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内障囊外摘除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其优点较多,但术后瞳孔区的纤维膜覆盖于人工晶体的表面是手术的早期较常见的并发症。近几年来我们观察10例早期手术并发症——瞳孔区纤维膜的出现和消退规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中男4例,女6例,均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ECCE+ILO)除1例为外伤性白内障外,其它9例均为老年性白内障。 2 结果 术后1例瞳孔有轻度粘连,4例轻微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摘除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光眼和滤过性手术都可加速晶体混浊和白内障发展,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发展极为迅速,此类白内障手术由于受滤过泡、小瞳孔、浅前房的限制,且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虹膜粘连、瞳孔固定、移位等,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发生困难。眼部条件较差,青光眼所致视功能损害情况难以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36例。结果:术后1周视力≥0.5者24例。占66.7%,术后1月眼压≤16mmHg者32例,占88.9%,术后早期角膜水肿5例,术后前房及人工晶体面纤维渗出6例。结论:采用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三联术是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塞米松联合散瞳治疗人工晶体前膜形成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人工晶体植入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一种安全、疗效显著的手术方法,术后人工晶体前膜的形成是手术的早期并发症之一,若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影响手术效果。从1994年以来,我们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8例有人工晶体前膜形成者,应用地塞米松联合散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例人工晶体前膜形成,男6例,女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83岁。右5眼,左3眼;老年性白内障6例,外伤性白内障2例。前膜形成时间最短术后第1天,最长为5天。 1.2人工晶体前膜分级:前膜形成程度按0—4级分级法。0级:人工晶体表面无膜形成,Ⅰ级:前膜占据瞳孔区1/4面积,Ⅱ级:前膜占据瞳孔区1/2面积,Ⅲ级:前膜占据瞳孔区3/4面积,Ⅳ级:前膜复盖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人工晶体手术已日益普及。为防止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因瞳孔过大而发生瞳孔夹持和人工晶体移位,故术中多用缩瞳剂。笔者发现缩瞳剂如卡巴克能加重虹膜炎症反应,引起晶体前膜形成,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老年性白内障无其它眼病和全身病患者42例...  相似文献   

6.
目前小梁切除术仍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常用手术方式,由于术后房水动力学和房水成分的改变,以及年龄增长等因素的存在,使小梁切除术后患者发生白内障和原有白内障加重的可能性增加,一些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行小梁切除术后还需行白内障摘除术.我们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1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手术治疗先天性瞳孔残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瞳孔残膜的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2011年3月至 2016年8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瞳孔残膜患者12例(16只眼)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8例(12只眼)不合并白内 障患者接受瞳孔残膜单纯切除术,4例(4只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瞳孔残膜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接受联合手术的 患眼中3眼植入人工晶体,1眼未植入人工晶体。术后早期1例1只眼出现一过性高眼压。随访结果显示:接受瞳孔残 膜单纯切除术者中7例(11只眼)视力有提高,1例(1只眼)单眼瞳孔残膜患者视力无提高。接受联合手术的患者中2例(2 只眼)视力有提高,2例(2只眼)视力无改善。结论:手术治疗膜状先天性瞳孔残膜的手术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严重的 膜状瞳孔残膜应早期手术治疗,且术后应重视弱视治疗。  相似文献   

8.
蔡方荣  王晓莉 《西部医学》2008,20(6):1248-1248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人工晶体瞳孔夹持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例白内障术后人工晶体瞳孔夹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白内障术后人工晶体瞳孔夹持患者,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复位14例,1例取出人工晶状体,2例未行复位。所有病人门诊随访半年至1年,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复位后未再发瞳孔夹持;2例未复位者瞳孔夹持未加重,无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结论白内障术后人工晶体瞳孔夹持经及时正确处理,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报告1990~1996年在实施抗青光眼手术的126例中,经门诊随访检查,发现有7例眼压未能得到控制,占5%。7例眼压均在3.25kPa以上,其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例。作巩膜瓣层下小梁切除术5例,虹膜嵌顿术1例,单纯周边虹膜切除术1例。经前房角镜等检查,发现滤口粘连3例,有滤口但滤过泡瘢痕形成2例,晶体阻塞,虹膜周切口膜形成2例。引起手术失败的原因有:手术时机掌握不当,手术操作粗糙,创面易出血,烧灼止血过多,手术切口不合理,手术损伤虹膜、晶体等。并提出了抗青光眼手术失败后的处理及今后手术问题的对策:①早期手术失败病例用5-Fu球结膜下注射加眼球按摩术;②巩膜瓣松解加眼球按摩术;③白内障联合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7例通过上述处理后眼压下降至正常。并提出了青光眼术后要合理运用散瞳剂,使瞳孔处在活动状态,使用皮质类固醇以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开展显微手术等。  相似文献   

10.
吴西西  舒敏 《广西医学》2002,24(8):1149-1150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术后人工晶体前膜形成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了33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膜形成的治疗措施:如活动瞳孔、皮质激素治疗、YAG激光等。结果:治疗后前膜在2-10天消退,视力提高。结论:内白障术后人工晶体前膜形成主要发生在儿童,预防应从术前、术中、术后多方面采取措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分析25例外伤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11例获随访,结果显示,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时机与年龄,角膜创口,晶状体损伤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早期手术以2周内为宜。手术效果因外伤性白内障的特殊性,低视力发生率较高,角膜混浊,人工晶体前膜后囊混浊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探讨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78例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根据眼部不同情况采取白取障囊外或囊内、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视力0、1以上者67眼(81%)。并发症主要为后发障、人工晶体前膜。结论 外伤性白内障病情复杂,适时、正确处理仍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22例(24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随诊2~6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及眼压等情况。结果:24眼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较术前均有下降。结论: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可以充分保存原有青光眼滤过泡,眼压维持较好,术后反应较轻,视力恢复好,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后临床观察。方法:对38例儿童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观察。结果:术后视力提高37例,术后并发症,前房出血,虹膜炎症粘连,后囊混浊,人工晶体偏移,瞳孔夹持变形。结论: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其并发症比老年性白内障严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老年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导甚多。但对外伤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报导却不多见。外伤性白内障因局部情况复杂多伴有角膜裂伤,晶体囊膜破裂,虹膜粘连,晶体组织机化等,给手术带来困难。术后裸眼视力能达1.0以上者极少,笔者1994年以后共治疗2例,  相似文献   

16.
曹征  陈硕 《医学文选》2002,21(2):160-161
目的 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5例外伤性白内障因后囊破裂不能按常规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而行后房型人工晶状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结果 术后23例人工晶体位置正常,2例人工晶体轻度倾斜;5例人工晶体前膜形成,经散瞳、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后逐渐吸收,术后视力达0.2-0.6。结论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因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联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2007年6月期间我科20例20跟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眼跟压经治疗后均正常,滤过泡隆起,并发症角膜水肿、人工晶体前纤维性渗出膜经药物治疗3~10d后吸收。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三联手术)后早期人工晶体前膜的治疗方法,并观察疗效。方法选择72例(72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形成人工晶体前膜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35例(35眼)行YAG激光人工晶体前膜切除,对照组37例(37眼),予以地塞米松3mg,妥布霉素20mg,球结膜下注射治疗1次/d,观察1周后二组视力、人工晶体前膜清除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1周后视力、人工晶体前膜清除情况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1周后视力、人工晶体前膜清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三联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早期实行YAG激光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各种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或人工晶体置入后晶体表面前膜形成或因透明皮质残留形成较厚的膜性内障都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 ,手术切开膜的创伤大 ,并发症多 ,患者多不愿接受 ,Nd :YAG激光是治疗膜性白内障的最有效的方法。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0 2例均为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 ,男 5 4例 ,女 48例 ,年龄 5~ 81岁 ,其中外伤性白内障 1 6例 ,先天性白内障 1 5例 ,糖尿病性白内障 1 1例 ,其余为老年性白内障。 1 0 2例眼中合并人工晶体前膜形成 1 5眼 ,虹膜粘连瞳孔移位 6例。1 .2 手术方法 为保证激光后的孔洞与视轴保持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异常瞳孔下的白内障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30例异常瞳孔下的白内障术前筛选评估,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植入人工晶体于曩袋,术后抗炎及对症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视力均有提高,瞳孔均圆形或近圆形,人工晶体表面纤维渗出膜1例,3月内后发障者6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异常瞳孔下的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只要术前仔细筛选评估病例,术中微小损伤,术后积极抗炎治疗,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