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中的细胞因子IL 2、IL 4、IL 17和IL 10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UC患者36例,采用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估UC的炎症活动度。行结肠镜检查时对UC患者的病灶部位及病灶周围正常肠黏膜组织进行活检,以半定量PCR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的细胞因子IL 2、IL 4、IL 17和IL 10的表达水平。从中选取10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上述各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检测该10例UC患者外周血的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值。结果 IL 2在UC患者肠黏膜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周围正常黏膜。在UC患者不同活动度组间,IL 2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但轻度组的IL 2mRNA表达水平高于中、重度组。IL 4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 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 17 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 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 10在病灶部位中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黏膜,但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轻度UC患者中的IL 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重度UC患者。UC患者肠黏膜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ESR、CRP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L 2、IL 4、IL 17及IL 10通过发挥不同的促炎或抑炎作用可能参与介导了UC发病,其mRNA表达水平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IL 4、IL 17及IL 10的蛋白表达水平亦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可用来评估UC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2.
IL-6和T细胞亚群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体内细胞因子及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规律与肝脏免疫病理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和抗体致敏花环试验检测了 76例CHB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T细胞亚群 ,其中 42例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IL -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CD+ 4 细胞、CD+ 4 /CD+ 8明显降低 ,与血清IL-6呈负相关 ,CD+ 8细胞明显升高 ,与血清IL -6呈正相关 (P <0 .0 1) ,且与肝组织损害程度呈正比 (P <0 .0 1)。结论 :IL -6和T细胞亚群共同参与病毒性肝炎免疫病理损害 ,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及免疫调节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6、IL-8、IL-12、IL-18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温先勇  向成玉  苑冀蓉 《四川医学》2003,24(11):1111-1112
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乙型肝炎病变的关系。方法 运用ELISA法、比色法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ALT、TBil及HBV DNA水平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除隐匿性肝炎外 ,急性、慢性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 α、IL 6、IL 8、IL 12、IL 18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 ,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 ;急性、慢性肝炎经治疗后 ,细胞因子浓度均明显下降 (P <0 0 0 5~ 0 0 0 1) ,重型肝炎患者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预后好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更为明显 (P <0 0 5 ) ;相关分析表明 :乙肝患者各细胞因子与血清ALT、TBil水平相关 ,与HBV DNA无相关性。结论 血中细胞因子水平是判断乙肝患者免疫状态、肝脏损伤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NF-α,IL-6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TNF -α和IL - 6水平与急性脑血管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1 1 5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脑出血 5 6例 ,脑梗死 5 9例 )及 5 0例正常对照血清TNF -α和IL - 6水平。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 ,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血清TNF -α、IL - 6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清中TNF -α与IL - 6水平呈正相关 (r=0 .4 5 3,P <0 .0 5 ) ;大病灶和中病灶患者血清TNF -α、IL - 6含量明显高于小病灶患者 ,而且大病灶与中病灶患者血清TNF -α、IL - 6含量比较存在差异 ;急性脑血管疾病在急性期血清TNF -α、IL - 6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 ;经治疗无效和死亡的患者血清IL - 6含量明显高于治疗有效者 ,而血清TNF -α在两者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TNF -α和IL - 6不仅参与急性脑血管疾病时脑细胞损伤过程 ,而且IL - 6可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8、10 (IL - 8、IL - 10 )的异常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IL - 8水平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 ,IL - 10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抗核抗体谱检测采用酶免斑点技术。结果 ①SLE患者血清IL - 8水平 (0 4± 0 17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4 7± 0 6 pg/ml,P <0 0 1) ;②狼疮肾炎患者组血清IL - 8水平 (0 30± 0 19pg/ml)显著低于无狼疮肾炎组 (0 4 7± 0 2 0 pg/ml,P <0 0 1) ,狼疮肾炎患者组血清IL - 10水平(130 6± 19 7pg/ml)显著高于无狼疮肾炎患者组 (4 6 1± 15 9pg/ml,P <0 0 1) ;③血清IL - 8水平和IL - 10水平呈负相关 ,γ为 - 0 19,P <0 0 5。结论 IL - 8、IL - 10水平和SLE密切相关 ,可作为SLE诊断和肾脏功能损伤监测的重要参考指标。二者之间呈负相关 ,提示了SLE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网络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TNF -α、IL -6、IL- 8和NO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TNF- α、IL- 6和IL -8,化学比色法检测NO。结果 :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中TNF- α、IL- 6、IL -8和N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型颅脑损伤患者 (P <0 . 0 1) ;轻型组颅脑损伤患者TNF- α高于对照组 ,但IL -6、IL- 8和NO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意义。不同病情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TNF α、IL- 6、IL -8和NO浓度与病情呈正相关。结论 :TNF- α、IL -6、IL- 8和NO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其测定对于早期评估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严重创伤后血清内毒素、TNF-α、IL-1β、IL-6、IL-8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后血清内毒素、TNF α、IL 1 β、IL 6、IL 8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动态浊度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 34例严重创伤患者 ,动态观察伤后 1周内血清内毒素、TNF α、IL 1 β、IL 6、IL 8的变化 ,并与正常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 严重创伤患者伤后血清内毒素、TNF α、IL 1 β、IL 6、IL 8的的水平较正常人有明显升高 ,内毒素、TNF α、IL 1 β分别于伤后第 2、3天达高峰 ,随后下降 ,第 7天仍明显高于正常人 ;IL 6、IL 8早期即有升高 ,伤后 5~ 7d升高明显 ,且有继续上升趋势 ;严重创伤患者伤后血清内毒素、TNF α峰值水平、伤后第 5天IL 6升高幅度与I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死亡患者血清中内毒素、细胞因子较存活者相应时间显著升高。结论 创伤后能引起明显的内毒素血症和细胞因子反应 ,动态观察可能与病情发展程度、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1、TNF-α和IL-8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 - 1、TNF -α和IL - 8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 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 8(IL - 8)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 - 1、TNF -α和IL - 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病情越重其升高越明显。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 -1、TNF -α和IL - 8水平可反映其肝损害程度。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 - 1、TNF -α和IL - 8水平对判断患者病情和预后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TNF-α、IL-6、IL-8、sIL-2R与乙肝病毒复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 2R活性变化及其在慢性乙肝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317例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 2R的含量 ;并设立正常对照组。HBV -DNA定量采用PCR方法检测。结果 活动期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 2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BV -DNA(+)与HBV -DNA(- )在慢性中、重度肝炎间相比以及与稳定期各型肝炎相比均差异显著 (P <0 .0 5或P <0 .0 1)。稳定期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2R水平均明显下降 ,HBV -DNA(+)与HBV -DNA(- )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机体存在免疫功能调控失衡 ,免疫异常有部分原因是细胞因子的作用 ;细胞因子TNF -α、IL - 6、IL - 8水平与患者HBV的活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L-18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测定107例HBV感染者和20例健康者血清中IL-18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测定44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及重型肝炎各组间血清IL-18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19.49,P<0.001);低病毒量组血清IL-18浓度高于高病毒量组(P<0.05)。血清IL-18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LT、TBiL呈正相关(P<0.01)。结论:IL-18可能参与乙型肝炎的免疫应答,在清除HBV的同时也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并在一定程度上与肝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观察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检测40例慢性肝炎患者pHGF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血清IL-6和IL-8水平。结果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6、IL-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0.001),且慢性重症肝炎>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轻度)。pHGF治疗组的慢性肝炎在治疗8周后,其血清IL-6和IL-8水平明显下降(P<0.05),ALT与IL-6呈明显正相关;pHGF疗程结束后半年,其HBeAg、HBV-DNA转阴率为45.45%、45.83%,转阴组IL-6、IL-8水平接近正常,而阳性组则明显高于转阴组(P<0.05)。结论提示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与慢性肝病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判定患者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6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法分为3组:childpughA级组19例、childpughB级组23例和childpughC级组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3组患者和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IL10、IL18的水平。结果childpughA、B、C级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childpughA级组血清IL10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hildpughB、C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腹水组、无腹水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有腹水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无腹水组、对照组(P<0.05,P<0.01);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IL8水平呈负相关(r=-0.51,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566,P<0.01),与血清IL8水平呈负相关(r=-0.315,P<0.01);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506,P<0.01),与血清IL18水平呈负相关(r=-0.463,P<0.0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血清IL8水平呈正相关(r=0.677,P<0.01),与血清IL10水平呈负相关(r=-0.339,P<0.01)。结论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浆IL - 6、IL - 8的改变并探讨其关系。方法 :81例SLE患者分别予以狼疮活动积分 ,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随机选取 30例健康人作对照。选用C3bRR及ICR作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 ,同时检测血浆中IL - 6、IL - 8的含量。结果 :SLE患者C3bRR率与健康人比较显著降低 (P <0 .0 1 ) ,SLE患者血浆IL - 6、IL - 8水平和ICR率与健康人比较显著升高 (P <0 .0 1 )。C3bRR率与血浆IL - 6、IL - 8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 )。SLE患者活动期C3bRR率较缓解期显著降低 ,而活动期ICR率、血浆IL - 6、IL - 8水平较缓解期显著升高 (P <0 .0 1 )。结论 :SLE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可以作为判断狼疮活动的指标之一 ;红细胞可以通过其表面的免疫物质调节血浆中炎症介质的浓度从而缓冲炎症的发展 ;SLE患者血浆IL - 6、IL - 8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监测狼疮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观察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4例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pHGF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血清IL-6和IL-8水平。结果:慢性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6、IL-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0.001),且慢性重症肝炎>慢性肝肝(中度)>慢性肝炎(轻度)。pHGF治疗组的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在治疗8周后,其血清IL-6和IL- 8水平明显下降(P<0.05),ALT与IL-6呈明显正相关;pHGF疗程结束后半年,其HBeAg、HBV-DNA转阴率为43.3%、46.9%,转阴组IL-6、IL-8水平接近正常,而阳性组则明显高于转阴组(P<0.05)。结论:提示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与慢性肝病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判定患者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6、IL-8、TNF-α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80例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 6)、白细胞介素 8( IL - 8)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水平以及 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结果 :2型 DM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低下 ,合并感染者更明显 ,其血清 IL - 6、IL - 8、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 ,且它们之间成正相关 ,而它们与 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之间成负相关。结论 :IL- 6、IL- 8和 TNF- α可能参与 2型糖尿病的发病及病理、免疫功能变化过程 ,检测患者IL- 6、IL- 8和 TNF- α可作为判断预后、指导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及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检测研究组80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或(和)HBeAg阳性和对照组20例正常妊娠孕妇的外周静脉血及其新生儿外周静脉血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5项指标(HBV M)、IFN-γ、IL-4、IL-6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行HBVDNA检测.结果:HBVDNA阳性的宫内感染率是25.81%,HBVDNA阴性的宫内感染率是6.12%.HBeAg阳性、阴性孕妇的HBVDNA阳性率及宫内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孕28周时HBsAg阳性孕妇其血IFN-γ水平降低, IL-4、IL-6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乙型免疫球蛋白(HBIG)后,HBsAg阳性孕妇的IFN-γ水平上升、IL-4和IL 6水平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3组孕妇血清中IL-4与IL-6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IFN-γ与IL-4呈负相关(P<0.01);IFN-γ与IL-6亦呈负相关(P<0.01).结论:估计HBV宫内感染危险性时,HBVDNA较HBeAg更可靠,产前应用HBIG可改善孕妇体内TH1/TH2功能失衡,使IFN-γ上升,IL-4、IL-6下降,IFN-γ、IL-4、IL-6在阻断HBV宫内感染的发病机制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IL-2及IFN-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08~2012-08我院感染科住院的患者,乙戊重叠20例,单纯乙肝组20例,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法)比较各组血清lL-10、IL-2及IFN-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单纯乙肝组和重叠戊肝组的IL—10、IL-2及IFN-7水平在发作期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IL—10下降,IL-2及IFN-y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IL—10、IL-2及IFN-1参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免疫病理损伤过程,检测血清IL—10、IL-2及IFN—Y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肝损伤程度及预后有-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 6)、白细胞介素 8(IL 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 48例肾病综合征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 6、IL 8和TNF α水平进行检测 ,同时在治疗前对这些患者行经皮肾活检病理分型 ;40例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肾病综合征组患者血清IL 6、IL 8和TNF 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同一种病理类型患者治疗前IL 6、IL 8和TNF α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 ;系膜增生性肾炎和膜增生性肾炎患者IL 6、IL 8和TNF 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患者。结论 IL 6、IL 8和TNF α水平与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及病情程度相关 ,可作为评价疾病活动性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清IL-8水平与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重症感染新生儿、28例轻症感染新生儿及28例正常健康新生儿血清IL-8水平。结果重症感染组、轻症感染组、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8水平分别是(560±35)ng/L、(227±26)ng/L、(11±3)ng/L。重症感染组IL-8水平明显高于轻症感染组(P<0.01),感染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检测血清IL-8水平可以作为感染诊断的良好指标,其水平的高低与感染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早期IL-6变化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3年2月本院住院的101例AP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将其分为轻症组43例,中重症组31例,重症组27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患者第1、3、7、10天血清中IL-6含量,比较三组患者之间IL-6含量变化。结果:在组间比较中,轻症患者d1、d3及d7血清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10血清IL-6含量虽比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症及重症患者d1、d3、d7及d10血清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症患者四次测量IL-6含量水平明显高于轻症患者,重症患者四次测量IL-6含量水平明显高于中重型及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内比较中,轻症组及中重症组患者组内d1、d3、d7及d10血清IL-6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患者d1与d3、d7与d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3及d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6含量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胰腺炎病情发展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