌升支内侧手术取出髁状突骨折片及碎骨片。【结果】术后随访1~24个月,患者疗效满意,开口度3.0~3.5cm,无一例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结论】下颌骨髁状突纵向骨折,应用手术径路,具有手术简便、损伤小、无TMD,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口腔颌面部外伤性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是下颌骨骨折,其中髁状突骨折又占较大比例,约占下颌骨骨折的10%~25%[1、2、3]。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颌面部外伤病人中,髁状突骨折13例,占同期下颌骨骨折的18.6%,其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难度。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髁状突骨折13例,其中单纯髁状突骨折6例,伴多发性骨折7例(其中1例双侧髁状突骨折)。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27~50岁,平均40.29岁。外伤原因:车祸伤7例,打击伤3例,坠落伤和摔伤3例,均为间接性受力骨折。二、临床特点及治疗13例髁状突骨折患…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总结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改善下颌运动功能的治疗要点。方法收集整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和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科1994/2003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住院患者256例,对其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合并伤、治疗方案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髁状突骨折患者主要为青年男性,病因以交通伤为主,坠跌伤居其次,多合并有其他创伤。下颌运动功能经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下颌运动功能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髁状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52%,儿童可高达40.67%。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He关系紊乱和下颌运动障碍,如处理不当,后期引起颞下颌关系紊乱病、关节强直和下颌发育障碍。本文对我科42例髁状突骨折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5例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致伤因素、治疗方法。【方法】本院自1990年以来共收治115例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各项辅助检查,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术后1年随访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10个月至4岁年龄组主要以跌伤为主,坠落伤多见于4~8岁年龄组,交通伤多见于8~12岁年龄组。随访112例,8例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良好。7例开口运动时向患侧偏斜,10例张口度轻度受限,4例关节轻度压痛,6例关节弹响,4例关节强直。【结论】正确选择保守治疗方法治疗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具体防治措施。【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178例,其中股骨中上段67例,中段87例,下段24例。对所有病例经5~24个月随访,统计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发生各种并发症23例(12.9%),其中骨折不愈合6例,骨折延迟愈合5例,感染5例,锁钉断钉1例,退钉1例,主钉断裂1例,双下肢不等长2例,股骨颈骨折1例,髓钉进入关节1例,经过治疗,随访12个月以上,除1例迟发性感染未愈,其余均愈合。【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虽比其他内固定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产生骨延迟愈合、骨不连、骨感染、断钉等并发症并不少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个体化选材、掌握静力与动力固定、彻底清创是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he two primary radiographic techniques us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mandible injury are a pantomographic series (PS) and the standard four-view mandibular series (MS). Despite a tenuous foundation, there is apparent bias in favor of PS compared with MS. Many emergency departments do not have ready access to the specialized equipment necessary to perform a pantomographic study. The hypothesis of this study was that a high-quality standard MS is as sensitive and specific as a PS in the detection of mandibular fractures. METHODS: This was a prospective, blinded study of 54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cute mandibular injury comparing MS and PS. The study design used two board-certified emergency physicians and a single staff radiologist who read a series of MS and PS films in a randomized fashion without access to clinical information or identifying patient data. The absolute number of fractures present was determined by a neuroradiologist with access to both MS and PS simultaneously as well as pertinent clinical information. RESULTS: Thirty patients had 47 mandibular fractures. The sensitivity for fracture detection for each physician was 0.85, 0.77, and 0.89 with MS and 0.79, 0.74, and 0.83 with PS (p > or = 0.51, p > or = 1.00, and p > or = 0.51, respectively, McNemar's binomial test). The specificity for fracture detection for each physician was 0.88, 0.92, and 0.96 for MS and 0.96, 1.00, and 0.92 for PS (p > 0.625, p > 0.50, and p = 1.00, respectively, McNemar's binomial test). CONCLUSIONS: A standard mandibular series is as sensitive and specific as pantom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of mandibular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失败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方法对我院收治并治疗失败的下颌骨髁突骨折1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治疗失败的原因。结果本组第2次就诊时间为首次治疗完成后1个月~2年,首次治疗选择非手术治疗9例,手术治疗8例,首次治疗均在外院完成。17例首次治疗方法选择不当10例,其中非手术治疗9例,手术治疗1例,手术方式选择及手术处理不当7例,其中2例同时存在下颌他处合并骨折处理不当。第2次治疗对首次采用非手术治疗骨折段移位明显的9例再手术,恢复盘髁关系;髁突游离再植的6例对局部进行清理,并行关节成形重建术;合并下颌体部及颏部骨折错位的2例再行手术复位内固定;关节强直的2例行关节成形术。所有病例术后下颌功能运动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随访半年,效果满意。结论对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认识不足、随意选择治疗方法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规范髁突骨折的治疗可降低失败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3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DCS治疗,分析其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全部病例达临床骨愈合。采用膝关节Merchan评定疗效:优114例,良8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92.4%。结论股骨远端骨折采用DCS固定,关节面解剖复位,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经伤椎椎体强化技术(包括经椎弓根植骨、经伤椎椎体内融合器技术以及伤椎椎体成形技术)是否可降低胸腰椎骨折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矫正度数的丢失和内固定断裂的发生率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手工检索中文相关杂志。收集所有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体强化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实验性研究(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对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并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估。利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18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8 篇,包括英文文献7 篇,中文文献1 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 篇,观察性研究7 篇。共包括442 例患者,其中经伤椎椎体强化组包含216 例患者,无经伤椎椎体强化组包含226 例患者。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 篇随机对照研究为高质量,7 篇观察性研究中4 篇为高质量,3 篇为低质量。Meta 分析结果显示,经伤椎椎体强化组与无经伤椎椎体强化组在术后矫正度数丢失和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伤椎椎体强化并不能降低胸腰椎骨折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矫正度数的丢失和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对HIV感染者麻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HIV感染患者行手术治疗79例,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方式选择全身麻醉(A组)、局部麻醉(含局部浸润麻醉及外周神经阻滞,B组)和腰硬联合麻醉(C组)。记录麻醉前(T0)、诱导后(T1)、切皮时(T2)及术毕(T3)各时点HR、MAP和SpO2及术前CD4+T细胞计数、手术切口类型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组术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其余2组高,ASA分级较其余2组低(P<0.01);B组麻醉时间较A组短,术后发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其他2组低(P<0.05或P<0.01)。与A组比较:B组T1-T3时点HR较快、MAP较高、SpO2较低;C组HR T1时点较快、T3时点较慢,T1-T3时点SpO2较低(P<0.05或P<0.01)。与C组比较:B组T2、T3时点HR较快,T1-T3时点MAP较高、SpO2较低(P<0.05或P<0.01)。结论 3种麻醉方式均可安全用于HIV感染患者,但全身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围术期生命体征较平稳,局部麻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000年1月—2008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了20例髋臼骨折,骨折按Letournal-Judet分型标准分类。其中前柱骨折4例,前壁前柱骨折2例,后柱骨折4例,后壁后柱骨折2例,后壁骨折2例,横行骨折2例,双柱骨折4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疗效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并发异位骨化1例,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例。临床功能按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8例,优良率为90%。结论:手术治疗有移位的髋臼骨折要求术前对骨折充分评估,选择合理的手术切口及内固定物,关节面解剖复位,是获得理想的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股骨髁支撑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9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采用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以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等方法.结果 4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20~180 min,平均150 min.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8周.功能恢复良好,采用Merctmn评分:优36例,良9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为91.8%.未发生接骨板弯曲断裂、筋膜综合征、感染、骨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 股骨髁支撑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疗效理想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问题管理对肿瘤患者PICC主要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规范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操作、维护和管理,减少置管并发症。方法应用发现问题、回溯分析、解决问题、绩效改进4大步骤的问题管理模式,找出并分析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理中的问题,改进操作流程与质量管理内容。比较主要并发症在实施问题管理前后的发生率,评价其效果。结果实施问题管理模式后,肿瘤患者PICC主要并发症逐年降低,总发生率由2006年的43.03%降低到2008年的1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操作成功率和置管出院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合理有效地运用问题管理模式可降低肿瘤患者PICC主要并发症,对PICC置管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Y-形钢板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42例共50足,采用外侧切口切开复位、植骨加Y钢板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采用Maryland评分标准对术后功能进行评价,了解疗效。结果:所有42例(50足)全部得到随访,术后功能优22足,良25足,中3足,优良率94%。结论:Y-形钢板形状和跟骨一致,支撑效果理想,对于移位的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植骨加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