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年人心动过缓临床上较为常见,不少患者由于忽视了心动过缓的严重性而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应用食道调搏技术和阿托品试验对老年心动过缓患者进行对比研究,使诊断的准确率大力提高,使不少病人得到了及时治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合并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者,在围术期可因麻醉、药物及手术的影响,加重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增加手术风险,限制了外科手术的开展,而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可对术中术后并发药物难以治疗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有明显的治疗作用[1]。正确使用临时起搏器并进行妥善护理能使老年心动过缓患者心率增快,增加心输出量,使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2],为中老年患者在麻醉及术后  相似文献   

3.
小儿无痛结肠镜检查89例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恒  王磊  刘黔 《贵州医药》2009,33(8):756-757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大肠疾病最常用的方法,该检查是下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常规诊治手段。但因检查有一定的痛苦,使不少患者难以接受,结肠镜在肠腔内推进时,肠腔会反射性痉挛,尤其是通过几个生理弯曲时患者常感疼痛难以忍受,重者导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出现血压降低、心动过缓、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表现。  相似文献   

4.
范益斌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273-274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的冠心病伴窦性心动过缓及室性早搏疗效。方法对31例冠心病伴窦性心动过缓及室性早搏患者,口服参松养心胶囊,1次4粒,1天3次,疗程4周,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通过24h动态心电图前后对比观察其对患者室性早搏治疗的效果。结果 31例冠心病伴窦性心动过缓及室性早搏患者经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后室性早搏次数明显减少或消失,疗效较好,治疗前后窦性频率有增加。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对冠心病伴窦性心动过缓及室性早搏疗效较好,在有效抑制室性早搏的同时,使过缓的心率得以提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与分析临时起搏器对于心动过缓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动过缓患者32例,于患者的右侧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处进行穿刺,并留置导管放入临时起搏器。观察32例患者在应用临时起搏器后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记录并分析。结果 32例心动过缓患者的临时起搏器均植入成功,患者均平安度过围手术期和急性期。结论对心动过缓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对于患者的病情的缓解有良性作用,该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这一新的预测心脏性猝死方法,探讨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3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窦性心率〈50次/分为入组条件。采集单发室性早搏的前2个窦性RR间期及后20个窦性RR间期,根据公式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和震荡斜率(turbulence splope,TS)。结果3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HRT均值TO:(1.03±0.97)%;TS:(3.87±1.93)ms/RR间期。提示本文3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室性早搏后初始窦性心率加速现象消失。结论窦性心率〈50次/分的心动过缓患者可能也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阿托品试验的监测,为临床手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院2006年3月~2011年8月的415例手术前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进行阿托品试验,静脉注射阿托品2.0 mg,1 min内注射完毕,观察15~20 min心电图变化.结果 窦性心动过缓患者415例,行阿托品试验阳性121例,阴性294例,阿托品试验阳性中装起搏器24例,其中〉60岁15例,21例装临时起搏器,3例装永久起搏器.结论 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更是增加了此类患者围术期的麻醉风险.阿托品试验是用以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的药物试验,是主要方法之一,可初步诊断术前心动过缓患者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可能,指导临床术前是否安装起搏器,保证手术过程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食管贲门癌伴窦性心动过缓术后心率增长效应的原因和机制。方法总结分析78例食管贲门癌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率变化。结果78例患者术前心率45~59次/min,平均53.6次/min;术后第1天心率88~143次/min,平均93次/min;术后第7天心率75~96次/min,平均78次/min;术后第14天心率64~90次/min,平均70.2次/min。术后心率较术前增快,术后第1天心率较第7天和第14天快。结论食管贲门癌伴窦性心动过缓术后心率增快效应的原因和机制可能与下列3点有关:①肿块对迷走神经的挤压刺激,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进而引起窦性心动过缓;②术后切断迷走神经使其作用减弱,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高,引起心率加快;③手术引起血管活性肠肽及降钙素相关基因肽增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培酮导致心动过缓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检索具有临床意义的心动过缓病例,纳入使用利培酮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服用利培酮,多在4~6 mg的剂量范围内发生有临床意义的心动过缓。入院心率正常者和心动过缓者心率减慢平均值(入院心率-最低心率,求平均值)分别为29次/分、17次/分。153例心动过缓患者住院期间末次心电图示:85例心率<60次/分,54例心率正常,7例心律失常,2例心动过速,1例频发室性早搏,4例未知。结论:住院患者应用利培酮致心动过缓,对症处理仅1/3的患者心率恢复正常,因此应密切监测心电图,特别是具有心血管事件高危因素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醒临床使用小剂量甲泼尼龙时,应注意监测心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心动过缓等危及生命的不良事件发生 方法:分析1例患者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时,诱发心动过缓发生。停用后好转。再次使用小剂量甲泼尼龙后仍发生心动过缓的案例。 结果:甲泼尼龙诱发心动过缓可能与剂量无关。 结论:不同剂量的甲泼尼龙均可导致心动过缓,使用时应严密监测心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阿托品激发试验、下蹲运动试验预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38例,均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阿托品激发试验和下蹲运动试验.统计患者预后、三项检查单用和联合检查在早期评估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死亡风险中的敏感度、特异度...  相似文献   

12.
何吟绵 《江苏医药》2002,28(4):288-288
患者男,49岁,因扩张性心肌病入院,入院后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次日患者突觉头晕、胸闷,即刻心电监护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38~42次/min),予阿托品0.5mg加入生理盐水3ml静注,注毕心电呈现窦性心动过缓伴频发的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窦性心动过缓治疗方法,拓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思路,寻求更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对3年中入院的99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进行分析,并按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进行随机分为3组。对各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治疗后随访两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优势明显。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不良反应少、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动过缓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3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本院接受PCI治疗,观察患者PCI后24 h内心动过缓发生情况并分组,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统计两组基线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AMI患者PCI治疗后心动过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部98例患者中,23例发生心动过缓,占23.47%;发生组右冠状动脉病变占比(65.22%)、合并糖尿病占比(52.17%)高于未发生组(38.67%、21.33%),入院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15.79±2.83)ng/L]高于未发生组[(11.46±2.4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右冠状动脉病变、合并糖尿病、入院时血清hs-CRP高表达均为AMI患者PCI治疗后心动过缓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右冠状动脉病变、合并糖尿病、入院时血清hs-CRP高表达均为AMI患者PCI治疗后心动过缓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实例(6)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4):61-61,37
某地对 30岁以上居民进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普查 ,在 2 1 50例常规心电图检查中 ,发现窦性心动过缓 349例。该地 30岁以上成人中窦性心动过缓的检出率为 1 6.2 3%。 349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年龄分布如下 :30~ 39岁占 1 4 .2 3% ,40~ 49岁占 1 8.0 5% ,50~ 59岁占 2 2 .96% ,>60岁占 2 2 .0 9%。评议问题 :上述实例中 ,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年龄分布的描述是否准确 ,如有不妥需做哪些修正349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年龄分布的描述中 ,年龄组的划分方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有一点应引起读者注意 ,按照作者的年龄分组方法 ,…  相似文献   

16.
李素花 《河北医药》2011,33(12):1841-184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绝大多数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少数为原因不明的孤立性房颤,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及时将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心搏量,改善心功能,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但目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引起心动过缓,故心动过缓伴长RR间期的房颤患者使用受限。为进一步了解电复律对心动过缓伴长RR间期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5例心动过缓伴长RR间期的房颤患者给予电复律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窦性心动过缓治疗方法,拓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思路,寻求更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对3年中入院的99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进行分析,并按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进行随机分为3组.对各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治疗后随访两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优势明显.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不良反应少、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和漏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实验组176例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选对照组176例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比,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依据,实验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心律明显慢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明显。结论: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诊断率,并减少了误诊,实验组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可以对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进行监测和评价,动态心电图是早期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阑尾切除术中患者,经常出现因牵拉内脏引起不适反应,由于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甚至出现心跳骤停的现象。为了使患者安全平稳地度过麻醉手术期,我们自2002年起采用硬膜外腔应用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麻醉,在减轻迷走神经反射,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方面,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伤寒论》炙甘草汤对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内科就诊的8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水解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阿托品30 mg日2次治疗,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炙甘草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果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87.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