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检测141例慢性胃粘膜糜烂病人空腹胃液pH值及糜烂部位HP感染情况。结果显示,慢性胃粘膜糜烂病人HP检出率31.9%,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胃窦部糜烂组的HP检出率及平均胃液pH值均低于胃体、胃底部糜烂组。表明胃窦部糜烂病变以高酸分泌因素为主,而胃体、胃底部糜烂者与HP感染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肠型胃癌的关系。方法:光镜观察50例肠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从发生部位、分化程度等方面观察胃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肠型胃癌中HP感染率高达68.5%,其中早期胃癌组中胃窦部癌HP感染率(61.1%)显著高于胃体部癌(28.6%,P<0.05)、结论:证实HP感染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认为HP的致癌作用是因其长期的致炎性使胃粘膜上皮细胞最终发生突变而导致癌形成。  相似文献   

3.
质子泵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快速尿素酶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比较不同部位取材的阳性率,以及质子泵抑制剂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方法 以未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及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超过1周为入组条件,将149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于胃窦(距幽门2~3 cm的胃窦小弯侧)、胃体(距贲门大约8 cm的胃体小弯侧)取材,采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计算各部位检测阳性率,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本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总感染率达81.9%,胃窦部阳性率高于胃体部,服用PPI超过1周的患者胃体HP检出率(75.00%)明显高于未用药者(55.96%),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30%的患者胃窦区Hp检测阴性,而胃体检测阳性,明显高于未用药者(P<0.05).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在胃内呈灶状分布,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对幽门螺杆在胃内的定位有一定影响,临床取材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多点取材以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4.
应用组织病理学、胆酸测定和电镜观察三种方法对溃疡病和溃疡病术后残胃炎患者的胃粘膜组织和胃液进行研究。溃疡病患者胃窦粘膜均合并不同程度的炎症,吸窦粘膜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为81.97%。比门螺旋杆菌阴性组的胃窦粘膜各类炎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组;在幽门螺旋菌感染的胃窦粘膜中,胃小凹增生和腺体萎缩明显多见。残胃炎患者空腹胃液的pH,胆酸浓度显著高于溃疡病者,而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则较后者低。电镜下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对其粘附的微绒毛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ABC亲合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53例Wistar大鼠胃粘膜腺上皮的菜豆凝集素(PHA)受体的分布,其中正常大鼠胃粘膜17例,腺胃胃癌22例,异型增生14例。结果显示大鼠胃粘膜表面上皮不结合PHA,胃底腺与幽门腺的结合阳性率各为89.8%与23.5%。结合反应从界嵴循胃底腺至胃窦幽门腺、从胃底腺的颈部到体部再到底部均呈逐渐减弱趋势,而幽门腺的颈部和体部腺上皮PHA反应强度高于腺底部细胞。大鼠腺胃幽门部胃癌及异型增生腺体的结合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均高于相应部位的正常胃粘膜,且阳性主要定位于癌变腺体的腔膜面或核上区胞浆。结果表明,大鼠正常胃粘膜PHA受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鼠实验性胃癌表现有与人类胃癌相似的病理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前检测胃幽门螺旋杆菌(Hp)已成为诊断、治疗Hp感染和药效观察、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国内外仍然公认,在胃窦及胃体同时取活检,同时进行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及细菌培养,是诊断Hp感染最可靠的方法,我们应用硼酸美兰(BAMB)染色法对胃粘膜组织蜡块进行Hp检测,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晓燕 《吉林医学》2013,34(5):907-908
目的:对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共体检出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1 767例患者,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生的病理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呼吸实验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存在胃息肉的患者76例,主要类型为单纯性胃息肉患者57例,多发性胃息肉患者19例,其中50%的患者胃息肉形态为山田Ⅱ型,60%的患者胃息肉直径≤0.5 cm,其中腺瘤4例(5.26%),增生性肿瘤46例(60.52%),胃底腺息肉20例(26.31%),其中腺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好发于胃窦部,胃底息肉病变好发于胃体和胃底部位。对其均采用综合性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进行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胃息肉发病率为4.30%,发病率较低,其中主要病理特征是以胃底腺及增生性肿瘤为主,其中增生性息肉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炎性反应刺激作用引起,所以临床需要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王彬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36-36
目的:探讨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慢性胃炎及胃溃疡中幽门螺杆菌。方法: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价值。结果:胃窦部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达93.2%,胃体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73.6%,胃底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54.5%;轻度检出阳性率为80.9%,中度检出阳性率82.6%,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92%,胃溃疡幽门累杆菌检出率为89.4%。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部位有关,慢性胃炎与胃溃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庞念德  陈安海 《河北医学》2014,(12):1964-196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病情变化的影响。方法:对60例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及幽门螺旋杆菌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法( Envision )检测胃粘膜组织中三者抗原,同时联合快速尿素酶。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两组,每组30例,肝硬化组再分为食管静脉曲张组和无食管静脉曲张组,每组15例。同时选择30例无肝病的胃炎患者为对照组。结果:29例经胃镜检测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且其中20例患者胃粘膜组织有异常病变,病变主要以中、重度为主,占患者总数的68.97%。31例患者的胃部粘膜组织中组织异常,其炎性病变以轻、中度为主,占70.9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胃粘膜组织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均为阳性的胃粘膜病变的程度较重。胃粘膜有炎症表达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分别为77.78%和79.31%,无肝病的胃炎组的感染率为56.70%,各组间无显著性的差别,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是感染者胃粘膜病变的主要诱因之一,且与胃粘膜病变程度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病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是我地区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是当胃十二指肠粘膜的保护因子小于攻击因子时,粘膜正常的防御机能被破坏不能抵制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而形成.其病因是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旋杆菌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胃粘膜的g细胞、D细胞及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还可减少十二指肠碳酸氢盐分泌,从而使粘膜屏障削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胃粘膜炎症削弱了胃粘膜的屏障功能2、非甾体类抗炎药直接作用于胃十二指肠粘膜产生细胞毒,损害胃粘膜屏障.同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粘膜的保护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222例胃粘膜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分析雷自平,嘎勒曾,苏金枝(阿拉善盟医院)为探索胃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1]在本地区的感染与胃粘膜各种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寻找其是否致病的依据,以及了解不同民族胃内HP感染的特点,我们对60例...  相似文献   

12.
硼酸美蓝染色法检测幽门螺杆菌20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慢性胃炎及胃溃疡中的幽门螺杆菌.方法 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法染色改良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位于胃窦部的慢性胃炎及胃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达94.7%,胃体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77.8%,胃底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58.3%,其中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88.2%,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90%,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93.3%,胃溃疡幽门累杆菌栓出率为90%.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部位有关,慢性胃炎与胃溃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叶因子 1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体部黏膜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三叶因子 1在 2 9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手术切除标本胃体部黏膜中的表达与黏膜萎缩程度的关系 .[结果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标本的胃体部黏膜中 ,三叶因子 1在固有层颈黏液细胞和假幽门腺化生细胞中表达 ,其阳性表达率与黏膜萎缩程度有关 .[结论 ]三叶因子 1在胃体部黏膜中的表达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黏膜损伤的保护和修复有关 .  相似文献   

14.
简易幽门螺旋杆菌染色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窦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它适于中性环境 ,故常见于胃上皮 (胃上皮分泌中性黏液 ) ,即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现流行的幽门螺旋杆菌染色是根据Warthin- Starty的染螺旋体的办法稍加改进后的硝酸银法。这一银染色技术虽能使幽门螺旋杆菌呈棕黑至黑色 ,其余组织灰黄至黄棕色。但它程序复杂。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幽门弯曲菌染法。因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故此染色是基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染法加以改良而形成的。具体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从本室已做过 WS银染色法的慢性胃炎 (胃窦部 )和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花生凝集素(PNA)对17例正常大鼠胃粘膜以及MNNG诱发的22例大鼠腺胃胃癌和14例异型增生胃粘膜进行了亲合组织化学研究。正常大鼠胃粘膜表面上皮不结合PNA;胃底腺PNA结合阳性率为89.6%;幽门腺PNA结合阳性率是17.6%,弥漫分布于腺上皮胞浆内;从界嵴循胃底腺至胃窦幽门腺的顺序观察,PNA结合反应显示逐渐减弱趋势;胃底腺颈、体和底部细胞的PNA结合反应也显示逐渐减弱,大鼠腺胃幽门部胃癌及异型增生腺体的PNA阳性率比正常胃粘膜的相应部位高,PNA结合反应主要沿癌变腺体的腔膜面分布或定位子细胞核上区。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鼠正常胃粘膜PNA受体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鼠实验性胃癌模型表现有人类胃癌相似的病理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胃粘膜活动性炎症成正相关,HP也是世界性感染问题,在消化道广泛分布,以胃窦部最高,HP感染与症状密切相关,而与性别无关提示HP感染与经济卫生状态及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对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8例临床怀疑为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患者进行呼气试验,胃镜下取胃窦黏膜做病理切片与尿素酶染色阳性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对比指标。结果:^14C-UBT对Hp感染检出的灵敏度为95.14%,特异性为94.33%。结论:^14C-UBT在胃肠道Hp感染检测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方法简便可靠,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489例胃粘膜活检和33例胃切除标本中幽门螺旋杆菌(Heliobacter-like organisms简称HLOS)的检出情况,发现慢性胃炎比正常胃粘膜,窦部比体部,活动性比非活动性胃炎,有临床症状比无临床症状受检者HLOS的检出率明显增高。但也发现无临床症状的志愿受检者胃粘膜HLOS的检出率达50%;HLOS检出量也并不随炎症程度而增加。作者认为HLOS在慢性胃炎发病中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 ,本文主要对取材部位做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 :2 2 0例门诊或住院的消化不良患者 ,1个月内未服用能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钅必剂等药物、年龄 19~ 73岁 ,其中男性 119例 ,女性 10 1例。每个患者均在胃镜下于胃底、体小弯、窦小弯各取活体组织 1次 ,经快速尿素酶试验后若呈阳性反应再行组织切片染色 ,两项皆阳性方视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结果(1)胃内各部位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见表 1。结果显示 :窦部与体部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P>0 .0 5)。而底部检出率明显高于窦部及体部 ,统计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EGC)内窥镜下表现及病理特点,提高EGC的诊断率。方法总结2002年8月至2006年10月经手术证实的EGC36例临床资料。结果36例术前均由胃镜确诊为EGC,病灶分布以胃窦部和胃角部为主,占72.2%(26/36)。病理示低分化腺癌14例,占38.9%,管状腺癌11例,占30.6%。病灶周围组织示萎缩性胃炎19例,占52.8%,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7例,占47.2%,幽门螺旋杆菌阳性33例,占91.7%。结论EGCII型病变多见,胃窦部为好发部位,胃镜检查加黏膜多点活检为其主要确诊手段,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发生淋巴转移的几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Hp感染与EGC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