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白鼠第四脑室底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大白鼠第四脑室底满布纤毛和微绒毛。纤毛的分布在区域上有一定的差别。并证实了第四脑室底存在室管膜上神经元样细胞,神经胶质样细胞和类组织细胞。神经纤维发自神经元样细胞或自脑室外穿入室腔而来。室腔内尚有树突末梢。本文并对上述各种结构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小鼠第三脑室正中隆起室管膜表面扫描电镜特征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作小鼠VD动物模型,并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应用扫描电镜对两组小鼠上述区域进行观察.结果:(1)假手术组:室管膜上皮细胞表面可见较多的纤毛和大量的微绒毛.分泌颗粒丰富,呈圆球形.室管膜上神经元样细胞较多,胞体饱满,呈梭形或锥体形,突起较多.(2)VD模型组:纤毛和微绒毛均明显减少,且室管膜细胞表面凹凸不平.室管膜细胞分泌颗粒明显减少,且形态各异,有皱缩现象.室管膜上神经元样细胞数量减少,胞体不饱满,树突减少.结论:VD小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和室管膜上神经元样细胞存在着超微结构的损伤;本研究发现的上述改变是VD发生的重要病理学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3.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NMRI小鼠第三脑室壁表面的微细结构和性激素对这些结构的影响。第三脑室壁可分为满布纤毛的背外侧部和以微绒毛为主的腹底部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区。正中隆起区的室管膜表面缺乏纤毛和微绒毛,但有许多泡状结构,雌激素可使其明显增大,摘除卵巢则使之变小并与雄性者相似。泡状结构破裂后,向室腔排出微粒状物质,雌激素有促进此种微粒排出的作用。促垂体区的室管膜细胞具有较长的微绒毛,摘除卵巢可使其数目减少,给以雌激素则使其明显增多。微绒毛减少是细胞体积增大的结果,表明摘除卵巢可加强室管膜细胞的吸收功能。在乳头体前区,于微绒毛之间常有散在的小气球状结构,雌激素可使它们明显增大,数目增多,其机能意义不明。还见到一些室管膜上细胞的波浪状胞膜在细胞的一侧伸展很长,表明至少有一部分室管膜上细胞具有吞噬细胞功能,有迹象表明此种细胞穿过室管膜而进入脑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特点。 方法 将 34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幼年、成年及老年 3组 (2周龄~ 10 8周龄 ) ,以扫描电镜术对上述区域进行观察。 结果 在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区为一少纤毛区 ,但有较丰富的室管膜上结构 :1 有两种室管膜上纤维 ,一种纤维位于纤毛上方 ,常粘合成纤维索 ,交织成纤维网 ;另一种纤维穿行于纤毛簇之间 ,紧贴室管膜细胞表面 ;纤维之间不粘合也不交织成网 ,单根纤维清晰可见 ,全长粗细基本一致。 2 室管膜上细胞可见 2种类型 ,1种为吞噬细胞样细胞 ,位于纤毛簇上方 ;另一种为神经元样细胞 ,紧贴于室管膜细胞表面上。 3 与幼年和成年动物相比 ,老年大鼠室管膜细胞的纤毛和微绒毛明显减少 ,而室管膜上结构明显增多。 结论 该区符合室周器官扫描电镜观察特点 ,其室管膜上结构随加龄而增多  相似文献   

5.
家兔前髓帆的解剖学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常升  史中立 《解剖学报》1991,22(4):347-350
  相似文献   

6.
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与哺乳关系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哺乳期雌性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形态的变化与哺乳之间的关系.方法HE染色和扫描电镜法.结果光镜下对照组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单层稀疏排列,哺乳早、中期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密集,常呈双层或多层排列,在室管膜细胞增厚区上可见均质的絮状物,以哺乳中期最明显,此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扫描电镜下对照组外侧隐窝处纤毛稠密,呈簇状分布;哺乳早期纤毛黏连成束,纤毛肿胀增粗,室管膜表面可见到密集的、大小不一的分泌囊泡;哺乳中期分泌囊泡比早期小,囊泡在室管膜表面黏连在一起,成层分布;哺乳末期室管膜细胞的纤毛和微绒毛与对照组相似.结论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有旺盛的分泌现象,这种改变与哺乳周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鼠脑脊髓室管膜上皮细胞的区域性结构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功能。方法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法。结果 侧脑室壁室管膜上皮细胞游离端呈不规则多边形,可见纤毛及微绒毛,偶见分泌泡。侧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游离端呈不规则多角形、梭形或三角形,微绒毛、分泌泡丰富,纤毛少见,可见“丛上细胞”。第Ⅲ脑室室管膜上皮细胞具明显区域性,脑室底部上皮细胞微绒毛短小、散在,有少量分泌粒,无纤毛;侧壁分泌泡较多,纤毛丰富;均可见“丛上细胞”。第Ⅲ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可见大量细长微绒毛,分泌泡及“丛上细胞”较少。室问孔室管膜上皮呈梭形,长轴与室间孔平行,游离面罕见微绒毛,“丛上细胞”较多。穹窿下器及终板处室管膜细胞纤毛少见,而正中隆起处可见大量纤毛及微绒毛,并可见单个散在的纤毛上皮细胞。中脑导水管壁具有平行走向的纵嵴,游离面可见大量纤毛、微绒毛及分泌泡。第Ⅳ脑室室管膜上皮具大量长纤毛及微绒毛,分泌泡罕见。第Ⅳ脑室脉络丛上皮游离面呈多型性,可见短小密集的微绒毛及处于不同分泌周期的分泌泡,以及形态各异的“丛上细胞”,偶见纤毛上皮细胞及特殊的单鞭毛上皮细胞。脊髓中央管结构较简单,游离面可见大量长纤毛、微绒毛及分泌泡。结论 大鼠脑脊髓室管膜不同部位上皮细胞游离面超微结构差异,可能与其功能不同有关。分泌泡、纤毛及微绒毛的大小及多寡,可能是脑脊液的分泌、流动及代谢活性中分别有区域性不同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成年雌性大鼠动情周期不同时期第三脑室漏斗区室管膜的表面结构。结果表明成年雌性大鼠第三脑室漏斗医室管膜表面形态、微绒毛及球状结构,呈现与动情周期相关的变化。动情前期直径2—5微米的球状结构数量多于动情间期。本文并对这种表面结构变化的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脑脊液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内环境,又是全身体液系统的一部分。结合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有学者提出了由这种物质和信息交流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流网络—“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本文对“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的主要结构基础—室管膜和室管膜上超微结构的形态学特点及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不同时期正中隆起的室管膜细胞形态学变化.方法:应用扫描、透射电镜对2、4、8、11周的糖尿病大鼠及正常大鼠的正中隆起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分泌颗粒的分布有明显区域特异性,表面光滑,且漏斗隐窝处的分泌颗粒密集,呈片状、散在分布.2周组,分泌颗粒大小、分布均匀,交界区可见多个吞噬细胞样室管膜上细胞.4周组,分泌颗粒减少且漏斗隐窝处分泌颗粒粘附在一起聚集成团状.8周组,交界区出现大量的分泌颗粒.11周组,分泌颗粒集中在正中隆起中间部,呈窄长带状分布.透射电镜下模型组分泌颗粒稀疏,体积较小,微绒毛稀疏.结论:糖尿病大鼠发病不同时期正中隆起处分泌颗粒的分布区域有明显差异,且室管膜细胞分泌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测新发现的兔耳前边缘静脉类内皮细胞扫描电镜结构。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耳前边缘静脉,常规制备扫描电镜样本,对新发现的类内皮细胞结构做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兔耳前边缘静脉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存在类似内皮细胞样结构,分布于血管干和属支开口处。每个类内皮细胞呈椭圆形或树叶状,最大长径(8.32±1.04)μm,最大宽径为(5.79±0.68)μm,长径/宽径比值为1.45±0.22,其长轴与血管纵轴呈平行排列。细胞之间以线状结构相连成“串珠”样,且线状结构将细胞压成凹陷或其末端嵌入细胞内;相邻两个细胞间的线长(6.41±2.45)μm。结论兔耳前边缘静脉内膜含有类内皮细胞结构;以线状结构相连也是细胞间连接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家兔阑尾淋巴管铸型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凤彩  徐玉东 《解剖学报》1996,19(1):107-111
用淋巴管铸型、冰冻断裂样品及半薄切片样品观察了家兔阑尾巴管及泡周围淋巴窦的立体构筑,可见在阑尾粘膜浅层存在一层毛细淋巴管网,粘膜深层有致密的毛细淋巴管丛,从毛细淋巴管丛发出许多短树枝样毛细淋巴管伸向胸腺依赖区。从粘膜浅层毛细淋忱网及粘膜深层毛细淋巴管丛都发出与腔面垂直的毛细淋巴管,与滤泡周围淋巴窦相连,滤泡周围淋巴窦位于淋巴滤泡的外面和底面从腔面观察,滤泡财要巴窦与粘膜深层的毛细淋巴管丛共同形成茶  相似文献   

13.
豚鼠耳蜗毛细胞静纤毛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耳蜗毛细胞正常和静纤毛的形态特征。方法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254只豚鼠的耳蜗。结果 豚鼠耳蜗毛细胞静纤毛正常和几种变异的形态特征为:1.外毛细胞行毛排列不规则及静纤毛的自然缺失;2.外毛细胞静纤毛束转位;3.外毛细胞行毛副毛与列外内毛细胞。结论 外毛细胞静纤毛排列不规则和静纤毛的自然缺失不是病理变化。外毛细胞静纤毛束转位,静纤毛副毛与列外内毛细胞是遗传变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脑一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将9只大鼠灌注固定后,剥离海马并制成扫描电镜样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果(1)大鼠海马伞的室管膜表面覆盖着大量的纤毛和微绒毛;而海马体的室管膜表面主要以微绒毛为主。(2)吞噬细胞多分布于海马伞;神经元样细胞多存在于海马体。室管膜上神经纤维可存在于海马伞的多纤毛区,也可存在于海马体的少纤毛区。结论大鼠海马表面分布有微绒毛、纤毛、室管膜上细胞和室管膜上神经纤维等结构,这些结构与室管膜细胞一起构成了“脑一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作者对4例大白鼠脊髓中央管壁进行了表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观察到许多披有静纤毛或动纤毛的树突终末,尚发现一些轴突终末,这些皆属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在鼠脊髓中央管观察到轴突终末迄今未见文献报道。这些轴突终末可能是脊髓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分泌物质的释放部位,所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通过脑脊液影响蛛网膜下腔的血管,而调节血流,进而影响细胞外液和/或脑脊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