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时心电图常出现对应导联ST段压低(ST—segment depression,STD),文献报道这种STD的发生率为25%-65%。非梗死区STD与STEMI时镜像改变或缺血相关,可以协助判断梗死相关血管或闭塞部位,并对预后产生影响。心电图出现急性ST段抬高(STE)的病人中90%经心肌酶学等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若出现对应导联STD,则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达93%。对这一常见的心电图现象,其临床意义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改变对患者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84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计算溶栓后2 h内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幅度。结果溶栓治疗2h后,∑STE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大于50%时,患者自觉胸痛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较好保护;而∑STE较治疗前下降小于50%时,患者心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其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可作为心肌血供能否恢复的间接预测指标,从而能较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及预测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大量研究表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并改善幸存者的心功能。再灌注治疗的方法主要有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结合2009年美国ACC/AHA STEMI指南和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版),现就目前STEMI的再灌注治疗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最大ST段抬高导联ST段下降≥50%的预后意义。方法选择87例第1次AMI发病后12h内接受尿激酶溶栓的患者,溶栓开始后0,30,60,90,120,150和180min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析抬高ST段下降≥50%与AMI后30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AMI患者最大抬高的ST段下降≥50%均发生在溶栓后120min以内,其中大多数发生在溶栓后60min内,这些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ST段持续抬高者(P<0.05)。结论第1次AMI患者溶栓后120min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变化可作为识别高危患者的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患者行急诊PCI术后1h和术前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ECG),测量并比较急诊PC/前后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抬高幅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卯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与ST段下降之间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在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Killips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发病至急诊时间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在急诊至球囊开通时间以及梗死血管直径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术后心电图ST段恢复程度与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Killips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发病至急诊时间等有关,它们可能是影响ST段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通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心肌组织灌注的关系。方法将PCI再通后1小时的18导联ECG与入院当时ECG比较,分别测定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高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根据对ST段回落和心肌水平有效再灌注相关临床因素的观察而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非致死性心脏事件、LVEF、室壁运动异常和住院死亡病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心肌水平有效再灌注明显好于B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再通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可以预示心肌水平有效再灌注,井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通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心肌组织灌注的关系.方法 将PCI再通后1小时的18导联ECG与入院当时ECG比较,分别测定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高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根据对ST段回落和心肌水平有效再灌注相关临床因素的观察而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非致死性心脏事件、LVEF、室壁运动异常和住院死亡病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心肌水平有效再灌注明显好于B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再通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可以预示心肌水平有效再灌注,井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本组观察9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心电图改变,探讨ST段呈“墓碑形”ST段抬高及aVR导联ST段抬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蒙秋云 《微创医学》2007,2(5):431-43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PCI)影响心电图ST段早期回落的相关因素。方法测量并计算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1h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抬高幅度。按术后1h内ST段回落幅度分为A组(ST段回落≥50%)、B组(ST段下降<50%),对比分析两组相关临床特征与ST段回落幅度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在糖尿病、梗死前反复心绞痛症状、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心肌梗死面积积分、Killips心功能分级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糖尿病、梗死前反复心绞痛症状、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心肌梗死面积积分、Killips心功能分级可能是影响A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心电图ST段早期回落和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STEMI患者140例,按PCI后2 h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抬高总和较术前的下降百分比(ΣSTR)分为A组(ΣSTR≥50%,84例)和B组(ΣSTR<50%,56例),比较两组患者PCI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TIMI血流分级、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及住院期间严重心脏不良事件( MACE)发生情况,对可能影响住院期间MACE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A组术后1周LVEF(54.1±5.1)%明显高于B组(46.7±4.0)%;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A组(6.0%)显著低于B组(25.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影响MACE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有ΣSTR、发病至IRA再通时间、糖尿病史,ΣSTR贡献最大。结论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后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的早期回落对PCI后的近期预后有重要的独立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Q波、ST段的相关性,以了解它们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172例AMI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系列来则定血清cTnI。检查标准18导联心电图,计算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病理性Q波总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ST段抬高的导联数,并与血清cTnI峰浓度的比较,同时考虑冠脉灌注的影响。结果:不论再通与否,急性心肌梗死(包括前壁、下壁)病人标准18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以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与血清cTnI峰浓度有明显的等级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左室功能恢复和ST段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sty,PTCA)及支架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恢复与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的关系。方法:接受直接PTCA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比较TCA前及术后1h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2组:A组ST段回降≥50%,B组ST段回段<50%,所有患者均于发病3个月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A组明显大于B组(P<0.05),室壁运动不良积分A组明显小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在心肌梗死恢复期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的恢复明显优于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与心肌酶峰、心电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11月到我院就诊的120例STEMI患者进行研究,经临床诊断后进行静脉药物溶栓或者经皮冠状动脉(PCI)治疗,分为早期和延迟再灌注两个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峰、左心室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并发症及用药等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的左前降支病变血管、Killip分级及FMC有统计学差异;早期再灌注组的∑ST、∑R、∑Q、ST波、Q波、心肌酶峰指标、BNP最高值及LVEDD均显著高于延迟再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延迟再灌注组的LVEF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再灌注组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的∑ST、∑Q、ST波、Q波与Killip分级、心肌酶峰指标、BNP及LVED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R与心肌酶峰指标、BNP及LVEDD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ST段抬高幅度、Q波最大值与Killip分级、心肌酶峰指标、BNP及LVEDD呈正相关.其中BNP和LVEF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越多、Q波和心肌酶指标(CK、CK-MB、cTnT)越高、R波越小,左心室功能越差,值的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秦俭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22):18-19
院前溶栓诊断和病情评估 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诊断传统的心肌梗死诊断依赖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学或标记物的变化,如果三者之中有两项支持,一般就可以诊断心肌梗死。对于再灌注治疗,尤其是溶栓治疗,争取时间是首要的,而心肌酶学或标记物变化一般要在起病4小时以后才显示。因此,现今溶栓治疗的心肌梗死诊断入选标准仅要求心肌缺血症状和心电图改变。通常认为,缺血性胸痛持续达到20分钟,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电图2个以上肢导联ST段抬高≥1mm或相邻2个以上胸导联ST段抬高≥2mm或有新出现的束支传导阻滞即应初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5.
何汉康  龙卫平  陈剑  石磊 《华夏医学》2013,26(4):834-835
ST段的演变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评价再通效果及预后的简便、可靠手段。实验证实,ST段迅速回落是梗死区组织学水平微循环再灌注的标志,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1]。本研究旨在探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CI)后ST段无回落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赵俊雪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0):342-343
目的 探讨右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方法 选取确诊为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心电图追踪检查.结果 右胸V3R、V4R、V5R、V6R这四个导联中任何一个导联ST段抬高≥1 mV,为诊断右室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有V1导联ST段抬高≥1 mV,V2导联ST段压低,或Ⅲ导联ST段抬高程度大于Ⅱ导联...  相似文献   

17.
陈杰  毛威  刘艳  黄小民  阮善明 《浙江医学》2007,29(9):906-907,910
目的研究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体表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总和值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50例STEMI患者发病后送至急诊室即刻及治疗后6h、12h分别行心电图及血清hs-CRP检查,观察治疗前后hs-CRP水平变化,计算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总和值并与hs-CR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入院时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总和值(1.41±0.78)mV与血清hs-CRP水平(16.30±22.77)mg/L呈显著正相关(r=0.732,P<0.01);与治疗前(16.30±22.77)mg/L相比,治疗后6h(2.42±3.63)mg/L与治疗后12h(1.58±0.66)mg/L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且二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总和值≥1.5mV的患者中,各种临床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P<0.01)。结论STEMI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值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治疗后hs-CRP水平下降,具有时间依从性。ST段抬高总和值对STEMI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雷蓉  徐丹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5):825-826
目的探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ST段抬高及T波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发病0.5h~6h有ST段抬高及T波改变并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与76例同期非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及T波改变的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期心肌梗死组与非心肌梗死组的ST段抬高与T波高尖宽大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段不同程度的抬高及T波的改变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均行动态心电监护、冠状动脉造影及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检测。结果 STEMI患者心绞痛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及3支病变率低于NSTEMI患者,心律失常率、单支病变率及再灌注心肌治疗率、CTNI、CK-MB水平高于NSTEMI患者(P〈0.01),两组患者双支病变率及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TEMI和NSTEMI患者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有所不同,可据此对两种形式疾病进行有效区分。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心电图常伴典型的ST段动态变化,根据目前AMI分类,将其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本文通过对两类ST段变化的对比研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