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分析螺内酯、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82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给予螺内酯、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螺内酯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1年内窦性心律维持率、左心房内径变化等情况,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窦性心律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预防左心房内径进一步扩大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螺内酯、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组(观察组,n=35)、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组(对照组,n=35),随访1.0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第3、6、9、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治疗后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第3、6个月,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第9、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维持窦性心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房颤的复发、维持窦性心律,并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明  华晶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751-752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54)和厄贝沙坦+胺碘酮组(Ⅱ组,n=56),观察治疗24h、3d和7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研究终点为房颤发作。计算两组窦性心律维持和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Ⅰ组54例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h、3d和7d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5.14%、76.26%和85.76%,Ⅱ组转复率为66.86%、80.24%和95.12%,两组在7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61.22%、83.35%(P〈0.01)。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房内径〉Ⅱ组(P〈0.01)。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与小剂量胺碘酮配伍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80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n=61)、胺碘酮+坎地沙坦组(B组,n=59),胺碘酮+依那普利组(C组,n=60),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3个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和C组(P<0.05)。治疗6个月后,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终点时,A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8.6%,B组为83.6%,C组为81.5%(P<0.05)。C组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而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和QT间期≥0.5s的发生率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分别与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用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21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n=61)、胺碘酮+替米沙坦组(B组,n=60),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比较两组治疗后6、12、18、24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P〈0.05),治疗12个月后,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胺碘酮与替米沙坦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和厄贝沙坦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非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A组)40例和胺碘酮联用厄贝沙坦组(B组)39例。随访18个月,观察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房颤复发中位时间。结果A组和B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率分别为57.5﹪和79.5﹪,B组房颤复发中位时间明显延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用厄贝沙坦可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更有效地维持心房颤动转复后的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口服胺碘酮和厄贝沙坦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 非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A组)40例和胺碘酮联用厄贝沙坦组(B组)39例.随访18个月,观察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房颤复发中位时间.结果 A组和B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率分别为57.5%和79.5%,B组房颤复发中位时间明显延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胺碘酮联用厄贝沙坦可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更有效地维持心房颤动转复后的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8.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方法:将91例年龄≥60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45)和胺碘酮 厄贝沙坦组(Ⅱ组,n=46).治疗后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3,6,9,12,18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房前后径.结果:治疗后3个月,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8.4%,与Ⅱ组(90.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9,12,18个月,Ⅰ组窦性维持率分别为72.1%,65.1%,60.5%,55.8%.Ⅱ组分剔为88.6%,86.4%,81.8%,79.5%,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大于Ⅱ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且能抑制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其对左房大小的影响。方法52例房颤患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射频消融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A组,25例)给予胺碘酮治疗,胺碘酮加厄贝沙垣组(B组,27例)给予胺碘酮加厄贝沙坦。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大小及房颤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A组房颤发生率(28%)明显高于B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左房内径较A组明显缩小(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并可逆转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0.
陈晖 《中原医刊》2009,(5):56-57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药物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是否可以减少心房颤动复律后的复发。方法将持续性或阵发性心房颤动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窭性心律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口服小剂量胺碘酮组与胺碘酮联用厄贝沙坦组。分别于治疗后每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6、12、18、24个月复查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观察心房颤动复发情况;复律后次日及6、12、18、24个月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大小变化。结果Ⅱ组心房颤动复发率(85%)明显低于Ⅰ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用厄贝沙坦在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方面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长期服用厄贝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有利于消除心房颤动复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能否改善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转律后窦性节律维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6例老年(≥65岁)AF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在继续口服胺碘酮基础上,分为培哚普利组和非培哚普利组,随访1年。分别于3、6、9、12个月统计窦律维持情况;于转律后24小时、3、6、12个月分别做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取最大P波、最小P波,计算P波离散度(Pd);于转律即刻、9、12个月做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口前向血流速度比值(E/A)。结果在随访第9和12个月,培哚普利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显著优于非培哚普利组;于随访的第6、12个月培哚普利组较非培哚普利组Pd显著缩小;心脏超声随访发现,9、12个月时培哚普利组左房内径显著缩小,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改善(E/A比值)。结论培哚普利有助于老年AF患者转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可显著减少左房内径,缩小P波离散度,并且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82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胺碘酮对照组(42例)和小剂量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40例),观察患者治疗6个月和1年房颤复律维持情况,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结果胺碘酮组房颤治疗6个月和1年时转复维持有效率分别为90.47%和71.42%;小剂量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转复维持有效率为92.50%和87.5%,1年时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治疗1年时患者左房内径分别为(37.5±1.7)mm和(34.8±1.9)mm(P&lt;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后窦性心率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且副作用小,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血管紧张素,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胺碘酮在房颤(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与左心房内径(LA)的相关性。方法 75例慢性Af患者,经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或药物复律后,用胺碘酮200-300mg/d维持治疗,根据左房内径分成三组。A组:LA31-35mm32例;B组:LA36-40mm25例;C组:LA≥41mm18例。观察1年,终点为Af复发。结果窦性心律维持率,A组为81.2%;B组为60.0%(与A组比P〈0.01);C组为38.8%(与A组比P〈0.01)。结论临床可根据左心房大小预测房颤复发的危险性大小,从而指导房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应用培哚普利对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疗效。方法:新发心房颤动患者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后共97例,随机分为2组:胺碘酮组(Ⅰ组)47例和胺碘酮联用培哚普利组(Ⅱ组)50例,随访1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维持窦性心律情况及左心房内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前6个月两组间窦性心律维持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9个月后,Ⅱ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Ⅰ组患者,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左心房内径在治疗6个月时,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应用培哚普利对心房颤动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心房颤动(房颤)转复成功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性心脏病房颤患者79例,随机分成2组。Ⅰ组(n=37)仅给予胺碘酮治疗,Ⅱ组(n=42)给予胺碘酮+厄贝沙坦治疗,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变化及心房颤动转复成功率及复发率。结果在转复成功率和减少房颤复发(随访6个月)方面Ⅱ组明显优于Ⅰ组(59.45%vs 73.80%,26.08%vs 15.38%)(P〈0.05);左心房直径Ⅱ组治疗6个月后为(39.4±0.42)mm,12个月后为(33.5±0.50)mm,与治疗前[(46.7±0.53)mm]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在药物或电复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l拮抗剂(AT1)厄贝沙坦可以提高房颤的转复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单纯口服胺碘酮组(对照组,34例)和胺碘酮加缬沙坦组(治疗组,34例),疗效观察12个月。结果共66例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1、3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12个月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6、12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